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351-2022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程
DB32/T 4351-2022 Urban rail transit structure safety prote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4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1.040.45
CCSP65/69
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4351—2022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forprojectionstructuresofurbanrailtransit
(报批稿)
2022-09-16发布2022-10-16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32/T4351—2022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4
2规范性引用文件......................................................................4
3术语和定义..........................................................................4
4基本规定............................................................................6
4.1一般规定........................................................................6
4.2外部作业影响等级................................................................7
4.3外部作业净距控制值..............................................................8
4.4结构安全控制指标................................................................8
5既有结构保护........................................................................9
5.1一般规定........................................................................9
5.2现状调查和现场巡查..............................................................9
5.3安全评估.......................................................................10
5.4地下结构保护...................................................................11
5.5地面和高架结构保护.............................................................11
6外部作业控制.......................................................................12
6.1一般规定.......................................................................12
6.2基坑工程.......................................................................12
6.3隧道工程.......................................................................13
6.4基础工程.......................................................................13
6.5降水工程.......................................................................14
6.6其他工程.......................................................................14
7接口改造...........................................................................15
7.1一般规定.......................................................................15
7.2技术要求.......................................................................15
7.3实施要求.......................................................................16
8安全监测...........................................................................16
8.1一般规定.......................................................................16
8.2监测项目.......................................................................17
8.3监测点布设.....................................................................18
8.4监测技术要求...................................................................19
9地下结构病害治理...................................................................20
9.1一般规定.......................................................................20
9.2安全状态与病害分级.............................................................20
9.3病害治理要求...................................................................23
附录A..........................................................................24
附录B..........................................................................28
附录C..........................................................................29
附录D..........................................................................32
附录E..........................................................................33
I
DB32/T4351—2022
附录F..........................................................................33
本规程用词说明.......................................................................39
