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31/T 069-2023 雄安新区零碳园区评价标准 第1部分:公共建筑园区
DB1331/T 069-2023 Xiong'an New Area Zero-Carbon Park Evaluation Standards Part 1: Public Building Park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交雄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冶检测认证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安徽建筑大学、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雄安能源有限公司、华能置业有限公司河北雄安分公司、中铁置业集团河北雄安有限公司、中铁建河北雄安城市发展有限公司、国检测试控股集团雄安有限公司、国投中标质量基础设施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集团 )有限公司、港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苏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中通服建设有限公司、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徐斌、任祖华、薛晓宁、李津、李唐、张保瑞、史洋、罗晓东、李睿、李东哲、于洪利、马涛、侯磊、曲锋、张玥、涂嘉欢、李青俊、刘琨、王猛、韦波、马莉、桂汪洋、宋波、张泽群、殷小琳、杨猛、刘冰、钟鹏、燕翔宇、宁向博、张吉烁、马骁、王威、田志军、王春雷、王小璐、赵颖、谢婉莹、赵松峰、张进杰、曹高尚、尹宝泉、尤娟娟、贺风春、洪劲飞、付文杰、张永庭、许子敬、王伊晓、郑然、崔伟峻、孙晓新
- 出版信息:
- 页数:3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0.040.01
CCS:P33
DB1331
雄安新区地方标准
DB1331/T069-2023
雄安新区零碳园区评价标准
第1部分:公共建筑园区
EvaluationstandardforzerocarbonzoneinXiong’anNewArea
Part1:PublicBuildingZone
2023-12-22发布2024-01-01实施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发布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基本规定...................................................................................................................................................................3
5评价指标体系...........................................................................................................................................................4
5.1一般规定......................................................................................................................................................4
5.2建筑单体.......................................................................................................................................................4
5.3能源资源.......................................................................................................................................................5
5.4用地交通.......................................................................................................................................................5
5.5运行管理.......................................................................................................................................................6
5.6碳排放总量控制...........................................................................................................................................7
6评价方法与等级.......................................................................................................................................................7
6.1一般规定.......................................................................................................................................................7
6.2评价方法.......................................................................................................................................................7
6.3评价等级.......................................................................................................................................................8
6.4应用推广.......................................................................................................................................................8
附录A(资料性)雄安新区零碳园区评价指标表...................................................................................................9
附录B(资料性)雄安新区零碳园区评价标准第1部分:公共建筑园区条文编制说明............................11
