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2991-2019 黄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DB62/T 2991-2019 Highway Subgrade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Loess Areas

甘肃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4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2/T 2991-2019
标准类型
甘肃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05-13
实施日期
2019-06-01
发布单位/组织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4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

P66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2991—2019

黄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Codefordesignofhighwaysubgradesinloessarea

2019-05-13发布2019-06-01实施

发布

DB62/T2991—2019

目次

前言...............................................................................III

引言................................................................................I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符号和缩略语......................................................................3

5勘察与评价........................................................................3

6地基处理..........................................................................5

6.1一般规定......................................................................5

6.2换填垫层法....................................................................7

6.3冲击碾压法....................................................................7

6.4重锤夯实法、强夯法............................................................8

6.5灰土挤密桩法..................................................................9

6.6柱锤冲扩桩法..................................................................9

6.7孔内深层强夯法...............................................................10

6.8黄土陷穴处理.................................................................12

6.9人工坑洞处理.................................................................12

6.10工程材料要求................................................................13

7路基设计.........................................................................13

7.1一般规定.....................................................................13

7.2路基填料.....................................................................13

7.3路基压实度与强度要求.........................................................14

7.4填方路基.....................................................................15

7.5挖方路基.....................................................................16

7.6填挖交界路基.................................................................18

7.7桥涵台背与挡墙背路基.........................................................19

7.8路基弃土.....................................................................19

8路基防护.........................................................................20

8.1一般规定.....................................................................20

8.2填方路基.....................................................................20

8.3挖方路基.....................................................................21

8.4黄土冲沟.....................................................................21

9路基路面防排水...................................................................21

9.1一般规定.....................................................................21

I

DB62/T2991—2019

9.2路基地表排水..................................................................22

9.3路基地下排水..................................................................22

9.4路面排水......................................................................22

9.5桥梁排水......................................................................23

9.6冲沟路段排水..................................................................23

9.7临时排水......................................................................24

附录A(规范性附录)甘肃省湿陷性黄土公路工程地质分区................................25

附录B(规范性附录)路基填料分级...................................................26

附录C(资料性附录)条文说明.......................................................30

II

DB62/T2991—2019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甘肃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标准由甘肃省交通运输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晓民、陈宏斌、赵天宇、肖锐、李国玺、马胜午、张瑢、王海林、王增运、

赵璠新、袁振波、田子泽、王骑虎、余小龙。

III

DB62/T2991—2019

引言

甘肃省黄土具有面积广、土层厚、湿陷性强、地域差异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我省黄土地

区高速公路建设的成功经验,提高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技术水平,根据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

下达2017年度第3批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函》(甘质监函﹝2017﹞86号)的要求,甘肃省交通规划勘

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编制单位,在《甘肃省黄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设计指南》(试行)的基础上,

编制了《黄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本规范编制过程中,参照了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通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凝练了近十

年来国内外公路、铁路黄土路基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成熟技术,吸收了《甘肃省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修筑

成套技术研究》的成果,结合甘肃省地域特点、黄土路基设计和工程实践经验,并对主要技术问题开展

了试验验证和研究工作,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了主要技术的可持续性、成熟

性和先进性。

本规范共分为9章,分别是: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符号和缩略语;5勘察与评

价;6地基处理;7路基设计;8路基防护;9路基路面排水。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细化和补充了现行规范中黄土地区路基设计的有关内容,首次将甘肃省湿陷性黄土划分为4个

一级分区、9个二级分区、10个三级分区,以便因地制宜、针对性地开展黄土路基设计工作。

(2)明确了地基处理的方法及相关技术要求,并根据甘肃省黄土工程地质特性,增加了柱锤冲扩

桩、孔内深层强夯2种地基处理方法。

(3)遵照国家和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对路基填料分类、选用、改良及相应材料要求做了明确规定。

(4)提出了采用压实度、加州承载比、地基系数、动态变形模量等静态与动态多指标结合的施工

过程控制措施,并加强了桥涵台背、挡墙台背、填挖交界等关键部位的地基处理与施工过程控制。

(5)强调了黄土路基防排水设计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地形条件和构筑物工程特点,提出了路基防

排水的相关规定和技术性要求。

本规范由甘肃省交通运输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管理,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

公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和个人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函告甘肃省交通

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黄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编制组(地址:甘肃省兰州市酒泉路

213号,邮编:730030,邮箱:595275141@)邮箱:595275141@,供今后修订和完善。

IV

DB62/T2991—2019

黄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甘肃省黄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设计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甘肃省境内黄土地区新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基设计,其它等级公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2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JGJ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TG/TD31-05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JTG/TD3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GC2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E40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JTGE60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F80/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TB10001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TB10102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

