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2967-2019 柴胡农业气象人工观测方法

DB62/T 2967-2019 DB62/T 2967-2019 Bupleurum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manual observation method

甘肃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2/T 2967-2019
标准类型
甘肃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03-07
实施日期
2019-04-01
发布单位/组织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3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A47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2967—2019

柴胡农业气象人工观测方法

ThemethodofartificialobservationforBupleurumchinenseintheperspectiveof

agrometeorology

2019-03-07发布2019-04-01实施

发布

DB62/T2967—2019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术语和定义........................................................................1

3观测原则和观测地段要求............................................................1

4发育期观测........................................................................2

5生长状况观测......................................................................4

6生长量观测........................................................................6

7产量结构分析......................................................................7

8主要田间工作记载..................................................................8

9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的观测和调查.................................................10

10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鉴定..........................................................14

11全县(市、区)平均产量..........................................................14

12观测记录簿、表的填写............................................................14

附录A(规范性附录)柴胡农业气象观测簿/表样式......................................19

参考文献............................................................................31

I

DB62/T2967—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甘肃省气象局、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甘肃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定西市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巧珍、杨金虎、王鹤龄、王骥、张玲、韩海辉、张凯、史晓霞。

II

DB62/T2967—2019

引言

本标准是气象台站进行柴胡农业气象人工观测的技术规定和业务规则,是取得具有准确性、代表性、

比较性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的技术保障,是柴胡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通过

柴胡生长环境中物理要素和生物要素的观测记载,可鉴定农业气象条件对柴胡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及品

质的影响,对科学指导柴胡生产布局、提高单产、提升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III

DB62/T2967—2019

胡柴胡农业气象人工观测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柴胡农业气象人工观测的相关术语和定义、观测地段选择要求、发育期、生长状况、

生长量观测要求、产量结构分析、田间工作记载、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观测和调查、生育期农业气象条

件鉴定、全县(市、区)平均产量增减产计算、观测记录簿表的填写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柴胡的农业气象人工观测。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柴胡bupleurumchinense

伞形科柴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2.2

观测地段observationsite

定期进行柴胡生育状况观测的相对固定的田块。

2.3

发育期观测observationofdevelopmentstages

根据柴胡植株外部形态变化,观测记载从播种到收获的各发育期出现的日期。

2.4

生长状况评定assessmentofgrowthstatus

根据柴胡的长势、长相和影响产量的各主要因素,综合目测评定柴胡群体生长状况。

2.5

植株密度plantdensity

单位土地面积上植株的数量。

2.6

植株含水率plantwatercontent

植株所含水分占其鲜重的百分数。

3观测原则和观测地段要求

3.1观测原则

点面结合:在观测地段进行系统观测的同时,当柴胡进入关键发育期和发生农业气象灾害、病

虫害时,应进行较大范围的农业气象调查,以增强观测的代表性。

3.2观测地段

3.2.1观测地段选择要求

1

DB62/T2967—2019

观测地段应符合以下原则和要求:

a)观测地段能代表当地气候、土壤、地形、地势、主要耕作制度、种植管理方式及产量水平;

b)观测地段应保持相对稳定,如确需调整应选择与原观测地段条件较为一致的农田;

c)观测的柴胡品种应为当地普遍推广或即将推广的优良品种;

d)观测地段面积,一般为1hm2,不小于0.1hm2,确有困难可选择柴胡成片种植的有代表性的地

块上;

e)观测地段距林缘、建筑物、道路(公路和铁路)、水塘、灌溉机井等应在20m以上,应远离

河流、水库等大型水体,尽量减少小气候的影响;

f)生育状况调查应选择能反映当地柴胡生长状况和产量水平不同类型的田块,可与农业部门苗

情调查点相结合。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调查应在能反映不同受灾程度的田块上进行,不

限于观测地段的柴胡品种。

3.2.2观测地段资料

观测地段资料内容如下:

a)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内容包括:

1)观测地段的位置、编号;

2)气象观测场的位置;

3)观测地段的环境条件,如村庄、树林、果园、山坡、河流、沟渠、湖泊、水库及铁路、公

路和田间大道的位置;

4)其它建筑物和障碍物的方位和高度。

b)对所选定的观测地段应逐一编制地段情况说明,内容包括:

1)地段编号;

2)土地使用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

3)地段所在地的地形(山地、丘陵、平原或盆地)、地势(坡地的坡向、坡度等)及面积(hm2);

4)地段距气象观测场的直线距离、方位和海拔高度差;

5)地段环境条件,如房屋、树林、水体、道路等的方位和距离;

6)地段的种植制度及前茬作物,包括熟制、轮作作物和前茬作物;

7)地段灌溉条件,包括有无灌溉条件、保证程度及水源和灌溉设施;