参考文献.....................................................................................................................................................................24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为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打造布局合理、建筑降碳、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低碳运行
管理的现代化零碳园区,构建可量化评估的雄安新区零碳园区评价体系,规范雄安新区内园区零碳建设,
引导雄安新区内园区逐步实现零碳排放,制定本标准。
本文件由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归口管理,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为日
常管理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
请及时反馈至主编单位(寄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邮政编码:100044)。
本文件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雄安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
力有限公司雄安新区供电公司。
本文件参编单位: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交雄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冶检测认证有限公
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安徽建筑大学、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二十二冶集团
有限公司、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雄安能源有限公司、华能置业有限公司河北雄安
分公司、中铁置业集团河北雄安有限公司、中铁建河北雄安城市发展有限公司、国检测试控股集团雄安
有限公司、国投中标质量基础设施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港华
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天
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苏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
司、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中通服建设有限公司、中电信数
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斌、任祖华、薛晓宁、李津、李唐、张保瑞、史洋、罗晓东、李睿、李东哲、
于洪利、马涛、侯磊、曲锋、张玥、涂嘉欢、李青俊、刘琨、王猛、韦波、马莉、桂汪洋、宋波、张泽
群、殷小琳、杨猛、刘冰、钟鹏、燕翔宇、宁向博、张吉烁、马骁、王威、田志军、王春雷、王小璐、
赵颖、谢婉莹、赵松峰、张进杰、曹高尚、尹宝泉、尤娟娟、贺风春、洪劲飞、付文杰、张永庭、许子
敬、王伊晓、郑然、崔伟峻、孙晓新。
本文件主要审查人:郝军、刘鹏、田永英、黄献明、王灿、张蕊。
II
引言
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
标杆工程,也将成为城市发展新模式的创新与示范,其城市结构与布局要能更加系统地体现绿色低碳城
市的整体发展理念和要求。本标准对雄安新区中零碳园区的评价方法制定了相关规则,具有针对性、实
用性和指导性,有利于统一雄安新区内零碳园区的评价方法,快速清晰地对园区是否达到零碳标准进行
得分评判,从而进一步加快雄安新区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考虑到园区类型不同对碳排放核算结果的影响,本标准拟由多部分组成,本文件为第1部分:公共
建筑园区。
本标准兼顾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从园区内可能产生碳排放的要素为出发点,将评价指标分为一般规
定、建筑单体、能源资源、用地交通、运行管理、碳排放总量控制六部分,通过每项分别得分,并以总
分相加的方式,给出园区总分值,并结合《雄安新区园区碳排放核算标准》得出园区相应的等级。
III
雄安新区零碳园区评价标准
第1部分:公共建筑园区
1范围
为贯彻国家关于推进零碳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针对雄安新区低碳建设现状,统一零碳园区评价的
内容和方法,促进雄安新区零碳园区建设质量水平的提高,引导园区逐步实现零碳排放,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雄安新区内以办公、医疗、商业、教学、会展(酒店)等为主要功能的公共建筑园区
的评价,评价范围为园区运行阶段。同时园区设计阶段可参照本标准进行预评价。
雄安新区零碳园区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的相关标准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1152《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水平评价导则》
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114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GB/T51255《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GB/T51350《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GB/T51366《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DB1331/T037《雄安新区绿色低碳社区评价标准》
DB13(J)/T8359《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13(J)/T8360《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3301/T0283《节水型单位评价标准》
SZJG30《绿色建筑评价规范》
T/CASE00《零碳建筑认定和评价指南》
T/GDDTJS06《零碳社区建设与评价指南》
1
T/QDSF012《低碳园区评价指南》
T/SEESA010《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
T/CABEE030《民用建筑直流配电设计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园区Zone
园区是指是一个集中规划、组织或管理的有明确物理边界的区域,旨在促进某种类型的活动、产业
或发展,并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支持。本标准中的园区特指以办公、医疗、商业、教学、会展(酒店)
等功能为主的园区,如办公(含行政办公与商务办公)园区、医院园区、科技园区、教育园区、商业园
区等。
3.2
零碳园区Zerocarbonzone
通过规划设计及建设,在建筑单体、能源资源、用地交通、运行管理等多方面控制碳排放,充分利
用园区内可再生能源、碳汇,辅以绿电消费认证:绿色电力证书(国家能源局颁发)、绿色电力消费凭
