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1894-2011 小麦生产风险数据采集规范

DB37/T 1894-2011 Wheat production risk data collection specification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1894-2011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1-06-16
实施日期
2011-08-01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01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1894—2011

小麦生产风险数据采集规范

CriterionofRiskDataCollectionforWheatProduction

2011-06-16发布2011-08-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1894—2011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及定义........................................................................1

4采集指标及方法....................................................................2

4.1采集指标......................................................................2

4.2采集方法......................................................................3

附录A(规范性附录)小麦减产率的计算方法............................................9

附录B(规范性附录)小麦单产变异系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10

附录C(规范性附录)空气相对湿度的计算方法.........................................11

附录D(规范性附录)作物系数(Kc)的计算方法.......................................12

附录E(规范性附录)小麦冻害.......................................................13

附录F(规范性附录)小麦干热风灾害.................................................14

附录G(规范性附录)病情指数.......................................................15

附录H(资料性附录)小麦生产信息采集汇报表式.......................................16

I

DB37/XXXXX—XXXX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朱建华、张晓艳、王风云、刘淑云、封文杰、唐研、董暐、赵佳。

II

DB37/T1894—2011

引言

粮食生产预警是对未来粮食产量状况做出评估和预测,并提前发布预报,因此,筛选符合中国国情

的粮食生产预警指标,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包括警情指标和警兆指标在内的粮食生产指标体系,是建

立粮食生产预警系统的一项基础工作。才能有效地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分类,才能恰当地选择预警模

型和设置模型变量,才能很好地对模型结果进行处理并进行预报。同时为政府决策部门及时、准确、高

质量地提供具有整体性、全局性和权威性的信息产品。

粮食生产实际是在一定技术、经济和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投入产出过程。粮食生产受作物本身内在生

长规律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影响小麦生产的风险因子很多,本标准不仅包括影响小麦生产的结构性风险

因子,而且也包括政策和市场因素、栽培管理措施、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等。在全国范围内小麦干旱灾

害和干热风灾害发生频率比较大,因此,本标准对此灾害进行了等级划分,具有普遍适用性,标准涉及

的主要技术内容均是目前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国内外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技术方法。

III

DB37/T1894—2011

小麦生产风险数据采集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各生产风险因子的定义、表征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等级划分、数据采集的具体内

容等。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小麦生产风险预警中风险数据采集,其他黄淮海相似地区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81-2007小麦干旱灾害等级率

3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产风险productionrisk

是指由于多种灾害因子造成的农作物区域产量低于预期正常产量所产生的随机不确定性。

3.2

农作物生产的结构性风险因子structuralriskfactorsofcropsproduction

是指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气候综合条件等自然和生态环境因子以及农作物生产的技术装备状况、

农作物减灾防灾服务体系等。

3.3

受灾面积disasterarea

指因灾害造成小麦产量比正常年份减产一成以上的播种面积(含成灾、绝收面积)。如果同一地块

的当季小麦多次受灾,只统计其中受灾最重的1次,不重复计灾。

3.4

成灾面积damagedarea

指因灾害造成小麦产量比正常年减产三成(含三成)以上的播种面积(含绝收面积)。

3.5

绝收面积failurearea

1

DB37/XXXXX—XXXX

指因灾害造成小麦产量比正常年减产八成(含八成)以上的播种面积。

3.6

减产率yieldreductionrate

某年的小麦实际产量与其趋势产量的差占趋势产量的百分比,单位为百分率(%)。

[QX/T81-2007,定义2.21]

3.7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ercentageofprecipitationanomalies

某时段的降水量与常年同期气候平均降水量之差占常年同期气候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单位用百分

率(%)表示。

[QX/T81-2007,定义2.20]

