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6126-1995 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
GB/T 16126-1995 Guidelin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of biological monitoring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1996年0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起草小组
- 起草人:
- 郑星泉、虞爱如、吴宜群、陈辰、蔡士林
- 出版信息:
- 页数:18页 | 字数:33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GB/T16126一1995
Quidelinesforqualityassurance
ofbiologicalmonitoring
1主顺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开展生物监测时,在生物样品的选定和采集,准确监测数据的获得、资料的统计处
理和报告中必需贯彻的质量保证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监测、监督或评价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污染物对人群或个体健康的影响及监测、监
督或评价环境总的接触水平。
2引用标准
GB57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
3术语
3.1生物监测
系统地收集人体生物样品(组织,体液、代谢物),测定其中化学物或其代谢物的含量,或它们所引起
的非损害性的生化效应,以评价人体接触剂量及其对健康影响。
3.2生活环境
被监测群体或个体日常所接触的所有环境的总称,它包括空气、土壤、水、食物等介质。
3.3质量保证
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及可比性,对监测全过程所采取的措施。它包括实验设计、样品采集、测定
规范、人员的培训、实验室的管理和数据的处理及解释等内容。
4采样
采样中的质量保证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周密的采样设计及严格的采样步骤而实现的。它应由化学检
验人员和卫生人员协作完成。
采样设计和采样步骤的制定,应符合以下原则:
4.1采样人群
当监测目的是监测、监督或评价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应选择该环境或剂量下,对该污
染物最敏感的人群或接触人数最多的人群,或为某一特定目的而选定的人群。如监测目的是评价或判定
污染物对个体的健康影响,采样人群即为被评价或判定的个体。
4.2采样人数
观测的人数决定于监测结果分散的程度((SD)、监测结果与“总体”均值间的允许误差和置信水平的
要求,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如尚无分散程度的资料,可先进行预测,观测的人数每组不宜小于50人。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一12一15批准
cB/T16126一19-95
t·SD
观察例数(1)
D
式中:t—在确定的置信水平下t的临界值;
SD—监测结果的标准差;
D-预先设定的监测结果与总体均值间允许的偏离区间。
4.3抽取采样人群的方法
抽样人群应有代表性,可采用多阶整群按比例随机抽样法,其程序见附录A。如被观察的人群因生
活环境、工作环境不同,或化学物在体内的代谢因观察人群的性别、年龄、饮食等不同而异,则可采取分
层抽取人群的方法。
4.4采集的样品
应优先选择被测物浓度与环境含量或/和健康影响具有剂量反应关系或已有生物接触限值的样品。
各待测物最适宜的、可能有意义的样品见附录B。
45采集时间
对周期性的职业性接触,应根据化学物在人体内的生物半减期选定采样时间。各化学物适宜采样时
间见附录B。对非周期性的接触,应注意化学品在人体内24h的波动规律和季节性变化特点。
4.6样品的采集量
生物样品的采集量应考虑代表性。对均匀的样品,如血液,采集量满足检测和重复抽检所需即可。其
他样品见4.7.3.9,
4.7样品采集:生物样品采集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沾污和样品的代表性。
4了.,采样用品:采样器具在使用前应根据被测物选用适当的清洗方法并进行空白检验,应选用空白
值小于分析方法检出限的制品。当待测物是无机金属化合物时,可以考虑的制品有:高压聚乙烯、聚丙
烯、聚四氟乙烯、石英、硅翻玻璃、氮化翻等。不锈钢器具可用于铬、镍、锰等以外的无机待测物的监测。被
测物为有机化合物时,采样器具应选用玻璃、金属制品.不宜使用橡胶和添加染料的制品。所使用的试剂
(如抗凝剂、防腐剂等),必须进行空白检验。
4.7.2采样环境:采样应在清洁无污染的环境中进行。对职业接触者,采样时,应离开生产岗位,脱去工
作服,清洗手、脸和取样部位。
