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2067-2012 乡村人居林建设技术规程

DB37/T 2067-2012 DB37/T 2067-2012 Rural Residential Forest Constr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2067-2012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2-03-08
实施日期
2012-04-01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4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2067—2012

乡村人居林建设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ConstructionoftheRuralHumanHabitatForest

2012-03-08发布2012-04-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2067-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丁猛、许景伟、邱尔发、李传荣、王月海、王卫东、程鸿雁、任飞。

I

DB37/T2067-2012

乡村人居林建设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乡村人居林建设的术语定义、建设原则、树种选择与配置、造林技术、抚育管护、检

查验收、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乡村人居林建设与经营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

LY/T1557-2000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

DB33/T1009-2001园林绿化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乡村人居林ruralhumanhabitatforest

在农村一定区域内,为保障乡村生活和生产安全,提高生活品质,丰富文化内涵,发展经济,建设

的以林木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系统。按位置与功能不同主要有5种类型,分别是庭院林、

道路林、水系林、围村林、游憩林。

3.2

乡村庭院林ruralcourtyardforest

分散附属于村庄内的住宅和单位庭院内外、村内道路两旁,以改善居住环境为主要功能的不公开或

半公开性的人居林。

3.3

乡村道路林ruralroadforest

在村内道路级别以上的各类道路旁所建设的,具有缓解热辐射、交通噪音和尾气污染,并提高交通

效率和安全性的人居林,它将村域内人居林联成一张绿网,能明显改善乡村景观。

3.4

乡村水系林ruralwatersideforest

1

DB37/T2067-2012

在村庄周围河渠、库塘、堤坝沿岸建设的具有固土护堤、延缓地表径流、净化水质、改善小气候、

美化环境功能的人居林。

3.5

围村林ruralsurroundingvillageforest

平原地区利用村庄周围空闲地建设的,以防风固沙和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为主要目的,兼具经

济、生态和社会功能的人居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等。山丘地区是指在村庄附近建立的具有固土护坡、

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功能的人居林。

3.6

乡村游憩林ruralrecreationalforest

于村内或村庄附近,以绿化美化或以木材、果品等林产品生产为主,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居

民提供观光、休闲、娱乐场所等功能的人居林,包括村内游园、农家乐和林果观光园。

4树种选择与配置

4.1乡村庭院林树种选择与配置

4.1.1树种选择

根据栽植空间,选择滞尘、抑菌、降噪能力强,既有经济收入,又能营造宜人居环境的无毒无刺、

无飞絮落果、病虫害少、观花观果的植物。具体树种见附录A。

4.1.2树种配置

根据主导功能和适用主体不同,可分为4种配置方式。

自然绿化型以农村常见的用材树种、果树、花灌木等植物进行近自然式配置,以乔木为主,进行

多树种配置,不进行人工重度修剪和造型尽可能模仿自然。一般可采用“乔-草型”、“灌-草型”、“乔

-灌-草型”、“乔-灌-藤型”等搭配方式。适用于各种乡村类型,特别是偏远地区乡村。

园林园艺型以植物造景、花卉观赏、蔬菜种植为主,具有实用简明、艺术性强、立体复合特点的

配置模式,一般用花架、棚架、盆景等搭配具有乡村特色的园林小品。适用于经济状况较好,庭院面积

稍大的农户及学校、村委会等单位庭院绿化。

经济林果型以经济价值高的用材树种、果树种植为主,满足庭院绿化美化、增加居民收入的配置

模式。一般在房前屋后、院内院外或路旁,进行集约化栽植和经营。适用于具有传统栽植习惯和技术的

乡村。

阳光晒场型采用硬质铺装和花灌木点缀,以提高通透性、开阔视野为主要目的的配置类型。要求

所配置的灌木树种少且遮荫量小。适用于经常晾晒农作物和有沐浴阳光要求的庭院绿化。

4.2乡村道路林树种选择与配置

4.2.1树种选择

选择干形通直、冠形优美、飞絮落果少,病虫害少、速生的乔木树种。具体树种见附录A。

4.2.2树种配置

2

DB37/T2067-2012

根据主导功能和适用主体不同,有3种配置方式。

防护型与农田防护林相结合,因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等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林带

宽度和树种组合。适用于农田生产路和绿化空间较小的县乡级公路。

经济型在路两侧种植速生用材树种(平原)和经济林树种(山区),具有防护和生产双重功能的

配置模式。适用于绿化空间大的县乡级以上公路。

景观型在路两侧栽植观赏价值高的乔木和花灌木树种,以形成美观的风景林带,并与周围的大面

积风景林、果园等景观融为一体。适用于乡镇驻地及旅游区道路绿化。

4.3乡村水系林树种选择与配置

4.3.1树种选择

乔木树形优美、耐水湿;灌木根系庞大,萌生能力强;水生植物能观花、观叶,具有一定的景观效

果。具体树种见附录A。

4.3.2树种配置

在堤坡栽植适应性强的乔灌木,可采用乔、灌、乔灌等不同配置模式;大型河渠堤岸,栽植宽度一

般为30~50m,支渠斗渠栽植宽度不少于10m;库塘沿岸全部绿化。

4.4乡村围村林树种选择与配置

4.4.1树种选择

平原村庄选择深根性、萌芽力强、抗倒伏、速生乡土及经济树种;山区村庄应选择不易风倒风折,

耐瘠薄、抗干旱、根系深且庞大的树种。具体树种见附录A。

4.4.2树种配置

根据主导功能和适用主体不同,有4种配置方式。

防护型一般以杨树、刺槐、柳树、紫穗槐等树种为主,营造乔灌木混交林,主要发挥绿化和生态

防护功能,其宽度不小于10m。适用于风沙危害较重的平原村庄。

经济型根据经营目标建设的,以提高居民经济收入为主,兼具经济与防护功能的围村林模式,包

括果园和苗圃。适用于自然环境较好且有经营传统的乡村。

绿化美化型以观赏类树种为主,通过合理配置,使其兼具美化与防护功能,能极大提高居住环境

的美景度。适用于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

水土保持型以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区村庄生产生活

条件为主要目的,并能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围村林模式。可选用根系深且庞大、适应立地条件的乔灌树

种混交。适用于存在水土流失的山区村庄。

4.5乡村游憩林树种选择与配置

4.5.1树种选择

选择能提供木材及其它林副产品的高大乔木和观赏性强、经济效益高的名、优、特、稀经济树种。

具体树种见附录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