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4/T 0333-2024 猕猴监测技术规程

DB54/T 0333-2024

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4/T 0333-2024
标准类型
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4-09
实施日期
2024-05-09
发布单位/组织
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65

54

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54/T0333—2024

猕猴监测技术规程

2024-04-09发布2024-05-09实施

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4/T0333—202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监测技术............................................................................2

4.1种群及栖息地监测................................................................2

4.2家域............................................................................3

4.3栖息地利用......................................................................4

4.4食物组成........................................................................5

4.5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6

4.6日活动时间分配..................................................................6

附录A(资料性)猕猴种群分布的访问调查表..............................................8

附录B(资料性)猕猴栖息地记录表.....................................................10

附录C(资料性)猕猴种群结构记录表...................................................11

附录D(资料性)猕猴及其栖息地受威胁因素及影响程度监测表.............................12

附录E(资料性)猕猴保护现状评估表...................................................13

附录F(资料性)猕猴栖息地周边社会经济评估表.........................................14

附录G(资料性)猕猴栖息地植物样方监测表.............................................16

附录H(资料性)猕猴栖息地植物物候监测记录表.........................................18

附录I(资料性)猕猴行为取样记录表...................................................19

I

DB54/T0333—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华电西藏能源有限公司、华电西藏能源有限公司大古水电分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黎大勇、申剑、白玛普加、夏万才、费汉榄、邹书珍、石维彬、彭松涛、唐赟、

晏国顺、朱蒙恩、潘炳锟、李磊。

II

DB54/T0333—2024

猕猴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猕猴种群、栖息地、家域、食物、日活动时间分配等监测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猕猴种群常规监测和评估工作,其他灵长类动物相关调查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4529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GB/T20399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

GB/T20416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

GB/T39738国家公园监测规范

LY/T1725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类型划分

LY/T1726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

LY/T1764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LY/T1813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HJ/T129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HJ710.3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栖息地

动物维持其生存所必须条件的具体区域。

3.2

样线法

动物种群监测的常用方法,通常样线长度2km-3km。

3.3

家域

1

DB54/T0333—2024

保证动物生活需要,动物在该空间中进行日常活动的区域。

3.4

最大熵模型

开展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的模型。

3.5

物候

植物一年四季各种生命现象季节性变化。

3.6

日活动分配

动物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全天时间合理分配到各种活动中的现象。

4监测技术

4.1种群及栖息地监测

4.1.1抽样方法及强度

根据监测区域猕猴历史分布在地图上标出猕猴的活动位点,结合猕猴集群活动和季节性的迁移规律,

猕猴家域面积(一个数量为100只的猕猴家域达5km2),栖息地利用偏好等特点,拟定重点监测区域。

4.1.2动物分布摸底调查

通过访问调查,填写《猕猴种群分布的访问调查表》(见附录A中表A.1)。结合访问调查、查阅

文献资料及林业和草原局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确定猕猴潜在分布点并在地图上标示。

4.1.3栖息地监测

4.1.3.1栖息地数据记录

在监测区域内,海拔每上升100m设置一条长度为2km-3km监测样线,填写一张《猕猴栖息地记录

表》(见附录B中表B.1)。

4.1.3.2栖息地质量评价及分类

结合猕猴生态学研究对其适宜栖息地的定义,选择逻辑斯蒂格式输出最大熵模型的预测结果。根据

20次重复后最大熵输出的平均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对监测区域猕猴的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在地理信息

2

DB54/T0333—2024

系统软件中以最大约登指数和平衡阈值对模型预测分布图进行重分类,将栖息地分为不适宜栖息地、次

适宜栖息地和适宜栖息地三类。

4.1.3.3栖息地面积计算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计算监测区域及各类自然保护地猕猴各等级栖息地的面积。

