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2452-2013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DB37/T 2452-2013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dicators System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2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2452-2013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12-26
实施日期
2014-02-01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山东省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管理、测算、考核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包括社会评价和企业自我评价)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山东省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
起草人:
王天仁、黎燕、原静、赵红红、颜丽、刘春霞
出版信息:
页数:2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1.040.01

A0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2452—2013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2013-12-26发布2014-02-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2452—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山东省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天仁、黎燕、原静、赵红红、颜丽、刘春霞。

I

DB37/T2452—2013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术语和定义、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要求、指标分类、计算方法、

指标体系、计算结果等。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管理、测算、考核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包括社会评价

和企业自我评价)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通过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1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它

包括以下活动:

——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包括社会健康和福利;

——关注利益相关方的期望;

——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

——全面融入组织,并在其关系2中得到实践。

注1:活动包括产品、服务和过程。

注2:关系是指组织在其影响范围内的活动。

3.2

利益相关方

任何可能受到企业决策与活动影响以及可以影响企业决策与活动的利益群体,包括员工、消费者、

供方、分包商,债权人、债务人、竞争者和政府、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当地社区以及自然环境(其

法定或志愿监护者)等。

4依据和原则

1

DB37/T2452—2013

4.1指标依据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制定依据包括:

——国家、山东省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针;

——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

4.2测评原则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测算与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客观公正的原则;

——全面准确的原则;

——公开透明的原则;

——激励引导的原则。

5测评机构

5.1可根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意愿和需求,由第三方机构按本标准以及附录A

规定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对山东省相关企业进行测算与评价。

5.2第三方机构应根据测算原则进行测算,并对测算与评价的有效性负责。

6指标体系

6.1基本要求

6.1.1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包括基本指标和进步指标共两类。

6.1.2进步指标中的部分指标为选择性指标,可根据企业特性、经营特点不同进行选择。

6.2指标分类

6.2.1基本指标—B

该类指标反映了企业履行“基本社会责任”的情况,主要是法律层面的指标。

6.2.2进步指标—P

该类指标是企业在满足基本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履行的,带有时代“进步性”的指标,反映了企业履

行社会责任的更高标准。

6.3指标的建立方法

本指标体系共设有三级指标。在指标的制定中,首先尽量保证标准中的三级指标得到充分体现;其

次,充分考虑其数据的可获得性、与现行山东省各部门评价办法的兼容性、指标相互间的独立性、对不

同特性企业间的普适性、对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引导性后进行适当的调整。

6.4指标数据获取方法

评估数据主要来源于:实地考察数据、员工座谈、企业制度或企业正式记录数据、利益相关方证明、

外部第三方数据(国家或山东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记录数据、行业协会、媒体等的监督管理与统计数

据)等。为了验证企业自测数据的真实性,需要对其中的一些项目进行抽样验证,必要时进行重新评价。

2

DB37/T2452—2013

6.5指标的记分方法

基本指标(B)、进步指标(P)根据企业履行程度,普遍采取记0分和100分两级记分,个别层次较

多、主观性较强的指标,加入一个中间分数,记为50分。

6.6计算方法

6.6.1字符含义

NBh:基本指标(B)中得100分的指标数目;

NBl:基本指标(B)中得50分的指标数目;

NBz:基本指标(B)中得0分的指标数目;

NBr:基本指标(B)得(-50分)数目;

NPh:进步指标(P)中得100分的指标数目;

NPl:进步指标(P)中得50分的指标数目;

NPz:进步指标(P)中得0分的指标数目。

6.6.2权重设置

6.6.2.1本标准中未给出各项具体指标的权重,但在实际测算过程中,可依据附录A中的“企业社会

责任指标体系表”对每项指标都赋予权重,权重分配和量化考核宜结合本行业特点。

6.6.2.2基本指标和进步指标的权重分配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时期,按照专家法测算确定。本标准

为了测算需要,依据体现基本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特设置基本指标(B)的权重为

2/3,进步指标(P)的权重为1/3为参考,以此为参考进行计算。

6.6.3计算公式

基本指标得分SB计算方法如下:

+++()

NBh*100NBl*50NBz*0NBr*-50

SB=

+++

NBhNBlNBzNBr

进步指标得分SP计算方法如下:

++

NPh*100NPl*50NPz*0

SP=

++

NPhNPlNPz

得分:

21

S=S+S

3B3P

6.7指标体系表

指标体系表见附录A。

7第三方测评程序

7.1准备

3

DB37/T2452—2013

第三方机构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组织机构准备,包括成立工作小组,并明确其职责、权限;

——人员准备,包括对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小组人员数量,应视工作的复杂程度确定;

——工作物资准备,包括备齐必要的工具和测算用记录表等。

7.2初次测算

7.2.1召开预备会,确定人员分工,说明测算方法、程序及有关事宜。

7.2.2工作小组对企业的相关材料进行核实、调查,向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利益相关方、公众和媒体