4.7.3采样方法
4.7.3.1血液:通常采集静脉血或末梢血(如指血或耳血)。常用采样器械为一次性注射器和取血三棱
针。如被测物是金属化合物,采血时应用1%硝酸和去离子水先后清洗皮肤表面,然后再用酒精消毒。如
被测物为有机物,要注意酒精的干扰。取末梢血时不得用力挤压采血部位。采集后的样品如不能及时进
行分析,应冷冻保存。
a.全血:将注射器或取血管采集的血液注入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上下转动簸覆,使血液与抗凝
齐I]充分混匀。
b.血清(或血浆):用注射器或取血管采集的血液缓慢地注人于干燥的试管中(采集血浆应在试管
中加抗凝剂)。于室温放置15^30min,在3000r/min下离心10^15min。分离后的血清或血浆必须立
即转入另一容器。为防止溶血,必须注意:转移采集在注射器中的血液时要先将针头取下,采集血浆时混
合血液与抗凝剂的操作步驭不得用力过猛。
4.7-3.2尿液:尿液直接收集于广口瓶中,采集的尿样不得少于50mL,收集职业接触者尿液前,应脱
去工作服和洗手和手嘴。采集24h尿液时,不得将尿液溅出或溢出,尿瓶应放在阴凉处。如需要测定比
重,应于采样后立即测定,比重小于1.010和大于1.035的尿样,应弃去重采,测定比重所用尿液必须弃
去。
4.7-3.3乳汁:采样前用去离子水湿润的棉花擦洗乳房,特别是乳头。用手或用吸奶器将乳汁挤入容
器。采集后的样品如不能及时进行分析,应冷冻保存。
cB/T16126一1995
4.7-3.4头发:用不锈钢剪刀在枕部紧贴头皮处、采集距头皮2.5cm之内的发样。采样前二个月内禁
止染发和使用含有待测化学品的洗发护发制品。由于目前尚无适宜的清洗发样的方法可以除去发样外
部吸附/沾污的物质,因此,应慎用头发做为生物监测的样本,在评价监测结果时,也应特别慎重。
4.7.3.5M肪:用针吸式活组织检查法或外科手术法采集臀部的脂肪。采得的样品不得加防腐剂、盐水
或固定剂。如不能立即分析应将样品冷冻保存。
4.7-3.6胎盘:采取新鲜胎盘。用去离子水除去胎盘的血水和羊水,吸去表面水分。如不能立即分析,
应将样品冷冻保存。
4.7-3.7粪便:粪便常用于代谢研究,实验时间一般为5-7天。在开始实验的第一天和实验结束后的
第一天的早餐前,各服用一有色标记物(卡红胶囊)。在这期间,注意观察每天的粪便,从第一次出现红色
粪便开始收集(含红色粪便)直到第二次出现红色粪便为止(不含红色粪便及红色粪便以后排出的粪
便)。采集粪便时要避免尿液的混入。
采集后的样品如不能及时进行分析,应冷冻保存。
4.7-3.8呼出气:对非职业接触者收集一次呼出的气体,职业接触者采集一次呼出气或收集呼出气的
最后部分(约150mL)。用采气管或特定的塑料袋收集和保存呼出气.或将收集的呼出气转移到吸收液
或装有吸附剂的吸收器中保存。采集的气体应尽快分析测定。
4.7.3.9其他组织: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采集肝、肾等组织。肝、肾等组织本身的均匀性不佳,最好能取
整个组织,否则应确定统一的采样部位,采样量并不得少于8g。样品经用去离子水去除表面血液后,吸
去表面水分.称重,置一20℃保存。
4.8标本的保存和运输
采样后往往不能即时分析,需要运输和保存,为防止在保存运输期间被测物的损失和样品组成的改
变,存放样品的器具必须密封性好,如被测物是易被吸附的金属,应采用吸附作用小的原料制成的容器,
如石英、聚四氟乙烯和高压聚乙烯。易产生沉淀的样品如尿,应加酸控制溶液酸度,以防止沉淀产生。
样品在运送到实验室的过程中,应根据被测物的稳定性,采用适当的保存温度。如被测物在常温下
稳定,可在常温下短途运送,否则样品必须冷冻运送。
4.9采样记录
采样后应立即填写采样记录。
采样记录应包括:样品编号、样品种类、应枪项目、样品采集量、采样时间、采样地点、采样环境简单
描述、采样过程简单描述,受试者姓名、性别、年龄、工种或职业等,以及采样员姓名、采样记录填写者姓
名、采样记录校对者姓名等。
采集的样品应及时贴上标签,标签应包括与采样记录相同的样品编号、检验项目、采样时间、采样地
点、受试者姓名。
4.10分析样品的取样
a血液、尿及其他体液必须充分混匀后再取样。
b.骨和脏器样品应剔除异体组织(如脂肪、结缔组织等),彻底粉碎、充分混匀后才可称取分析样
口
口口。
c.贮存于低温冷冻的样品,如血、尿、骨和其他赃器组织应先自然解冻,放至室温后,重新混匀取
样。
d.烘干、粉碎、磨细或剪碎的发、骨及其他赃器组织的干样,称样前必须千操至衡重。如被测物具
挥发性,可与称样的同时,另称样测水分。
e.称取样品的量应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其中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必须满足分析方法的定量下限。
5监测数据
监测数据的质量保证借助于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质量保证措施的贯彻。
Gr/'s16126一1995
5.1监测数据质量保证的管理
5.1.1各实验室所在单位必须建立质量保证管理科室,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的质量保证工作。各实验
室必须配备质控人员,配合质量保证管理科室发放质控盲样、审核分析数据、监督和检查实验室质量保
