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798-2010 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DB33/T 798-2010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lack Mushroom on Lignum from Sycamore Tre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0年08月
-
2022年04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39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798—2010
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cultivationofAuriculariaauriculainmulberrybranch
2010-08-17发布2010-09-17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798—2010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进行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淳安县微生物研究所、淳安县农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卫东、王世恒、郑社会、周祖法、王伟科、陆娜、闫静、余英凤。
I
DB33/T798—2010
桑枝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枝黑木耳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原料、菌棒制作培养、出耳管理、
病虫害防治及采收。
本标准适用于桑枝黑木耳露地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6192黑木耳
GB7096食用菌卫生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9169黑木耳菌种
NY501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桑枝黑木耳
利用桑枝为主要培养基质栽培的黑木耳。
4产地环境
生产用水、空气质量、土壤应达到NY5010的要求。
5品种选择
5.1品种
宜选“916”、“新科”等种性稳定、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黑木耳品种。
5.2菌种
菌种应从具相应资质的单位购买,质量应符合GB19169要求。
6原料
1
DB33/T798—2010
6.1桑枝屑制备
在制袋前选用半干、无霉变的桑枝条,用桑枝专用粉碎机粉碎成0.2cm~0.8cm的桑枝屑。
6.2筒袋规格
宜采用折角15cm×55cm的聚乙烯筒袋,厚度0.045mm~0.055mm。
6.3蚕砂
选当年产蚕砂晒干、粉碎后备用。
6.4麸皮
要求新鲜、干燥、无虫、无霉变、无结块。
6.5其他原材料
应符合NY5099的要求。
7菌棒制作培养
7.1制作时间
安排在8月上旬~9月下旬。
7.2菌棒制作
7.2.1工艺流程
备料(各种原辅料)→配料→预湿→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菌管理。
7.2.2培养料推荐配方
a)桑枝屑88%,蚕砂3%,麸皮7%,石膏1%,石灰1%,含水量50%~55%;
b)桑枝屑88%,麸皮10%,石膏1%,石灰1%,含水量50%~55%;
7.2.3配料
按配方中原料的比例称重配料。
7.2.4预湿
在装袋前8h~12h,对桑枝屑加水预湿,搅拌均匀。
7.2.5拌料
将经预湿的桑枝屑与辅料充分混合搅拌均匀,不结块,含水量达到配方要求,以手捏紧料再张开时
手掌心含有水渍不滴落为宜。
7.2.6装袋
拌料后5h内完成装袋,装袋时料松紧适宜,单个料棒湿重应在1.5㎏~1.7㎏;装袋后清理袋口
并扎紧,检查菌袋壁,无拉薄、磨损、刺破。
7.2.7灭菌
2
DB33/T798—2010
采用常压蒸汽灭菌,料棒以井字形或堆瓶式叠放,料棒间应留1cm~2cm间隙,一次灭菌的料棒数
量宜在3000棒,灭菌时,应在排冷气后4h~5h内使中心料温达到98℃以上,并继续保持12h~14h。
7.2.8冷却
灭菌结束后,待灶内温度自然降至50℃~60℃时,料棒应及时出灶,轻拿轻放搬入经杀菌、杀虫
的冷却场地。
7.2.9接种
宜用接种箱接种。接种前要对打穴工具(呈长圆锥体状,长约12cm~14cm,直径1.5cm)和接种
空箱进行清洗,再用气雾消毒剂(4g~8g熏蒸30min)对接种空箱进行消毒。待料棒温度降到自然温
度时,将料棒和菌种(表面要消毒)、工具一起装箱进行消毒(气雾消毒剂4g~8g熏蒸30min),接
种人员双手消毒(先要用来苏尔等消毒液洗净双手,进入接种箱后再用75%的酒精对手和工具进行消
毒);接种时先在料棒上打深1.5cm~2.0cm、孔径1.5cm的穴3~4个,再接种(整块接入、每袋栽培
种接种15~20袋料棒)、套袋(封口)。接种后的菌棒要及时移入培养场所。
7.3培菌管理
7.3.1培养场所
应在使用前2d进行消毒和杀虫。
7.3.2堆放方式
气温25℃以下,菌棒井字形堆放,每层4棒,堆高8层~10层;气温25℃以上,菌棒三角形堆放,
每层3棒,堆高6层~8层。
7.3.3培养场所环境调控
7.3.3.1温度
接种后1d~10d,培养场所内堆温宜控制在25℃~27℃;10d后,堆温宜控制在22℃~25℃;
当发菌圈长至6cm~8cm时,解开套袋口(封口膜)通气,降低堆放的密度。堆温超过28℃时,应采
取疏散菌棒、加大通风等降温措施。
7.3.3.2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50%~70%。
7.3.3.3通风
保持培养场所通风良好,温度超过28℃时,进行强制通风。
7.3.3.4光照
应保持较暗培养环境。
7.3.4检查
定期观测培养场所温度、湿度和料温,及时调整发菌条件。在接种后20d进行杂菌检查,及时处理
污染菌棒。
7.3.5翻堆
3
DB33/T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NY/T 3164-2017 黑米花色苷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2017-12-22
- NY/T 3168-2017 茶叶良好农业规范 2017-12-22
- NY/T 3161-2017 有机肥料中砷、镉、铬、铅、汞、铜、锰、镍、锌、锶、钴的测定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2017-12-22
- NY/T 3162-2017 肥料中黄腐酸的测定 容量滴定法 2017-12-22
- NY/T 3165-2017 红(黄)麻水溶物、果胶、半纤维素和粗纤维素的测定 滤袋法 2017-12-22
- NY/T 3163-2017 稻米中可溶性葡萄糖、果糖、蔗糖、棉籽糖和麦芽糖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2017-12-22
- NY/T 3160-2017 黄淮海地区麦后花生免耕覆秸精播技术规程 2017-12-22
- NY/T 3170-2017 香菇中香菇素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2017-12-22
- NY/T 3166-2017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2017-12-22
- NY/T 3169-2017 杏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201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