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969-2016 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
DB11/T 969-2016 Urban stormwater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rainstorm runoff calculation standard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3年03月
-
2016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7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DB11/T969—2016
DB
编号:DB11/T969-2016
北京市地方标准备案号:
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
Standardofrainstormrunoffcalculation
forurbanstormdrainagesystemplanninganddesign
2016-10-20发布2017-02-01实施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
联合发布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11/T969—2016
北京市地方标准
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
Standardofrainstormrunoffcalculation
forurbanstormdrainagesystemplanninganddesign
DB11/T969–2016
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实施日期:2017年02月01日
2016北京
DB11/T969—2016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
质量技术监督局《京质监标发[2012]第20号》立项计划,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
编制组在执行《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DB11/T969-2013)基础上,经广泛调查研
究,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对本标准进行了修编。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适用于雨水管道、排水明渠及雨水泵站规划设计的流量计算方法、暴
雨强度公式、径流系数、重现期以及设计降雨雨型。分为1.总则;2.术语;3.技术内容等章节。
本次标准修编的主要技术内容是:补充规定推理公式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的适用范围和采用数学
模型法计算设计流量的要求;修编了取样方法为年最大值法的暴雨强度公式;取消折减系数m;修正规
划综合径流系数及其用途;补充规定t1的确定方法;补充规定立体交叉道路雨水管渠(含泵站)设计重
现期;补充以暴雨强度公式法以及水文手册查值法推求北京市Ⅰ区、Ⅱ区两个暴雨分区不同重现期的
1440min时间段设计雨型等。
本标准由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归口管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
内容解释工作,日常管理机构为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
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的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与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北京市城市
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0号,邮编:100045,联系电话:88073705,邮箱:
yaofbs@)
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联系电话:68017520,邮箱:bjbb3000@163.com。
本标准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水文总站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市气象局
北京市排水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张晓昕、韦明杰、王军、周楠森、李艺、李振川、杨忠山、马京津、高振
宇、付征垚、王强、李萍、郭磊、王亚娟、周玉文、孟德娟、刘子龙、黄鹏
飞、姜明杰、白国营、张书函、王玉珍、房小怡、李晋、王璐、苏东彬、陈
建刚、王理许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段伟、王义成、刘洪伟、郭金燕、郝天文、赵世明、王建龙、赵乐军
DB11/T969—2016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定义......................................................................2
3.计算方法与参数..................................................................3
3.1雨水设计流量计算与方法..........................................................3
3.2暴雨强度公式....................................................................3
3.3重现期..........................................................................4
3.4径流系数........................................................................5
3.5设计雨型........................................................................6
附录A................................................................................7
附录B...............................................................................22
引用标准名录..........................................................................50
本标准用词说明........................................................................51
条文说明..............................................................................52
DB11/T969—2016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andDefinitions...........................................................2
3.CaculationMethodandParameters................................................3
3.1CaculationofRainstormDesignRunoffandMethod................................3
