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336-2021 黑斑蛙养殖技术规程

DB33/T 2336-2021 Black-spotted frog breed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2336-2021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5-06
实施日期
2021-06-06
发布单位/组织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05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2336—2021

黑斑蛙养殖技术规程

CulturetechniqueregulationsofPelophylaxnigromaculata

2021-05-06发布2021-06-06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3/T2336—202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长兴创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荣泉、吴传意、郑善坚。

I

DB33/T2336—2021

黑斑蛙养殖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黑斑蛙(Pelophylaxnigromaculata)养殖场要求、饲料、人工繁殖、蝌蚪培育、幼蛙和

成蛙养殖、越冬管理、疾病防控、捕捞和运输销售等。

本标准适用于黑斑蛙养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规范性文件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的对应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SC/T9101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

3养殖场要求

3.1养殖许可

黑斑蛙养殖需经主管部门许可。

3.2环境条件

养殖场地环境要求符合GB18407.4的规定,距离居民区500m以上,水源充足,水质好,pH为7~

8;排灌方便;常年水温不高于30℃,没有污染源。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3.3养殖设施

3.3.1基本要求

养殖蛙池应符合黑斑蛙不同阶段的生活习性,应有水面、陆地、栖息、遮阴、防逃和防鸟等设施及

相应辅助用房。养殖场面积一般在3000m2以上为宜。

3.3.2养殖蛙池

养殖蛙池的结构可分为直沟型和回字型两种。单个蛙池面积在200m2左右,具体可根据地形调整。

蛙池取土深度一般不超过0.5m,进排水管采用直径110mm~160mm的PVC塑料管,排水管控制蓄水

水位。直沟型蛙池池宽5m,中间一条直沟,沟宽1.0m~1.5m,沟深0.3m~0.5m,两侧陆地为栖

1

DB33/T2336—2021

息投饲区。回字型蛙池池宽8m,四周陆地栖息投饲区宽1.8m,沟宽0.8m~1.0m,沟深0.3m~0.5

m。中间蛙池栖息区宽2m~3m。

养殖蛙池的陆地栖息区与水沟缓冲带种植水稻等植物,具有净化水质和遮荫、隐蔽栖息的作用。未

种植水稻等植物的蛙池栖息区夏季应搭设遮阴网。

3.3.3孵化池

孵化池分为土池和水泥池,水深0.4m,以长方形为宜,面积视养殖规模而定。

3.3.4食台

食台为1.0m×1.5m的木制网架,网片规格30目。视场地大小可调整食台规格。

3.3.5防护设施

养殖蛙池四周设0.7m~1.0m高的防逃网,网片规格30目或40目。防逃网下埋0.3m,上沿内

折0.1m,池四角设置为弧形。养殖蛙池上方设置防鸟网(禁止使用伤害鸟类的丝网),每隔5m~8m

用热镀锌钢管或水泥桩支撑,距地面高2.0m~2.2m。养殖池的进、排水口设过滤防逃网。

3.4养殖尾水处理

养殖场设2%~5%养殖面积的尾水处理池。尾水经一级处理池沉淀和过滤后进入二级处理池(两池

的比例为4:6),处理池内分别种植美人蕉、狐尾草、水浮莲等水生植物,处理后的尾水可循环利用

或排放,排放应符合SC/T9101规定。

4饲料

黑斑蛙饲料分动物性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动物性饲料主要为蝇蛆、蚯蚓等。人工配合饲料质量应

符合NY5072的规定,蛋白含量为38%~42%。

5人工繁殖

5.1种蛙的选择

经良种场人工选育的健康黑斑蛙种蛙,雌蛙1龄~3龄,体重>60g,雄蛙1龄~2龄,体重>30g。

5.2种蛙培育

5.2.1消毒

种蛙入池前15天~20天以75kg/667m2(亩)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种蛙放养前用2%~4%食盐溶

液浸浴。

5.2.2放养

种蛙放养在9月份前完成,雌、雄种蛙放养比例以3:2至1:1为宜。投放密度10只/m2~15只/m2。

5.2.3饲养管理

水温15℃~30℃,每天傍晚投喂配合饲料或蝇蛆、蚯蚓等活饵料,诱蛾虫为辅。早春及繁殖期

饲料中拌加1%复合维生素、1%~2%鱼肝油。投饲量以0.5小时摄食后略有剩余为宜。

2

DB33/T2336—2021

5.2.4水质管理

长期保持微流水,溶氧不低于5mg/L。水色呈黄绿色。水位保持在0.3m~0.5m。

5.2.5水温控制

水温不高于30℃,水温过高主要通过加大换水、养殖池搭遮阴膜、种植水生植物等进行降温控制。

同时,种植的水稻或水生植物的植株也不能过密,宜保持在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