8)地段地下水位深度,记“>2m”或“≤2m”;

9)地段土壤状况,包括土壤质地(砂土、壤土、粘土、砂壤土等)、土壤酸碱度(酸性、中

性、碱性)和肥力(上、中、下)情况等;

10)地段产量水平,分上、中上、中、中下、下五级记载。与当地近5年平均产量比,>20%

为上,10%~20%为中上,等于平均产量为中,-10%~-2O%为中下,<-20%为下。

3.2.3观测地段分区

分区要求如下:

a)将观测地段按其田块形状分成相等的4个小区,按顺序编号,各项观测在4个区内进行;

b)绘制观测地段分区和发育期、植株高度、密度、产量因素等分布示意图。

4发育期观测

4.1观测的发育期

2

DB62/T2967—2019

播种期、出苗期、四叶一心期、黄枯期、返青期、拔节期、现蕾期、开花期、种子成熟期、可收期。

4.2发育期标准

各发育期的标准如下:

a)出苗期*:幼苗露出地面2cm;

b)四叶一心期:第四片真叶完全展开,第五片心叶长约1cm;

c)黄枯期*:秋季,柴胡叶子黄枯达到一半以上;

d)返青期*:柴胡越冬后次年恢复生长,心叶长出1cm;

e)拔节期:茎基部节间伸长,露出地面约2cm;

f)现蕾期:植株顶部出现花蕾;

g)开花期:植株上花蕾开放;

h)种子成熟期*:当柴胡种子颜色转深饱满,开始呈现成熟期的颜色;

i)可收期*:柴胡播后的第二年或第三年秋季,地上茎叶枯黄,割去茎叶后采挖药根。

注:标有*的项目为目测项目,观测以目测判断50%的植株进入发育期的日期为准。

4.3观测要求

4.3.1观测点位置

在观测地段4个区内,各选有代表性的一个点进行发育期观测,作上标记并编号。观测点之间应保

持一定距离,使之纵横都不在同一行上。测点距田地边缘的最近距离大于2m。不得将测点选在田头、

道路旁和入水口、排水口处。

4.3.2观测点面积

条播的柴胡宽3行,长2m;撒播为1m2(1m×1m)。

4.3.3观测时间

从播种当日开始到成熟期结束。发育期一般两天观测一次,隔日观测,旬末必须进行巡视观测,开

花期每日观测。若规定观测的相邻两个发育期间隔时间较长,在不漏测发育期的前提下,可逢5和旬末

巡视观测,临近发育期时立即恢复隔日观测。开花期应在上午观测,其他发育期在下午观测。

4.3.4观测植株选择

在发育期测点内,定苗前植株不固定,定苗后固定植株观测。每个测点连续选取10株,4个点共取

40株。

4.4发育期的确定

各发育期分别按下述方法确定:

a)播种期以实际播种日期记载;

b)出苗期(返青期)、黄枯期、种子成熟期、可收期以目测确定;

c)其他发育期以地段柴胡群体进入发育期的株数占观测总株数的百分率(取整数)确定;第一

次大于或等于10%时为该发育期的始期,大于或等于50%时为发育普遍期,观测到50%为止;

发育期百分率计算。记载时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发育期百分率计算公式见式(1):

B

A100%…………(1)

C

3

DB62/T2967—2019

式中:

A——发育期百分率;

B——进入发育期的株数;

C——观测总株数。

4.5特殊情况处理

如遇下述特殊情况应分别处理,并在发育期观测记录的备注栏进行备注:

a)如某次观测结果出现发育期百分率有倒退现象,应立即重新观测,检查观测是否有误或观测

植株是否缺乏代表性或是否受灾,以后一次观测结果为准,并记载原因;

b)因品种、栽培措施、灾害等原因,有的发育期未出现或发育期出现异常现象,应予记载;

c)固定观测植株如失去代表性,应在测点内重新固定植株观测,当测点内观测植株有3株或以

上失去代表性时,应另选测点;

d)在规定观测时间遇有妨碍田间观测的天气或灌溉时可推迟观测,过后应及时进行补测;

e)如果提前收获,则可收期记收获日期,并备注提前收获的原因。

5生长状况观测

5.1观测项目

包括植株生长高度、植株密度及生长状况评定。

5.2观测时间

生长状况各项目观测时间及相关要求如下:

a)柴胡的高度观测在播种后第一年在四叶一心期和9月20日分别测量一次,第二年在拔节期、

种子成熟期测定;

b)柴胡的密度测定,第一年在四叶一心期和9月20日分别测量一次。第二年在拔节期、种子成

熟期、可收期测定;

