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2255-2024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程

DB42/T 2255-2024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identifying rice varieties' resistance to rice blast disease

湖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2/T 2255-2024
标准类型
湖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7-29
实施日期
2024-09-29
发布单位/组织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15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2255—2024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程

Codeofpracticeforidentificationtechniqueofricevarietiesresistant

toriceblastdisease

2024-07-29发布2024-09-29实施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2/T2255—2024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病圃设置...........................................................................1

5品种筛选标准.......................................................................2

6生态模式菌群构建及活化.............................................................3

7抗性鉴定与评价.....................................................................4

8标准实施及评价.....................................................................7

附录A(规范性)水稻稻瘟病病圃调查分级...............................................8

附录B(规范性)水稻抗稻瘟病评价.....................................................9

附录C(资料性)水稻稻瘟病记载表....................................................11

附录D(资料性)湖北省地方标准实施信息及意见反馈表..................................13

I

DB42/T2255—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湖北省种子管理局、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尧、吴双清、王林、顾见勋、揭春玉、张求东、杨小林、韩玉、王新刚、潘

龙其、田永宏、钟育海、杜兴。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系电话:027-87665821,邮箱:

hbsnab@126.com;或者牵头起草单位,联系电话:0718-8412715,邮箱:wuyao7@126.com。对本文件的有

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联系电话:0718-8412715,邮箱:

wuyao7@126.com。

III

DB42/T2255—2024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的病圃设置、品种筛选标准、生态模式菌群构建及活化、

抗性鉴定与评价、标准实施及评价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评价和筛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5790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

NY/T1300农作物品种试验与信息化技术规程水稻

NY/T2646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系列病圃seriesnurseries

由特定生态稻区内设立的系统圃、活化圃、主鉴圃、辅鉴圃和生态圃等5个不同功能的稻瘟病病圃

组成,分别起到菌株致病型系统监测、菌株致病性活化、主导鉴定、辅助鉴定、生态鉴定的作用。

系列检测品种seriesdetectionvarieties

由特定生态稻区筛选确定的监测品种、活化品种、诱发品种和指示品种等4组不同功能的常规水稻

品种组成,分别起到菌株致病型检测、菌株致病性活化、田间均等诱发、鉴定结果有效性评估的作用。

生态模式菌群ecologicalmodelfungalcommunity

在特定生态稻区内,通过稻瘟病单孢致病型监测及其相关数据分析,筛选出代表生态稻区稻瘟病菌

种群综合致病力的不同致病型菌株,由此类菌株组成的群体。

4病圃设置

技术路线

病圃设置包括系统圃、活化圃、主鉴圃、辅鉴圃和生态圃等系列病圃。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

1

DB42/T2255—2024

补充菌源

菌辅鉴圃

菌株抗

群系统圃致活化圃生性

监病态鉴

测主鉴圃

稳稻水稻品种定

及定区与

筛菌株标本性生态模式菌群评

选保价

持生态圃

采集标本

图1系列病圃设置技术路线图

系统圃

系统圃设在本生态稻区主鉴机构的内设试验基地,适温、寡照、多雨的独立山谷为最佳,不宜建在

水稻主产区。建设独立智能温、网室及大棚,具备调温、调湿、喷雾、灌溉等功能。每个生态稻区设立

1个系统圃。

活化圃

活化圃设独立小温、网室,其他条件应符合4.2的有关要求。

主鉴圃

主鉴圃设在本生态稻区距离主鉴机构较近、水源和交通较为便利且稻瘟病常年重发的固定基地,有

效鉴定年份达到100%,适温、寡照、多雨、雾浓、露重的独立山谷为最佳,不宜建在水稻主产区。建设

网室大棚,配备弥留喷雾增湿装备和智能气象观测仪,具备良好的防鼠、防鸟、防虫、防风和灌溉等条

件。每个生态稻区设立1个主鉴圃。

辅鉴圃

辅鉴圃设在水源和交通较为便利且稻瘟病常发的固定基地,远离系统圃和活化圃。与主鉴圃具有较

好生态互补性,以弥补主鉴圃可能存在的鉴定不稳定因素。每个生态稻区设立1个~3个辅鉴圃。其他设

置条件应符合4.4的有关要求。

生态圃

生态圃设在本生态稻区主产区,与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同步布局。建设网室大棚,配备智能气象观测