II
DB32/T4351—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苏州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
司、同济大学、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佘才高、王涛、张伯林、朱义欢、李浩、沈晓伟、张学华、郑军、张书丰、查
红星、刘建国、肖军华、汪乐、高永
III
DB32/T4351—2022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内在建、已建成和已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安全保护工作。城际轨道交通
和市域(郊)铁路的结构安全保护工作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307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规范
GB5049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6722爆破安全规程
GB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83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251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50156汽车加油加汽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50061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
GB50545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GB5028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T39559.4-2020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运营监测技术规范第四部分:轨道和路基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urbanrailtransitstructure
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安全运营和结构体系稳定的主要受力结构,指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本体,包括
地面和高架结构、地下结构及相关附属结构。
3.2
控制保护区controlandprotectionarea
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在其结构及周边的特定范围内设置的控制和保护区域。
3.3
特别保护区specialcontrolandprotectionarea
4
DB32/T4351—2022
在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控制保护区内,紧邻结构的一定范围内设置的重点保护区域。
3.4
外部作业externalaction
在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周边进行的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类外部工程,主要包括基坑、隧道、基础、
降水及其他工程等,其他工程主要有道路、绿化、管线和水利工程及冻结、起重、钻孔和爆破等作业。
3.5
安全评估safetyassessment
根据外部作业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城市轨道交通现状调查情况及保护方案等,通过计算分析、工程
类比或相关试验等手段,评估外部作业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影响程度的工作。
3.6
影响等级influenceclass
外部作业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影响程度的分级。
3.7
净距控制值valuefornetdistancecontrol
根据外部作业和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特点,为保护结构安全,规定的外部作业区域外边线与城市轨
道交通结构外边线之间的最小净距离。
3.8
安全控制标准standardforsafetycontrol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安全现状及其保护要求,基于外部作业过程中轨道交通结构的响应特征,
为保护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而制定的控制标准。
3.9
结构安全控制指标controlindexforstructuralsafety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安全现状及其保护要求,基于外部作业过程中轨道交通结构的响应特征,
为保护结构安全而选用的变形或内力等控制指标。
3.10
现状调查investigationofpresentstate
现状调查指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状态调查,包括外部作业实施时的工前调查、过程调查及工后确
认。工前调查是对既有结构原始状态的观察和记录;过程调查是外部作业过程中对既有结构的跟踪监控;
工后确认是在外部作业完成后对既有结构状态的再次确认。
3.11
接口改造interfacetransformation
5
DB32/T4351—2022
当外部工程需与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相衔接时,采用改造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方式,实现外部结构与
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相连接的工程。
3.12
结构安全监测structuresafetymonitoring
为保护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采用仪器量测、现场巡查或远程视频监控等手段和方法,实时、动
态地收集反映城市轨道交通结构以及周边环境对象的安全状态、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的信息,并进行分
析和反馈。
3.13
监测预警等级alarmingclassonmonitoring
根据监测值与相应的结构安全控制指标值的比值,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实行监测预警管理的分级。
3.14
地下结构病害undergroundstructuraldisease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现象,包括渗漏水、管片裂损、管片错台、不均匀沉降及
横断面变形等。
4基本规定
4.1一般规定
4.1.1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工作包含既有结构保护、外部作业控制、接口改造、安全监测及地
下结构病害治理等内容。
4.1.2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工作应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管理平台
应实现巡查、项目管理、安全监测及应急处置等各类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
4.1.3在城市轨道交通周边进行外部作业时,应制定安全可靠的作业方案和保护措施,外部作业不得
