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3067-2024 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系统质量控制 检测规范

DB14/T 3067-2024 Radiation therapy CT simulation localization system quality control: Detection specification

山西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4/T 3067-2024
标准类型
山西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8-07
实施日期
2024-11-08
发布单位/组织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山西省卫生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28)
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CT模拟定位系统的质量控制的检测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省肿瘤医院、山西省白求恩医院
起草人:
郭支喜、邢晓汾、金晓丽、李秀萍、王松、田峰、崔桐、张军、王晋丽 、郝琳
出版信息:
页数:1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100

CCSC50

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14/T3067—2024

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系统质量控制检测规

2024-08-07发布2024-11-08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4/T3067—202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2

5机械部分检测.......................................................................2

6图像部分检测.......................................................................6

7评价与改进.........................................................................7

附录A(资料性)CT模拟定位系统-机械精度项目表.........................................8

附录B(资料性)CT模拟定位机质量控制-图像质量项目表..................................10

附录C(资料性)CT模拟定位系统稳定性检测记录单.......................................12

I

DB14/T3067—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标准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本文件由山西省卫生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2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省肿瘤医院、山西省白求恩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郭支喜、邢晓汾、金晓丽、李秀萍、王松、田峰、崔桐、张军、王晋丽、郝

琳。

II

DB14/T3067—2024

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系统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系统质量控制检测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机械部分检测、图

像部分检测、评价与改进,并推荐检测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CT模拟定位系统的质量控制的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7857医学放射术语

GBZ130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WS519—2019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NCC/T-RT006CT模拟机质量控制指南

3术语和定义

WS519中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CT模拟定位系统

是以诊断级CT机为基础,并配置有与放射治疗匹配的的平板扫描床、可移动式激光定位系统和虚拟

定位软件的放疗专用模拟定位系统。

3.2CT模拟定位扫描

选取适当的治疗体位和体位固定方式,按照规范协议扫描获取患者该体位的CT断层图像,借助激光

系统标记并建立参考,重建患者三维图像用于放射治疗计划设计及之后的治疗及图像引导的过程。

3.3机架内激光灯

位于CT扫描仪机架内,用于定义扫描中心平面的激光灯。

3.4三维可移动激光定位系统

用于病人体外标记和定位用的独立激光系统。由三组激光灯组成,可左右、前后和头脚移动,激光

定位系统的中心层面与扫描中心层面为一固定距离。本文件采用:X代表左右方向,右为X+;Y代表前后

方向,前为Y+;Z代表头脚方向,头方向为Z+;

3.5均匀性

整个扫描野中,均匀物质影像CT值的一致性。

3.6CT值线性

1

DB14/T3067—2024

被成像物体的线性衰减系数与CT值之间的关系。

3.7空间完整性

CT图像中患者真实尺寸及形状的精确重现。

4基本要求

4.1医疗机构应配置质量控制检测工具,制定质量控制检测计划或方案,且对检测结果以检测报告的

形式记录并存档。

4.2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系统的质量控制检测包括验收检测、状态检测和稳定性检测。验收和状态检

测应委托有资质的放射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稳定性检测宜由医疗机构自行检测。

4.3验收测试适用于新安装、重大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状态检测可在正常运行后每年进行一次;

稳定性检测可参照附录A、B推荐的项目、频次和允许的容差值进行,检测报告的形式可参考附录C的

推荐。

4.4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系统涉及的放射防护内容依照GBZ130《放射诊断防护要求》执行。