DB62/T25-3060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工程处理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湿陷性黄土collapsibleloess

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后,土体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3.2

非湿陷性黄土noncollapsibleloess

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无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3.3

自重湿陷性黄土loesscollapsibleunderoverburdenpressure

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

3.4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loessnoncollapsibleunderoverburdenpressure

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

1

DB62/T2991—2019

3.5

湿陷系数coefficientofcollapsibility

侧限条件下保持天然湿度与结构的黄土试样,在一定压力下下沉稳定后,试样浸水饱和产生的附加

下沉量与试样原始高度的比值。

3.6

黄土陷穴loesssub-erosioncratering

黄土在水的冲蚀、溶蚀、潜蚀等作用下塌落形成的型式多样的洞穴。

3.7

地基系数(K30)subgradereactioncoefficient

通过试验测得的直径30cm荷载板下沉1.25mm对应的荷载强度p(MPa)与其下沉量1.25mm的比

值。

3.8

动态变形模量(Evd)dynamicmodulusofdeformation

动态变形模量是指土体在一定大小的竖向冲击力Fs和冲击时间ts作用下抵抗变形能力的参数。

3.9

压实度degreeofcompaction

筑路材料压实后的干密度与标准最大干密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3.10

地基处理groundtreatment

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或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3.11

压实地基compactedground

利用平碾、振动碾、冲击碾或其它碾压设备将填土分层压实处理的地基。

3.12

石灰掺量limecontent

石灰质量与干土质量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3.13

灰土垫层lime-soilcushion

将石灰按一定比例掺入土中,分层回填并夯压密实形成的垫层。

3.14

冲击碾压impactrollercompaction

采用冲击压路机对地基或路基填土进行冲击和压实,以提高被压对象的密实度。

3.15

强夯dynamiccompaction

利用大质量夯锤从较高处自由落下对地基产生冲击和振动,降低地基土的压缩性并提高其强度的

处理方法。

3.16

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withimpactdisplacementcolumns

用柱锤冲击方法成孔并分层夯扩填料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17

孔内深层强夯(DDC)down-holedeepcompaction

通过机具成孔,然后在孔内填入素土、灰土、建筑垃圾或其它材料,用异形重锤对孔内填料自下而

上分层进行高动能、超压强、强挤密措施加固地基。

2

DB62/T2991—2019

3.18

灰土挤密桩lime-soilcompactionpile

将石灰与土按一定比例拌合均匀,在桩孔内分层回填夯实形成竖向增强体,并与挤密的桩间土一起

组成的复合地基。

4符号和缩略语

下列符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s——湿陷系数。

zs——自重湿陷系数。

β0——因地区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

β——考虑地基土受水浸湿可能性和侧向挤出等因素的修正系数。

——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

zs

——湿陷量的计算值。

s

S——孔心距(m)。

D——成桩直径(m)。

d——预钻孔直径(m)。

3

d0——地基处理前土的平均干密度(g/cm)。

3

dmax——桩间土最大干密度(g/cm)。

——土的平均挤密系数。

c

E——路基回弹模量(MPa)。

0

K——压实度(%)。

CBR——加州承载比(%)。

E——路基动态变形模量(MPa)。

vd

K30——地基系数(MPa/m)。

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f——桩体承载力特征值(kPa)。

pk

fsk——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

m——面积置换率。

n——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

——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

2

Ak——复合地基面积(m)。

A——复合地基中桩间土所占的面积(m2)。

s

5勘察与评价

5.1公路路线通过黄土地区时,应根据各勘察设计阶段的任务和目的,针对黄土工程地质特性与路基

修筑特点,认真调绘、勘察,收集和查明下列内容:

a)黄土的分布范围、厚度、地貌类型、成因、时代和地层结构;

b)黄土的土质特征,物理力学性质,地基承载力;

c)黄土的湿陷性,场地湿陷类型与等级;

d)黄土层与基岩的接触面形态,下伏地层的岩性和风化程度;

3

DB62/T2991—2019

e)地表水的分布、积聚、排泄条件,洪水淹没范围,水流冲刷作用;

f)地下水的类型、埋深、季节性变化情况,及其与地表水体、灌溉、开采地下水强度的关系等;

g)路线附近黄土陷穴的位置、形状、大小、发展趋势,以及形成陷穴的水源和水量,对路基的危

害程度;

h)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及其对公路路基的影响;

i)冲沟、落水洞、湿陷洼地、人工坑洞等黄土微地貌的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及其对公路路基的