影响轨道交通结构的承载能力、正常使用、耐久性和其他特殊功能。
4.1.4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应设置控制保护区,设置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地下车站与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不小于50m,其中,过江(河、湖)段隧道结构外边线不小于
100m;
b)地面和高架车站、路基和桥梁结构外边线外侧不小于30m;
c)附属建(构)筑物(含出入口、换乘通道、通风亭、冷却塔和变电塔等)结构外边线及车辆
基地用地范围外侧不小于10m。
4.1.5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应设置特别保护区,设置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地下车站与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不小于5m,其中,过江(河、湖)段隧道结构外边线不小于
50m;
b)地面和高架车站以及线路轨道结构外边线外侧不小于3m;
c)附属建(构)筑物(含出入口、换乘通道、通风亭、冷却塔和变电塔等)结构外边线及车辆
基地用地范围外侧不小于5m。
4.1.6遇特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殊的外部作业或既有结构存在较大结构病害时,城市轨道交通
控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范围可适当扩大。
6
DB32/T4351—2022
4.1.7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相邻线路分期建设时,先建工程应充分考虑后建工程的建设影响及需要,
为后建工程预留实施条件。
4.1.8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安全控制应包括:外部作业影响等级、外部作业净距控制值、结构安全控
制指标。
4.2外部作业影响等级
4.2.1外部作业影响等级应综合考虑其作业特点、与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空间关系、轨道交通结构类
型及现状、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等确定。
4.2.2外部作业为基坑工程、隧道工程(矿山法、盾构法或顶管法工程)等时,其影响等级应按表1
进行划分,其中接近程度和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宜按本规程附录A确定。
表1外部作业影响等级的划分
接近程度
外部作业非常接近接近较接近不接近
的工程影响分区
强烈影响区(A)特级特级一级二级
显著影响区(B)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一般影响区(C)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较小影响区(D)二级三级四级四级
注1:本表适用于围岩级别为IV、V的情况;围岩级别为I~III的情况,表中的影响等级可降低一级,四级以下仍定为
四级;软土地区,表中的影响等级应提高一级,特级时不再提高;
注2:围岩级别应按现行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中的有关规定确定。
4.2.3外部作业为其他工程(道路、绿化及管线工程等)时,其影响等级宜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结构
型式、外部作业与轨道交通结构的空间关系,由附录B确定;采用明挖工法的管线工程可参照基坑工程
进行分级。
4.2.4当外部作业影响范围内存在多种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时,可根据结构类型的不同,分别确
定影响等级,并取其较高等级为工程影响等级。
4.2.5特殊情况下外部作业影响等级按下列原则调整:
a)当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处于复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或存在地质灾害的情况时,外部作业
影响等级应提高一级;
b)对于涉及降低或抽取承压水的外部作业工程,其影响等级应提高一级;
c)联络通道等结构特殊区段、结构病害严重或结构变形较大时,外部作业影响等级可提高一级;
d)当基坑深度超过5m时,若临近城市轨道交通结构侧边长超100m或开挖面积超10000m2,其
影响等级可提高一级。
4.2.6重大影响外部作业指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主要包括:
a)影响等级划分为特级、一级的外部作业;
b)影响等级为二级的外部作业,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周边土体以淤泥、淤泥质土或其他高压缩性
软土为主或轨道交通结构处于断裂破碎带、岩溶、土洞、松散岩土体等不良地质体或特殊性岩
土发育区域;
c)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影响较大的地下水作业,特别是抽降承压水作业;
d)穿越轨道交通地下结构的作业,不含尺寸及埋深较小的明挖小型管沟、明渠及牵引拖拉管等交
叉作业。
7
DB32/T4351—2022
4.3外部作业净距控制值
4.3.1外部作业净距控制值宜符合表2的规定。
表2外部作业净距控制值(m)
轨道交通结构地下结构
外部作业地面结构高架结构
装配式现浇
围护桩、地下连续墙*≥7.0≥5.0≥5.0≥5.0
非挤土桩≥5.0≥3.0≥3.0≥3.0
工程桩*
挤土桩≥30.0≥20.0≥6.0≥6.0
锚杆、锚索、土钉(末端)*≥10.0≥6.0≥6.0≥6.0
上方基坑#≥4.0———
穿越隧道#≥2.0———
钻探孔*≥6.0≥3.0≥3.0≥3.0
起重、吊装设备(站位及吊物)—≥6.0≥6.0
搭建棚架及宣传标志—≥6.0≥6.0
存放易燃物料—≥6.0≥6.0
浅孔爆破*≥15.0≥15.0≥15.0
深孔爆破*≥50.0≥50.0≥50.0
注3:装配式地下结构指盾构法或顶管法隧道以及其他拼装地下结构;
注4:灌注桩采用冲孔、振动工艺时,按挤土桩考虑;围护桩、地下连续墙不含接口改造作业;
注5:上方基坑作业的竖向净距不宜小于1.0D,且不小于4.0m;下穿隧道作业的竖向净距不宜小于1.0.D,且不小于
2.0m;D为新建隧道及既有结构外径或宽度的最大值;
注6:当地基土以软弱土为主时,表中的净距控制值宜适当提高,并从严控制;对突破净距控制值的,须经专题专
项研究确定。
*指外部作业与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外边线之间的水平投影净距
#指外部作业与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外边线之间的竖向净距
4.3.2油气、燃气、天然气等易燃且易爆物的净距控制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
火规范》GB50183和《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的要求,综合考虑其防火、防爆的安全保护要
求后确定。
4.3.3汽车加油加气站的净距控制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
的要求确定。
4.3.4外部作业与越江(河、湖)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的净距控制值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不
宜小于表2中相应数值的3倍。
4.3.5高压电力管线、架空电力线等设施的净距控制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