5机械部分检测

5.1通用要求

5.1.1模体的选择:模体表面需具有清晰的定位指示标记,内部至少嵌入2个特定形状的高密度标记,

内部标记与表面标记有固定的几何关系,并都可在扫描图像上清晰显示。

5.1.2检测顺序:先检测机架内激光灯,然后依次展开扫描床、可移动激光灯定位系统的测试,最后

检测扫描机架。

5.1.3尽可能减少重复摆放测试模体,避免因模体摆放位置的差异而引入新的误差。

5.1.4误差处理:将检测误差以图像形式显示,进行量化。

5.1.5基准层面确定:以轴扫的中心层面为基准层面。

5.2机架内激光灯

5.2.1检测项目

——机架内激光对扫描中心平面的指示精度

——机架内激光灯指示平面与扫描中心层面的平行性

——机架内激光灯指示中心与扫描中心的重合性

5.2.2检测方法

1)将测试模体置于扫描床,调整模体水平;

2)移动扫描床,将机架激光灯指示与模体表面定位标记对准;

3)设置标记点层为扫描中心层面,即Z坐标为0;

4)进行扫描:宜采用轴扫方式,扫描层厚≤1mm、扫描范围+20mm,使用最小层厚重建图像;

2

DB14/T3067—2024

5)结果分析:

——若标记点同时清晰的出现在0层面,则表示机架内激光可准确指示扫描中心层面;

——若标记点同时清晰的出现在非0层面,则表示机架内激光指示平面与扫描中心平面平

行,但在Z方向有一定的偏移,该非0层面的Z坐标值即为激光指示偏移距离;

——若标记点不能同时出现在同一层面,则表示机架激光指示平面与扫描中心平面不平

行;

6)打开图像的网格线,测量模体标记点与图像十字中心(扫描中心)的几何位置,计算激光

灯指示中心与扫描中心的偏差值。

5.3扫描床

分别在空床和均匀负重75kg条件下测试。

5.3.1左右(X)、头脚(Z)方向检测

5.3.1.1检测项目

——X、Z水平度

——Z方向(进退床)与扫描中心层面的垂直性

——Z方向移动的指示精度

——Z方向移动的到位精度

5.3.1.2检测方法

1)在扫描床Z方向选择三个位置(Z1)、(Z2)、(Z3),每个位置之间间隔300mm,移动扫

描床,借助机架激光灯和直尺在此三个位置的X=0、X=-15、X=15三个位置点分别贴直径≤1mm铅珠,

共三组9个铅珠点。

2)将Z2的铅珠点连线与机架激光灯对齐,设置此位置为扫描中心层面。

3)进行扫描,尽可能采用轴扫方式,扫描层厚≤1mm、扫描范围包括Z1-Z3,使用最小层厚重

建图像。

4)打开网格线,观察测量同一层面的铅珠位置。

——同一Z位置的三个铅珠均位于同一水平线,说明该扫描床位置左右方向水平;

——同一Z位置的三个铅珠不在同一水平线,则左右铅珠Y坐标的差值为此位置扫描床左

右方向水平偏差值。

5)打开网格线,Z方向上下翻动图像,观察测量位于同一X位置,不同层面铅珠的位置:

——相同X位置的铅珠位于同一水平线,说明扫描床头脚方向水平,且Z进床方向与扫描轴

垂直;

——相同X点的铅珠位于不同水平线,则Z1和Z3同侧点的Y坐标的差值为扫描范围内扫描床

Z方向水平偏差值;

——当同侧铅点X坐标值有偏差,且朝同一方向,表示定位床Z进床方向与扫描轴有偏转。

6)观察扫描图像,3组铅珠同时出现层面的Z坐标值应为+300mm、0、-300mm,如Z坐标值非上

述三个固定值,则Z坐标的偏差即为扫描床Z方向移动的指示偏差。

7)将带刻度的钢尺固定于定位床,在操作台操作进退床,查看刻度尺上激光线指示的移动距

离与操作台指令距离是否一致,测试扫描床Z方向的移动到位精度。

5.3.2升降(Y)方向检测

3

DB14/T3067—2024

5.3.2.1检测项目

——Y方向移动的到位精度

——Y方向移动的指示精度

——Y方向移动与扫描中心层面的平行度

5.3.2.2检测方法:

1)将带刻度的钢尺垂直固定于扫描床面;