3.8

经济阈值economicthreshold

害虫的某一密度,达到此密度时应采取控制措施,否则,害虫将引起等于这一措施期望代价的期望

损失。

3.9

病情指数diseaseindex

根据一定数目的植株或植株器官各病级(把植株或植株某一器官感染病害的轻重程度划分为等级),

合计其发病株(器官)数所得平均发病程度的数值为病情指数。

4采集指标及方法

4.1采集指标

4.1.1小麦面积

小麦的播种面积、收获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

4.1.2小麦产量

小麦总产量、平均单产、最高单产、最低单产、产量变化率、单产变异系数。

4.1.3农田土壤

农田土壤的类型、质地、耕层厚度、养分含量、水分含量、微量元素含量、土壤水势、土壤容重、

土壤PH值及农田的空间地理位置。

4.1.4气象数据

光合有效辐射、日照时数、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日相对湿度、日最大风速、降

水量、活动积温、有效积温、作物系数和作物需水系数。

4.1.5生产投入及产出

活化劳动投入和物化劳动投入;农业生产需投入的其他费用;年末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农用资

2

DB37/T1894—2011

金项目情况;技术投入;农产品出口;生产效益。

4.1.6农业自然灾害

发生在一定区域内的干旱、洪涝、风雹、冬季冻害、倒春寒、低温冷害和雪灾、干热风等各类自然

灾害。不论何种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即调查统计上报,主要内容包括:灾害发生时间、结束时间、受灾

区域、发生频度,小麦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公顷)及其比率,并估算因灾损失粮食产量(万吨)和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情况,以及百株虫量、百株蚜量、百穗蚜量、米单行蜘蛛数和每平方米头数等指

标调查病虫鼠害。

4.2采集方法

4.2.1小麦面积

4.2.1.1播种面积

按全年小麦大田单作种植面积及其与其他农作物间套种植时所占比例折算之和,并与上年实际种植

面积比较,分析增减情况;单位:hm2,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小麦播种面积在11月底前以村为单

位进行统计,然后逐级进行上报,由专人负责完成。

4.2.1.2收获面积

按能获得小麦产量的面积进行统计。单位:hm2,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小麦收获面积在7月

底前以村为单位进行统计,然后逐级进行上报,由专人负责完成。

4.2.1.3有效灌溉面积

统计在一般年景可以进行正常灌溉的小麦田面积。单位:hm2,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以村为

单位进行统计,然后逐级进行上报,由专人负责完成。

4.2.1.4旱涝保收面积

按灌溉设施的抗旱能力,应达到三十天到五十天,除涝达到五年一遇以上标准,防洪一般达到二十

年一遇标准的有效灌溉面积。单位:hm2,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以村为单位进行统计,然后逐级

进行上报,由专人负责完成。

4.2.1具体内容见附录表H.1。

4.2.2小麦产量

4.2.2.1最高、最低、平均单产

按一定区域内小麦的最高、最低、平均单产统计。单位:kg⋅hm-2,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以村

为单位进行统计,然后逐级进行上报,由专人负责完成。

4.2.2.2总产量及其变化率

统计一定区域内小麦全部收获后实际入库的产量,并计算与上年对应产量的增减绝对值和变化率,

单位:吨(t)和%,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以村为单位进行统计,然后逐级进行上报,由专人负责

完成。

4.2.2.3减产率

3

DB37/XXXXX—XXXX

小麦单位面积实际产量与其趋势产量的差占趋势产量的百分比,单位为百分率(%)。计算方法见附

录A。

4.2.2.4单产变异系数

衡量单位面积小麦产量年际变动幅度的综合性指标。计算方法见附录B。

4.2.2具体内容见附录表H.2。

4.2.3农田土壤

4.2.3.1土壤类型、质地、结构及耕层厚度

按文本描述,字数不限,耕层厚度以厘米(cm)为单位。统计上报完成。通过向专家咨询,在小麦

播种前进行统计上报,由专人负责完成。

4.2.3.2土壤养分

调查土壤全氮的含量、速效氮含量、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全钾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

