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348-2013 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DB35/T 1348-2013 Cod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for Casuarina Coastal Shelter Forest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3年08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福建省东山赤山国有防护林场、福建省平潭国有防护林场
- 起草人:
- 叶功富、聂森、林武星、黄金水、罗家基、李茂瑾、魏建文、陈胜、林同璋、高伟
- 出版信息:
- 页数:2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P86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348—2013
代替DB35/T160.1~160.5-2002
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ofCasuarinaProtectionForestConstructioninCoastalArea
2013-08-01发布2013-11-01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5/T1348—201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容器苗培育........................................................................2
5人工造林..........................................................................5
6抚育管理..........................................................................7
7低效林改造........................................................................8
8林分更新..........................................................................9
9检查验收.........................................................................10
10档案管理........................................................................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造林作业设计说明书.............................................11
附录B(规范性附录)造林小班检查验收一览表.......................................12
附录C(规范性附录)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小班档案卡.....................................13
参考文献............................................................................16
I
DB35/T1348—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替代DB35/T160.1~160.5-2002,与DB35/T160.1~160.5-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标准名称修改为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删除了DB35/T160.1-2002《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标准综合体体系表》,将DB35/T160.2~
160.5-2002整合成一个标准;
——增加和提出了沿海防护林、风口、客土、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主林带、副林带和低效林的定
义;
——对风口、流动沙地、固定沙地、滨海山地、滨海盐碱地、农田林网等不同区域造林技术进行了
细化分类;
——对农田防护林网的林带间距和林带宽度进行补充和修订;
——增加低效林改造技术内容;
——对防护林更新对象进行补充和修订。
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福建省东山赤山国有防
护林场、福建省平潭国有防护林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叶功富、聂森、林武星、黄金水、罗家基、李茂瑾、魏建文、陈胜、林同璋、
高伟。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历次发布情况为:
——FDBT/LY3-1986;
——DB35/T160.1~160.5-2002。
II
DB35/T1348—2013
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沿海防护林建设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容器苗培
育、人工造林、抚育管理、低效林改造、林分更新、检查验收、档案管理。
本规程适用于沿海地区的木麻黄防护林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