影响;

j)既有公路路基病害,路基设计与病害防治工程经验等。

5.2依据甘肃省黄土工程地质特性及分布特征,结合公路修筑特点,可将甘肃省黄土划分为4个工程

地质分区(附录A):

a)东部区(I):六盘山以东,环县、华池一线以南的黄土地区,主要包括庆阳市大部分地区和平

凉市东部地区,以典型黄土塬梁地貌为主。湿陷性黄土一般厚10m~40m,黏粒含量相对较大,

土体含水率较低,湿陷程度中等~强烈,场地湿陷类型以自重湿陷为主,地基湿陷等级多为II~

IV级,路基湿陷病害较严重;

b)西部区(II):东临六盘山,西接祁连山,北至白银、靖远北部,南抵武山、天水一线的广大黄

土地区,主要包括兰州、定西、临夏、白银南部和天水北部地区,受黄河、渭河、洮河等水流

强烈切割形成典型的黄土丘陵地形,以黄土梁、黄土峁地貌为主。湿陷性黄土厚度多大于10m,

黏粒含量相对较小,土体含水率较低,湿陷程度强烈,场地湿陷类型以自重湿陷为主,地基湿

陷等级多为III~IV级,路基湿陷病害严重;

c)北部区(III):陇东地区环县、华池北部,陇西地区靖远、白银、永登北部,以及乌鞘岭以北

的古浪、武威、金昌和张掖部分地区的黄土(类土),以典型的黄土梁峁地貌为主。庆阳、白

银北部地区湿陷性黄土厚度多大于10m,黏粒含量相对较小,土体含水率较低,湿陷程度强烈,

场地湿陷类型以自重湿陷为主,地基湿陷等级多为II~IV级,路基湿陷病害严重;河西地区

湿陷性黄土厚度多小于10m,黄土黏粒含量相对较小,土体含水率低,湿陷程度轻微-中等,

场地湿陷类型以非自重湿陷为主,地基湿陷等级多为I~II级,路基湿陷病害中等;

d)南部区(IV):武山、天水一线以南地区,南抵秦岭北部山地,主要为陇南山间丘陵及河流阶

地分布的少量黄土,可进一步划分为山间丘陵不连续分布黄土和山顶、高阶地零星分布黄土。

其中,山间丘陵不连续分布黄土厚度相对较小,黏粒含量大,土体含水率大,湿陷程度轻微,

场地湿陷类型以非自重湿陷为主,地基湿陷等级多为I~II级,路基湿陷病害轻微;山顶、高

阶地零星分布的黄土,公路线位一般不通过,对公路工程基本无影响。

路基设计应结合不同工程地质分区内黄土物理力学特性、水敏感性、湿陷性能、地表水与地下水分

布特征等,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经济实用。

5.3黄土地区路基设计应在工程地质调绘、勘探、测试、评价的基础上,参照地区工程实践经验与成

熟技术,结合分析计算,综合确定路基设计方案与地基处理措施。

5.4黄土湿陷性程度划分应符合《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的相关规定,场地的湿陷类型

应根据计算或实测的自重湿陷量判别,当自重湿陷量不大于70mm时,应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当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大于70mm时,应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和计算值

不一致时,应按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判定。

5.5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的Δzs应自天然地面算起,当挖方厚度较大时应自设计高程算起,至其下非

湿陷性黄土层的顶面为止,按式(1)式计算:

4

DB62/T2991—2019

n

zs0zsiih............................................................................(1)

i1

式中:

Δzs——黄土场地自重湿陷量,单位为毫米(mm);

δzsi——第i层土的自重湿陷系数;

hi——第i层土的厚度,单位为毫米(mm),埋深10m范围内自重湿陷系数δzs值小于0.015、埋深

10m~15m的自重湿陷系数δzs值小于0.020,埋深大于15m的自重湿陷系数δzs值小于0.025时,不参与计算;

β0——因地区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缺乏实测资料时,东部区和陇东北部梁峁区取1.40;西部区取

1.80;陇西-河西过渡区、河西走廊区和南部区取0.40。

5.6黄土地基受水浸湿饱和时,总湿陷量Δs应按式(2)计算:

n

ssiih..............................................................................(2)

i1

式中:

Δs——黄土场地总湿陷量,单位为毫米(mm);

