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1048-2008 纺织品 生理舒适性 稳态条件下热阻和湿阻的测定
GB/T 11048-2008 Textiles—Physiological effects—Measurement of thermal and water-vapour resistance under steady-state condi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1989年03月
-
2008年04月
-
2018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3M中国有限公司、上海踏石贸易有限公司、温州大荣纺织仪器有限公司、莱州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王宝军、任鹤宁、葛玥、潘进、郝长振、邱学明
- 出版信息:
- 页数:15页 | 字数:26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犐犆犛59.080.01
犠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犌犅犜110482008
代替/—
GBT110481989
纺织品生理舒适性
稳态条件下热阻和湿阻的测定
国家标准ㅤ可打印ㅤ可复制ㅤ无水印ㅤ高清原版ㅤ去除空白页
——
犜犲狓狋犻犾犲狊犘犺狊犻狅犾狅犻犮犪犾犲犳犳犲犮狋狊犕犲犪狊狌狉犲犿犲狀狋狅犳狋犺犲狉犿犪犾犪狀犱
狔犵
狑犪狋犲狉狏犪狅狌狉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狌狀犱犲狉狊狋犲犪犱狊狋犪狋犲犮狅狀犱犻狋犻狅狀狊
狆狔
[:,——
ISO110921993TextilesPhsioloicaleffects
yg
Measurementofthermalandwatervaourresistanceunder
p
(),]
steadstateconditionssweatinuardedhotlatetestMOD
yggp
20080429发布2008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犌犅犜110482008
前言
本标准修改采用:《纺织品生理舒适性稳态条件下热阻和湿阻的测定(蒸发热
ISO110921993
板法)》。
本标准与:的主要差异如下:
ISO110921993
1.标准名称省略“(蒸发热板法)”;
2.增加术语“克罗值”、“热导率”;
将中的仪器作为型仪器,并增加了另一种热护环及底板(见图)及相关内容;
3.ISO11092A3
增加了型仪器———静态平板法(见)以及型仪器的重复性、再现性(见);
4.B5.2B8.2
范围中增加了和两种仪器的适用情况的说明;
5.AB
增加了、和的注;
6.7.1.17.3.17.4.2
在第章的有关计算中增加了“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7.7
8.增加透湿指数、透湿率、克罗值及热导率的计算(见7.5);
增加了附录“仪器的校准”。
9.C
本标准代替/—《纺织品保温性能的测定》。
GBT110481989
本标准与/—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GBT110481989
1.标准名称中不再使用术语“保温性能”一词,改用术语“热阻和湿阻”;
2.扩大了适用范围;
3.增加了湿阻测定的内容;国家标准ㅤ可打印ㅤ可复制ㅤ无水印ㅤ高清原版ㅤ去除空白页
规定可以采用两种仪器:型仪器———蒸发热板法,型仪器———静态平板法;
4.AB
5.恒温温度由36℃改为35℃;
试验环境空气由基本静止(风速小于/)改为恒定气流/;
6.0.1ms1ms
7.以热阻和湿阻为主要指标,并增加透湿指数、透湿率、热导率指标,取消保温率指标;
8.取消以间歇式加热为基础的试验程序和计算公式,只给出定义性公式;
9.增加以标准样校准仪器的程序;
取消原方法———管式保温仪法;
10.B
增加结果的重复性、再现性一章(见第章)。
11.8
本标准的附录、附录和附录均为规范性附录。
ABC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分委会(//)归口。
SACTC209SC1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上海踏石贸易有限公
3M
司、温州大荣纺织仪器有限公司、莱州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宝军、任鹤宁、葛癑、潘进、郝长振、邱学明。
Ⅰ
/—
犌犅犜110482008
引言
本标准是第一个有关纺织品服装舒适性方面的试验方法标准。
与生理舒适性相关的纺织材料的物理性能包括热和湿传递的复杂结合,每一个过程都可能单独发
生,也有可能同时发生,并具有时间依赖性,而且应考虑稳态和非稳态的情况。
热阻是辐射、传导、对流的热传递作用相结合的最终结果,它的值取决于其中每一个值对热传递的
贡献。虽然热阻是纺织材料的一个固有的特性,但由于受诸如与周围环境辐射热传递等因素的相互影
响,它的测定值会随着试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
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测定织物的热湿的性能,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与其他的方法有所不同,其结
果取决于所设定的条件。
本标准中所描述的受保护的散发湿气的热板(通常把其称作“皮肤模型”)是用来模拟贴近人体皮肤
发生的热和湿的传递过程。测定包含一个或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在多种环境条件下单独或同时发生,
