DB51/T 1291-2011 西藏飞蝗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DB51/T 1291-2011 DB51/T 1291-2011 Prediction and Forecasting Techniques for Locusts in Tibet

四川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1/T 1291-2011
标准类型
四川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1-06-27
实施日期
2011-07-01
发布单位/组织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备案号:30894-2011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1291—2011

西藏飞蝗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2011-06-27发布2011-07-01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1/T1291—201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调查方法..........................................................................2

5调查内容..........................................................................2

6气象数据获取......................................................................4

7虫情预测..........................................................................4

8虫情预报..........................................................................6

附录A(规范性附录)监测样地登记表..................................................8

附录B(规范性附录)蝗卵死亡率调查记载表............................................9

附录C(规范性附录)蝗卵胚胎发育进度调查表.........................................10

附录D(规范性附录)蝗蝻龄比调查记载表.............................................11

附录E(规范性附录)蝗蝻发生密度调查记录表.........................................12

附录F(规范性附录)成虫发生密度调查记录表.........................................13

附录G(规范性附录)蝗虫成虫雌雄比及产卵情况调查记载表.............................14

附录H(规范性附录)西藏飞蝗产卵情况调查统计表.....................................15

附录I(规范性附录)蝗虫天敌调查表.................................................16

附录J(资料性附录)西藏飞蝗蝗卵胚胎发育进度分期标准表.............................17

附录K(资料性附录)西藏飞蝗蝗蝻龄期划分...........................................18

附录L(资料性附录)西藏飞蝗蝗蝻龄期示意图.........................................19

附录M(资料性附录)西藏飞蝗各龄有效积温表.........................................20

附录N(资料性附录)蝗卵发育分期特征和各期至产卵期所需天数.........................21

I

DB51/T1291—2011

前言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为规范性附录,附录J、

附录K、附录L、附录M、附录N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凉山州草原工作站、甘孜州草原工作站、阿坝州草原工作

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东海、周俗、张新跃、鲁岩、张绪校、唐川江、刘勇、谢红旗、陈涛、阮芳

泽、严林。

II

DB51/T1291—2011

西藏飞蝗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西藏飞蝗预测预报的内容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西藏飞蝗系统测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1578-2007草原蝗虫调查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蝗蝻thenymphofalocust

从蝗卵孵化出土至羽化为成虫这一阶段的若虫虫态称为蝗蝻。

3.2

起点温度thresholdtemperature

蝗卵或蝗蝻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要求的最低温度。

3.3

有效积温effectiveaccumulatedtemperature

蝗卵孵化或蝗蝻生长发育阶段高于发育起点温度的逐日温度累积值。

3.4

发生面积occurrencearea

没有采取防治措施前,蝗蝻密度大于或等于0.2头/m2的蝗区面积。

3.5

宜生区suitablearea

适宜于西藏飞蝗生长发育的区域。

3.6

常发区regulararea

西藏飞蝗密度在10年内有3年以上(含3年)达到防治指标,防治后3年~5年仍能达到防治指标的区

域。

3.7

偶发区occasionalarea

西藏飞蝗虫口密度在10年内有1年~2年达到防治指标的区域。

3.8

1

DB51/T1291—2011

方框取样法squareframesampling

利用方框取样器调查虫口数量的方法。方框取样器用木条或粗铁丝制成,为长、宽各1m,高0.3m~

0.5m的框架,四周及上方覆以纱布或塑料窗纱。调查时,将方框取样器迅速罩下,框内蝗虫即为1m2数

据。

4调查方法

4.1固定监测

在西藏飞蝗常发区设立位置相对固定、能代表当地草原平均状况的监测样地,面积不小于100hm2,

且设立后位置不得随意变更,在样地内对西藏飞蝗的生物学特征特性及其生态环境进行系统观测,样地

特征按附录A进行登记。

4.2路线调查

在西藏飞蝗发生区域规划调查线路。线路应穿越区域内主要的地貌单元和草原类型,如垂直变化明

显,还应在垂直方形设置调查线路,按照线路对西藏飞蝗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发育进度、天敌等进

行调查。

5调查内容

5.1卵期调查

主要调查蝗卵的分布、密度、越冬死亡率和发育进度等情况。

5.1.1卵块分布与密度

春季从土壤解冻时开始在西藏飞蝗产卵区域每间隔5天设定若干1m2样方,挖取表土,寻找卵块。共

查3次,每次至少挖取5个卵块,计算卵块密度。

5.1.2蝗卵死亡率

随机抽取挖取的卵块,剖成卵粒后逐粒观察,区分出死卵,计算蝗卵死亡率。按照附录B进行观测

记录。

蝗卵死亡率按照(1)式进行计算:

E

M=1×%100................(1)

+EE21

式中:

M——蝗卵死亡率,%;

E1——死亡卵粒数,粒;

E2——新鲜卵粒数,粒;

E1+E2——卵粒总数,粒。

5.1.3蝗卵发育进度

2

DB51/T1291—2011

将得到的卵块放于底部可渗水的容器中,参照西藏飞蝗野外产卵一般深度覆上细土,置于与样地相

同的条件下,每隔2天从中取出15粒卵,用10%漂白粉溶液浸泡2min~3min,待卵壳溶薄后取出,清水洗

净,用光源透视检查卵的胚胎发育情况,根据附录J判断出各卵粒的发育进度,结果记录到附录C。

5.2蝗蝻期调查

5.2.1出土期

根据蝗卵胚胎发育调查结果推测出蝗蝻出土期,提前3天~5天到蝗卵分布较为集中的避风向阳坡

地,每天调查一次,当查到蝗蝻时即为越冬后蝗虫的出土始见期。调查时应辨明蝗蝻种类。

5.2.2龄期

自蝗蝻出土始期3天后,进行系统调查。每次至少抽取5个代表性样点,每点扫网调查捕捉或用样框

随机调查,总捕获数不少于100头;每3天调查一次直至羽化盛期结束。根据附录K、附录L判断蝗蝻龄期,

将结果记录到附录D。

5.2.3面积和密度

在三龄蝗蝻发生盛期调查西藏飞蝗发生面积和密度,按照下列要求取样调查。结果记录到录附E。

a)西藏飞蝗发生面积1000hm2以上的,每100hm2取一点;