证(各地电力交易中心出具)及碳排放权交易(CCER)等碳抵消手段,实现年运行碳排放量不大于零的
园区。
3.3
近零碳园区、低碳园区Nearzerocarbonzone,low-carbonzone
通过规划设计及建设,在建筑单体、能源资源、用地交通、运行管理等多方面控制碳排放,充分利
用园区内可再生能源、碳汇,符合本规范6.3条评价标准的园区。
其中,符合相应条件的低碳园区可通过辅以绿电消费认证:绿色电力证书(国家能源局颁发)、绿
色电力消费凭证(各地电力交易中心出具)及碳排放权交易(CCER)等碳抵消手段,提高园区降碳率,
达到近零碳园区的要求。
3.4
园区运行碳排放量Carbonemissionsfromzoneoperation
2
园区在与其有关的运行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3.5
光储直柔Lightstorage,directandflexible
配置建筑光伏和建筑储能,采用直流配电系统,且用电设备具备功率主动响应功能的新型建筑能源
系统。
3.6
光伏建筑一体化BuildingIntegratedPhotovoltaic
光伏发电设备作为建筑材料或构件应用于建筑上的形式。
3.7
建筑电气化率Electrificationrate
是指建筑物中电气设备的安装和利用程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它反映了建筑物中电气系统的完备
程度和使用效率。
3.8
园区降碳率Carbonreductionrateofthezone
基准园区碳排放量和园区运行碳排放量的差值,与基准园区碳排放量的比值。
3.9
基准园区Referencezone
用于计算园区碳排放量的标准比对园区。
4基本规定
4.1零碳园区的评价,应以单个园区整体作为评价对象,物理边界以园区开发红线范围为准。
4.2园区应通过优化规划布局、降低建筑单体碳排放、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完善低碳运行管理机制,
减少碳排放。条件受限时可近期实现低碳园区、近零碳园区,并逐步向零碳园区过渡。
4.3雄安新区零碳园区评价应具备以下条件:
1参与评价的园区应符合低碳、零碳建设的规划设计要求。零碳园区评价应对园区碳排放量进行监测,
以不少于1年的连续监测数据为基础。
2园区有明确的碳减排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和统计机制,宜设立园区内部“零碳园区组织
3
机构”等相关专项管理机构。
3为保证零碳园区整体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数据相对合理性,要求园区入驻率达到80%后方可参评。
4.4雄安新区零碳园区评价应根据指标评价综合值确定评价等级。雄安新区园区评价结果应分为零碳园区、
近零碳园区、低碳园区3个等级。
4.5开展评价的项目应按本文件有关条文的要求对园区零碳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应提交相关文件。
5评价指标体系
5.1一般规定
5.1.1雄安新区零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建筑单体、能源资
源、用地交通、运行管理、碳排放总量控制,共5项,二级指标是指一级指标下设的指标,共21项。
5.1.2零碳园区评价应综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确定评价等级。过程评价包括建筑单体(25分)、能源资
源(25分)、用地交通(10分)、运行管理(20分)、碳排放总量控制(20分),总计100分。
5.2建筑单体
5.2.1园区内建筑按照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标准设计,总分值为8分,按下列规则评分并累计,
总分不超过8分:
1超低能耗建筑占比超过20%,得2分,每增加10%,加0.5分,最高得4分;
2近零能耗建筑占比超过20%,得3分,每增加10%,加0.75分,最高得6分;
3零能耗建筑占比超过20%,得4分,每增加10%,加1分,最高得8分。
5.2.2园区内三星级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30%,得1分,超过60%,得3分,达到100%,得5分。
5.2.3园区建筑应增设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光互补或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建筑屋面面积光伏
(光热)覆盖比例,达到30%,得2分;达到50%,得4分;达到60%,得6分。
5.2.4园区建筑宜采用光储直柔建筑节能技术。采用光储直柔建筑的个数比例,达到10%,得2分;达到
20%,得3分;达到30%,得4分。
5.2.5园区冷、热源机组能效系数不宜低于现行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的推荐值,
全部满足得2分。
4
5.3能源资源
5.3.1园区应制定和优化综合能源规划,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园区化石能源消耗。园区可再生能源
使用比例,达到20%,得2分;达到30%,得4分;达到40%,得6分;达到50%,得8分。
5.3.2园区内电气化率≥60%,得4分;电气化率≥80%,得6分,电气化率≥95%,得8分。
5.3.3园区内道路照明采用可再生能源路灯,可再生能源路灯占比不低于50%,得2分;不低于80%,得
3分。
5.3.4园区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评价分值为2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60%,得1分;达
到100%,得2分。
5.3.5园区对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合理利用,评价分值为2分。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30%,得1
分;达到50%,得2分。
5.3.6园区卫生间、餐厅等用水地点使用节水器具,评价总分值为2分。
150%以上节水器具和设备的用水效率等级达到1级且其他达到2级,得1分。
2全部节水器具和设备的用水效率等级达到1级,得2分。
5.4用地交通
5.4.1园区应采用用地功能兼容与建筑复合利用的方式,促进配套服务功能混合利用、统筹核算,提高公
共服务设施的亲民性、便利性和实用性。宜开展多种对外开放的除园区主要功能外的其他功能,达到2
种功能及以上时,得1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JSAI 007-2023 信息消费星级体验中心评价标准 2023-12-06
- T/SHMHZQ 006-2023 广告设计标准流程规范 2023-05-29
- T/ZJX 006-2018 职业技能考评标准 架子工 2018-06-01
- T/KCH 2-2019 中小型科技企业在线科技服务标准 2019-09-10
- T/ZS 0099-2019 网格管理综合指挥室协调联动管理标准 2019-08-30
- T/SFB 001-2020 商务楼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服务指引 2020-03-22
- T/HNSXC 0001-2023 餐饮节约管理规范 2023-07-18
- T/BJFH 002-2022 创业孵化服务机构公共技术平台服务规范 2022-12-09
- T/SHMHZQ 059-2021 女性成长综合服务创新平台技术规范 2021-11-11
- T/CRAA 003-2021 筏钓从业人员服务规范 202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