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830-2019 废弃矿区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DB35/T 1830-2019 Waste mine area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9年04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大田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负责起草,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煤田地质勘查院、三明市自然资源规划所、大田县水土保持监督站、大田县自然资源局、三明市森林资源管理站、明溪县林业总公司等参加起草
- 起草人:
- 曾建新、郑建灿、高上尧、乐景传、苏亨荣、李少玲、魏建忠、郑侠、陈贺铭、周庆生、洪向新、吴庆锥、邱兴荣、邹得棉、杨玉姬、范成垚、张珍、叶传界、苏志坚、余孟扬
- 出版信息:
- 页数:2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4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830—2019
废弃矿区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vegetationrestorationinabandonedminingareas
2019-04-18发布2019-07-18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5/T1830—2019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原则..............................................................................2
5自然恢复基础条件..................................................................3
6工程措施..........................................................................3
7土壤改良..........................................................................4
8植被恢复..........................................................................4
9管护..............................................................................8
10有害生物防控.....................................................................8
11检查验收.........................................................................9
12技术档案.........................................................................9
附录A(资料性附录)废弃矿区植被恢复主要物种.......................................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废弃矿区植被恢复检查验收卡.....................................13
附录C(规范性附录)小班档案卡示例.................................................14
I
DB35/T1830—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林业局归口。
本标准由大田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负责起草,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煤田地质勘查院、三明
市自然资源规划所、大田县水土保持监督站、大田县自然资源局、三明市森林资源管理站、明溪县林业
总公司、大田县质量计量检测所、大田县骏原工贸有限公司、大田林业规划设计队、大田县茂林林业有
限公司等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建新、郑建灿、高上尧、乐景传、苏亨荣、李少玲、魏建忠、郑侠、陈贺铭、
周庆生、洪向新、吴庆锥、邱兴荣、邹得棉、杨玉姬、范成垚、张珍、叶传界、苏志坚、余孟扬。
II
DB35/T1830—2019
废弃矿区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废弃矿区植被恢复技术的原则、自然恢复基础条件、工程措施、土壤改良、植被恢复、
有害生物防控、检查验收、技术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应造林复绿的废弃矿区及采矿终了场地的植被恢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6141豆科草种子质量分级
GB6142禾本科草种子质量分级
GB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6453.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T17642土工合成材料非织造布复合土工膜
GB/T18247.4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4部分:花卉种子
