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 878-2010 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低层建筑技术规程
DB63/ 878-2010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Wall Panels for Low-Rise Build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0年05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石家庄晶达建筑体系有限公司、华声(天津)国际企业有限公司、华太筑业(北 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黄小坤、 肖伟、 李云峰、 霍威、 赵仲星、 戴自强、 郑奎、 李波、钟有为 。
- 出版信息:
- 页数:2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878—2010
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低层建筑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low-risebuildingof
reinforcedconcretecompositewall-panel
文稿版次选择
2010-05-12发布2010-05-12实施
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3/878—2010
前言
根据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青海省2010年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青质监标函
[2010]60号)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本规程。
本规程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结合青海省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河北、山东、山
西、内蒙、河南、天津、北京、四川、辽宁等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了
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材料、基本规定、设计基本要求、施工及工程质量验收等。
本规程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具体负
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北三环东路
30号,邮编:100013)。
本规程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规程参编单位:石家庄晶达建筑体系有限公司、华声(天津)国际企业有限公司、华太筑业(北
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黄小坤、肖伟、李云峰、霍威、赵仲星、戴自强、郑奎、李波、钟有为。
I
DB63/878—2010
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低层建筑技术规程
1总则
1.0.1为提高低层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做到安全、适用、经济、环
保,保证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房屋高度不超过12m、层数不超过3层、抗震设防烈度不高于8度的钢筋混凝土复
合墙板低层建筑的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
1.0.3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低层建筑的材料、设计、施工和工程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
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青海省现行有关地方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reinforcedconcretecompositewall-panel
在钢丝网架板两侧浇筑或喷射规定厚度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后形成的兼受力、保温、隔声于一体的
钢筋混凝土复合墙体。
2.0.2钢丝网架板spatialwiremeshedpolystyrenepanel
由两层规定的受力钢丝焊网、中间层保温板及与钢丝焊网焊接的三维立体均布斜插钢丝(腹丝)形
成的受力空间板架。
2.0.3现浇复合墙板cast-in-situRCcompositewall-panel
钢丝网架板两侧混凝土均在现场浇筑或喷射而成的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
2.0.4预制复合墙板precastRCcompositewall-panel
钢丝网架板两侧混凝土均在工厂预制而成的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
3材料
3.0.1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的混凝土,现场浇筑时应采用自密性混凝土;现场喷射时应采用喷射用混凝
土。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预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
3.0.2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边缘构件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级钢筋,也可采用HRB335、HPB235级钢
筋;钢丝网架板内主受力侧配筋可采用CPB550、CRB550冷拔低碳钢丝或HPB400、HRB335级钢筋,采用低
碳冷拔钢丝时应采取镀锌等有效防腐措施;现浇普通剪力墙宜采用HRB400、HPB300级钢筋,也可采用
HRB335、HPB235级钢筋。
3.0.3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的保温板应采用燃烧性能不低于E级的模塑聚苯乙烯板或挤塑聚苯乙烯板。
采用模塑聚苯乙烯板时,其表观密度不应小于18㎏/m3,其他物理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绝热用模
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10801.1的有关规定;采用挤塑聚苯乙烯板时,其表观密度宜为30kg/m3~
35kg/m3,其他物理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10801.2的有关规
定。
3.0.4非承重内隔墙宜采用轻质材料,并应符合隔声、环保要求。
1
DB63/878—2010
3.0.5用于预埋件的钢板、钢带,宜采用Q235、Q345级钢,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
GB/T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
4设计基本要求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的抗震设防分类以及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的有关规定。