c)每个发育普遍期进行生长状况评定,播种期不评定。

5.3植株生长高度的测量

5.3.1—般规定

高度测量值以厘米(cm)为单位,小数四舍五入,取整数;平均值取整数。

5.3.2植株高度的测量

在观测地段4个区中各选择距田地边缘2m以上、植株生长高度具有代表性的1个测点,每个测

点随机选取10株,共40株,第一年植株高度测量从地面量至植株叶片伸直后的最高叶尖;第二年植株

高度从土壤表面量至主茎顶端。

5.4植株密度测量

5.4.1一般规定

观测柴胡1m2的株数。密度观测、运算过程及计算结果均取二位小数。

5.4.2条播柴胡密度测定

4

DB62/T2967—2019

5.4.2.1测点选择

第一次密度测定时在每个发育期测点附近,各选有代表性的一个测点,做上标记,以后每次密度测

定都在此进行。测点距田地边缘需在2m以上。如果测点失去代表性,应另选测点,并注明原因。

5.4.2.21m内行数

平作地段每个测点量出10个行距(1~11行)的宽度;畦作地段应量出3个畦的宽度,然后数出

其中的行距数。宽度以m为单位,4个测点总行距数除以所量总宽度,即为平均1m内行数。1m内行

数的测定,仅在第一次密度测定时进行。

5.4.2.31m内株数

柴胡属于稀植作物,每个测点连续量出20个株距(1~21株),各测点的株距数之和除以所量总

长度,即为1m内株数。

5.4.2.41m2株数

1m2株数按式(2)计算:

DEF…………(2)

式中:

D——1m2的株数;

E——1m内行数;

F——1m内株数。

5.4.3撒播柴胡密度测定

在每个发育期观测点附近选择1个测点,每个测点取0.25m2(0.5m×0.5m),数其中株数,4个

测点之和即为1m2内株数。

5.4.4黑色全膜穴播柴胡密度测定

5.4.4.1测点的选择

测点的选择同5.4.2.1。

5.4.4.21m内的行数

每个测点量出3幅(带)地膜的宽度,然后数出行距数,4个测点总行距数除以所量总宽度,即为平

均1m内的行数。

5.4.4.31m内的株数

每个测点连续量出10个穴距(1~11穴)的长度,数出其中株数,各测点株数之和除以所量的总长

度,即为1m内株数。

5.4.4.41m2株数

1m2株数计算方法同5.4.2.4

注:密度均参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作物密度观测方法进行。

5

DB62/T2967—2019

5.5生长状况评定

5.5.1评定时间和方法

评定时间:在每个发育普遍期进行。

评定方法:以整个观测地段全部柴胡为对象,与全县范围对比和历年与当年对比,综合评定柴胡生

长状况的各要素,采用划分苗类的方法进行评定。前后两次评定结果有改变时,要注明原因。

5.5.2评定标准

柴胡生长状况评定标准见表1。

表1柴胡生长状况评定标准

类别评定标准

植株健壮,密度均匀适中,高度整齐,叶色正常,发育良好;没有或仅有轻微的病虫害和气象灾害,

一类

对生长影响极小。预计可达到丰产年景的水平。

植株密度不太均匀,有少量缺苗断垄现象,生长高度欠整齐。植株遭受病虫害或气象灾害较轻。预

二类

计可达到平均产量年景的水平。

植株密度不均匀,瘦弱矮小,高度不整齐,缺苗断垄严重;病虫害或气象灾害对植株有明显的抑制

三类

或产生严重危害。预计产量很低,是减产年景。

5.6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

5.6.1观测调查地点

在全县范围内,柴胡高、中、低产量水平的地域选择三类有代表性的地块(以观测地段代表一种产

量水平,另选两种产量水平地块)。也可结合农业部门苗情调查或分片设点进行。

5.6.2调查时间和项目

第一年,在观测地段的柴胡进入四叶一心期的3天内和9月20日进行;第二年在观测地段的柴胡进入

拔节期和种子成熟期后的3天内进行。调查柴胡所处的发育期、高度、密度,并进行生长状况评定。

5.6.3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如下:

a)每个调查点取2个重复;

b)各项目的观测调查方法见4.2、5.3、5.4、5.5规定;

c)调查时柴胡所处的发育期按未进入某发育期、发育始期、普遍期、发育期已过,进行目测记载;

d)播种期、种子成熟、可收期、产量等项可直接向土地经营单位或个人调查补记。

6生长量观测

6.1观测项目

干物质重量。

6.2观测时间

6

DB62/T2967—2019

各项目的观测时间及相关规定如下:

a)干物质重量测定,柴胡播种后的第一年,在四叶一心期和9月20日分别测定一次;第二年在

拔节期、种子成熟期和可收期测定;

b)取样时间为上午6时~12时。

6.3仪器和工具

恒温干燥箱、电子天平(规格:感量0.01g、载重100g~3000g)、直尺、铲、剪刀、铁锹、菜刀、

塑料薄膜、样品袋、标签等。

6.4测定方法和数量

干物质重量测定方法:

a)在每个测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株,共4株,沿地面剪下,用塑料薄膜包好,避免植株体内水

