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710-2024 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区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DB23/T 3710-2024 Forest swamp permafrost ecological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1:50,000)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地质调查局 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CCSA44
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3710—2024
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区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
求(1∶50000)
2024-06-13发布2024-07-12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部署要求............................................................................3
6工作流程图..........................................................................3
7预研究..............................................................................4
8设计书编写..........................................................................5
9调查内容............................................................................5
10调查方法...........................................................................6
11样品分析测试......................................................................11
12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12
13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制................................................................13
14报告评审验收......................................................................14
15资料归档与汇交....................................................................14
附录A(资料性)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区生态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15
附录B(资料性)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区生态地质调查记录表................................17
附录C(资料性)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区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编写提纲......................23
参考文献.............................................................................25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中国
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东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
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黑龙江省地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传芳、邢卫国、梁中恺、孙彦峰、张立、刘智杰、魏小勇、聂洪峰、肖春蕾、
刘立芬、郑吉林、张玉敏、徐立明、佟智强、赵文志、胡宸、王恩宝、张起鹏、张璇璞、杜海双、姜平、
贾立明、符安宗、王立佳、张欣然、金会军、何瑞霞等。
II
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区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区(1∶50000)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的总则、预研究、设计书
编写、调查内容、调查方法、样品分析测试、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制、报告评审验
收、资料归档与汇交等。
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区(1∶50000)生态地质调查工作,其他地区可参考使
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适用于本
文件。
GB50324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DA/T41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
DZ/T0017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DZ/T0078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DZ/T0130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DZ/T019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DZ/T0227地质岩心钻探规程
DZ/T0258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
DZ/T0295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
DD2019-09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试行)
3术语和定义
GB50324及DD2019-0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区
指多年冻土之上主要发育森林沼泽生态系统的区域。
3.2
连续多年冻土区
指高纬(中高纬)山地或高海拔(高山高原)地区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多年冻土区域。
3.3
岛状多年冻土区
指多年冻土以分散的岛状分布的区域。
3.4
不连续多年冻土区
指介于连续多年冻土区与岛状多年冻土区之间的地带,连续程度低于前者而高于后者。
1
3.5
融区
指多年冻土区内因特殊的水热条件导致未发育多年冻土的地段或空间。
3.6
生态地质廊带
指区域上沿某一特定方向展布的,能够反映不同生态地质单元植被、土壤、成土母质、岩石、生态
地质问题等特征的带状廊道。
3.7
生态与冻土监测
指利用物理、化学、生化、生态学等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要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
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冻土的季节融化深度和年平均地温进行监控和测试。
3.8
生态地质单元
指研究生态地质条件,按照一定区域内生态地质环境的整体联系性、空间连续性及相似相异性,进
行划分与合并的空间区域。
3.9
生态脆弱性
指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尺度下对外界干扰所具有的敏感反应及自我恢复能力,是生态系统的固有属
性。
4总则