4.1.2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低层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宜简单、
规则,结构刚度宜均匀、连续。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4.1.3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建筑的层高不宜大于4.2m。
4.1.4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建筑的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40m。
4.1.5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低层建筑应根据设防烈度、场地类别按表4.1.5确定抗震等级。
表4.1.5结构抗震等级
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6度7度8度
场地类别0.05g0.10g0.15g0.20g
Ⅱ四四四三
Ⅲ、Ⅳ四四三三
注:1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允许按表内降低一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四级时不应降低;
2部分框支结构框支层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应按表内提高一级采用;
3乙类建筑应按表内提高一级采取抗震措施。
4.1.6房屋的外墙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楼(电)梯间墙、分户墙等有保温、隔声要求的墙体
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其他部位墙体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或普通剪力墙、短肢剪力墙,也
可根据需要采用非承重隔墙。
4.1.7当底层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框支层内部的落地剪力墙宜采用普通剪力墙;
b)长矩形平面建筑落地剪力墙间距,6、7度时不应大于1.5B和12m的较小值,8度时不应大于1.5B
和9m的较小值,此处B为楼盖宽度;
c)转换层上、下层刚度变化以及楼板厚度、配筋构造等其他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4.1.8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低层建筑,6度时可不进行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但应满足本规程规定的
抗震措施要求;7、8度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进行地震作用计
算和截面承载力验算。
4.1.9在规定的多遇地震和风荷载作用下,除框支层外,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建筑可不进行结构的变
形验算。
4.1.10当楼面梁与混凝土复合墙板在平面外方向连接时,应至少采取下列措施之一加强混凝土墙体:
a)沿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接的混凝土墙体;
b)在梁与墙相交处设置扶壁柱,并宜按计算确定其截面和配筋;
c)在梁与墙相交处设置暗柱,并宜按计算确定其截面和配筋。
2
DB63/878—2010
4.1.11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结构宜采用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方案;横墙最大间距应满足表4.1.11
的要求,房屋局部尺寸宜满足表4.1.11的要求。
表4.1.11横墙最大间距及局部尺寸限值(m)
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
横墙最大间距12129
窗间墙最小宽度0.81.01.2
外承重墙尽端最小长度0.81.01.2
注:对乙类建筑,6、7度时应提高一度查表。
4.1.12屋面板采用钢筋混凝土复合板时,应满足承载力、变形、连接构造及节能要求,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a)复合板上层板宜采用细石混凝土,其厚度不应小于40mm;
b)复合板下层板宜采用抗裂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其厚度不应小于30mm;
c)复合板的斜插丝间距宜为50mm~100mm,直径不应小于3mm;
d)复合板下层板的钢丝网片受力纵向丝直径应根据荷载、跨度及支承条件由计算确定。
4.1.13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4.1.14长期受高温影响的部位,不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在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上开设可能受
高温影响的洞口时,洞口周边应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
4.2荷载和地震作用
4.2.1建筑的风荷载、楼面活荷载、屋面雪荷载取值以及荷载组合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
规范》GB50009的规定执行。
4.2.2建筑的场地类别、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以及反应谱特征周期等,应根据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确定。
4.2.3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低层建筑可按底部剪力法进行计算地震作用,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4.3地基与基础
4.3.1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低层建筑可采用毛石、实心砖等砌体条形基础以及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4.3.2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设计规范》GB50007和行业标准《镇(乡)、村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JGJ161的有关规定。
4.3.3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明显不同的地基土上;
2当同一结构单元基础底面不在同一标高时,应按1:2的台阶逐步放坡。
4.3.4基础的埋置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500mm;
2当为季节性冻土时,宜埋置在冻土深度以下或采取其它防冻措施;
3基础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当必须埋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地基土在施工时不受扰动的
措施。
3
DB63/878—2010
4.4结构分析及承载力验算