收集三年内企业社会责任信息。

7.2.3企业现场检查,组织进行职工、客户、消费者、社区等满意度测评。集团企业,应抽检辖属企

业。

7.2.4依据《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表》(附录A)进行逐项评分,记录扣分原因。

7.2.5计算得分,得出初步评分结果。

7.3复审

7.3.1工作小组根据企业最终得分拟定评估意见并提出等级建议。

7.3.2调查核实相关举报、投诉与表扬,吸纳社会及企业提出的合理意见。

7.4公示

7.4.1向社会公示拟定的测算结果,公示期不少于15天。

7.4.2确定等级,向企业送达测算与评价结果。

8测评结果

8.1等级

第三方机构对企业分别作出A、B、C、D、E五个评价等级。其中,评分在90分(含)以上为A级,评分

在80分(含)~89分之间为B级,评分在70分(含)~79分之间为C级,评分在60分(含)~69分之间为D级,

60分以下为E级。

8.2报告

测评报告应至少包括具体分析、相关建议、评价等级等内容。

8.3反馈

第三方机构向被测评企业提交正式的测评报告。

8.4测评结果使用

企业可自主决定测评结果的使用。政府管理部门可根据有关规定,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该测评报

告。

4

DB37/T2452—201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表

表A.1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表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测评内容类别

责任管理社会责任战略有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和战略规划P

社会责任领导机构建立企业社会责任领导机构B

明确或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责任部门B

责任治理社会责任组织体系

企业社会工作责任部门的人员配置情况B

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建有配套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P

社会责任培训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培训P

推进下属企业社会责任工作B

社会责任融合

推动上下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P

依据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进行绩效评估P

社会责任绩效

责任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激励P

社会责任研究活动参与参加社会责任研究、交流等活动P

建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P

全面风险管理/内控管理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P

责任沟通社会责任沟通建有与企业内部、外部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机制B

企业高层参与社会责任沟通活动P

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B

1

DB37/T2452—2013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测评内容类别

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成效B

经济影响产品质量B

设计和提供安全的产品与服务B

产品质量安全

产品质量管理体系B

企业标准化水平B

支持产品、服务创新的制度P

产品质量持续改进

研发投入P

营销理念是否有虚假宣传及违背商业道德的营销活动B

对消费者和客户

售后服务售后服务体系建立及实施情况B

的责任

消费者与客户信息保护B

消费者与客户权益保障提供透明的定价和收费信息B

参与消费维权等公益活动情况P

消费者与客户投诉及回应重视消费者与客户投诉,及时处理并反馈B

消费者、客户满意度定期开展消费者与客户满意度调查P

产品、服务质量信息公布P

产品、服务追踪

建立产品“三包”和召回制度及实施情况P

对商业伙伴和同诚信经营的理念与制度保障P

企业信用

行的责任信用评估等级P

合同履约率B

合同履行

合同裁判执行情况B

知识产权是否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发生B

公平竞争的理念和制度保障P

公平竞争

是否有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发生B

2

DB37/T2452—2013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测评内容类别

供应链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估和调查P

责任采购

责任采购制度及方针P

资本获利水平P

股东回报

对股东的责任是否考虑中小股东利益B

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B

环境影响履行“环评”及“三同时”情况B

环境守法排污费缴纳情况B

环境违法情况B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与批复B

污染物排放达标状况B

减少废气排放的政策、措施和技术B

治污减排

减少废水排放的政策、措施和技术B

环境保护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政策、措施和技术B

执行清洁生产标准情况B

清洁生产

产品环保设计P

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状况B

生态保护厂区及周边绿化环境治理P

保护珍稀动植物物种及其自然栖息地,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P

环保投资率B

环保投入

环保技术设备的研发与应用P

可持续利用资源万元产值综合能耗B

资源节约使用

资源节约政策措施B

鼓励使用可再生的能源、措施或技术P

可再生资源利用

可再生能源使用率或使用量P

3

DB37/T2452—2013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测评内容类别

是否有绿色办公政策措施P

节能办公

绿色办公绩效P

是否具备完备的环保手续B

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及实施B

环境管理体系

申请并通过相关认证情况P

环境绩效管理申请并开展国家或省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P

环境监测和预防环境质量和环境事故的监测与预防情况B

环境管理创新环境管理创新成果的借鉴与技术改进情况P

企业对社会的环境贡献参与社会环境事业情况P

社会影响对员工的责任劳动合同内容的完备性B

劳动合同

劳工合同签订率B

遵守工伤保险条例及其它法律法规情况B

保障和保险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B

员工补充保险缴纳情况P

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情况B

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情况B

员工薪酬

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集体合同签订情况B

员工薪酬与企业效益同向变化情况P

提供工作所需的安全设备与条件B

工作环境安全与保障安全管理制度B

安全事故伤亡率B

工作时间合法性B

休假、休息的权利

落实员工带薪休假情况B

对员工人格尊严和平等发展机会的保证B

员工尊严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