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LY/T1000容器育苗技术
LY/T1560低产用材林改造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废弃矿区abandonedminingarea
因历史采矿活动导致原生植被被破坏的区域。
3.2
终了场地finallyarea
相关范围内采矿活动已经停止且不再开采或被扰动的露天场地。
3.3
三区两线threeareasandtwolines
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
注:自然保护区、景观区主要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湿
地公园、饮用水水源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居民集中生活区包括城镇所在地以上规模的建成区;重要交通
干线包括省道、国道、高速公路、铁路;河流湖泊包括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敖江、龙江、木兰溪、交溪。
1
DB35/T1830—2019
3.4
生物群落ecologicalcommunitybiomes
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3.5
客土carryingsoil
由异地移来用于覆盖且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3.6
土壤改良soilimprovement
针对土壤的不良质地和结构,采取相应的物理、生物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
力的过程。
3.7
先锋植物pioneerplent
一个生态群落演替早、中期阶段的植物。
3.8
削坡开级cuttingslopeandopeninggrade
针对不稳定斜坡进行减缓坡度、改变坡形的过程。
3.9
汇水面积catchmentarea
雨水流向同一山谷地面的受雨面积。
3.10
无纺布non-wovenfabric
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而构成,不经纺织的布。
3.11
土壤自然稳定角naturalstabilityangleofsoil
自然堆积土壤的表面与水平面间所形成的角度。
4原则
4.1因地制宜
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地类用途,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开展废弃矿区综
合治理。确定应造林复绿的废弃矿区及采矿终了场地,其植被恢复应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和开采破坏程
度,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确定不同的植被覆盖率,修复生态环境。
4.2自然为主
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位于“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视觉污染严重的废弃矿区,
应采取工程措施,开展平面和立面立体复绿;其余区域的废弃矿区,其植被恢复措施应以“隔绝人为再
次破坏,提供自然恢复基础条件”为主。
4.3生态优先
以生态恢复为目的,应用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优先采用本土物种,迅速恢复废弃矿区
植被,辅以科学管护,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
4.4注重景观
植被恢复的景观效果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
DB35/T1830—2019
5自然恢复基础条件
采取自然恢复的废弃矿区,其植被被扰动区域应采用铁丝网等封禁措施,其进出矿区的行车通道应
予以封堵,以隔绝人为或牲畜破坏。
6工程措施
6.1缓坡地及台地处理
平均坡度25°以下的坡地为缓坡。废弃矿区场地应进行平整,并根据当地条件确定覆土厚度,同时
辅以排水措施。
6.2采坑、凹陷区处理
对应恢复为林草地的采坑、凹陷区应采用回填方式,将大块岩石堆放于底层,小块岩石堆放上层,
堆一层压实一层,表层采用客土覆盖。
6.3陡坡处理
平均坡度25°以上的坡地为陡坡。坡面应清理,不得存在尖角、负角度岩土块,清理规整后的坡面
应有利于植被攀附。陡坡削坡开级每级的坡度和高度根据具体立面复绿工艺确定。
6.4截水沟设置
6.4.1数量
在削坡开级的基础上,根据防暴雨标准取10a一遇24h最大降雨量、地表径流量、坡度和坡地土质
等情况,进行确定。
6.4.2规格要求
汇水面积小于5hm2时,截水沟的深度30cm~60cm、宽度40cm~70cm。汇水面积大于等于5hm2
时,截水沟的深度80cm~120cm、宽度80cm~120cm。截水沟断面设计应按照GB/T16453.4的规定
执行。
6.5排水沟设置
6.5.1数量
每隔40m~50m设置1条排水沟,坡的凹部设置台阶式的排水沟。
6.5.2规格要求
排水沟宽度40cm~100cm、深度40cm~60cm。台阶式的排水沟宽度90cm~110cm、深度80cm~
100cm。排水沟断面设计应按照GB/T16453.4的规定执行。
6.6沉砂池设置
截水沟和排水沟的交界处设置沉砂池,沉砂池的长和宽为截水沟宽度的1.5倍、深度比截水沟深
1.0m~1.5m。
3
DB35/T1830—2019
6.7护坡工程
坡度大于土壤自然稳定角且直接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边坡,应设置护坡工程,护坡工程的设计施工
