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3020-2019 “多规合一”空间地理信息底图编制规程

DB22/T 3020-2019 "Procedure for Preparation of Spati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Basemap for 'One Plan for Multiple Regulations'"

吉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5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2/T 3020-2019
标准类型
吉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05-27
实施日期
2019-06-17
发布单位/组织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5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40

A75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3020—2019

“多规合一”空间地理信息底图编制规程

Regulationsforthecompilationof"multi-plansintegration"spatialgeographic

information

2019-05-27发布2019-06-17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发布

DB22/T3020—2019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数据要求...........................................................................2

4.1定位基准.......................................................................2

4.2数据组织形式...................................................................2

4.3数据构成与编码规则.............................................................2

4.4数据内容与属性信息.............................................................3

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6

6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6

7三区三线...........................................................................6

7.1三区划定.......................................................................6

7.2三线校核.......................................................................7

8制图...............................................................................8

8.1制图要求.......................................................................8

8.2专题图制作.....................................................................8

9成果提交...........................................................................8

附录A(规范性附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9

附录B(规范性附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17

附录C(规范性附录)空间规划图示符号...............................................38

参考文献............................................................................45

表1空间规划成果数据构成及编码.......................................................3

表2基础数据内容.....................................................................3

表2基础数据内容(续)..............................................................4

表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数据内容.....................................................4

表4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数据属性.....................................................5

表5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数据内容...................................................5

表6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数据属性...................................................5

表7三区三线数据内容.................................................................5

表8三区三线数据属性.................................................................6

表9等级划分.........................................................................6

I

DB22/T3020—2019

表A.1地形坡度分级表................................................................10

表A.2海拔高度分级表................................................................10

表A.3降水量等级划分表..............................................................11

表A.4过境水资源量等级划分表........................................................11

表A.5自然地理条件评价指标分级参照阈值..............................................14

表A.6灾害危险性分级参照阈值........................................................15

表A.7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等级..................................................16

表B.1后备适宜用地潜力分级的参考阈值................................................19

表B.2后备适宜用地潜力评价的因子构成与分级赋值表.....................................23

表B.3生态环境脆弱性单因子分级评价表.................................................24

表B.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单因子分级评价表.........................................24

表B.5灾害易损度分级的参考阈值.......................................................26

表B.6灾害风险度等级的参考判别矩阵...................................................26

表B.7人口集聚水平评价中d1(人口集聚强度指数)值的分级参考阈值.......................27

表B.8城镇建设评价中d2(建成区用地平均增长速率)值的分级参考阈值.....................29

表B.9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等级的参考判别矩阵.............................................30

表B.10交通干线影响分级表............................................................31

表B.10交通干线影响分级表(续)....................................................32

表B.11生态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34

表B.12生态功能适宜性参考判别矩阵....................................................35

表B.13农业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35

表B.14农业空间适宜性的参考判别矩阵..................................................36

表B.15城镇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36

表C.1基本图例、颜色、色值一览表....................................................38

表C.1基本图例、颜色、色值一览表(续)................................................39

II

DB22/T3020—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航测遥感院、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文利、李占荣、张洪杰、罗研、周柏林、谢岩、高国峰、李琳琳、祝俊。

III

DB22/T3020—2019

"多规合一"空间地理信息底图编制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多规合一”空间地理信息编制的术语和定义、数据要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三区三线、制图和成果提交。

本标准适用于“多规合一”空间地理信息底图编制过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840-19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35764-2017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要求

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1016-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resourceenvironmentcarryingcapacity

承载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自然资源上限、环境容量极限和生活服务功能量底线的总和。

3.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evaluationofresourceenvironmentcarryingcapacity

自然环境不受危害或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确定一定地域空间可以承载的最大资源开发强度

与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可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3.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territorialdevelopmentsuitability

国土空间开发的适宜程度。

3.4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evaluationofterritorialdevelopmentsuitability

在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评价的基础上,对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3.5

生态空间ecologicalspace

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系统维护、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

原、河流、湖泊、滩涂、岸线、荒地、荒漠等。

3.6

1

DB22/T3020—2019

农业空间agriculturalspace

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

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

3.7

城镇空间urbanspace

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等。

3.8

城镇开发边界urbandevelopmentboundary

为合理引导城镇、工业园区发展,有效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基于地形条件、自然生态、环境容量