分蒸发,再将地下部分挖出,擦净泥土,用塑料薄膜包好,避免植株体内水分蒸发,取样结束

后拿到室内,将地上和地下部分分别用感量0.01g的电子天平称其鲜重进行记录,并分别装入

牛皮纸袋中;

b)分器官烘干、称重:将样本袋放入恒温干燥箱内加温,第1小时温度控制在105℃杀青,以

后维持在80℃恒温下6~12小时后进行第一次称重,以后每小时称重一次,当样本前后两次

重量差≤5‰,该样本不再烘烤。药根可在称其鲜重后切片烤干;

c)计算:

1)株器官鲜、干重:器官样本鲜、干重除以样本数4,为株器官鲜、干重(g);

2)株鲜、干重:株器官鲜重合计为株鲜重,单位为克(g),株器官干重合计为株干重(g);

3)1m2株鲜干重:株鲜、干重乘以1m2株数为1m2植株鲜、干重(g/m2);

4)植株含水率:植株含水率分器官含水率和株含水率,计算公式见式(3):

WW

WC12100%…………(3)

W1

式中:

WC——分器官或株含水率,%;

W1——分器官或株鲜重,单位为克(g);

W2——分器官或株干重,单位为克(g)。

5)生长率:以1m2土地上每日植株干物质的增长量表示,按式(4)计算:

WW

GRii1…………(4)

d

式中:

GR——生长率,单位为克每平方米天(g/(m2.d));

22

Wi——本次测定的1m植株干物质重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

22

Wi-1——前一次测定的1m植株干物质重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

d——前后两次测定时间的间隔日数,单位为天(d)。

7产量结构分析

7

DB62/T2967—2019

7.1分析项目

产量结构分析项目包括主根长、主根粗、侧根数、单株药根鲜重、单株药根干重、理论产量,详见

表2。

表2柴胡药根产量结构分析项目、单位及精度

主根长主根粗侧根数单株药根鲜重单株药根干重理论产量

项目

cmmm个ggg/m2

测量0.1测量1测量1称量0.1称量0.1

精度0.01

平均0.1平均0.1平均0.1平均0.01平均0.01

7.2取样时间、数量和方法

柴胡可收期,在观测地段4个小区取样,每个区连续确定10株,共40株。用镰刀割去地上茎叶,

留3cm左右的短茬,再进行采挖药根,注意采挖药根时勿伤药根和折断根部。将采挖的柴胡药根抖去

泥土,及时拿回室内,除去药根外皮泥土、基生叶和须根等杂质,剪去芦头茎秆,先进行称量40株药

根鲜重,再进行测量药根长、药根粗,然后晾晒干燥后进行产量分析。注意晾晒期间观测样本的保管。

7.3仪器和用具

感量为0.01g,载重3000g的电子天平一台。游标卡尺、采挖、晾晒等所需的工具。

7.4分析步骤和方法

分析步骤和方法如下:

a)主根长(cm):逐株量取样本的主根长度,求出平均;

b)主根粗(mm):逐株测量主根最粗部分的最大直径,求出平均;

c)侧根数(个):逐株数出侧根数,求出平均侧根数;

d)单株药根鲜重(g):由40株鲜药根总重除以40,求出单株药根鲜重,取两位小数;

e)单株药根干重(g):药根晾干后,称量40株药根总干重。由40株药根总干重除以40,求出

单株药根干重,取两位小数;

f)理论产量(g/m2):理论产量包括鲜药根理论产量和干药根理论产量。分别由考种分析测定

的单株药根鲜重和单株药根干重与可收期测定的1m2株数计算得出,按式(5)计算:

TYRFWNP…………(5)

式中:

TY——理论产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

RFW——单株药根鲜(干)重,单位为克(g);

NP——可收期1m2株数,单位为株每平方米(株/m2)。

根粗测定方法是量取主根的最粗部位的最大直径。用游标卡尺进行测定,以mm为

单位,取整数。

8主要田间工作记载

8.1观测记载时间

8

DB62/T2967—2019

在发育期观测的同时,记载观测地段上实际进行的栽培管理项目、起止日期、方法和工具数量、质

量及效果等。观测人员到达观测地段时,如果田间操作已结束,应立即向操作人员详细了解,并结合观

测地段内柴胡生长状况的变化及时补记,避免虚假、片面和遗漏。

8.2观测项目和内容

8.2.1原则要求

原则要求内容如下:

a)按照整地、覆膜、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五个大项,用通用术语记载项目名称,切忌地方俗语;

b)同一项目进行多次的,要记明时间、次数;

c)数量、质量、规格等的计量单位,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