证措施执行情况。
5.1.2质量保证部门的职责包括:
a.制定和修订质量保证程序及规程;
b.监督和检查质量保证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分析人员的技术水平、仪器的管理及校准倩况、各
项原始记录、分析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质控图、分析的准确性等);
c.按隶属关系定期组织实验室内及实验室间分析质量控制工作。向上级单位报告质量保证工作
的执行情况,并接受上级单位的有关工作部署,安排组织实施。
d.组织有关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帮助解决有关质量保证方面的技术问题。
5.1.3实验室质控人员的任务:
氏检查送样登记;
b.发放质控盲样;
c审核分析数据;
d.检查实验室仪器的管理。
5.2实验室的管理
5.2.1实验室的分析人员应具有相当于中专以上文化水平,经培训能熟练掌握本岗位的监测分析技
术,并能严格遵守质量保证规程。,
5.2.2实验室环境
应保证实验室干净、整洁、无交叉污染。实验室内严禁吸烟。
痕量或超痕量分析工作需具备净化实验室,超净柜,或者采取局部防尘措施。
5.2.3仪器的维护,校准和管理
a.实验室的所有仪器需有专人负责保管、建卡立档。仪器档案应包括仪器说明书、验收调试记录、
各种原始参数、定期保管维修、校准以及使用情况的登记记录;
b.精密仪器需安放在干燥、清洁、平稳无震动、无阳光直射的环境中,仪器的调试、使用和保养维
修均应严格遵照说明书的要求。并应按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检定办法或仪器说明书定期校正和调试;
c.操作人员需经过培训,掌握仪器性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见附录C)后才能上机;
d.仪器的附件设备应妥善安放并经常进行安全检查。
5.2.4降低分析空白的控制措施
在痕量分析中,必须把分析空白降至可以忽略的程度。为了降低空白值,必须做到:
a.所有使用的试剂必须进行空白检查。采用高纯度的水、酸、有机溶剂和试剂,并减少它们的用
量。必要时预先精制和纯化;
b.应在采取局部或整个的防尘与净化措施的环境下进行操作,以防止环境沽污;
c.使用以适宜的惰性材料制成的器皿,并采用合适的清洗技术,防止器皿的沾污;
d.分析者必须避免自身(化妆品、外敷药物等)对样品的沾污。
5.2.5分析方法的选定
分析方法应优先采用国家颁布的标准方法。在分析方法(标准方法,推荐方法或本实验室方法)选择
前应对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检测限定量下限进行验证,符合实验室要求后,写出本实验室的详细的
操作程序。
5.2.5.1准确度
测定结果与被测对象的真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或相对误差表示。
评价准确度的方法有以下三种(按优先顺序排列):
606
cs/T16126一1995
a.对照分析:用标准物质评价方法准确度。测定基体和浓度相同或相近的标准物质,根据测定结
果与标准品的给定值的符合程度来估计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b比较实验:与另一分析方法,最好是标准检验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分析,比较所得测定值,根
据其符合程度来估计方法准确度;
c.加标回收百分率:在试样中加入定量被测物的标准溶液,从测定结果中减去试样中被测物的含
量后,计算加入量(预期值)回收的百分率。即:
J一y
回收率=.”…….‘····……””。(2)
式中:J—加标样品的测定值,
Y—样品含量的测定值;
B—加入标准的量。
加标的量及加标待测物的化学形式应尽量与试样中被测物的含量相近。加标后的测定值不得超过
方法的检测上限。当测定物含量>10-'g/g(mL)时,回收率必须在85%^'105%之间。
5.2-5.2精密度
对试样进行反复多次测定所得数据之间的离散程度。精密度包括连续精密度(批内精密度),重现性
精密度(批间精密度)和再现性精密度(实验室间的精密度)。连续精密度、重现性精密度和再现性精密度
的定义见附录D,
精密度的表现方法:精密度用平均值加标准差(X士S)或变异系数(CV=S/X,写)来表示。在一般
的生物监测方法中,如被测物的浓度)10-'g/g(mL)时,变异系数(包括连续精密度和重现性精密度)
<10%;如测定浓度小于10-'g/g(mL),变异系数应小于平行样最大允许误差(见表1)的二分之一
5.2.5.3检测限
能测定出并区别于空白样的最小浓度或量。
a光谱法:多次测定(十次以上)空白的标准偏差的三倍所相当的浓度;
b比色法:校准曲线上查出吸光度0.02所对应的浓度或量或多次测定(十次以上)空白的标准偏
差的三倍所相当的浓度,
c.色谱法和电化学法:仪器噪声的三倍信号所对应的浓度或量。
检测限要满足实验的要求。
5.2-5.4定量下限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区间内.能报出定量结果的最低浓度或量。定量下限用空白多次
