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380-2013 宜优673高产制种技术规范

DB35/T 1380-2013

福建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5/T 1380-2013
标准类型
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12-04
实施日期
2014-03-01
发布单位/组织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省农业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宜优673制种的术语和定义、制种技术、收割、干燥与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区域宜优673杂交一代种子生产。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种集团福建农嘉股份了限公司
起草人:
黄庭旭、游晴如、张水金、黄达彪、董瑞霞、傅再水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

67.060

B21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380—2013

宜优673高产制种技术规范

YIYOU673HIGH-PRODUCTIONTECHNIQUEPROCEDURES

2013-12-04发布2014-03-01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5/T1380—2013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种集团福建农嘉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庭旭、游晴如、张水金、黄达彪、董瑞霞、傅再水。

I

DB35/T1380—2013

宜优673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不育系宜香1A

(由于宜香1A花期不够集中,花时较迟,开花后柱头活力下降较迅速,异交结实率较低等原因,其制种

技术有别于其他三系杂交稻)与自育的恢复系福恢673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稻新品种,已通过福建、广

东、全国(长江中下游)和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6021、粤审稻2009041、国审

稻2009018、滇审稻2010005)。在福建、广东、云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2010年及2012年被

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水稻主导品种及超级稻品种。

II

DB35/T1380—2013

宜优673高产制种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宜优673制种的术语和定义、制种技术、收割、干燥与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区域宜优673杂交一代种子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水稻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

指由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相互作用而产生雌蕊正常、雄性器官发育不正常,自交不能结实的水稻,

通常用A表示。

本标准所称的不育系专指宜香1A(简称母本),系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不育

系,于2000年7月27日通过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3.2

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简称“恢复系”)

指具有恢复不育系育性能力的水稻品种或品系,通常用R表示。

本标准所称的恢复系专指福恢673(简称父本)。

3.3

三系杂交稻杂种一代

指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配制的杂种一代,通常以“×优×××”表示。

本标准所称的三系杂交稻杂种一代专指宜优673。

4制种技术

1

DB35/T1380—2013

4.1亲本种子质量要求

应符合GB4404.1的要求。

4.2制种基地的选择

4.2.1田块要求

选择地势平坦、温光条件好、地力均匀、土质肥沃、无检疫性病虫害、排灌方便、旱涝保收、肥力

水平中上的集中连片田块。

4.2.2隔离要求

应以自然环境隔离为主,盆地丘陵区隔离距离100m以上,平原隔离距离200m以上;也可利用山

丘、林木、房屋等做屏障隔离。制种田周围(200m以内)严禁种植粳、糯稻;若为时间隔离,与异品

种抽穗扬花期应错开20d以上。隔离记载标准见附录A。

4.3播种期与播差期确定

4.3.1播种期

4.3.1.1单季制种

父本播种期宜在4月25日至4月30日、母本播种期宜在5月23日至5月27日进行。

4.3.1.2烟后制种

父本播种期宜在5月15日至5月20日,母本播种期宜在6月6日至6月10日进行。

4.3.2播差期

4.3.2.1单季制种

第1期父本播种后10d播第2期父本,母本与第1期父本时差25d~30d,叶差5.2叶。

4.3.2.2烟后制种

第1期父本播种后5d~7d播第2期父本,母本与第1期父本时差21d~22d。

4.4育秧

4.4.1制种田亲本用种量

父本宜0.25kg/666.7m2,母本宜1.5kg~2.0kg/666.7m2。

4.4.2秧田亲本播种量

父本宜10kg/666.7m2,母本宜15.0kg/666.7m2。

4.4.3秧田面积与制种大田比例

父本宜1:40,母本宜1:8~1:10。

4.4.4浸种催芽

2

DB35/T1380—2013

父本种子同一基地统一浸种催芽,集中育秧,分户移栽;母本种子分户浸种催芽。种子用0.2%的“强

氯精”500倍液浸种10h~12h。采用“日浸夜露,多起多落”的方法浸种催芽。

4.4.5播种

种谷破胸80%左右时,用多效唑或稀效唑500倍液浸芽谷3min~5min,再用防病虫药剂拌芽谷。

秧田播种量按4.4.2要求,秧田面积按4.4.3要求。将芽谷分秧厢过称,均匀播种,播后泥浆盖谷,并选

用适宜覆盖物覆盖。

4.4.6育秧方式

4.4.6.1单季制种

父、母本均采用湿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