δsi——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

hi——第i层土的厚度,单位为毫米(mm),基底下10m范围内湿陷系数δs值小于0.015、埋深10m~

15m的湿陷系数δs值小于0.020,埋深大于15m的湿陷系数δs值小于0.025时,不参与计算。

β——考虑地基土受水浸湿可能性和侧向挤出等因素的修正系数。当缺乏实测资料时,挡墙等小型

构造物基底以下0m~5m深度范围内,可取1.5;5m~10m深度范围内,可取1.0;10m以下至非湿陷性黄

土顶面,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可取工程区的β0值。路堤可取所在地区的β0值。

5.7黄土地基湿陷量Δs的计算值,初步设计阶段应自地面以下1.5m算起,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自基底

算起。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累计计算至基底以下10m(或地基压缩层)深度为止;在自重湿陷

性黄土场地,对高挡墙等重要建筑物应累计计算至非湿陷性黄土层顶面为止;对其它构筑物,当基底下

的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时,东部区、西部区和陇东北部梁峁区计算厚度不应小于15m,陇西-河西

过渡区、河西走廊区和南部区不应小于10m。

5.8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应根据各土层累计计算的总湿陷量、自重湿陷量的大小等因素按照

表1确定。

表1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

湿陷类型非自重湿陷性场地自重湿陷性场地

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mmΔzs≤7070<Δzs≤350Δzs>350

Δs≤300Ⅰ(轻微)Ⅱ(中等)—

a

总湿陷量Δs/mm300<Δs≤700Ⅱ(中等)Ⅱ(中等)或Ⅲ(严重)Ⅲ(严重)

Δs>700—Ⅲ(严重)Ⅳ(很严重)

a总湿陷量计算值Δs>600mm、自重湿陷量计算值Δs>300mm时,可判定为Ⅲ级,其它情况可判定为Ⅱ级

6地基处理

6.1一般规定

5

DB62/T2991—2019

6.1.1湿陷性黄土地基应根据路基的压缩沉降要求和地基湿陷量分析计算,采取防止、减少或消除地

基湿陷性的处理措施,满足路基稳定、沉降变形控制、地基承载力等要求。地基和黄土陷穴处理应与加

强防排水相结合,做到防治并重。

6.1.2湿陷性黄土路段地基处理深度应根据土质条件、路堤填高、受水浸湿可能性、湿陷危害程度及

修复难易程度,结合地形地貌条件综合确定,但不得小于表2的要求。涵洞、通道、墙高大于6m的挡

土墙,以及与桥台距离25m范围内的路基,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地表水、施

工用水下渗影响范围内的湿陷性土层。

表2湿陷性黄土地基最小处理深度

单位为米

湿陷等级与特征

路基类型经常流水(或浸湿可能性大)季节性流水(或浸湿可能性小)

ⅠⅡⅢⅣⅠⅡⅢⅣ

路堤(>4m)23461235

零填、路堑、低路堤(≤4m)11.52311.522.5

6.1.3湿陷性黄土路段地基的处理宽度,路堑段应处理整个路基开挖断面宽度;路堤段宜为公路用地

范围内全宽,且距坡脚不小于3m;挡土墙等小型构造物的处理宽度应至基础底面外不小于2m。

6.1.4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应根据公路构筑物对地基变形的要求、湿陷性黄土厚度及物理力学性

质、环境地质条件、处理措施的适用性、施工条件、材料来源等,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确定,可参考

表3所列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选用。

表3湿陷性黄土常用地基处理措施

处理措施适用范围处理深度适宜地基情况

①Ⅰ、Ⅱ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①地下水位以上;②局部或整片处理;③其它处理

换填垫层1m~3m地基;②局部II~IV级自重湿

方法受限时;④要求处理深度较浅。

陷性黄土。

①Ⅰ、Ⅱ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①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不超过60%;②要求处理

冲击碾压0.5m~1.5m地基;②零填和挖方的Ⅱ级自

深度浅。

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①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不超过60%;②要求处理Ⅰ、Ⅱ级非自重或Ⅱ级自重湿

重锤夯实2m~3m

深度较浅。陷性黄土地基。

①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不超过60%;②要求处理3m~6m,最大

强夯不同等级湿陷性黄土地基。

深度中等。不宜超过8m

柱锤冲扩桩①地下水位以上;②要求处理深度中等。不宜超过10m不同等级湿陷性黄土地基。

①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不超过65%;②涵洞、挡5m~12m,最

II~IV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

灰土挤密桩墙及桥涵台背等构筑物基底处理;③强夯等大型机大不宜超过

基。

械作业处理措施受限时;④要求处理深度较深。15m

①构筑物基底处理;②其它要求处理深度大,对沉5m~20m,最

II~IV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

孔内深层强夯降变形要求高的地基;③土石料、灰土、混凝土块、大不宜超过

基。

其它建筑废料丰富路段。25m

6

DB62/T2991—2019

依据不同地基处理措施的优缺点及适用性,结合黄土地区公路路基处理经验,可参照以下原则选用

地基处理方案:

