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GZS 0109-2024 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碳排放核算方法
T/ZGZS 0109-2024 The method for accounting for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recycling of abandoned wind turbine blad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化二建集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山西碳中和战略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南通复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峰和环境有限公司、上纬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众志天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瑞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杭州卡涞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德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青岛武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温州翔基资源再生有限公司、威海光威能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北大学、江苏理工学院、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北京中再联盟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贾时宇、侯相林、尚辉良、赵宇飞、董军、张静、杨斌、林军、扶庆军、张伟伟、赵其光、许忠兴、张律文、杨阳、孙岩、何鹏、陈钦、张保平、杨青、闫仁理、陈超群、李晓林、刘晓玲、马帅、李迎春、张承龙、张文达、朱炳龙、曹阳
- 出版信息:
- 页数:3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01
CCSZ04
团体标准
T/ZGZS0109-2024
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碳排放核算方法
Carbonemissionaccountingmethodsfortherecyclingandreuseofwaste
windturbineblades
2024-06-18发布2024-06-18实施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发布
T/ZGZS0109-2024
目次
前言...............................................................................................................................................................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原则........................................................................................................................................................4
5核算边界.........................................................................................................................................................4
5.1概述............................................................................................................................................................4
5.1.1收集阶段.............................................................................................................................................5
5.1.2回收再生阶段.....................................................................................................................................5
5.2核算和报告范围........................................................................................................................................6
5.2.1概述.....................................................................................................................................................6
5.2.2机械回收法.........................................................................................................................................6
5.2.3焚烧热能法.........................................................................................................................................7
5.2.4热解法.................................................................................................................................................8
5.2.5化学回收法.......................................................................................................................................10
6核算方法.......................................................................................................................................................11
6.1核算步骤..................................................................................................................................................11
6.2核算方法..................................................................................................................................................11
6.2.1概述...................................................................................................................................................11
6.2.2燃料燃烧排放...................................................................................................................................13
6.2.3过程排放...........................................................................................................................................15
6.2.4购入电力、热力产生的排放...........................................................................................................16
7数据质量管理.................................................................................................................................................18
8报告内容和格式...........................................................................................................................................18
8.1 概述..........................................................................................................................................................18
8.2报告主体基本信息..................................................................................................................................18
8.3温室气体排放量......................................................................................................................................18
T/ZGZS0109-2024
8.4活动数据及其来源..................................................................................................................................19
8.5排放因子及其来源..................................................................................................................................19
附录A(资料性附录)报告格式模板..........................................................................................................20
附录B(资料性附录)相关参数推荐值......................................................................................................24
参考文献.............................................................................................................................................................28