设计规范》GB50061、《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及《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
范》GB50289等的要求确定。
4.4结构安全控制指标
4.4.1结构安全控制指标包括:位移、差异沉降、相对收敛、变形曲率半径、变形相对曲率、变形速
8
DB32/T4351—2022
率、结构裂缝、管片接缝张开量与管片错台、附加荷载、振动速度等。
4.4.2结构安全控制指标值的选择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并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特点、安全现状、
结构保护及运营安全要求、外部作业对既有结构的影响特征等合理选用。当存在时空相近的多项外部作
业时,应综合考虑叠加效应,合理分配结构安全控制指标。
4.4.3外部作业引起的城市轨道交通结构附加荷载及变形不得超过安全控制指标的控制值,累计变形
不得超过安全控制指标的累计值,道床与轨道结构变位不得影响列车运营安全。
4.4.4既有结构变形或病害较严重、存在维修或加固情况的,结构安全控制指标值应根据现状评估结
果确定,并从严控制。
4.4.5结构安全控制指标值宜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
5既有结构保护
5.1一般规定
5.1.1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从事外部作业时,应事先开展现状调查、地质条件及环境调查,
并制定结构安全保护方案。
5.1.2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从事重大影响外部作业时,应对既有结构进行安全评估和安全监
测,在结构安全保护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应急预案;外部作业影响等级为二级时,宜按上述规定执行。
5.1.3当外部作业发生重大设计变更或施工变更时,应重新编制结构安全保护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
证。
5.1.4外部作业实施时,应结合现场巡查和监测数据,动态调整结构安全保护实施方案与措施。
5.2现状调查和现场巡查
5.2.1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现状调查包括工前调查、过程调查及工后确认。现状调查应准确、全面反映
结构的安全现状。
5.2.2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调查范围应根据外部作业的类别及其影响等级综合确定,并宜符合表3的
规定:
表3现状调查范围
影响等级
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外部作业类别
基坑工程L+6hL+(4~6)hL+4hL+2hL
隧道工程L+6DL+(4~6)DL+4DL+2DL
管线工程L+20mL+10mL+5mL-
道路工程L+30mL+20mL+10mL-
注7:L表示外部作业的平面投影范围,h表示基坑埋深,D表示隧道外径或宽度,“m”为单位米;
注8:其他外部作业,如降水、桩基、地基加固等工程,应结合降水影响范围、接近程度、桩径、地质条件、施工
工艺、地区工程经验等综合确定其调查范围。
5.2.3工前调查应在安全评估之前进行,调查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地质条件和外部作业场地周边环境条件;
9
DB32/T4351—2022
b)勘察、设计、施工、竣工、大修和专项维修、前期其他外部作业影响扰动记录及监测数据等资
料;
c)既有结构的变形及病害情况,重点是地下结构的渗漏水、道床脱空、不均匀沉降、管片裂损、
管片接缝张开与错台等;
d)重大影响外部作业调查范围内的结构断面测量,其中盾构法隧道宜进行逐环测量,明挖及矿山
法隧道断面测量间距不宜大于5m。
5.2.4施工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时,宜开展过程调查工作:
a)既有结构监测数据的变化量、变形速率均超过安全控制指标的60%或变化量与变形速率之一超
过安全控制指标的80%;
b)既有结构原有病害出现较快发展或新增病害较多。
5.2.5工后确认应在外部作业完成且既有结构变形稳定之后开展。确认范围与内容应与工前调查一致,
当外部作业对既有结构造成较大影响时,应适当扩大工后确认的范围与内容。
5.2.6工后确认应与工前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结合病害及变形的发展情况,综合评估既有结构的安全
性、耐久性及对运营安全的影响。
5.2.7外部作业现场巡查应采取日常巡查和重点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重大影响外部作业,应进行重
点巡查。
5.2.8当城市轨道交通结构预留外部接口时,外部作业实施期间还应检查接口处的安全防护情况。
5.2.9当现场巡查发现既有结构出现异常时,应结合监测数据等资料,对结构进行安全状态分析,并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不利影响。
5.3安全评估
5.3.1安全评估宜贯穿于外部作业的设计、实施等各阶段,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现状评估、外部
作业影响预评估、外部作业施工过程评估和外部作业影响后评估,安全评估的流程如图1所示。
轨道交通既有结构现状评估
方案设计阶段
外部作业影响预评估
实施阶段监测预警或影响
外部作业施工过程评估
轨道交通安全
实施完毕后外部作业影响后评估
图1安全评估流程
5.3.2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现状评估应在外部作业实施前,通过现状调查、检测、测量和计算分析等
手段,评估当前既有结构的安全状态及剩余抗变形能力、承载能力,并确定相应的结构安全控制指标。
5.3.3外部作业影响预评估应在外部作业实施前,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类比等方法,预测
外部作业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影响程度,评估外部作业方案和既有结构保护方案的可行性。
5.3.4外部作业施工过程评估应综合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监测数据、过程调查和外部作业预评估成果,
及时评估既有结构当前的安全状态。
10
DB32/T4351—2022
5.3.5外部作业影响后评估应在外部作业完成后进行,根据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造成的影响程度评估
结构的安全状态;若结构变形较大或产生的病害较严重,应根据轨道交通结构安全和运营安全要求,提
出相应的修复、加固等治理措施。
5.3.6安全评估应形成专项评估报告,内容包含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安全影响分析、结论及建议等,
并应符合附录D的技术要求。
5.4地下结构保护
5.4.1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上方区域不应作为材料堆场,不宜设置基坑出土口或运输车道。外部作
业的重型设施和设备应与既有结构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5.4.2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进行加载或卸载作业时,应验算对地下结构安全的影响,并应满
足相应的结构安全控制指标。
5.4.3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进行工程勘探、拉锚、降水试验等钻孔作业时,应严格控制其与
既有地下结构的净距,并制定安全可靠的作业方案。
5.4.4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新建建筑物时,应验算其建成后在地层中产生的附加荷载对既有
地下结构的影响。对于新建高层建筑,可采取增大建筑退界、减少结构荷载、增大桩基刚度或采用端承