等因素,划定的一条或多条闭合边界,包括现有建成区和未来城镇建设预留空间。

3.9

三区三线threezonesandthree-lines

“三区”即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三线”即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

开发边界。

3.10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surfacecoverclassificationdata

以域模型表达地表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空间分布的数据集。

3.11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nationalgeographicalfactorsdata

以地理实体形式采集的道路、水域、构筑物以及地理单元四类地理要素数据。

3.12

适宜区suitableregion

适宜划入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的区域。

3.13

区位优势度regionaladvantages

由各评价单元与中心城市间的交通距离所反映的区位条件和优劣程度。

4数据要求

4.1定位基准

平面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系统采用高斯-

克吕格投影,根据不同比例尺要求,按3°或6°分带。

4.2数据组织形式

空间规划工作成果数据格式为GDB地理数据库,采用“数据库-数据集-要素类(图层)-要素及属

性”的方式进行组织管理,对数据按不同特征类型(点、线、面)进行分层。

4.3数据构成与编码规则

4.3.1数据构成

空间规划成果数据由基础数据、评价数据、规划底图数据三部分构成。

4.3.2编码规则

2

DB22/T3020—2019

编码应遵循下列规则:

a)数据库编码的命名规则为数据库中文名称拼音首字母;

示例1:JC代表基础数据库。

b)数据集编码的命名规则为数据库编码_数据集中文名称拼音首字母;

示例2:JC_DBFG代表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集。

c)要素类(图层)编码的命名规则为数据库编码_数据集编码_要素类中文名称拼音首字母_实体

类型码。实体类型码有P、L、A三种,分别表示点、线、面;

示例3:JC_GQYS_DY_A代表地理单元数据。

d)空间规划成果数据构成及编码规则见表1。

表1空间规划成果数据构成及编码

数据库数据库编码数据集名称数据集编码主要构成要素格式

耕地、园地、林地等现状地表覆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JC_DBFGFLGDB

盖数据等

基础数据JC现状道路、水域、构筑物、地理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JC_DLGQYSGDB

单元等

社会经济数据JC_SHJJ人口、GDPGDB

土地资源等单指标评价结果、集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PJ_ZYHJCZNLGDB

成评价结果等

评价数据PJ

人口集聚等单指标评价结果、功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PJ_GTKJKFSYXGDB

能适宜性评价结果等

规划底图数据GH三区三线GH_SQSX三区、六类分区等GDB

4.4数据内容与属性信息

4.4.1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内容见表2。

表2基础数据内容

数据名称几何特征内容说明

行政区划包括行政村、乡镇,属性应包含政区国土面积、多年份常住人口数

行政区划单元数据多边形

量、GDP、能源消耗量、用水量、税收收入等

地形数据栅格包括高程、坡度、坡向,网格大小应为10m/2m

地貌类型数据多边形戈壁沙漠、山地、丘陵、平地、滨海平原等地貌单元

地质数据多边形属性应包含岩性等。

水系多边形、线流域、湖泊、河流。

公路线高速公路、国/省/县/乡道,属性应包含道路等级。

城镇点县级以上和常住人口大于10万的居民地。

地名数据多边形、点

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多边形最小图斑指标应小于500m2

多边形或栅格

数据栅格格网间距小于5m

土壤调查数据样点土壤粗砂、粉砂、粘粒(类型)、有机质含量、污染物

3

DB22/T3020—2019

表2基础数据内容(续)

数据名称几何特征内容说明

年平均降水量、潜在蒸发量

气象观测数据点位月均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

年均大风天数;干燥度

水资源数据多边形以流域为单元

大气、水环境功能区属性应包含功能区类型、面积、水环境功能区目标浓度、污染物综合降解系

多边形

数据数、大气环境区域总量控制系数、规定年日平均浓度等

地质灾害点位分布数

点属性应包含灾害类型、发生时间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与

多边形以乡镇为单元,无法分解时以市县为单元

用水量

应包括大气、水污染物排放量

污染物排放量多边形/点多边形以乡镇为单元,无法分解时以市县为单元

点按污染源统计

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多边形以乡镇为单元,无法分解时以市县为单元,属性应包含人口损失和经济损失