技术要求应按照GB50330的规定执行。
7土壤改良
7.1土壤质量指标
通过工程措施完工后的废弃矿区地土壤质量应达到表1规定的质量控制指标。
表1废弃矿区植被恢复土壤质量指标
序号土壤质量指标
1有效种植土层厚度/cm≥30
2土壤容重/(g/cm3)≤1.5
3土壤质地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4pH值4.5~7.5
5有机质含量/%≥1
7.2改良措施
7.2.1客土改良
根据土源情况可采用全面客土或局部客土或穴状客土方法进行客土改良。
7.2.2保水改良
对于石质山地等保水不良的废弃地土壤可使用保水剂进行保水改良。
7.2.3肥力改良
对贫瘠、肥力低的废弃地土壤可施用有机肥、复合肥进行肥力改良。
7.2.4酸碱改良
对pH值过低的废弃地可添加碳酸氢盐或石灰进行土壤过酸改良,对pH值过高的废弃地可添加硫酸
铁、硫磺或石膏进行土壤过碱改良。
8植被恢复
8.1物种选择
8.1.1选择原则
应结合植物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和矿区废弃地污染情况,优先考虑选择根系发达、萌芽萌蘖力强、
耐干旱、耐重金属毒害、耐贫瘠、生长速度快、能迅速形成植被层起到水土保持作用、改土效果明显的
乡土植物,作为先锋植物。选择原则如下:
4
DB35/T1830—2019
——草本植物应优先选择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抗逆好的且不与乔木树种争肥、争空
间的草种,在村庄或景观区周围可适当配置少量的花卉草种;
——灌木植物应优先选择萌芽力强、适应性广的品种,特别要多选择具有根瘤菌,既可提高绿化程
度,又能起到生物改良土壤作用的多年生豆科灌木品种;
——藤本植被应优先选择抗性强、生长速度快、攀附能力强的乡土多年生藤本;
——乔木植物应优先选择生长迅速、耐贫瘠、抗污染能力的树种;
——草本、灌木、藤本、乔木植物的立体配置应充分利用空间生态位,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
使矿区生态恢复得到保证。
8.1.2主要物种
废弃矿区植被恢复主要物种参见附录A。
8.2草本植物恢复
8.2.1种子要求
草本种子按GB6142规定的二级以上质量要求,花卉种子按GB/T18247.4规定的Ⅱ级及以上质量要
求,无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危害。
8.2.2种子处理
撒播前将种子浸泡6h~12h,滤干水分,将种子、细土、有机肥(细粒)或复合肥按比例1:1:1
进行混合。
8.2.3播种量
选择草种1~2种,每种草种4kg/667m2~8kg/667m2。
8.2.4播种时间
适宜秋播的草种宜在8月至10月播种,适宜春播的草种宜在3月播种。
8.2.5播种方法
8.2.5.1直播法
沿土质坡面等高线开深3cm~5cm、宽8cm~10cm的播种沟,行距15cm~20cm,将处理过的混
合草种均匀混播在沟内后覆土,厚度1cm~2cm。
8.2.5.2普通喷播法
对于各类陡坎的边坡可采用普通喷播法,将坡面平整后,将种子、肥料、基质、保水剂和水等按一
定比例混合成泥浆状喷射到边坡上。
8.2.5.3挂网喷播法
对花岗岩、片麻岩、千枚岩、石灰岩等母岩类型所形成的不同坡度硬质石的陡坡面,可采用挂网喷
播法,将壤土掺混粘结剂和固网技术,使土壤物料紧贴岩质坡面,并通过有机物料的调配,使土壤固相、
液相、气相趋于平衡,创造草类能够生存的生态环境,以恢复石质坡面的生态功能。
5
DB35/T1830—2019
8.2.6覆盖无纺布
8.2.6.1规格要求
选择厚度均匀、外观平整、质量15g/m2~20g/m2、幅宽大于等于3m的无纺布,其拉伸强度应符合
GB/T17642的规定。
8.2.6.2覆盖方法
播种后应将无纺布顺坡从上到下覆盖,布与布之间重叠10cm~15cm,四边用长度10cm~15cm
木签或竹签固定。苗木出土高度大于等于10cm且超过50%以上时,应掀开未完全降解的无纺布。
8.3灌木植物恢复
8.3.1种子要求
应按照GB6141规定的二级以上质量要求,不含被检疫的有害生物对象。
8.3.2种子处理
按照8.2.2的规定。
8.3.3苗木质量
应选用品种优良、植株健壮、侧根多、根系发达的容器苗或裸根苗。
8.3.4播种量、栽植密度
以多年生豆科灌木为主,选1~2种,每种2kg/667m2~3kg/667m2。栽植的密度按植株冠幅大小
确定,株行距以1m~1.5m为宜。
8.3.5播种、栽植时间
在草本植物播种后的翌年3月至5月。
8.3.6播种、栽植方法
可采用种子播种或苗木栽植,亦可播种和植苗同时进行。采用种子播种的,将处理过的混合种子均
匀撒播在未播种草种的行间,覆土2cm~3cm。采用植苗的应进行挖穴栽植。
8.4乔木植物恢复
8.4.1种子要求
按GB7908规定的Ⅱ级以上质量要求,无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危害。
8.4.2种子处理
按照8.2.2的规定。
8.4.3苗木质量
应遵循以下原则选定苗木:
——使用GB6000规定的Ⅰ级苗木;
——容器苗执行LY1000的规定;
6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B 4313-1989 条形支承夹块 1989-07-12
- HB 1734-1987 螺孔小圆柱定位销 1987-04-08
- QJ 857.1-1984 塑料注射模具 导套 1984-09-05
- HB 2724-1976 停挡 1978-05-24
- HB 3583-1985 调整块 1985-11-08
- QJ 1194.2-1987 教育系统数据元 研究生考生来源分类及代码 1987-06-18
- QJ 1133.2-1987 机械夹固式车刀 偏心式75°外圆车刀 1987-03-07
- HB 4075-1988 B型平装导套座 1988-04-09
- HB 3313-1980 标准垫板 1980-06-04
- HB 3582-1985 调整块 198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