还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气流速度的复合,在气态或液态环境下进行测定。因此用标准所述仪器测定传
递性能能够在稳态和非稳态状态下模拟由不同的穿着和不同的环境所产生的状态,在本标准中仅仅采
用了标准状态。
国家标准ㅤ可打印ㅤ可复制ㅤ无水印ㅤ高清原版ㅤ去除空白页
Ⅱ
/—
犌犅犜110482008
纺织品生理舒适性
稳态条件下热阻和湿阻的测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稳态条件下热阻和湿阻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纺织制品以及制作这些制品的纺织织物、薄膜、涂层、泡沫、皮革以及复合材料。
本标准测定技术的应用受到热阻和湿阻最大测定范围的影响,这两个最大值取决于所用仪器的尺
寸和结构性能(例如,适用于本标准的仪器热阻和湿阻测定范围分别至少为2·/和
2mKW
2·/)。
700mPaW
在本标准中所采用的试验环境不代表特定的舒适性条件,也没有给出舒适性的性能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两种类型的测试仪器。测定热阻和湿阻或仅测定其中之一时优先采用型仪
ABA
器(蒸发热板法仪器),在仅需测定热阻时也可以采用型仪器(静态平板法仪器)。
B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热阻狋犺犲狉犿犪犾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国家标准ㅤ可打印ㅤ可复制ㅤ无水印ㅤ高清原版ㅤ去除空白页
犚犮狋
试样两面的温差与垂直通过试样的单位面积热流量之比。该干热流量可能由传导、对流、辐射中的
一种或多种形式传递。
热阻2
犚以平方米开尔文每瓦(·/)为单位,它表示纺织品处于稳定的温度梯度的条件下,通
ctmKW
过规定面积的干热流量。
2.2
湿阻狑犪狋犲狉狏犪狅狌狉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
狆
犚犲狋
试样两面的水蒸气压力差与垂直通过试样的单位面积蒸发热流量之比。蒸发热流量可能由扩散和
对流的一种或多种形式传递。
2
湿阻以平方米帕斯卡每瓦(·/)为单位,它表示纺织品处于稳定的水蒸气压力梯度的条
犚etmPaW
件下,通过一定面积的蒸发热流量。
2.3
透湿指数狑犪狋犲狉狏犪狅狌狉犲狉犿犲犪犫犻犾犻狋犻狀犱犲狓
狆狆狔
犻
犿狋
热阻与湿阻的比值。由式()计算:
1
·/…………()
犻犛犚犚1
=
mtctet
式中:/。
犛=60PaK
无量纲,其值介于和之间。意味着材料完全不透湿,有极大的湿阻;意味着材
犻01犻=0犻=1
mtmtmt
料与同样厚度的空气层具有相同的热阻和湿阻。
1
/—
犌犅犜110482008
2.4
透湿率狑犪狋犲狉狏犪狅狌狉犲狉犿犲犪犫犻犾犻狋
狆狆狔
犠犱
2
由材料的湿阻和温度所决定的特性,以克每平方米小时帕斯卡[/(··)]为单位,由式()
gmhPa2
计算:
1
…………()
犠d=2
犚et·Φ犜
m
式中:
———试验板表面温度为时的饱和水蒸气潜热。当时,·/。
Φ犜犜=35℃Φ=0.627Whg
犜mm犜
mm
2.5
克罗值犮犾狅
热阻的一个表示单位。在温度为、气流不超过/的环境条件下,静坐者(其基础代谢为
21℃0.1ms
/2)感觉舒适时,其所穿服装的隔热值为克罗()值。
58Wm1clo
2.6
热导率狋犺犲狉犿犪犾犮狅狀犱狌犮狋犻狏犻狋
狔
犽
试样两面存在单位温差时,通过单位面积单位厚度的热流量,以瓦每米开尔文[/(·)]为
WmK
单位。
热导率为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的总和,等于单位厚度热阻的倒数。
国家标准ㅤ可打印ㅤ可复制ㅤ无水印ㅤ高清原版ㅤ去除空白页
3符号和单位
2
犚热阻,·/
mKW
ct
犚湿阻,2·/
mPaW
et
犻透湿指数,无量纲
mt
2
为热阻的测定而确定的仪器常数,·/
犚犚mKW
ct0ct
2
为湿阻的测定而确定的仪器常数,·/
犚犚mPaW
et0et
犠透湿率,/(2··)
mhPa
dg
试验板表面温度为犜时的饱和水蒸气潜热,·/
ΦWhg
犜m
m
犃试验板的面积,2
m
气候室中空气的温度,
犜℃
a
试验板的温度,
犜℃
m
犜热护环的温度,
℃
s
水蒸气压力(在气候室中的温度为犜时),
Pa
狆
aa
饱和水蒸气压力(当试验板的表面温度为犜时),
Pa
狆
mm
被测试样表面上方的空气的速度,/
狏ms
a
气流速度的标准偏差,/
狊狏ms
va
相对湿度,
R.H.%
犎提供给测试面板的加热功率,
W
热阻测定中加热功率的修正量
犎犚
Δcct
2
/—
犌犅犜110482008
犎湿阻犚测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L/T 1323-2014 现场宽频率交流耐压试验电压测量导则 2014-03-18
- DL/T 1222-2013 冲击分压器校准规范 2013-03-07
- DL/T 1209.2-2014 变电站登高作业及防护器材技术要求 第2部分:拆卸型检修平台 2014-03-18
- SL 579-2012 洪涝灾情评估标准 2012-07-31
- SL 568-2012 土壤墒情评价指标 2012-07-20
- NB/T 10002-2014 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 2014-03-18
- DL/T 1322-2014 循环流化床锅炉冷态与燃烧调整试验技术导则 2014-03-18
- JT/T 252-2013 舷墙门 2013-10-09
- SL 575-2012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2012-10-08
- SL 586-2012 地下水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 201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