电网/能源基地/大型

点属性应包含能源类型、供应能力、输变电设施的技术和距离参数

电站/输变电站分布

4.4.2评价数据

4.4.2.1要求

评价数据要求如下:

——应采用国家定位基准;

——以已发布并仍在有效期内的各类规划数据资料为指导或参考;

——资源现状数据应客观真实反映各类自然资源分布、资源量及利用现状;

——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应真实反映地理环境、环境质量和问题、环境保护等情况;

——其他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数据应采用权威部门统计数据;

——使用收集到的最新数据资料,现势性宜为空间规划编制时间的上一年度。

4.4.2.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数据

4.4.2.2.1主要内容见表3。

表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数据内容

数据类型数据内容

单指标评价结果土地可利用度、水资源丰度、环境纳污能力、自然地理本底特征值、灾害危险性

集成评价结果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等级

4.4.2.2.2属性见表4。

4

DB22/T3020—2019

表4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数据属性

序号字段名称别名数据类型字段长度约束条件

1QH行政区划Text50M

2SZ评价数值Double--M

3DJ评价等级Text10M

4MJ面积Double--C

5BZ备注Text50C

注:M为必选,C为条件必选。

4.4.2.3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数据

4.4.2.3.1主要内容见表5。

表5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数据内容

数据类型数据内容

后备适宜用地潜力、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环境胁迫度、生态敏感度、灾害风险度、人口集聚水

单指标评价结果

平、城镇建成区发展状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能源保障度

功能适宜性评价城镇、农业、生态功能适宜性评价

4.4.2.3.2属性见表6。

表6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数据属性

序号

字段名称

别名

数据类型

字段长度

约束条件

1

QH

行政区划

Text

50

M

2

SZ

评价数值

Double

‐‐

M

3

DJ

评价等级

Text

10

M

4

MJ

面积

Double

‐‐

C

5

BZ

备注

Text

50

C

4.4.3规划底图数据

4.4.3.1主要内容见表7。

表7三区三线数据内容

数据类型数据内容

城镇空间城镇开发边界(城镇开发建设区)、城镇发展建设预留区

农业空间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业区

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红线保护区)、一般生态区

4.4.3.2属性见表8。

5

DB22/T3020—2019

表8三区三线数据属性

序号字段名称别名数据类型字段长度约束条件

1QH行政区划Text50M

2MC名称Text50M

3MJ面积Double--C

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具体指标及技术方法见附录A。

6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见附录B。

7三区三线

7.1三区划定

7.1.1原则

划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定位。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明确吉林省各市县的主体功能定位,突出区域发展特色,

引导国土开发有序推进;

——生态优先。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禀赋等差异,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

将保护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

——底线控制。坚守自然资源供给上限、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底线,遵循生态保护红线、

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刚性约束,促进形成安全、有序、可持续的空间开发格局;

——统筹衔接。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统筹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空间格局,注重与吉林

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保护与开发格局的衔接;

——清晰界定。三区边界应明确划定,可落实、可管理、可监督。三区应避免相互重叠;除特殊情

况下,发生相互嵌套的,应分别计算面积。

7.1.2三区初划

7.1.2.1等级划分

功能适宜性等级划分见表9,等级标准由评价结果确定。

表9等级划分

功能适宜性

功能适宜程度

生态功能适宜性农业功能适宜性城镇功能适宜性

高高、较高高高

中中、较低较高、中、较低较高、中

低低低较低、低

6

DB22/T3020—2019

7.1.2.2Ⅰ类适宜区划定

应结合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红线范围及城镇开发边界线划定三区的Ⅰ类适宜区,划分标准如下:

——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区域划入生态空间适宜区(EⅠ);

——依法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入农业空间适宜区(AⅠ);

——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的区域划入城镇空间适宜区(UⅠ)。

7.1.2.3Ⅱ类适宜区划定

应根据三类功能适宜性评价高值区划定三区的Ⅱ类适宜区,步骤如下:

——7.1.2.1中未划定区域、生态、农业和城镇功能适宜性评价结果仅有一项为高的区域,划分为

对应类型的Ⅱ类适宜区(EⅡ、AⅡ、UⅡ);

——生态功能适宜性高且城镇或农业功能适宜性也为高的区域,宜按照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划定为

Ⅱ类生态空间适宜区(EⅡ);

