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04/T 003-2021 刚竹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DB3504/T 003-2021

福建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504/T 003-2021
标准类型
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8-10
实施日期
2021-11-01
发布单位/组织
三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三明市林业局
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刚竹毒蛾的防治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三明市林业科技推广中心、梅列区洋溪林业工作站、沙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三明市林业基金站、清流县自然资源局、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沙县林业工作总站、福建省三明市国有林场工作站、三明市森林资源管理站、福建省三明市郊国有林场
起草人:
许春枝、郭宝宝、洪宜聪、郑新英、邓招娣、杨希、乐兴钊、王芳宇、魏恺萍、韩娟
出版信息: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16

3504

三明市地方标准

DB3504/T003—2021

刚竹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controllingPantanaphyllostachysaeChao

2021-08-10发布2021-11-01实施

三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504/T003—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虫情调查与监测......................................................................2

4.1调查内容........................................................................2

4.2虫情调查监测....................................................................2

5预测预报............................................................................3

5.1发生期预测......................................................................3

5.2发生量预测......................................................................3

5.3发生区预测......................................................................3

5.4危害程度预测....................................................................4

6防治指标............................................................................4

7防治措施............................................................................4

7.1营林措施........................................................................4

7.2人工防治........................................................................4

7.3生物防治........................................................................4

7.4药剂防治........................................................................4

7.5灯光诱杀........................................................................5

8防治效果检查........................................................................5

8.1检查内容........................................................................5

8.2检查时间........................................................................5

8.3检查方法........................................................................5

8.4防治效果计算....................................................................5

附录A(资料性)刚竹毒蛾主要寄主、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分布..........................6

附录B(规范性)刚竹毒蛾调查监测及统计表.............................................10

附录C(资料性)刚竹毒蛾危害程度、发生量计算和防治指标...............................13

附录D(资料性)常用药剂及其参考用量.................................................14

I

DB3504/T003—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三明市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三明市林业科技推广中心、梅列区洋溪林业工作站、沙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三明市林业基金站、清流县自然资源局、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沙县林业工作总站、福建省三明市国

有林场工作站、三明市森林资源管理站、福建省三明市郊国有林场。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许春枝、郭宝宝、洪宜聪、郑新英、邓招娣、杨希、乐兴钊、王芳宇、魏恺萍、

韩娟。

II

DB3504/T003—2021

刚竹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刚竹毒蛾PantanaphyllostachysaeChao的虫情调查与监测、预测预报、防治指标、

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检查。••

本文件适用于刚竹毒蛾的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LY/T1681-2006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2516-2015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规范

MH/T1002.1农业航空作业质量技术指标第1部分:喷洒作业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术语和定义

LY/T1681-200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刚竹毒蛾Pantanaphyllostachysae

刚竹毒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竹毒蛾属(Pantana)。主要为害毛竹

(Phyllostachysheterocycla)、刚竹(Phyllostachyssulphurea)等竹林,在福建毛竹产区均有分布,以幼

虫取食为害竹叶,大发生时将竹叶食尽,使竹节内积水,致被害新竹枯死,甚至竹林成片枯死。是竹叶

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其寄主、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分布见附录A。

3.2

发生程度occurrencedegree

刚竹毒蛾在自然状态下实际或预测发生数量的多少,一般用虫口密度表示,即平均单株上的刚竹毒

蛾的数量,单位有头/株或块、粒/株等。

3.3

危害程度degreeofhazard

刚竹毒蛾对寄主竹林所造成的实际或预测危害大小,统计单位有有虫株率、失叶率等。

3.4

防治指标controlindicators

被认为防治合算的某害虫种群密度或危害量,即刚竹毒蛾虫口密度或危害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应采取

人为干预措施以控制其危害,最大限度减少因虫害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1

DB3504/T003—2021

4虫情调查与监测

4.1调查内容

各竹林小班刚竹毒蛾的虫态、虫口数量、危害程度、卵(幼虫、蛹)被寄生性和分布范围、发生面

积等。

4.2虫情调查监测

4.2.1一般虫情调查监测

4.2.1.1调查监测时间

刚竹毒蛾幼虫期每年至少调查监测3次。第1次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进行越冬代调查监测;第2

次在6月中下旬进行第1代调查监测;第3次在9月上中旬开展第2代调查监测。

4.2.1.2踏查内容

主要包括竹林的基本情况、地面及杂灌叶片上有无刚竹毒蛾卵块或粪便以及竹叶被危害与健康竹呈

现枯黄色状况等。

4.2.1.3踏查方法

根据竹林分布、常偶发生区(虫源地)分布情况,按照规划应施监测面积,选定有代表性的踏查路

线。在踏查过程中,目测竹林刚竹毒蛾发生危害情况,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株并砍倒开展调查,统计

踏查林分面积、发生虫态、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等,并将踏查数据录入《刚竹毒蛾外业踏查记录表》,

相关表格应符合附录B表B.1的规定。

4.2.2系统虫情调查监测

4.2.2.1调查内容

在一般虫情调查基础上,发现虫情应确定发生区。对发生区开展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调查,进一