桩等措施,降低外部作业完成后地层的后续沉降对既有地下结构的影响。
5.4.5在城市轨道交通结构上方进行原有建筑拆除时,应采取逐层拆除辅以监测等有效措施避免既有
地下结构上方荷载的急剧变化。
5.4.6在城市轨道交通结构上方进行道路、管线等外部作业时,应与既有地下结构的防水保护层保持
合理的安全距离。当外部作业需部分凿除结构压顶梁或冠梁时,不得影响既有结构本体安全和抗浮安全,
并满足防渗漏要求。
5.4.7临近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进行注浆、旋喷等有附加压力的外部作业时,宜通过工程类比或相
似地层中的压力控制试验,合理确定压力控制参数,使作用于既有结构侧壁上的附加荷载不大于20kPa。
5.4.8过江(河、湖)段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不应进行采砂、抛锚或拖锚等水下作业,水下清
淤疏浚作业应保证轨道交通结构上方覆土厚度不小于设计要求。
5.5地面和高架结构保护
5.5.1外部作业禁止施工侵限、车辆碰撞、设备侧翻、物体坠入与占用轨道上方空,并应防止火灾、
水淹等危及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和设备设施安全的事件。
5.5.2上跨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或高架结构的外部作业,与轨道及接触网等的净空应满足行车安全和运
营维保的要求,并应针对轨道交通结构和行车安全设置防护措施,严禁掉落任何物体。
5.5.3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或高架结构交叉的市政道路应设置限高和防护、防撞设施。
5.5.4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或高架结构并行的桥梁等交通设施,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或设置通长的
防撞墙。
5.5.5当城市轨道交通结构邻近高边坡、高挡墙、高压铁塔等高大建(构)筑物时,外部作业应保证
高大建(构)筑物及其基础的安全。
5.5.6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或高架结构上方进行跨线架空作业时,应满足本规程4.3.1条和现行国家标
准《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
的有关规定。
5.5.7在水域段临近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结构进行外部作业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撞击水中桥墩和桥
面结构。
5.5.8外部作业完成后,还应考虑建(构)筑物使用阶段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采
取对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11
DB32/T4351—2022
6外部作业控制
6.1一般规定
6.1.1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进行外部作业前,应根据作业场地环境、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
件、轨道交通结构现状,确定既有结构的安全控制标准和外部作业工程的实施方案。
6.1.2外部作业工程实施方案包括外部作业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安全评估、轨道交通结构专项保护
方案和应急预案等。同一场地存在多项外部作业时,应综合考虑各项作业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产生的叠
加影响。
6.1.3临近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对振动、噪声等作用敏感的建筑时,应充分考虑轨道交通运营对其
产生的环境影响,并做好相关控制措施。
6.1.4外部作业引起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损伤时,应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加固后的轨道交通结构承载能
力、正常使用功能及耐久性能等应满足后续使用年限内的安全运营要求。
6.1.5外部作业应综合考虑施工、工后沉降和运营振动等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直接不利影响,同时
也应考虑因外部作业引起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变形过大或破坏对轨道交通结构产生的间接不利
影响。
6.2基坑工程
6.2.1外部基坑工程应遵循“近浅远深,近小远大,先远后近”的设计和施工原则,并综合考虑基坑
施工全过程及上部建筑施工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不利影响。
6.2.2外部基坑的不同部位可采用不同的外部作业影响等级,相邻部位的级差不宜大于一级,并应设
置可靠的过渡措施。
6.2.3当外部基坑横跨城市轨道交通结构上方时,宜通过分坑措施将外部基坑分为上方基坑和侧方基
坑,根据其不同属性分别进行设计与施工,并综合考虑各分坑的叠加影响。
6.2.4当外部基坑位于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正上方时,竖向净距控制宜满足本规程表2的相关规定,有
特殊要求时应通过专项评估确定既有结构上方的覆土厚度。
6.2.5对于软土地区规模较大的外部基坑工程,应通过分区或分坑措施降低单体基坑的开挖面积,并
明确单体基坑的施工时序,减少时空效应影响。
6.2.6当外部基坑横跨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时,分坑措施宜符合下列规定:
a)采取地基土体加固措施时,加固体与轨道交通结构的水平及竖向净距均不宜小于2m;
b)单体基坑施工对轨道交通结构影响较大,且结构安全状态高于2级时应从严控制,必要时可在
基坑内设置临时压重措施;
c)基坑沿既有结构纵向分区长度不宜超过基坑与既有结构的竖向净距;
d)既有结构上方地下室宜增加抗拔措施。
6.2.7基坑土方开挖应充分利用时空效应规律,遵循“分层、分块、限时”的原则。重型机械设备、
土方运输车辆的行进路线应避开城市轨道交通正上方区域,地面荷载应满足设计要求。
6.2.8基坑工程的围护结构及支撑体系应保证与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安全距离,当外部作业影响等级
为特级、一级或有特殊要求时,应采用整体刚度较大的支护结构体系,并匹配相应的施工辅助措施以降
低施工不利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B/T 11370-2013 上粉机 2013-12-31
- JB/T 11619-2013 QDX点线啮合齿轮减速器 2013-12-31
- NB/T 42034-2014 孤网运行的小水电机组设计导则 2014-06-29
- NB/T 35024-2014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2014-06-29
- NB/T 20279-2014 核电厂控制棒驱动机构线圈绝缘系统耐热性评定方法 2014-06-29
- JB/T 3732.2-2013 剃齿机 第2部分:技术条件 2013-12-31
- NB/T 10016-2014 煤层气排采工程方案设计编制规范 2014-06-29
- YD/T 1661-2007 基于互联网服务(Web Service)的开放业务接入应用程序接口(Parlay X)技术要求 2007-07-20
- JB/T 9940.2-2013 工具柄自锁圆锥变径套 第2部分:技术条件 2013-12-31
- JB/T 11621-2013 电化学气体传感器 201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