a)地基处理深度不大于1.0m时,可采用冲击碾压、换填垫层法等措施进行处理;

b)地基处理深度1.0m~3.0m时,可采用重锤夯实、强夯、换填垫层法等措施进行处理;

c)地基处理深度大于3.0m时,可采用强夯、灰土挤密桩、柱锤冲扩桩、孔内深层强夯等措施进

行处理;

d)地基处理可采用一种或多种相结合的措施处理。

6.1.5冲击碾压、重锤夯实、强夯法处理黄土地基时,应根据夯(冲)击机具、夯(冲)击能、填料

性质等,合理确定距离桥涵、挡墙、建筑物、管线等构造物的安全距离,或采取隔震沟减震消能等措施。

采用重锤夯实、强夯等震动影响较大的地基处理方案时,必须在桥涵施工前完成。

6.1.6地基处理措施在大面积使用前应选择代表性路段进行试验与测试,以确定各项处理措施的适用

性、设计施工参数、施工工艺、处理效果及检验标准,确认技术上可行后,方可正式施工。

6.1.7一般情况下,各项地基处理措施完成后,应在顶部设置厚度不小于30cm~50cm的灰土(隔水)

垫层。

6.1.8黄土地基处理的施工质量检验方法与标准,应符合《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

的有关规定。

6.2换填垫层法

6.2.1垫层材料宜采用石灰土,也可采用素土、水泥土等,不宜采用砂石、建筑垃圾、矿渣等透水性

强的材料。

6.2.2当采用石灰土垫层换填时,石灰掺量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试验或工程经验匮乏时宜按消石灰

8%、磨细生石灰6%控制,要求石灰土7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低于0.5MPa。

6.2.3当换填厚度大于1.5m时,可采取下部素土、上部灰土的换填处理方法,灰土换填厚度不应小于

50cm。

6.2.4石灰匮乏或土的塑性指数小于7时可采用水泥土换填垫层,但不得降低垫层土的强度要求,水

泥宜选择普通硅酸盐水泥,其质量比一般不宜小于4%。

6.2.5换填垫层的地基承载力,宜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并应进行下卧层承载力的验算。无试验资

料时,估算的石灰土垫层承载力特征值不宜超过250kPa。

6.2.6换填垫层在施工填筑过程中,每压实一层,应及时测定压实度,压实度应满足相应层位的要求

值。小型构造物基础底部采用换填垫层法处理时,应检测垫层承载力,每个独立工点或分项工程检测点

不应少于3处,承载力应满足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

6.3冲击碾压法

6.3.1冲击碾压所采用的压路机型号、施工工艺参数、有效加固深度、质量检验方法及标准等设计参

数,施工前应选择代表性路段进行试验段验证,试验段的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200m。

6.3.2地基土的含水率宜控制在最优含水率±3%,含水率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晾晒或补充洒水等措施

后再进行冲击碾压。一般情况下,可采用25kJ三边形冲击压路机辗压25~30遍,其它冲击能量的冲击

压路机碾压遍数以试验段测试成果及地基处理要求为准,处理后压实度应满足路基相应层位的要求值。

6.3.3冲击碾压施工作业宽度不宜小于6m,最小冲压施工面积不宜小于1500m2,最短直线距离不宜

小于100m。

7

DB62/T2991—2019

6.3.4施工结束后7d~14d内,按1处/2000m2抽检频率在设计处理深度内每隔0.5m取1~2个土样

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压实度、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

6.3.5施工结束后15d~30d,可采用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瞬态瑞利波法或钻孔取样试验等方法

检验评价地基处理效果,其中载荷试验的频率应按1处/3000m2控制,且每个处理段落不应少于3处,

其他方法的检测频率可适当增大。

6.4重锤夯实法、强夯法

6.4.1夯点布置、夯击遍数、夯击次数、间歇时间、处理效果等设计参数,施工前应选择代表性路段

进行夯实试验段验证,试验段试夯场地面积不应小于500m2。

6.4.2夯点布置形式宜采用正方形或等边三角形的网络点排布。夯点中心距可取夯锤直径的1.2~2.0

倍,处理土层厚度小、夯击能级低时取小值;处理土层厚度大、夯击能级高及考虑能级组合时取大值。

6.4.3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