b)西藏飞蝗发生面积500hm2~1000hm2的,每50hm2取一点;

c)西藏飞蝗发生面积500hm2以下的,每30hm2取一点;

d)西藏飞蝗偶发区,每30hm2取样一点。

5.3成虫期调查

5.3.1面积和密度

自蝗蝻羽化盛期后5天开始,每5天调查一次。扫网捕捉成虫或用样框随机调查,调查成虫面积和密

度,结果记入到附录F。按照本标准5.2.3进行取样调查。

5.3.2雌虫比例及产(抱)卵雌虫率

随机网捕成虫100头,检查统计雌虫数量和产卵或抱卵雌虫数量,结果记入到附录G。

5.3.3产卵量

自蝗蝻羽化盛期后5天,随机捕捉雄成虫和未产卵雌虫各30头,在宜于雌虫产卵的室外设置3个容积

1m3的网罩,各罩养雌雄成虫10对,待成虫全部死亡后挖取表土,统计卵块和卵粒数量,结果记入到附

录H。

5.4天敌调查

5.4.1时间

与蝗卵、蝗蝻和成虫调查同时进行。

5.4.2内容

调查记载样地内的天敌种类、数量及西藏飞蝗密度,结果记录到附录I。

5.4.3方法

3

DB51/T1291—2011

随机选5个样点。卵捕食类和卵寄生类天敌或微生物调查,在查卵时饲养观察;虫体寄生类天敌结

合西藏飞蝗密度调查时进行解剖检查;捕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采用样方调查法,每点查1m2;两栖类、

爬行类采用目测法调查,每点查10m2;鸟类采用目测法调查,每点查1hm2。

6气象数据获取

6.1内容

地表土壤5cm~10cm温度、降雨量、空气温湿度。

6.2获取方式

就近收集当地气象台站数据,固定监测点采用仪器连续记录。

7虫情预测

7.1发生期预测

7.1.1蝗蝻出土期

7.1.1.1调查时到卵孵化出土所需天数预测

参照蝗卵发育有效积温,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采用有效积温法预测,按照(2)式计算:

−×d)2.14(1.179...................(2)

Dt=

t1−2.14

式中:

Dt——调查时至卵孵化出土所需的天数,天;

179.1——西藏飞蝗蝗卵胚胎发育的有效积温,℃;

14.2——西藏飞蝗蝗卵胚胎发育的起点温度(已完成发育各天以14.2℃计算),℃;

d——已完成发育的天数,天;

t1——调查时未来10天5cm深的旬平均地温。

调查时未来10天5cm深的旬平均地温,按照(3)、(4)式计算:

1=tt+4.1.................(3)

1=tt+8.1.................(4)

式中:

t1——调查时未来10天内5cm深旬平均地温,℃;

t——调查时未来10天内旬平均气温,℃;

1.4——4月气温与5cm深土温之差;

1.8——5月气温与5cm深土温之差;

7.1.1.2出土期

蝗蝻出土期依据蝗卵孵化期,按照(5)式计算:

4

DB51/T1291—2011

Q=q+Dt.................(5)

式中:

Q——出土期,年月日;

q——查卵日期,年月日;

Dt——到卵孵化出土所需的天数,天。

7.1.2蝗蝻三龄盛期

从蝗卵孵化盛期预测蝗蝻三龄盛期可用历期法和积温法进行。

7.1.2.1历期法

根据当地历年积累的资料和气候情况预测蝗蝻三龄盛期。

7.1.2.2积温法

蝗卵孵化盛期后,根据地面上30cm旬平均草丛温度,利用西藏飞蝗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附录M),

按照(6)式计算:

2.129...................(6)

D3=

tg−9.15

式中:

D3——到达三龄期所需天数,天;

tg——地面上30cm处旬平均草丛温度,℃;

129.2——西藏飞蝗蝗蝻从出土到三龄期需要的有效积温,℃;

15.9——蝗蝻发育起点温度,℃。

无草丛温度时,可依据气温按照(7)式计算:

tg=t’+1.6................(7)

式中:

tg——地面上30cm处平均草丛温度,℃;

t’——旬平均气温,℃;

7.1.3成虫羽化期

蝗卵孵化至羽化期,采用有效积温法预测,按照(8)式预算:

360..............(8)

Dy=

tg−9.15

式中:

Dy——到达三龄期所需天数,天;

tg——地面上30cm处旬平均草丛温度,℃;

360——西藏飞蝗蝗蝻从出土到成虫需要的有效积温,℃;

5

DB51/T1291—2011

15.9——蝗蝻发育起点温度,℃。

7.1.4成虫产卵期

7.1.4.1历期法

西藏飞蝗从羽化到产卵一般需15天~20天。

7.1.4.2分期法

在成虫交尾初期和盛期分别捕捉雌成虫20头,剖腹检查体内蝗卵发育程度,根据蝗卵发育分期表和

蝗卵发育期至产卵期所需的天数(附录N),预测产卵期。

7.2发生量预测

7.2.1发生密度

根据成虫产卵期调查,综合环境因素,利用有效基数预测法预测蝗蝻下一代发生密度,按照(9)

式计算:

0×××(1−MrmeP)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