——城镇功能适宜性高、农业功能适宜性高,且生态功能适宜性为中或低的区域,宜按照粮食安全

保障原则,优先划分为Ⅱ类农业适宜区(AⅡ);

——局部地区宜按照城镇空间集中原则,划为Ⅱ类城镇适宜区(UⅡ)。

7.1.2.4Ⅲ类适宜区划定

根据三类功能适宜性评价中值区和低值区划定三区的Ⅲ类适宜区,步骤如下:

——7.1.2.1、7.1.2.2中未划定区域,生态、农业和城镇功能评价结果仅有一项适宜性为中的区

域,划分为对应类型的Ⅲ类适宜区(EⅢ、AⅢ、UⅢ);

——功能适宜性评价结果有两项或三项,适宜性为中的区域应按照贯彻主体功能定位的原则,划定

为与其主体功能定位相一致的空间类型;

——功能适宜性评价结果有两项为中,与其主体功能定位对应的功能类型适宜性为低的区域,宜按

照农业-城镇-生态的优先级次序进行确定、三种空间类型的空间集中原则或参考三区面积比例

等方法进行确定;

——三种功能适宜性均为低的区域,宜划定为Ⅲ类生态空间适宜区(EⅢ)。

7.1.2.5e三区域适宜区初步集成

三区适宜区初步集成方法如下:

——全部生态适宜区EⅠ∪EⅡ∪EⅢ为生态空间;

——全部农业适宜区AⅠ∪AⅡ∪AⅢ为农业空间;

——全部城镇适宜区UⅠ∪UⅡ∪UⅢ为城镇空间。

7.1.3三区校核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贯彻主体功能定位、落实红线管控要求以及预留未来发展空间的基本理念进行

初划方案校核,调整并修正,确定三区范围。

7.2三线校核

对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以及城镇开发边界等资料进行校核,具体

步骤如下:

——对三线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识别矛盾图斑;

——统计三线矛盾图斑类型、面积。

7

DB22/T3020—2019

8制图

8.1制图要求

8.1.1确定幅面规格。

8.1.2确定制图比例。

8.1.3确定图示符号图示符号见附录C。

8.1.4确定命名方法,命名由行政区划名称、专题要素名称、扩展名(.jpg)组成,见示例4。

示例4:长春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jpg。

8.2专题图制作

8.2.1要素内容

8.2.1.1境界

8.2.1.1.1国界应依据《1:100万中国国界线画法标准样图》。

8.2.1.1.2界桩、界碑不表示。

8.2.1.1.3国界色带沿界线符号向外侧连续绘制。双线河上的国界色带沿外侧岸线向国外一侧连续绘

制。

8.2.1.1.4省界应依据民政部门勘界成果、管理规定进行绘制。

8.2.1.2交通、水系

交通、水系要素内容应符合GB/T35764-2017。

8.2.1.3居民地

居民地表示乡镇及乡镇以上的行政驻地及名称。

8.2.2专题要素内容和表达

8.2.2.1专题要素内容

要素内容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三区划定三个方面,宜根据不同

地区的情况制作专题图。

8.2.2.2专题要素表达

颜色符号等见附录C。

9成果提交

应提交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系列图、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系列图和三区三线图及数据库。

8

DB22/T3020—2019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A.1评价目的

面向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条件的综合评价,是国土空间

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评价总图,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合理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制定空间规划管控措施

提供科学依据。

A.2评价原则

应遵循下列评价原则:

——尊重自然规律性。评价应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考虑资源

环境的客观约束,始终坚守自然资源供给上限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底线;

——把握评价整体性。评价应系统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构成要素,指标体系设计统一完整,综合集成

反映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客观全面地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本底状况;

——突出评价针对性。评价应凸显地理区位特征、资源环境禀赋等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选取评价

因子、设置重要参数、确定分级阈值,力求避免评价方法盲目照搬;

——注重评价操作性。应与部门已有工作基础充分衔接,确保评价数据可获取、评价方法可操作。

评价应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合理利用评价技术提供的弹性空间。

A.3技术流程

遵循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原则,对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可利用度、水资源丰度、生态敏感度、环

境纳污能力5项指标进行单项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综合识别承载力的

强弱等级。

A.4单项评价

A.4.1土地资源评价

A.4.1.1评价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见式A.1。

Af(A1,A2,A3)............................(A.1)

式中:

f——函数;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