2)升降扫描床将机架激光灯对齐钢尺某一数值,记录此时刻度尺上激光灯指示的刻度值;

3)在控制板上以步长10mm的指令在Y方向200mm范围内升降扫描床;

4)查看刻度尺上激光线指示的升降距离与机架控制板指令距离是否一致,差值即为Y方向

的移动到位偏差;

5)取下刻度尺,将5.3.1.2中的铅珠与机架激光指示灯对齐、归零,设置此位置为扫描中心

层面,即Z坐标为0mm;

6)进行扫描,尽可能采用轴扫方式,扫描层厚≤1mm、扫描范围为±20mm。使用最小层厚重

建图像;

7)记录图像中心层面3个铅珠的Y坐标值;

8)扫描床升降某一数值,不再重新归零,直接使用同样条件进行扫描;记录升降床后,3个

铅珠Y方向的坐标值;

9)计算不同扫描间铅珠Y坐标的差值,差值应与控制板显示的升降数值一致,不一致即为Y

方向移动的指示偏差;

10)观察二次扫描的图像,如果3个铅点同时出现在Z=0层面,则表示扫描床Y方向运动平

行于成像平面;若3铅点同时出现在非0层面或不同时出现在Z=0层面,则表示扫描床Y

方向运动不平行于成像平面。Z的数值即为偏差值。

11)可在扫描床于不同Y位置,重复以上检查。

5.4可移动激光灯定位系统

5.4.1激光灯Z平面指示

5.4.1.1检测项目

——与扫描中心平面的距离精度

——与扫描中心层面的平行度

——与扫描中心的一致性

5.4.1.2检测方法

1)将模体放置于扫描床,调节模体水平;

2)将移动激光系统归零,调整模体使模体表面定位标记对准移动激光灯,将此位设置为Z=0;

3)移动扫描床,距离为激光中心平面与扫描中心平面的固定距离,并再次将机架归零,设置

Z=0的位置。

4)扫描条件:采用最小扫描层厚、尽可能采用轴扫方式,扫描范围为±10mm。使用最小层厚

重建图像;

5)观察扫描图像:

——若标记点同时清晰的出现在0层面,则激光灯指示平面与扫描中心平面距离准确;

4

DB14/T3067—2024

——若标记点同时清晰的出现在非0层面,则激光指示平面与扫描中心平面平行,但有一

定的位移,记录该非0层面的Z坐标值即为激光指示偏移距离;

——若标记孔不能同时出现在同一层面,则表示激光指示平面与扫描中心平面不平行。

6)打开图像的十字线,观察测量模体标记点与图像十字中心(扫描中心)的相对位置,计算

激光中心与扫描中心的一致性。

5.4.2激光灯X、Y指示平面与成像平面的垂直性

5.4.2.1检测项目

——激光指示X平面与成像平面的垂直性

——激光指示Y平面与成像平面的垂直性

5.4.2.2检测方法

1)打开可移动激光灯系统,将移动激光归零。

2)在扫描床Z方向选择三个位置,Z1(200mm)、Z2(0)、Z3(-200mm)。借助X方向激光

线,分别在不同Z,X=0的位置放置铅珠;

3)移动扫描床,将Z2位置位于可移动激光的初始0位,将此位置设置为Z=0;

4)进床固定距离(三维可移动激光系统中心与扫描中心层面距离),然后将此位置设置为

Z=0,则此层面应位于扫描中心层面;

5)扫描:采用最小扫描层厚、使用最小层厚重建图像,尽可能采用轴扫方式。扫描范围为±

210mm;

6)观察扫描图像,打开网格线,翻动图像观察三个铅珠是否位于网格线同一位置。测量铅珠

的X方向位置偏差,可根据图像(X坐标值的差)计算出X方向激光平面(矢状平面)与

扫描平面的垂直性;

7)在完成扫描床测试调整后,可使用以下方法测试Y方向激光平面(冠状平面)与扫描平面

的垂直性。移动定位床,使Y方向中心激光线位于扫描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