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1920-2013 泥炭术语

DB22/T 1920-2013 Peat terminology

吉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2/T 1920-2013
标准类型
吉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12-04
实施日期
2013-12-31
发布单位/组织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73.040

D21

备案号: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1920—2013

泥炭术语

Termsofpeat

2013-12-04发布2013-12-31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22/T1920—201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术语和定义..........................................................................1

2.1基本概念.........................................................................1

2.2泥炭物理性质.....................................................................3

2.3泥炭化学性质.....................................................................5

2.4泥炭生物性质.....................................................................7

2.5泥炭矿床.........................................................................7

2.6泥炭勘查.........................................................................8

2.7泥炭开发规划....................................................................11

2.8泥炭开采........................................................................12

2.9泥炭产品........................................................................13

2.10泥炭地保护.....................................................................14

I

DB22/T1920—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和GB/T20001.1-200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东北师范大学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泥炭沼泽研究所、吉林省标准化协会。

本标准起草人:卜兆君、郑星星、马进泽、曾竞、孟宪民、许春明、闫木林。

II

DB22/T1920—2013

泥炭术语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泥炭领域的通用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泥炭科研、保护、开发利用、教育、出版及其相关领域。

2术语和定义

2.1基本概念

2.1.1

泥炭peat

在过湿的嫌气环境中,由死亡后尚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积累形成的有机干物质含量达30%以上的

自然堆积物。

2.1.2

草本泥炭herbpeat

草本植物残体的含量需占泥炭有机残体总量的50%以上,一般以莎草科为主。

2.1.3

木本泥炭woodypeat

主要由乔木或灌木的枝干、根系、果和叶经过分解而形成的泥炭,其残体含量不低于泥炭有机残体

总量的50%。

2.1.4

藓类泥炭mosspeat

主要由泥炭藓等贫营养植物残体组成,其含量超过1/2,混有少量苔草和木本植物残体。

2.1.5

泥炭地peatlands

泥炭厚度大于30厘米的湿地生态系统。

2.1.6

泥炭矿peatmine

储量大于1万吨(烘干重)和泥炭厚度超过30厘米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泥炭地。

1

DB22/T1920—2013

2.1.7

泥炭沼泽mire

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其上生长喜湿或水生植物并有泥炭积累的一类生态系统。

2.1.8

埋藏泥炭地buriedpeatland

泥炭积累已经停止但仍保留泥炭层的死亡泥炭沼泽。

2.1.9

湿地wetland

狭义的湿地定义:湿地是位于陆地和水域交汇处的过渡生态系统,湿地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地表生

长湿生、沼生植物;长期或季节积水;土层严重潜育化或有泥炭积累。湿地的广义定义(拉姆萨尔公约):

湿地是沼泽地、泥炭地以及带有天然或人工的;长期或暂时性的;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

的;包括滨海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地带。

2.1.10

泥炭营养型nutrienttypeofpeat

根据植物组成和矿物营养多寡划分的泥炭类型。

2.1.11

富营养泥炭eutrophicpeat

草本植物残体占泥炭有机残体总量的50%以上,纯灰份含量超过7%以上的一类泥炭。

2.1.12

中营养泥炭mesotrophicpeat

各类植物残体均不超过50%以上,纯灰份含量界于5%~7%之间的泥炭。

2.1.13

贫营养泥炭oligotrophicpeat

藓类植物残体占总有机残体总量的50%以上,纯灰份含量小于5%的一类泥炭。

2.1.14

泥炭土peatysoil

由于长期积水,水生植被茂密,在缺氧情况下,大量分解不充分的植物残体积累并形成泥炭层的土

壤。

2.1.15

沼泽土miresoil

2

DB22/T1920—2013

在地表长期或季节性积水环境中,湿生或水生植物残体积累缓慢或微弱,具潜育层或兼有泥炭层的

土壤。

2.1.16

泥炭分类peatclassification

根据相应的条件和标准,对泥炭类型进行划分的过程。根据分类目的不同可以有科学分类和应用分

类等不同。

2.1.17

泥炭地分类classificationofpeatland

根据相应的条件和标准,对泥炭地类型进行划分的过程。

2.2泥炭物理性质

2.2.1

泥炭分解度decompositiondegreeofpeat

泥炭中植物残体腐解程度,即泥炭中植物残体由于腐解作用而失去细胞结构物质的含量占泥炭有机

质总量的百分比,或者说是泥炭中无定型腐殖质占有机质的百分率。

2.2.2

泥炭纤维含量fibrecontentofpeat

泥炭中的植物纤维占泥炭有机质的百分比。

2.2.3

泥炭残体组成compositionofpeatresidue

泥炭中造炭植物的种类和比例。

2.2.4

泥炭比重peatspecificgravity

单位体积内固体泥炭颗粒(不包括粒间空隙)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也称泥炭真比重。

2.2.5

泥炭容重bulkdensity

单位体积内泥炭(包括孔隙)的烘干重,也称假比重。

2.2.6

泥炭结构peattexture

不同形状的纤维和其他固相物质(包括腐殖质和矿物质)的组合排列性质。

2.2.7

3

DB22/T1920—2013

泥炭吸湿水peathydroscopicwater

泥炭表面分子力所吸附的单分子水层,只有在102~105℃条件下,变为气态时才能摆脱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