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1499-2017 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DB41/T 1499-2017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of Two-point Looper Moth and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iques Specification

河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1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1/T 1499-2017
标准类型
河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12-06
实施日期
2018-03-06
发布单位/组织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1499—2017

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2017-12-06发布2018-03-06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1/T1499—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国彦、石洁、高萍、何部、杨型明、张华敏、马艳彬。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刘一、孙明明、王华、徐英、王新媛、赵利民、毛奇。

I

DB41/T1499—2017

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监测预报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夏玉米田二点委夜蛾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Athetislepigone(Mǒschler)]是一种以幼虫为害夏玉米幼苗的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各

虫态形态特征参见附录A)。出苗至2叶期,幼虫取食叶片形成孔洞,咬断嫩茎;3~5叶期,幼虫钻蛀玉

米茎基部引起心叶萎蔫枯死,随后整株死亡,导致严重缺苗断垄;6~8叶期,幼虫咬断玉米次生根,造

成植株倒伏;苗龄较大时,幼虫仅取食少量叶片、茎基部和次生根组织,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

4监测预报

4.1成虫诱集

4.1.1灯光诱集

选用自动虫情测报灯(或普通黑光灯),灯管下端与地表面垂直距离为1.5m,每年更换一次新的

灯管。灯具设在常年适于成虫发生的场所,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和树木遮挡,无强光源干扰。4月1日开

灯,9月30日结束。每日分雌、雄统计诱集到的成虫数量,并记录当晚的气象要素,结果记入二点委夜

蛾灯光诱集结果记载表(参见表B.1)。

4.1.2性信息素诱集

选用二点委夜蛾性诱芯和配套的钟罩倒置漏斗式诱捕器。在小麦-玉米连作田内或田边,按照至少

50m间距设置3个诱捕器,呈三角形或水平线排列。在小麦收获前诱捕器底部应高出作物冠层顶部20cm,

在小麦收获后至玉米幼苗期诱捕器设置离地面1m。5月15日至7月15日诱测,每30d更换一次诱芯。每

日调查记录每个诱捕器内的成虫数量,结果记入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诱集结果记载表(参见表B.2)。

4.2预报方法

1

DB41/T1499—2017

4.2.1发生期预报

4.2.1.1期距法

根据成虫诱集结果,在一代成虫进入始盛期后,按当地卵、1~2龄幼虫历期(参见表C.1),即可

做出2龄和3龄防治适期预报。

4.2.1.2有效积温法

按以下公式计算发育历期:

NK/(TC)

式中:

N——发育历期(d)

K——总积温(日·度)

T——发育期间平均温度(℃)

C——发育起点温度(℃)

利用二点委夜蛾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数据(参见表C.2),结合当地气象预报的温度,

计算出自调查之日起到某虫态出现的发育历期(d),从而预测各虫态发生期。

4.2.2发生程度预报

每年6月上中旬,根据一代成虫诱蛾量,结合当地玉米田地表麦秸麦糠覆盖程度、玉米播种行麦

秸清理情况、玉米苗生育期,以及6月份气温和降水量,做出发生程度中期预报。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见附录D。

4.3为害情况普查

幼虫2~3龄期时,进行一次普查。普查田块选前茬为小麦、田间有麦秸和麦糠覆盖且生育期在9叶

期以下的夏玉米田,每乡镇调查田块数不少于20块,调查田块总面积应占玉米总面积的5%以上。重点调

查虫口密度和为害情况,每块田随机取5点,每点调查10株,扒开玉米植株周围15cm范围内的麦秸和麦

糠,调查记载各龄期幼虫数量、被害玉米株数和死苗数,结果记入二点委夜蛾幼虫发生为害情况普查结

果记录表(参见表B.3)。

5防治措施

5.1防治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导、成虫期防治为重点、幼虫

为害期防治为补充的防治策略。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T8321的要求。

5.2玉米播种前处理麦茬麦秸

5.2.1清除田间麦秸

采用打捆机或人工方式,将田间麦秸清除并运出田外,破坏成虫栖息和产卵适宜环境。

5.2.2麦茬麦秸粉碎镇压

2

DB41/T1499—2017

采用灭茬机,将麦茬和麦秸一起粉碎还田并压实。

5.2.3耕翻灭茬

采用耕翻机、旋耕机等机械,将麦茬麦秸翻入耕作层。

5.2.4清除播种行麦秸

采用清垄播种一体机,将播种行麦秸清除到一边,随即播种玉米。

5.3成虫防治

5.3.1灯光诱杀

根据灯光诱测成虫监测动态,在一代成虫发生期开展大面积灯光诱杀。每2hm2~3hm2农田架设一

盏20W杀虫灯诱杀二点委夜蛾成虫。

5.3.2性信息素诱杀

根据性信息素诱测成虫监测动态,在一代成虫发生期,于田间大面积设置二点委夜蛾性诱芯和诱

捕器,每667㎡3~5个,间隔12m~15m。

5.3.3药剂防治成虫

玉米播种时田间喷洒具有触杀、熏蒸作用的有机磷类农药防治成虫,例如30%毒·辛微囊悬浮剂1000

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全田均匀喷雾。选用6.5%高氯·甲维盐

微乳剂1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500倍液,或15%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

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等,能杀灭成虫并兼治卵和低龄幼虫。

5.4幼虫防治

5.4.1种子包衣

选用氟虫腈、噻虫嗪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5.4.2防治指标

幼苗期百株低龄幼虫达7头或者玉米苗被害株率达3%时,应实施药剂喷雾、毒饵或毒土防治。

5.4.3药剂喷雾

选用40%辛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