全氮、磷、钾及有机质单位为g⋅kg-1,速效氮、磷、钾单位为mg⋅kg-1,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采用

常规方法测定获取数据。

4.2.3.3土壤水分

土壤有效水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渗透系数、凋萎系数等单位均为%,数字精确到

小数点后一位。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或计算获取数据。

4.2.3.4土壤PH值

土壤PH值是代表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又称为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酸性的强度指

标。PH值是阳离子在土壤固相与液相之间平衡状况的综合反映。采用常规方法测定获取数据。

4.2.3具体内容见附录表H.3。

4.2.4气象数据

4.2.4.1光合有效辐射

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集中在可见光波段的太阳辐射。其计量单位既可采用能量单位(W⋅m2),

也可采用量子单位(微摩尔⋅秒-1⋅米-2)[μmol⋅s-1⋅m-2]。统计时间段为小麦生长季节的日、旬、月。由光合

有效辐射计等仪器测量,专人负责完成。

4.2.4.2日照时数

太阳在一地实际照射的时数。在一给定时间,为太阳直接辐照度达到或超过120w⋅m-2的各段时间

总和,即每日实际存在符合日照定义时段的总和,单位为小时(h)。统计时间段为小麦生长季节的日、

旬、月。从气象部门获取数据。

4.2.4.3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

统计小麦生长季节的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单位均为摄氏度(℃)。从气象部门获

取数据。

4.2.4.4相对湿度

4

DB37/T1894—2011

相对湿度用RH表示。计算方法是:实际的空气水气压强(用p1表示)和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强

(用p2表示)的百分比,即RH(%)=p1/p2×100%。单位为%。统计时间段为小麦生长季节每日的相对

湿度。具体见附录C。

4.2.4.5日最大风速

单位为米⋅秒-1,即m⋅s-1。统计时间段为小麦生长季节。从气象部门获取数据。

4.2.4.6降水量

降水量的单位为mm。统计全年的日、旬、月、年降水量。从气象部门获取数据。

4.2.4.7活动积温

统计全年平均气温在5℃以上的温度之和,单位:摄氏度(℃)。从气象部门获取每日气温后通过

计算获得该数据。

4.2.4.8有效积温

小麦生长的最低温度为5℃,统计小麦各生育时期及全生育期的有效温度的总和,单位:摄氏度

(℃)。从气象部门获取每日气温后通过计算获得该数据。

4.2.4具体内容见附录表H.4。

4.2.5作物系数

在土壤水分充足供应的条件下,作物的实际蒸散量与作物参考蒸散量的比值。其计算方法参见附录

D。

4.2.6作物需水系数

作物全生育期内蒸发蒸腾水量与收获的干物质量或产量之比,单位为毫米⋅千克-1(mm⋅kg-1)。通

过计算获取数据。

4.2.7生产投入及产出

4.2.7.1活化劳动投入

主要统计单位面积上的投工量(日),其中包括雇工(日)、雇工费用(元)。

4.2.7.2物化投入

包括种子、肥料、农药、水电及柴油等农用物资的数量及金额。

4.2.7.2.1种子

指实际播种使用的自留种子和购买种子等数量及支出。自产的按正常购买期市场价格计算,购入的

按实际购买的价格计算。采集研究区域内包括典型种植大户在内的80%以上农户的单位面积种子费用。

4.2.7.2.2肥料

指小麦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化肥、复合肥、饼肥、绿肥和农作物副产品(如秸杆还田用作肥料)。