4.1基本原则
4.1.1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突出生态文明思想,服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4.1.2调查区应根据目标任务和实际需要,同时可参照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单元或国际标准图幅等确
定,重点部署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重要生态地质问题区和冻土水热反应强烈区。
4.1.3按照调查区范围设计工作量,针对需解决的主要生态地质问题,明确重点调查目标与内容,合
理部署工作。
4.1.4充分收集和利用以往相关成果资料,结合遥感解译,合理安排地面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地球
物理勘探、山地工程、钻探、野外试验等工作量。
4.1.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区生态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
和成果质量,根据需要布设生态和冻土监测样地和工程。
4.2调查任务
4.2.1调查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区岩石、成土母质、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景观和生态地质条件的现
状分布,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4.2.2调查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区主要生态地质问题的类型及分布,分析主控因素,预测发展趋势。根
据生态地质条件和生态地质问题进行生态地质单元分区,并进行评价。
4.2.3基于多期遥感影像数据,对自然资源种类和生态地质问题进行调查监测。
4.2.4编制生态地质系列图件,建立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区生态地质调查数据库。
2
5部署要求
5.1调查区分类
根据调查区复杂程度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三类,分类原则如下:
a)简单地区:现代地质作用弱、岩土体稳定性好、生态系统稳定性好、生态地质问题少,冻土
稳定性强,以大片或断续分布的多年冻土区(≥50%)、季节性冻土区或融区为主;
b)中等地区:现代地质作用中等、岩土体稳定性较好,生态系统较稳定、生态地质问题较多,
冻土稳定性中等,以不连续冻土区(50%~10%)为主,分布有岛状冻土;
c)复杂地区:现代地质作用强、岩土体稳定性差、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生态地质问题类型多,
冻土稳定性差,以(零星)岛状(<10%)多年冻土为主,可能出现深埋藏或多层多年冻土。
5.2调查重点
重点调查森林退化、草地退化、沼泽萎缩、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冻土沼泽化、森林火灾、冻土
消融、滑坡、泥流坡、岩屑坡、石海、冻融褶皱和热喀斯特及冻融侵蚀、热侵蚀等生态地质问题。
5.3技术定额
主要技术定额按照表1执行。
表1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区1∶50000生态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千米基本(补充)工作量
基本工作量补充工作量
路线垂向遥感样品样方
地区类型调查点物探浅钻钻孔
调查剖面调查测试调查
(个)(点)(个)(个)
(km)(m)(km2)(组)(个)
简单地区20~3040~455~1010020~301~360~753~50~1
中等地区30~4045~5510~2010030~403~675~905~81~2
复杂地区40~5055~6520~3010040~506~1090~1008~102~3
设计具体工作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本着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原则,符合质量要求的已有工作量可纳入技术定额,再补充部署各项
工作;
b)采取不少于3期的遥感数据进行遥感解译和动态监测,遥感数据应根据调查区自然资源发生
明显变化的时间点进行选取,如森林火灾、湖水消失、矿山开采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期
次;
c)调查区遥感影像解译程度为中等-良好,野外调查工作量可按规定指标减少不高于30%工作量;
d)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在生态地质问题代表性地区,进行生态和冻土监测。根据实际需求可
布设监测工程和监测样地。监测工程主要布设地温监测孔,监测样地宜根据样地内植被发育
情况布设草地样方(1m×1m)、灌木样方(5m×5m)和乔木样方(20m×20m),乔木
样方内可套灌木样方和草地样方。
6工作流程图
应按照预研究、设计书编写、野外调查、样品分析测试、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综合研究及报告编
制、报告评审验收、资料归档与汇交等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流程见图1。
3
预研究野外踏查
设计书编写
野外调查
遥地山钻生态
垂向地球地球样品
感面地和冻
剖面物理化学分析
解调工土监
测量勘探调查测试
译查程探测
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制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报告评审验收资料归档与汇交
图1工作流程图
7预研究
7.1资料收集与评估
7.1.1充分收集前人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资料,重点收集以下资料:
a)地质资料: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生态地质、
生物地球化学和水文地球化学等基础地质和专项调查研究的相关资料;
b)地形地貌资料: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地貌图、遥感、航飞和无人机数据等资料;
c)生态系统资料:土壤、植被、动物和微生物群落的调查研究资料;典型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
研究数据资料,包括生物数据、土壤数据、水分数据等;
d)冻土资料:冻土调查、冻土监测、工程建筑等资料;
e)气象水文资料:气象站和灌渠、水库及水文系统多年统计资料;
f)经济社会发展资料:经济社会(GDP、人口、地方病)环境、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现状、
重大工程情况以及重大决策文件;
g)森林火灾资料:森林火灾原因、过火面积、火烧程度、火烧频率,火灾后冻土性质、土壤理
化性质、火灾后地貌景观和热喀斯特、生态恢复等资料;
h)其他资料:调查区及邻区科研报告、专著和论文等资料。
7.1.2对收集的资料分类整理,编制资料目录,建立资料档案或数据库。
7.2野外踏查
4
7.2.1基本概况踏查,了解调查区植被类型、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情况。
7.2.2典型路线踏查,了解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和主要生态地质问题分布情况。
7.3综合分析利用
7.3.1根据调查的目的任务与要求,整理汇编各类资料,对可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对各类量化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编制专项和综合图表。
7.3.2综合分析调查区区域地质背景、生态地质问题和现状、冻土分布情况和植被类型,结合野外踏
查情况,编制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区生态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图,初步划分生态地质单元。
7.3.3明确调查区存在的主要生态地质问题,确定调查(或研究)对象。
8设计书编写
8.1编写依据
设计书是开展调查工作的依据,应在充分收集研究以往成果资料和野外踏查基础上,根据调查的目
的任务与要求、生态地质条件和主要生态地质问题进行编写。
8.2编写要求
设计书应做到目的明确、任务具体、依据充分、部署合理。所设计工作内容、实物工作量、预期成