仪,具备良好的防鼠、防鸟、防虫、防风和灌溉等条件。每个生态稻区可设立多个生态圃。

5品种筛选标准

监测品种

监测品种筛选宜遵循以下原则:

a)由50个~100个常规稻品种组成;

2

DB42/T2255—2024

b)由早、中熟品种组成;

c)由籼稻、粳稻、糯稻等按比例组成;

d)在病圃生长的秆高范围为30cm~100cm;

e)在稻区自然诱发病圃和系统圃的抗性表现差异明显;

f)在正常条件下生长旺盛,结实率达到国家或省水稻品种审定标准。

活化品种

活化品种筛选宜遵循以下原则:

a)由5个~10个常规稻品种组成;

b)由早熟品种组成;

c)以稻区主栽水稻品种为主;

d)在病圃生长成熟后秆高范围为30cm~90cm;

e)在稻区自然诱发病圃表现典型的发病症状,同时在系统圃对特定生态模式菌株感病症状明显;

f)在正常条件下茎秆坚硬、较粗壮、生长旺盛,结实率达到国家或省水稻品种审定标准。

诱发品种

诱发品种筛选宜遵循以下原则:

a)由5个~10个常规稻品种组成;

b)由籼稻、粳稻、糯稻等按比例组成;

c)在稻区自然诱发病圃和系统圃抗性表现均为高感、易感病品种;

d)感病敏感生育期与鉴定品种整个敏感生育期能重叠。

指示品种

指示品种筛选宜遵循以下原则:

a)分为早、中、晚稻指示品种组,每组由5个~10个常规稻品种组成,要求农艺性状较好,选

择不同时期主栽品种中的常规稻品种;

b)由籼稻、粳稻、糯稻等按比例组成;

c)在稻区自然诱发病圃和系统圃抗性梯度表现明显;

d)感病敏感生育期与鉴定品种整个敏感生育期能重叠。

6生态模式菌群构建及活化

病标样采集

在生态稻区内的主鉴圃、辅鉴圃、生态圃、频发区和重发区采集系列检测品种或推广品种的病叶、

病穗标本,标本症状符合GB/T15790规定。每个品种采集3个~10个样本,分离单孢。

人工接种

系统圃播种监测品种,株距2.5cm,行距5cm,每个品种播种1行,每行5穴,每穴播种2苗。四周同

期播种丽江新团黑谷。育苗期间酌情增加氮肥施用量。监测品种3叶期~4叶期接种,接种前用40g/m²

的白色无纺布罩住监测品种进行隔离。将单孢菌株接种到稻草节扩繁培养,波长峰值365nm黑光灯照射

诱导产孢,磷酸盐缓冲液(PBS,pH=7.4)配制孢子液,孢子液分生孢子浓度为1.0×105个每毫升~1.0

×106个每毫升。采用气动喷雾器对监测品种喷雾接种,1个单孢菌株接种1套监测品种,按每个品种3mL~

5mL菌液量进行接种。接种后48h内遮阳处理,维持相对湿度100%,温度24℃~27℃。

3

DB42/T2255—2024

菌株致病型评价

病圃中任一品种叶瘟发病达7级或以上时进行第1次调查,7d~10d后进行第2次调查。调查每个品

种发病最重的5株,每株记载发病最重的叶片。按附录A中的表A.1分级,记录项目见附录C中的表C.1。

按附录B中的表B.1确定各品种抗感代表值。分别统计参试菌株致病频次和监测品种感病频次,选出

特异性菌株和广谱致病性菌株组成生态模式菌群,使得生态模式菌群致病谱与生态区菌株群体致病谱最

大程度吻合,且菌群由最少数量菌株组成。

菌株活化

利用活化圃种植活化品种,孕穗初期开始培养生态模式菌株,制备孢子液方法应符合6.2的有关要

求。破口期至见穗期用注射接种方式接种孢子液,1个生态模式菌株接种1个分隔独立的小区。活化品种

发病后,采集病穗颈,阴凉处自然风干备用。

7抗性鉴定与评价

主鉴圃和辅鉴圃操作程序

7.1.1病圃布局及菌源组成

病圃栽插鉴定品种、指示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和混合诱发品种。鉴定品种与指示品种栽插方式相同,

每个品种栽插20株组成1个鉴定小区。将第6.4节中采集到的病穗颈与生态稻区上年度采集的病标本混合

均匀,扎成小把,均匀插于田间。试验布局见图2。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