步查清虫口密度,供系统监测刚竹毒蛾。

4.2.2.2标准地设置

以竹林小班为单位设立标准地详查,按每13.33hm2设一块,每块面积为0.067hm2。

4.2.2.3确定标准株

在每块标准地内,采用LY/T2516-2015中B.1.2的要求的单对角线取样法随机选取20株样竹进行

详查。调查统计结果分别填入附录B表B.2~B.6。

4.2.2.4调查方法

4.2.2.4.1卵期调查

越冬代卵期调查在翌年2月上旬前,第1、2代卵期调查在上一代雌蛾出现高峰期后。在标准地内

伐倒样竹,统计样竹上的卵块数或卵粒数,若样竹虫卵数量较大时,可统计竹冠下部1/3枝叶上的卵块

数或卵粒数,再将其乘以1.5,即为整株卵块数或卵粒数。

2

DB3504/T003—2021

4.2.2.4.2幼虫期调查

在4月上旬、6月下旬、9月上旬,对虫源地及其毗邻竹林分别调查越冬代、第1代、第2代的3

龄~4龄幼虫发生情况。伐竹前应轻敲样竹几下,以减少砍伐时幼虫掉落,并逐株伐倒样竹,调查统计

样竹上的幼虫数。

4.2.2.4.3蛹期调查

在化蛹盛期,在标准地逐株伐倒样竹,调查样竹上蛹的数量,计算蛹的密度和有蛹株率,随机抽取

300只蛹带回室内,破茧统计活蛹数并统计雌性比,称取100枚雌蛹重,依雌蛹重与产卵量关系,计算

每枚雌蛹平均产卵量。

4.2.2.5发生面积统计起点

虫口密度达到轻度发生(危害)程度以上应统计为发生面积。轻度以下统计为低虫口面积。虫情调

查结束后,按发生(危害)程度标准统计汇总发生面积。

4.2.2.6发生程度调查

刚竹毒蛾发生危害程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等级,具体分级见附录C1。

4.2.2.7危害程度调查

根据竹叶被食比例分级标准确定危害程度,将调查结果填入附录B表B1:

——轻度:竹叶被食16%~50%,目测竹林略变色,记为“+”;

——中度:竹叶被食51%~75%,目测竹林呈枯黄色,记为“++”;

——重度:竹叶被食75%以上,目测竹林呈火烧状,记为“+++”。

4.2.2.8成灾标准

受害达到以下指标之一,即为成灾:

——竹叶被害失叶率达到75%以上;

——发生(危害)程度达重度以上;

——被害竹死亡率达3%以上。

5预测预报

5.1发生期预测

采用期距预测法,应用刚竹毒蛾各虫态之间生长发育的平均历期,采用黑光灯诱测,以各代成虫出

现的始、盛、末期,推算出下一代卵、幼虫、蛹、成虫的始、盛、末期;或监测前一虫态出现的始、盛、

末期,以该虫态的平均历期,预测后一虫态出现的始、盛、末期。刚竹毒蛾各代各虫态的平均历期见附

录A表A.2、A.3,其始、盛、末期见附录A表A.4。

5.2发生量预测

根据整株卵粒数采用公式计算预测4龄幼虫发生量。计算公式见附录C.2。

5.3发生区预测

3

DB3504/T003—2021

根据卵块数量和幼虫的虫口密度预测发生区,一般卵块分布范围即为发生区。刚竹毒蛾成虫有趋向

生长良好竹林产卵的习性,重度发生区周围枝叶茂盛的竹林是其下一代发生的重点区域。

5.4危害程度预测

按竹林幼虫的虫口密度预测刚竹毒蛾危害程度。

6防治指标

根据刚竹毒蛾虫情调查或预测可能达到的发生危害程度,以竹叶被食失叶率15%以下为竹林安全线,

结合防治成本考虑,当各径级毛竹达到对应各代幼虫虫口密度时,即需开展防治。制定出防治指标见附

录C.3。

7防治措施

7.1营林措施

加强竹林抚育管理,合理伐竹,控制立竹度,适度保留竹林中现有阔叶树种,营造混交林,增强竹

林抗性,保护好林分生物多样性。

7.2人工防治

冬季至2月上旬,采取人工摘卵、刮卵,集中处理,以消灭越冬虫卵和虫源。

7.3生物防治

7.3.1保护和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竹林中捕食、寄生刚竹毒蛾卵、幼虫、蛹的益蝽(Picromeruslewisi)、日月盗猎蝽

(Pitatesarcuatus)、中华大刀螂(Paratenoderasinensis)黑卵蜂(Telenomussp.)绒茧蜂(Apenteles

sp.)大山雀(Parusmajor)、赤胸啄木鸟(Dendrocoposcathpharius)等天敌。

7.3.2微生物制剂防治

在3月至4月,利用白僵菌、绿僵菌和苏云金杆菌(Bt)喷雾、喷粉或施放粉炮防治越冬代4龄前

刚竹毒蛾幼虫,喷粉应在早晨竹叶表面露水未干时进行,对控制第1代虫口密度起关键作用。

7.4药剂防治

7.4.1仿生药剂防治

中度以下发生区,应掌握在幼虫4龄前,可选用烟碱·苦参碱、苦参碱、鱼藤酮、苦参·藜芦碱、

蛇床子、苦皮藤素、藜芦碱、桉油精、灭幼脲、阿维菌素等植物源和生物源农药进行防治。

7.4.2化学药剂防治

对重度以上发生区或虫源地,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毒死蜱、吡虫啉、苯氧威、森得保等化学农

药进行应急防治。

7.4.3施药方法

4

DB3504/T003—2021

7.4.3.1人工喷药

选用药剂进行人工喷雾、喷粉和喷烟等施药作业时,按顺风方向喷药,药液(粉)喷施至竹梢,遇

雨、大风(≧3m/s)停止作业。作业时执行GB4285、GB/T8321和NY/T1276规定。常用药剂及其参考

用量见附录D。

7.4.3.2无人机喷药

气温<35℃,在10∶00前采用无人机喷雾防治,遇雨天停止作业。作业要求按GB4285、GB/T8321、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