4.4.1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可按弹性方法计算分析;楼层梁和连梁可考虑局部塑性
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布。
4.4.2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低层建筑可按剪力墙结构进行计算。内力和位移计算时可假定楼板在其自
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刚度。当楼板会产生明显的平面
内变形时,计算应考虑其影响,或对按刚性假定的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4.4.3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进行承载力计算,若两侧混凝土厚度不同且较薄侧小于50mm时,则墙板计
算厚度宜取较厚侧混凝土板厚度。当同时满足下列规定时,墙板计算厚度宜取两侧混凝土截面总厚度的
0.9倍。
a)钢丝网架板内斜插钢丝的数量、直径、方向满足表4.4.3的规定;
表4.4.3钢丝网架板斜插钢丝要求
保温板厚度b(㎜)b≤8080<b≤120120<b≤180
直径(㎜)2.53.03.03.53.54.0
最低数量(个/㎡)2001001208010050
与焊网的夹角25°~65°
b)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应设置边缘构件及暗梁,且边缘构件和暗梁的截面厚度不宜小于复合墙板厚
度。
4.4.4当复合墙板承受较大集中荷载时,应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4.4.5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应按下列规定设置边缘构件及暗梁:
a)现浇复合墙板建筑的外墙转角以及乙类建筑和二、三层丙类建筑的墙墙相交部位的现浇复合墙板
应设置边缘构件,其构造措施应满足本规程4.5.2条相关规定。复合墙板的门窗洞口宜设置加强边框,
其构造措施应满足本规程4.5.3条相关规定。乙类建筑及二、三层的丙类建筑的现浇复合墙板与楼板连
接处宜设置暗梁,其构造措施应满足本规程4.5.4条相关规定。
b)预制复合墙板两端应设置边缘构件,墙板顶应设置暗梁。边缘构件及暗梁的设置应分别符合本规
程第4.5.2条和4.5.4条相关规定。
4.4.6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及其他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4.5构造要求
4.5.1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截面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a)保温层厚度应符合当地节能设计要求;
b)室外一侧混凝土厚度,采用喷射或预制时不应小于40mm,采用现浇时不应小于50mm;
c)当复合墙板两侧混凝土不等厚时,室内一侧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80mm;
d)两侧混凝土厚度之和,三、四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层高的1/30,二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层高的
1/25;
e)复合墙板两侧混凝土层中钢丝焊网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15%,钢丝直径不应小于2.5mm,其混凝
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
f)预制复合墙板的构造要求可按照本规程附录A执行。
4.5.2钢筋混凝土复合墙板边缘构件应满足下列规定:
4
DB63/878—2010
a)现浇复合墙板的边缘构件(图4.5.2-1)最小截面尺寸不应小于140㎜,其纵向钢筋二、三、四
级时分别不应小于4ϕ10、4ϕ8和4ϕ6;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箍筋间距二、三、四级时分别不应大于
200mm、200mm、250mm。
@
@@
@
@
@@
图4.5.2-1现浇复合墙板边缘构件连接构造图
注:LLE—钢筋与钢丝网抗震绑扎搭接长度
b)预制复合墙板边缘构件(图4.5.2-2)最小截面尺寸不应小于140mm,其边缘构件配筋应满足表
4.5.2的要求;
c)对可能产生热桥的部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板厚
板厚
图4.5.2-2装配复合墙板边缘构件连接构造图
5
DB63/878—2010
表4.5.2预制复合板边缘构件配筋要求
一型L型T型十型
抗震等级
纵向钢筋箍筋间距纵向钢筋纵向钢筋箍筋间距箍筋间距纵向钢筋箍筋间距
二4ϕ82008ϕ820010ϕ820012ϕ8200
三、四4ϕ62508ϕ625010ϕ625012ϕ6250
4.5.3现浇复合墙板门窗洞口的加强边框(图4.5.3)厚度不应小于60mm,内外两侧应设竖向钢筋1ϕ10,
分别锚入楼层梁,边框部分应设不小于ϕ6@250mm的U形箍筋或等面积的钢丝焊网。
图4.5.3门窗洞口加强边框连接构造图
注:LLE—钢筋与钢丝网抗震绑扎搭接长度
4.5.4现浇复合墙板暗梁(图4.5.4-1)或预制复合墙板的暗梁(图4.5.4-2)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
140mm,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其宽度,其纵向钢筋不应小于4Ԅ10;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应大
于250mm。
@
@
图4.5.4-1现浇复合墙板暗梁连接构造图
注:LLE—钢筋与钢丝网抗震绑扎搭接长度
6
DB63/878—2010
层高44层高层高44
4
44
(a)内墙双面搭楼板(b)外墙单面搭楼板
图4.5.4-2预制复合墙板暗梁连接构造图
4.5.5除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外,复合墙板与基础连接处应设置圈梁(图4.5.5-1、4.5.5-2),其截
面宽度宜大于墙板截面总厚度,截面高度应满足边缘构件钢筋锚固长度要求。圈梁纵向钢筋不应小于
4Ԅ12;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
预制复合墙板与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圈梁可采用预埋件焊接方式进行连接。
@
图4.5.5-1现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YB/T 4677-2018 钢中织构的测定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法 2018-10-22
- YB/T 4675-2018 摩托车减震器用精密无缝钢管 2018-10-22
- YB/T 4674-2018 焊接异型钢管 2018-10-22
- YB/T 4676-2018 钢中析出相的分析 透射电子显微镜法 2018-10-22
- YB/T 4165-2018 防振锤用钢绞线 2018-10-22
- YB/T 5127-2018 钢的临界点测定 膨胀法 2018-10-22
- YB/T 5053-2018 石墨阳极 2018-10-22
- YB/T 5128-2018 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图的测定 膨胀法 2018-10-22
- YB/T 4116-2018 镁钙砖 2018-10-22
- YB/T 4150-2018 β—甲基萘 20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