T/ZGZS0109-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南通复源新材料科技
有限公司联合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归口。
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化二
建集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山西碳中和战略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南通复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峰和环境有限公司、上纬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众志天工
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瑞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国家先进功能纤
维创新中心、杭州卡涞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德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
新研究院有限公司、青岛武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温州翔基资源再生有限公司、威海光威能源新材料有
限公司、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北大学、江苏理工学院、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北京中再联盟技术
服务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贾时宇、侯相林、尚辉良、赵宇飞、董军、张静、杨斌、林军、扶庆军、张伟
伟、赵其光、许忠兴、张律文、杨阳、孙岩、何鹏、陈钦、张保平、杨青、闫仁理、陈超群、李晓林、
刘晓玲、马帅、李迎春、张承龙、张文达、朱炳龙、曹阳。
I
T/ZGZS0109-2024
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碳排放核算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碳排放量的核算和报告、相关的术语和定义、核算
边界、核算步骤与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管理、报告内容和格式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碳排放量的核算和报告,以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
生产活动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可按照本文件提供的方法核算碳排放量,并编制企业碳排放报
告。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
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2煤的工业分析法
GB/T213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GB/T384石油产品热值测定法
GB/T476煤中碳和氢的测量方法
GB/T11062天然气发热量、密度、相对密度和沃泊指数的计算方法
GB/T13610天然气的组分分析气相色谱法
GB/T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20861废弃产品回收利用术语
GB/T22723天然气能量的测定
GB/T32150-2015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SH/T0656石油产品及润滑剂中碳、氢、氮测定法(元素分析仪法)
ISO14064-1:2018温室气体-第1部分:组织层级温室气体排放与移除量化及报告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碳排放carbonemission
在特定时段内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总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来源:GB/T32150-2015,3.6]
3.2
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
1
T/ZGZS0109-2024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
所产生的、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份。
注:如无特别说明,本标准中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
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与三氟化
氮(NF3)
[来源:GB/T32150-2015,3.1]
3.3
报告主体reportingentity
具有碳排放行为的法人企业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
[来源:GB/T32150-2015,3.2]
3.4
核算边界accountingboundary
与报告主体(3.3)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碳排放的范围。
[来源:GB/T32150-2015,3.4]
3.5
燃料燃烧排放fuelcombustionemission
燃料在氧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来源:GB/T32150-2015,3.7]
3.6
过程排放processemission
在生产、废弃物处理处置等除燃料燃烧之外的物理或者化学变化造成的碳排放。
[来源:GB/T32150-2015,3.8]
3.7
购入电力、热力产生的排放emissionfrompurchasedelectricityandheat
企业消费的购入电力、热力所对应的电力、热力生产环节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来源:GB/T32150-2015,3.9]
注:热力包括蒸汽、热水。
3.8
活动数据activitydata
导致碳排放的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表征值。
[来源:GB/T32150-2015,3.12]
2
T/ZGZS0109-2024
注:例如各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原材料的使用量、购入的电量等。
3.9
排放因子emissionfactor
表征单位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碳排放的系数
[来源:GB/T32150-2015,3.13]
注:例如每单位化石燃料消耗所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购入的每千瓦时电量所对应的
二氧化碳排放量等。
3.10
全球变暖潜势值globalwarmingpotential(GWP)
将单位质量的某种温室气体在给定时间段内辐射强度的影响与等量二氧化碳辐射强度
影响相关联的系数。
[来源:GB/T32150-2015,3.15]
3.11
碳氧化率carbonoxidationrate
燃料中的碳在燃烧过程中被完全氧化的百分比。
[来源:GB/T32150-2015,3.14]
3.12
二氧化碳当量carbondioxideequivalent
CO2e
在辐射强度上与某种温室气体质量相当的二氧化碳的量。
[来源:GB/T32150-2015,3.16]
注:二氧化碳当量等于给定温室气体的质量乘以它的全球变暖潜热势值。
3.13
废弃风电叶片wastewindturbineblades
废弃风电叶片又称废弃纤维复合材料风电叶片,指风电叶片在其寿命周期结束后,成为
不再使用且已经丢弃或放弃的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以及在风电叶片生产、运输、销售
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过期产品及边角废料等。
3.14
回收利用recycle
指对废弃风电叶片进行处理,使之能够满足原来的使用要求或用于其他用途的过程,包
括对能量的回收和利用。
3
T/ZGZS0109-2024
3.15
机械回收法mechanicalrecycle
指将废弃风电叶片进行破碎、撕碎、粉碎成块状、纤维状或粉状的机械加工方法。
3.16
焚烧热能法thermalincineration
指利用高温燃烧废弃风电叶片,将燃烧产生的热量转化为其他能量的一种回收方法。
3.17
热解法pyrolysis
指有机化合物受热分解和缩合生成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产品的过程。热解也可称为裂解
或热裂解。
3.18
化学回收法chemicalrecycle
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化学方法的作用,将废弃风电叶片中的树脂基体材料分解,实现
与纤维分离的过程。
4基本原则
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碳排放核算过程中使用的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
a)完整性:应覆盖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边界内有实质性贡献(占碳总排放量
1%)的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
b)代表性:应使用对碳排放核算而言具有时间、地理及技术针对性的数据;
c)准确性:应尽可能减少偏差和不确定性;
d)相关性:选取确定适宜的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活动数据及排放因子,确保真实反
映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e)透明性:具有明确的数据收集方法和计算过程,提供计算过程中选择或测算排放因
子的依据,并对数据来源及核算方法给予充分说明。
5 核算边界
5.1概述
本标准的碳排放核算,是以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为主营业务的独立法人企业或视同法
4
T/ZGZS0109-2024
人单位为边界。报告主体应以企业法人为边界,核算和报告边界内所有生产设施产生的碳排
放。生产系统包括直接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生产系统,其中
辅助生产系统包括冷冻水、循环水系统、压缩空气站、空分设备、鼓风、机修、库房、运输
等,附属生产系统包括生产指挥系统(厂部)和厂区内为生产服务的部门和单位(如职工食
堂、车间浴室、保健站等)。如果报告主体涉及使用绿色电力,不应直接扣减,宜单独进行
报告。
如果报告主体除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外还存在其他产品生产活动,并存在本文件未涵
盖的碳排放环节,则应按照相关行业的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进行核算并汇总报告(参照附
录A)。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企业碳排放核算边界示意图见图1。
能源、物料输入收集阶段回收再生阶段辅助生产系统
不包括风力发电场
拆除、分解、运输至拆解分割净化后的材料冷冻水系统
企业部分的碳排放。废弃风电叶片
循环水系统
运输压缩空气站
企业内回收再生
企业内拆解分割净化空分设备
机械回收法焚烧热能法
鼓风设备
热解法化学回收法
空调设备
拆解分割净化后的材料
...............