化肥按实际购买价格计算;各种化肥用量必须按其有效成份含量折成纯量计算,绿肥和农作物副产品的

5

DB37/XXXXX—XXXX

计算按现行制度执行,核算单位为公斤或元。农用物资中土杂肥、有机肥按常规中等质量以立方米计算,

一立方米约为一吨。统计研究区域内,包括典型种植大户在内的80%以上农户的单位面积施用肥料情况。

4.2.7.2.3农药

购买的按实际购买价格计算,自产的按市场价或成本价作价。除草剂费用计入此项。统计研究区域

内,包括典型种植大户在内的80%以上农户的单位面积农药使用情况。

4.2.7.2.4农业生产需要投入的其他费用

畜力费(元)、半机械化农具、机械化农具作业费用(元)、固定资产折旧及修理费(元)、土地

租赁费用(元)、小农具购置费(元)及其他间接费用(元)。

4.2.7.2.5农户年末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

役畜、种畜、产品畜;大中型铁木农具;农业机械;运输机械;生产用房;年末拥有主要生产性固

定资产;役畜头数(头)和年末役畜拥有量增长率;产品畜头(只)数(头);大中型铁木农具件数(件);

农业动力机械台数(台);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率。从统计年鉴中获取数据。

4.2.7具体内容见附录表H.5和H.6。

4.2.7.2.6农用资金项目情况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及变化率、农技推广资金、地方财政预算中支援农业支出及占地方财政

总支出的比重(%)、农业贷款及占贷款余额比重、农业存款及占存款余额比重及其他支农资金。具体内

容见附录表H.7。

4.2.7.3生产效益

统计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面积纯收益或单位产品纯收益。

每亩纯收益=每亩总产值-亩生产成本。

单位产品纯收益=单位产品价值-单位产品成本。

农产品生产效果统计内容包括小麦当季生产成本和平均每亩纯收益,并与上期比较。单位农产品价

格以当季收获期市场平均价格为依据计算,或以某一特定年份和不变价格为依据计算。调查统计年鉴中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类指数表和小麦生产价格分类指数表获取各项数据。具体见附录表H.8和H.9。

4.2.7.4农产品出口

农产品出口包括直接生产的初级产品加工制成品、半制成品。但不包括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品

的出口。统计内容包括产品名称、产地或企业名称、出口数量(吨)以及创汇额(万元)等。调查山东

省内小麦出口的大、中、小型企业的相关情况。见附录表H.10。

4.2.7.5技术服务

4.2.7.5.1农技推广组织

指县及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包括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以及乡镇(或区、片)农技站、村级农技

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经济技术协会、山东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包括各地市的老科协),

主要统计其机构设置,定编、定员情况以及基础设施、推广手段等。

4.2.7.5.2科技示范

6

DB37/T1894—2011

指采取综合措施,推广农业技术成果而设置的科技示范户、示范片和示范区等示范活动。统计上报

内容包括科技示范项目名称、科技示范户数、科技示范面积以及要求达到的产量指标等。采集研究区域

内的相关情况。

4.2.7.5.3技术推广

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研究区域内现有的生产条件基础上,把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

术推广应用于大面积示范、生产的活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统计上报内容为:年初安排、当年预计

推广应用面积、新增经济效益等。

4.2.7.5.4其他指标

主要包括小麦良种覆盖率;农民家庭人口、劳动力情况及文化程度[调查户数(户)、常住人口(人)、

整半劳动力数(人)、每百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小学人数、初中人数、高中人数、中专人数、大专

以上人数]。

4.2.7具体内容见附录表H.11和表H.12。

4.2.8农业自然灾害

4.2.8.1冻害

详见附录E.

4.2.8.2干热风

山东省小麦干热风类型主要是高温低湿型,雨后青枯型。具体详见附录F。

4.2.8.3干旱

参见QX/T81-20073小麦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及其量值计算。

4.2.8.4病害

4.2.8.4.1发病率

按下式计算:

植株发病率=(染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4.2.8.4.2病情指数

计算方法见附录G。

4.2.8.5虫害

4.2.8.5.1百株虫量

利用百株虫量进行虫口密度统计。

百株虫量=(查得虫量/调查株数)×100

4.2.8.5.2百株(穗)蚜量

7

DB37/XXXXX—XXXX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