3.2FormulaofRainstormIntensity..................................................3
3.3RecurrenceInterval.............................................................4
3.4RunoffCoefficient..............................................................5
3.5DesignRainfallPattern.........................................................6
AppendixA.............................................................................7
AppendixB............................................................................22
ListofQuotedStandards..............................................................51
ExplanationofWordsinThisStandard.................................................50
ExplannationofProvisions............................................................52
DB11/T969—2016
1.总则
1.0.1为规范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工作,提高雨水系统规划设计质量和水平,
确保城市雨水系统的安全可靠,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编制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城镇雨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内涝积
水模拟计算。
1.0.3本标准规定了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中暴雨径流计算的基本方法和参数。
1.0.4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
1
DB11/T969—2016
2.术语
2.0.1设计降雨历时designdurationofrainfall
降雨过程中的设计时段。
2.0.2暴雨强度rainstormintensity
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工程上常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的降雨体积表示。
2.0.3暴雨分区rainstormpartition
将某一地区划分为若干具有相同暴雨特征的区域。
2.0.4重现期recurrenceinterval
在一定长的统计期间内,等于或大于某统计对象出现一次的平均时间间隔。
2.0.5年最大值法annualmaximumvaluemethod
从每年的降雨资料系列中均选取一个降雨量最大值作为样本系列,进行频率计算的选样方
法。
2.0.6汇水面积catchmentarea
雨水管渠汇集降雨的流域面积。
2.0.7径流系数runoffcoefficient
一定汇水面积某一时间段内地面径流水量与降雨量的比值。
2.0.8综合径流系数weightedrunoffcoefficient
在总汇水面积上各种不同性质地面的径流系数的面积加权平均数值。
2.0.9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stormwatermanagementandharvest
用于削减本区域外排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雨水回用设施的总称。包括雨水滞
蓄、收集回用和调节等。
2.0.10雨水泵站stormwaterpumpingstation
分流制排水系统中,提升雨水的泵站。
2.0.11设计雨型designrainfallpattern
反映降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典型降雨过程。
2.0.12城市内涝urbanlocalpluvialflooding
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镇排涝能力,导致城镇地面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2
DB11/T969—2016
3.计算方法与参数
3.0
3.1雨水设计流量计算与方法
3.1.1采用推理公式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Qs=ΨqF(3.1.1)
式中:Qs——雨水设计流量(L/s);
Ψ——径流系数;
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F——汇水面积(hm2)。
3.1.2当汇水面积超过2km2时,宜考虑降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地面产流过程和管网汇流过程,
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也可采用其他小流域流量计算方法计算。
3.2暴雨强度公式
3.2.1本标准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选样方法为年最大值法。
3.2.2北京市分为2个暴雨分区。以镇级行政区作为划分基础单元。
房山区的史家营乡、大安山乡、佛子庄乡,门头沟区的清水
镇、斋堂镇、雁翅镇、妙峰山镇、大台街道、王平镇、潭柘寺
镇,昌平区的流村镇、阳坊镇、马池口镇、南口镇,海淀区的
上庄镇,延庆区的八达岭镇、康庄镇、大榆树镇、井庄镇、延
庆镇、沈家营镇、张山营镇、旧县镇、永宁镇、香营乡、刘斌
堡乡、四海镇、大庄科乡、千家店镇、珍珠泉乡,怀柔区的宝
山镇、九渡河镇、汤河口镇、长哨营满族乡、喇叭沟门满族乡
等乡镇划为第Ⅰ区;其余地区划为第Ⅱ区。
3.2.3第I区设计暴雨强度应按公式()及()计算。
1558(1+0.955lgP)
q=()
(t+5.551)0.835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t——设计降雨历时(min);
P——设计重现期(年)。
适用范围为:1min≤t≤5min,P=2年~100年。
2719(1+0.96lgP)
q=()
(t+11.591)0.902
适用范围为:5min<t≤1440min,P=2年~100年。
3.2.4第Ⅱ区设计暴雨强度应按公式()及()计算。
591(1+0.893lgP)
q=()
(t+1.859)0.436
适用范围为:1min≤t≤5min,P=2年~100年。
1602(1+1.037lgP)
q=()
(t+11.593)0.681
3
DB11/T969—2016
适用范围为:5min<t≤1440min,P=2年~100年。
3.2.5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t应按公式(3.2.5)计算。
t=t1+t2(3.2.5)
式中:t1——地面集水时间(min),应根据地面汇水距离、地面坡度、铺装等地形地貌情况,
通过计算确定。
t2——现状或规划雨水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3.3重现期
3.3.1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范围内用地类型及其重要性、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
定。同一雨水系统可采用同一设计重现期或不同设计重现期。
3.3.2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按表3.3.2的规定选取。当雨水不能通过重力方式正常排除时,应设