果满足调查的目的任务与要求,技术路线合理,工作方法可行,组织管理措施完善,经费预算科目合理,
可操作性强。表达内容应全面、文字精练、重点突出、附图附表齐全规范。设计书编写提纲见附录A。
8.3编写内容
8.3.1设计书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来源、项目目标任务、调查区自然地理概况、以往工作程度及存在
主要问题、技术路线、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量、项目总体部署、时间安排、项目预期成果、组织
管理、经费预算等。
8.3.2附图附件应包括生态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工作部署图、资料清单以及其他综合调查图表等。
9调查内容
9.1生态地质调查
9.1.1调查区选择
在充分收集和分析自然地理、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水文地质等资料基础上,选
取主要流域、行政区、1∶50000国际标准图幅、生态地质单元或主要生态地质问题区开展生态地质调
查。
9.1.2一般调查区
重点查明区域生态地质条件和主要生态地质问题。主要开展以下调查内容:
a)基岩的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产状、风化壳特征等;
b)成土母质的分布、厚度、结构、组分、成因类型等;
c)土壤的类型、厚度、粒度、结构、成因、组分等;
d)浅层地下水位及其时空变化,地下水化学特征,地表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时空变化等;
5
e)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厚度、入渗率、含水率等;
f)森林、草地、沼泽、泥炭地等分布、面积、结构变化,植被类型及分带、覆盖度、净初级生
产力、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其变化、根系分布和发育深度,微生物、动物种群变化和生物
入侵等概略调查。
9.1.3重点调查区
在一般性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调查区域生态地质条件、生态环境变化和生态地质问题类型、分布、
程度、驱动因素。重点开展以下调查内容:
a)多年冻土和融区分布、类型、组成、活动层厚度和季节冻结融化过程、持续时间、冻土温度、
冻土厚度、冻土消融/退化现状、冻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多年冻土南界、下界分布及其变化、
影响因素等;成土母质的分布、厚度、结构、组分、成因类型等;
b)不同生态系统碳氮元素的储量及其稳定性、排放源和吸收性、主要排放和固定机制、途径、
制约因素等;浅层地下水位及其时空变化,地下水化学特征,地表水的类型、分布、水质、
时空变化等;
c)交通和其他工程相关的生态调查,如管道、道路、输变电线、机场、防火隔离带等线性工程
和城镇、库坝淹没区、大规模垦殖和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等;
d)森林退化、草地退化、沼泽湿地萎缩、水土流失、冻土消融的成因类型、分布、程度、变化,
及其有关的降水、地形、植被和土壤(冻土)等自然成生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植被破坏等
人为影响因素;
e)生态地质问题修复现状。
9.2生态地质廊带调查
9.2.1布设
布设应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a)在生态地质单元划分和地面调查基础上,生态地质廊带布设应涵盖调查区全部生态地质单元;
b)根据野外实际情况,应布设在人为扰动小、天然露头多、便于通行的地带;
c)由2条或2条以上剖面构成,每条剖面间隔一般在1000m~5000m。
9.2.2测制
测制工作应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a)应垂直于主要生态地质单元和生态地质问题的展布方向;
b)观测点距根据实际情况选择500m~1000m。在植被(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地质问题、地表
水点、地下水点、岩石组合、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冻土类型、森林火灾等的分界点和典型
点均应布设控制点;
c)系统观察廊带上的生态地质条件和生态地质问题,重要现象记录应翔实,并附素描图或照片;
d)选择不低于20%的观测点进行取样,参考地面调查和垂向剖面进行系统取样。
10调查方法
10.1遥感解译
6
10.1.1运用高分辨率、高精度、多期次遥感影像的宏观性、连续性和即时性优势,对区域生态地质单
元、生态系统类型、冻土分布、地形地貌、地质环境等信息进行提取,增强调查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提
高调查精度和效率,并利用多期次遥感数据对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
10.1.2根据调查内容和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收集多时相、多类型传感器(多光谱、高光谱、合成孔径
雷达、激光雷达等)、高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数据融合与信
息提取。
10.1.3信息提取一般包括森林、草地、沼泽湿地等空间分布、类型及其动态变化,生态地质问题及其
影响因素;生态信息提取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盖度、净初级生产力、叶面积指数、物种多样性、水汽和碳
通量、植被类型分布等;冻土信息提取内容主要包括冻土地表温度、冻融状态和水分、积雪、冻融灾害
等。
10.1.4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确定数据源。一般情况下,宜选择云雾覆盖少(云量<10%)、多时相、
可解译性强的遥感数据。应采用空间分辨率优于2m的遥感数据;在满足遥感调查精度条件下,应选用
影像层次丰富、图像清晰、色调均匀、反差适中的合格遥感数据源,优先使用国产卫星影像数据;数据
源应具有较强的现势性,一般宜选择植被生长旺盛期;生态地质遥感调查流程与方法、精度要求按照
DZ/T0190执行。
10.1.5遥感解译结果应在踏查和野外调查过程中不断的验证和修正,记录内容见附录B中B.1。
10.2地面调查
10.2.1布设
布设应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a)在预研究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布设生态地质调查路线,垂直主要生态地质单元、主要生态
地质问题区和生态系统类型;
b)根据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主要生态地质问题,采用实测、修测或编测的方式开展调查;
c)应在调查区或邻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植被-土壤(冻土)-水-成土母质-岩石剖面,建立典型的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J/T 11835-2022 客车用数字电视接收机技术规范 2022-10-20
- HJ 1291-2023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编码规则 2023-02-09
- SJ/T 11272-2022 车载彩色显示器通用规范 2022-10-20
- HJ 1289-2023 土壤和沉积物 15种酮类和6种醚类化合物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 2023-02-09
- HJ 1290-2023 土壤和沉积物 毒杀芬的测定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 2023-02-09
- HJ 1217-2023 地方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制订技术导则 2023-02-01
- HJ 759-2023 环境空气 65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 2023-02-09
- HJ 1276-2022 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技术规范 2022-12-30
- HJ 1287-2023 固定污染源废气 烟气黑度的测定 林格曼望远镜法 2023-02-09
- HJ 1288-2023 水质 丙烯酸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