测定的平均值的10倍标准偏差所相当的浓度或量来表示。
5.2.6实验记录的管理
原始数据必须用钢笔填写在统一编号的非活页本上,不得任惫撕去,不得散失。应详尽的记录测定
时间,测定条件,环境条件,仪器及校准情况,操作人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操作过程等。要按测定仪器
的有效读数位和观察值顺序如实地记录原始数据,数据不能涂改,如果发生差错,应在原数字上画一条
横线表示消除,注明修改原因。
原始记录应统一管理,归档存查。
5.2.7质控样的分析和质控图的建立
分析实验室应接受质量保证科室和实验室的质控人员的监督与管理。在分析日常样品的同时分析
质控样或由他们发放的质控盲样,根据质控祥的分析结果来判断被分析样的分析结果的可靠程度。
5.2.7.1质控盲样和质控样的配制
质控盲样/质控样的基体应尽量与监测样品基体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相同或相似,其浓度应覆盖
监测样品的浓度范围。
5.2.7.2质控图
质量控制图是常规分析中决定观察值取舍的最好判据,最常用的控制图有三种类型:平均值x控
GB/T16126一1995
制图,极差R控制图和标准控制图。其中平均值控制图应用最广泛,具体绘制方法可参阅GB5750的
4.3.1条。
53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5.3.1校准曲线
a.每次分析样品时必须绘制校准曲线。校准曲线应由空白及三~五个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按照
与样品相同的测定步骤.包括样品的前处理操作制成。如已经过充分的验证,确认省略某些操作步骤对
校准曲线无显著影响时,可免除这些步骤。如校准曲线与浓度具有极好的直线关系,并且有高度的重现
性,可在每次分析样品时只选择两个适当浓度的标准物和空白,同时进行测定,以核校原有校准曲线。色
谱法宜用内标法制做校准曲线。
b在绘制校准曲线时,以测量信号值为纵坐标,以浓度(或量)为横坐标,将测定数据标在坐标纸
上作图。若测量信号与浓度(或量)相关系数大于或等于。.999(原子吸收法大于。.995),可用最小二乘
法原理获得的线性回归进行计算。对于线性关系不好的一系列浓度与信号值,不可采用回归的办法来绘
制校准曲线,宜采用绘图法绘制校准曲线。若测量仪器的微机具有各种校准曲线的绘制程序,则可直接
使用微机绘制校准曲线。
c.利用校准曲线推测样品浓度时,样品浓度应在所作校准曲线的浓度范围以内,不得将校准曲线
任意外延。
d.如基体效应对测定有影响时则可使用含有与实际样品基体类似的工作标准系列进行校准曲线
的绘制或使用标准加入法。
5.3.2平行样的分析
5.3.2.1测定频率
根据监测目的决定平行样测定的频率。监测工作目的是针对个体的,100%的样品进行平行双样分
析。监测目的是针对群体的,则可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进行平行双样测定,当同批样品较少时或
分析难度大时,应适当增加平行双样的测定频率。
5.3-2.2平行测定的允许误差
a.平行测定所得的相对误差不得大于分析方法规定的相对标准偏差的两倍。或不得大于表1中
所列偏差。
b.进行全部平行双样测定时,测定中的不合格者应重新作平行双样测定,部分进行平行样测定
时,如测定合格率<90%,除对不合格者重新作平行双样测定外,应再增加测定10%^-20%的平行双
样,如此累进,直至总合格率>90%为止。对未进行平行样分析的样品,如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色谱
法进行定量时,每个样品应进样两次,其误差不得大于表1规定的平行双样的误差。如两次进样的误差
大于表1规定,应第三次进样,并选择符合误差要求的两次数据进行平均或取三次测定值的均值。
表1平行样的最大允许误差
分析结果所在数量级.g/mL相对偏差最大允许值,%
10-s5
10"'10
10-e15
10-'20
10-1030
两个平行结果之v-
二二二尸气r~胃石二舀万朴石玉尹.尹、1甘二
注:平行样的最大允许误差(%)=
网个'I`仃功禾乙uf
5.4质控样(含标准物质和质控盲样)的分析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YB/T 088-2021 烧结机篦条技术条件 2021-03-05
- YB/T 3226-2021 高铬抗磨铸铁衬板技术条件 2021-03-05
- YB/T 062-2021 冶金工业炉燃烧器技术条件 2021-03-05
- YB/T 4122.1-2021 冶金企业微机继电保护第1部分:运行技术管理规程 2021-03-05
- YB/T 4058-2021 双齿辊破碎机用齿辊 2021-03-05
- YB/T 4079-2021 高炉炉壳技术条件 2021-03-05
- YB/T 160-2021 冶金工业炉燃烧器性能试验方法 2021-03-05
- YB/T 4054-2021 无缝钢管常用穿孔顶头技术条件 2021-03-05
- YB/T 4072-2021 高炉热风阀 2021-03-05
- YB/T 4057-2021 单齿辊破碎机用齿辊 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