包装仓储
废物排放
图1碳排放核算边界示意图
通常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应包含以下2个阶段:
(1)收集阶段:废弃风电叶片的收集过程。
(2)回收再生阶段:处理后的废弃风电叶片材料回收再生过程。
5.1.1收集阶段
收集阶段始于废弃风电叶片的运输,结束于废弃风电叶片的净化。这个阶段归属的过程
包括,但不限于:废弃风电叶片的拆解、切割、分类收集、智能识别、自动分选、清洁净化、
品寿评估等,以及废弃风电叶片、部件、粉碎料等到处理车间的运输。
5.1.2 回收再生阶段
回收再生阶段始于清洁净化后材料的运输,结束于各种再生材料和产品的入库,回收再
生阶段涉及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清洁净化后材料到回收再生车间的运输、再生材料的生
5
T/ZGZS0109-2024
产、化验和包装,以及再生材料在不同仓库之间的运输、物流。
5.2核算和报告范围
5.2.1概述
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其退役、废弃风电叶片的数量持续增加,从目前看,回收再
利用是废弃风电叶片最好的处理方式,主要有机械回收法、焚烧热能法、热解法和化学回收
法。机械回收法是将废弃风电叶片进行破碎、撕碎、粉碎成块状、纤维状或粉状的机械加工
方法。焚烧热能法是利用高温燃烧废弃风电叶片,将燃烧产生的热量转化为其他能量的一种
回收方法。热解法指有机化合物受热分解和缩合生成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产品的过程。化学
回收法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化学方法的作用,将废弃风电叶片中的树脂基体材料分解,实
现与纤维分离的过程。
下文以机械回收法、焚烧热能法、热解法、化学回收法为主要回收方法进行分类碳排放
核算。
5.2.2机械回收法
5.2.2.1燃料燃烧排放
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企业消耗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固定源排放
(如供热用锅炉、自备电厂等固定燃烧设备)以及用于原辅料及产品运输过程中车辆化石燃
料燃烧的排放。对于企业外购的化石燃料(如汽油、天然气等),只计算这些化石燃料在本
企业燃烧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生产这些化石燃料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不纳入核算范围。
5.2.2.2购入电力、热力产生的排放
主要包括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企业用于生产购入的电力、热力等导致的间接二氧化碳
排放。
5.2.2.3碳排放单元与排放设备识别
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企业可在组织边界、碳排放活动识别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计
量仪器配备情况、客观条件,识别和划分企业的碳排放单元,并进一步识别排放单元对应的
排放设备以及使用的能源与含碳物料。排放单元应包括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流程中所有与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碳排放活动直接相关的固定或移动单元,居民生活用能等非生产相关的碳排放信息可不作统
计。
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企业碳排放活动、排放单元与排放设备等范围要素示例见表1。
6
T/ZGZS0109-2024
表1企业碳排放范围要素示例
排放单元排放设备
核算边界排放源排放活动示例
示例示例
原煤、柴油、天然气锅炉、发电
固定源燃烧机组
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厂
燃料燃烧排放用于原料及产品运输
运输车辆燃烧过程中车辆化石燃料车辆发动机运输车辆
的燃烧
各种传动设备的用
购入电力、热购入电力、
电、加热、使用蒸汽电动机机床
力产生的排放热力的消耗
等
5.2.3焚烧热能法
5.2.3.1燃料燃烧排放
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企业消耗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固定源排放
(如供热用锅炉、自备电厂等固定燃烧设备)以及用于原辅料及产品运输过程中车辆化石燃
料燃烧的排放。对于企业外购的化石燃料(如汽油、天然气等),只计算这些化石燃料在本
企业燃烧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生产这些化石燃料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不纳入核算范围。
5.2.3.2过程排放
a)过程排放是指在对废弃风电叶片进行焚烧,原料中的一些含碳、含氮基团进行高温
分解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基于在废弃风电叶片回收利用过程中原料从加入到形成废料排出
过程中碳元素质量守恒原则,根据输入物料及输出物料的质量所计算得到的原料消耗导致的
碳排放。
对于二氧化碳而言,在碳质量平衡法下,碳排放由输入碳含量减去非二氧化碳的碳输出
量得到:
二氧化碳(CO2)排放=(原料投入量×原料含碳量-废物输出量×废物含碳量)×44/12
其中,44/12是碳转换成CO2的转换系数(即CO2/C的相对原子质量比)。
b)根据焚烧设备排气处NXO测定值所得的温室气体排放,碳排放数值可根据NXO对
应的全球变暖潜势值(GWP)计算得到。
5.2.3. 3购入电力、热力产生的排放
主要包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B/T 45127-2025 塑料 微生物作用的评价 2025-01-24
- GB/T 32588.2-2025 轨道交通 自动化导向运输(AUGT) 安全要求 第2部分:系统级危害分析 2025-01-24
- GB/T 36800.3-2025 塑料 热机械分析法(TMA) 第3部分: 针入温度的测定 2025-01-24
- GB/T 36287.1-2025 轨道交通 地面装置 直流牵引供电能量利用 第1部分:储存系统 2025-01-24
- GB/T 29456-2025 能源管理体系 实施、保持和改进GB/T 23331能源管理体系指南 2025-01-24
- GB/T 1634.1-2025 塑料 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 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 2025-01-24
- GB/T 18216.12-2025 交流1 000 V和直流1 500 V及以下低压配电系统电气安全 防护措施的试验、测量或监控设备 第12部分:电量测量和监视装置(PMD) 2025-01-24
- GB/T 20972.3-2025 石油天然气工业 油气开采中用于含硫化氢环境的材料 第3部分:抗开裂耐蚀合金和其他合金 2025-01-24
- GB/T 25020.1-2025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支柱 第1部分:钢支柱 2025-01-24
- GB/T 18964.2-2025 塑料 抗冲击聚苯乙烯(PS-I)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