泵站排除或采用设施调蓄,其设计重现期应与上游雨水管渠一致。
表3.3.2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表注单位:年
一般地区重要地区特别重要地区一般道路重要道路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
35103530~50
注:1.重要道路指中心城和新城的城市主干道。一般道路指中心城和新城的城市次干道及以下等级的道路(含胡同),以及镇中心
区和分散的规划城市建设区内的城市道路。对于穿越镇中心区的一级公路,其位于镇中心区内段如为城市主干道,则该段道路的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可采用5年一遇。
2.对于地形低洼且无法通过重力方式正常排水的建设区,以及短时暴雨可造成较大损失的地区,其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在表
3.3.2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并应采取雨水控制与利用措施。
3.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视其所处道路等级和地区重要性不同,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选取,位于中心城或新城内一般地区的重要
道路的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采用5年一遇。
3.3.3下凹式立体交叉道路雨水管渠(含泵站)设计重现期,应按表3.3.3的规定选取。
表3.3.3下凹式立体交叉道路雨水管渠(含泵站)设计重现期表注单位:年
区域特别重要道路重要道路一般道路
中心城303020
新城302010
镇中心区302010
注:1.特别重要道路指城市快速路及高速公路。
2.对于现状下凹式立体交叉道路雨水管渠及泵站的单项改造工程,应对其设计重现期进行分析论证。如按表3.3.3规定的标准进行
建设,需对桥体结构进行重大改造,投资巨大,则可在表3.3.3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设计重现期,并通过其他措施,使该下凹式立体
交叉道路的防涝标准满足要求。
4
DB11/T969—2016
3.3.4地铁、重要地下设施出入口等重要基础设施必须单独设防,其设防标准应结合具体情况依据
相关规范确定。
3.3.5下游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不应低于上游雨水管渠。参加下游雨水管渠流量计算的全部汇水面
积所对应的设计重现期应与下游管渠的设计重现期一致。雨水泵站设计流量可直接加入下游
雨水管渠计算流量,作为下游雨水管渠设计流量。
3.3.6计算承担重要道路雨水排除任务的雨水管渠流量时,其全部汇水面积所对应的设计重现期均
应采用该道路的设计雨水重现期。
3.4径流系数
3.4.1绿地、屋面和路面等不同种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按表
3.4.1选取。
表3.4.1不同地面种类径流系数表注
地面种类径流系数
绿地0.15~0.40
非绿化屋面、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广场0.85~0.95
大块石铺砌路面及广场0.55~0.70
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及广场0.55~0.65
级配碎石路面及广场0.40~0.50
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及广场0.35~0.40
非铺砌土路面0.25~0.35
注:一般情况下,无建筑物及硬化道路的绿地、农田、林地综合径流系数可取0.15,公园可取0.3,现状村庄及丘陵(丘陵地区的
绿地及农田)综合径流系数可取0.40。
3.4.2汇水范围内的综合径流系数应根据不同地面种类的径流系数,按照其各自面积占汇水面积的
比例,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得到。
3.4.3一般情况下,规划建设区的典型区域综合径流系数参考值可按表3.4.3选取。
表3.4.3典型区域规划综合径流系数表注
典型区域综合径流系数
集中居住区0.60~0.70
别墅区0.30~0.40
老旧平房区0.87~0.91
集中公建区0.64~0.85
工业区0.60~0.70
公园0.30~0.40
注:1.本标准中的规划建设区即指现状为非建设区,规划为建设区的地区。
2.表3.4.1及表3.4.3中的综合径流系数值仅适用于雨水管渠设计峰值流量计算。
3.当实际地面铺装比例特殊时(如公交停车场和广场等),应按实际情况计算,径流系数按表3.4.1取值。
4.在规划设计工作中,不同下垫面的径流系数可根据设计重现期不同进行选取,当重现期高时,径流系数取范围值的上限值;当
重现期低时,径流系数取范围值的下限值;其它重现期的径流系数可采用插值法选取。另外,同一类型典型区域的径流系数主要
依据其容积率选取,容积率越高,径流系数越大。
5
DB11/T969—2016
3.4.4新建及改建建设项目应依据《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的规定建设雨水
控制与利用设施。
3.5设计雨型
3.5.1Ⅰ区最小时间段为5min总历时为1440min的设计雨型分配过程详见附录A.1,Ⅱ区详见附录
A.2,其适用于不同重现期最小时间段为5min总历时为1440min的降雨过程推求。
3.5.2以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时段降雨量推求的设计降雨过程,可用于汇水面积超过2km2的雨水管渠
及泵站设计流量计算。Ⅰ区3年、5年、10年、20年、30年、50年、100年一遇设计降雨过
程详见附录B.1,Ⅱ区详见附录B.2。
3.5.3以北京市水文手册设计暴雨图集确定的时段降雨量推求的设计降雨过程,可用于城镇涝水汇
流计算及排涝河道设计流量计算。Ⅰ区延庆站站址处3年、5年、10年、20年、30年、50
年、100年一遇设计降雨过程详见附录B.3,Ⅱ区观象台站站址处详见附录B.4。
6
DB11/T969—2016
附录A.1
表A.1I区1440min雨型分配过程表(%)
序号H1440-H720H720-H360H360-H240H240-H180H180-H150H150-H120H120-H90H90-H60H60-H45H45-H30H30-H15H15-H5H5
10.33
20.23
30.39
40.36
50.44
60.49
70.36
80.16
90.23
100.42
110.29
120.16
130.26
140.36
150.21
160.31
170.93
181.69
191.43
201.32
211.61
221.95
231.01
240.86
250.73
260.93
270.93
281.43
292.81
303.42
315.78
32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GDNS 002-2023 健康医疗数据合规流通标准 2023-04-19
- T/HZBX 050-2022 网络协同制造系统集成测试规范 2022-05-19
- T/NDAS 50-2021 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规范 2021-12-30
- T/QGCML 2597-2023 LED电子屏远程数控管理系统 2023-12-12
- T/SZSACA 1-2021 无障碍城市信息标准 2021-02-18
- T/CPPC 1040-2022 人力资源数据评估指标体系 2022-01-26
- T/WSJ 008-2020 智慧社区业务汇聚平台接口技术规范 2020-06-20
- T/NJYJ 001-2024 应急安全虚拟仿真平台通用技术规范 2024-01-20
- T/CIATCM 073-2020 中医临床路径信息基本数据集 2020-10-15
- T/ZS 0526-2023 水利工程施工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规范 202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