4.1.4种群数量监测

4.1.4.1监测时间及频率

在食物相对丰富的5月-7月和食物匮乏的11月至次年2月开展2次猕猴种群监测,结合2次监测

的数据,分析猕猴的种群动态。每个监测区域连续开展2年监测。

4.1.4.2监测方法

根据西藏地区地形复杂、猕猴密度低的特点,在地形较为平缓的地区,设置10条的监测样线,每

条样线长度为2km-3km,样线间隔100m;而在地形复杂的分布点,选择样线和样点结合的方法,样点选

择可视距离超过200m的突出大树、山脊和悬崖作为监测样点,在监测区域内设置样点10个,样点相互

间隔200m。

4.1.4.3猴群的计数

通过监测过程中发现的猴群活动痕迹(脚印、粪便、食痕、折断树枝)来判断猴群有无;如果发现

猴群,采用多人对不同年龄/性别组个体直接计数和拍摄视频后回放分析计数的方式,对猴群直接计数,

并填写《猕猴种群结构记录表》(见附录C中表C.1)。

4.1.5动物受威胁状况监测方法

根据监测过程中发现的人为活动痕迹、自然灾害以及森林病虫害等,填写《猕猴及其栖息地受威胁

因素及影响程度监测表》(见附录D中表D.1),结合访问调查和资料查阅,依据强、中、弱三个等级

对猕猴及其栖息地的受威胁和干扰状况进行评估。

4.1.6保护现状评估

4.1.6.1保护现状判断

通过猴群对监测人员的反应、监测人员接近猴群的最近距离、猴群活动范围与村庄的最近距离、以

及徒步监测过程中发现猎杀野生动物的套索多少来判断猴群的保护状态。

4.1.6.2猴群间联系的判断

通过2个自然种群之间裸露地猕猴留下的活动痕迹(脚印、粪便)来判断猴群之间的联系。

4.1.6.3数据记录

3

DB54/T0333—2024

填写《猕猴保护现状监测表》(见附录E中表E.1)。

4.1.7社会经济评估

不同季节在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调查访问并填写《猕猴栖息地周边社会经济评估表》(见附录F中

表F.1)。

4.2家域

4.2.1猴群跟踪

清晨(06:00-06:30)出发,发现猴群后,在地形平缓地区采用尾随跟踪的方法,而在地形复杂

地区,选择视野开阔(可视距离超过200m)的高大乔木、山脊或悬崖顶作为监测点,依托高倍单筒望

远镜进行观察,直到猴群傍晚(18:00-19:00)进入夜宿地为止。

4.2.2数据记录及统计

观察过程中,每隔30min,定位猴群具体位置(尾随过程:使用GPS仪定位;监测点观察:地形图、

指南针和测距仪相结合进行定位),同时记录猴群活动地的植被类型、坡度和坡向等地理因子。数据统

计时以30min为利用某地1次为单位,计算猴群利用家域中不同位置的强度。同时也记录猴群活动过后

留下的遗迹(粪便、折断的树枝、吃剩的食物、留下的脚印等)和猴群曾经活动(通过询问向导)的位

点、海拔、植被类型。只要猴群进入过某个区域,就将这个区域算在家域之内。在计算种群密度和生物

量时,采用的平均个体重量为9.1kg。

4.2.3家域的分析计算及制图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来计算猕猴的家域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制图。

4.2.4家域中不同空间的利用强度调查

设定100m×100m的网格,通过统计猴群对每个网格的利用频次,来监测猴群对家域中不同空间的

利用强度。(进入网格数×0.0625km2)。

4.3栖息地利用

4.3.1样方设置

在猕猴活动区域内,海拔升高100m设置一条2km-3km的样线,样线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并覆盖监测

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穿越猕猴活动的整个区域。在样线上每隔100m设置一个20m×20m的植物样方,植

物样方数量80个-100个适宜,并用号码牌标记胸径(DBH)≥10cm的乔木,以便长期监测。

4.3.2栖息地生态因子分级

样方调查时,使用GPS仪记录样方的点位,并填写《猕猴栖息地植物样方监测表》(见附录G中表

G.1)。结合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