LY/T1251-1999(2010)森林土壤水溶性盐分分析
LYJ127-1991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DB35/T502-2003木麻黄水培育苗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沿海防护林
沿海地区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3.2
风口
海岸前沿流动沙地上受东北大风的长期吹拂形成的防护林带缺口或沙荒地。
3.3
客土
从林地外搬运而来,具有一定养分,土质较黏重、保水性能良好的土壤。
3.4
流动沙地
海岸前沿在风力3级情况下,沙粒会随风飘移的沙地。
1
DB35/T1348—2013
3.5
固定沙地
海岸后沿在风力3级情况下,沙粒不发生飘移的沙地。
3.6
主林带
与主害风的风向垂直的林带,即与秋冬季的东北风、北风的风向垂直。林带宽10m以上。
3.7
副林带
与主林带走向相垂直的林带。副林带宽6m以上。
3.8
低效林
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生态公益效能低下的森林。包括原生型低效林和经营型低效林。
4容器苗培育
4.1实生苗
4.1.1种子
4.1.1.1采种
8月~11月从树龄10年左右的健壮通直且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树上采集种子。
4.1.1.2种子贮藏
果实采收后,于阳光下曝晒,待球果开裂后,散出种子;种子充分干燥后,去除杂质,袋装后密封
低温贮藏,以保证发芽率。
4.1.1.3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5‰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min后,用清水洗净晾干,或用45℃~50℃温水浸泡3h~5h,
捞起晾干,即可播种。
4.1.2圃地
4.1.2.1圃地选择
应选择前茬未种过花生和茄类等农作物,地面平坦开阔,背风向阳,交通方便,土壤疏松肥沃,透
水透气性好,水源充足但排灌方便,人畜不易破坏的地块。
2
DB35/T1348—2013
4.1.2.2翻土作床
将播种地土壤彻底翻晒消毒、去除碎石等杂物后,整平作床压实,苗床高20cm~25cm、宽
80cm~100cm,沟宽30cm。
4.1.3播种
4.1.3.1时间
3月~4月间。
4.1.3.2方法
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地撒播于苗床上,然后将细沙均匀地筛盖在种子上,厚度约0.5cm,并浇水,
用稻草或干草覆盖。播种后先用药毒杀白蚁,防止蚁害,种子出土后如发现白蚁,可淋煤油驱除。种子
出苗后,小心地逐步揭除覆盖物。
4.1.3.3播种量
每平方米播种量5g~7g。
4.1.4幼苗管理
4.1.4.1浇水
每日早晚用细孔喷壶喷清水一次。
4.1.4.2除草
按“除早、除小、除了”原则及时进行除草。
4.1.5移栽
幼苗高约5cm~8cm时,修剪过长根系后移入容器袋内培育。
4.2水培小苗
按DB35/T502-2003要求培育。
4.3容器苗
4.3.1容器袋规格
用无纺布容器袋或袋壁打孔的聚乙烯薄膜袋,高15cm~20cm,直径10cm~16cm。需要使用大苗
造林的,应选择较大规格的容器袋。
4.3.2基质配制
基质配制选择下列配置方法之一:
a)70%红壤土、29%火烧土、1%过磷酸钙均匀混合;
b)99%红壤土与1%过磷酸钙均匀混合;
c)沤制松树皮25%与炭化锯末75%均匀混合。
3
DB35/T1348—2013
4.3.3基质装袋
实生幼苗或水培小苗移植前将基质装入容器袋,装实装满至离袋口1cm为宜;并将装好基质的容器
袋排列成畦。
4.3.4小苗移栽入袋
选择阴天或晴天的早、晚将实生幼苗或水培小苗移入容器袋。移植时用竹签在容器袋中央钻个小孔,
把苗移入,压紧营养土。
4.3.5苗木管理
4.3.5.1水肥
小苗移入容器袋后及时淋足定根水,并适当遮荫。栽后每天早晚各喷施一次清水,第6天后开始喷
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和水的混合溶液(比例为0.5:0.5:99),每间隔10天喷一次。
4.3.5.2除草
按“除早、除小、除了”原则及时进行除草。
4.3.5.3有害生物防治
苗圃发生有害生物主要是蟋蟀、蝼蛄类等地下害虫,采用以下方法诱杀或捕杀:
a)用炒香的米糠15kg~25kg,加90%晶体敌百虫100g,或加40%乐果乳剂100g,加适量水
拌匀做成毒饵,搓成黄豆大小颗粒,在雨后傍晚撒在虫穴附近诱杀;
b)用各类青菜叶或切碎的甘薯加入0.1%敌百虫配成毒饵,于傍晚投放于洞穴口上风处诱杀;
c)在苗圃空地堆置5cm~15cm厚的草堆若干,用以诱集若虫、成虫,然后集中捕杀。
4.4苗木出圃
4.4.1苗木调查
苗木出圃前采用样方机械布点,调查苗木株数、苗高、地径,预测合格苗产量。
4.4.2苗木分级
将合格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14/T 143-2006 苹果褐斑病测报调查规范 2006-05-01
- DB65/T 2296-2006 荆芥生产技术规程 2006-05-25
- DB65/T 2287-2006 阿勒泰羊疫病综合防治规程 2006-04-20
- DB31/T 356-2006 规模化奶牛场生产技术规范 2006-02-08
- DB65/T 2284-2006 阿勒泰羊标准体系总则 2006-04-20
- DB33/T 596-2006 钱塘江海塘工程维修养护技术规程 2006-01-05
- DB33/ 588-2005 扣件式建筑脚手架用钢管 2005-12-13
- DB65/T 2299-2006 板蓝根生产技术规程 2006-05-25
- DB65/T 2286-2006 阿勒泰羊管理规范 2006-04-20
- DB65/T 2617-2006 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 200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