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297-2022 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技术规程

DB23/T 3297-2022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ir Source Heat Pump Heating System in Cold Regions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4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3/T 3297-2022
标准类型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07-07
实施日期
2022-10-06
发布单位/组织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4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140.10

CCSP46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3297—2022

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技术规程

2022-07-07发布2022-10-06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23/T3297—2022

目次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基本规定...............................................................................3

5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设计............................................................3

5.1热负荷计算.........................................................................3

5.2户式空气源热泵机组选型............................................................4

5.3辅助热源...........................................................................4

5.4输配系统...........................................................................4

6分布式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设计......................................................5

6.1热负荷计算.........................................................................5

6.2热源站设计.........................................................................5

6.3输配系统...........................................................................6

7供暖末端设计...........................................................................6

7.1辐射供暖...........................................................................6

7.2散热器供暖.........................................................................8

7.3风机盘管供暖......................................................................8

8电气与控制.............................................................................8

8.1一般规定...........................................................................8

8.2配电系统...........................................................................8

8.3控制系统...........................................................................9

9施工安装...............................................................................9

9.1一般规定...........................................................................9

9.2施工组织..........................................................................10

9.3安装..............................................................................10

10调试与验收...........................................................................11

10.1一般规定.........................................................................11

10.2调试.............................................................................11

I

DB23/T3297—2022

10.3竣工验收.........................................................................13

11运行与维护...........................................................................13

11.1一般规定.........................................................................13

11.2系统运行.........................................................................13

11.3系统维护.........................................................................14

附录A(资料性)供暖末端设计选型..................................................15

A.1典型供暖地面构造图示.............................................................15

A.2供暖地面单位面积散热量...........................................................20

A.3散热器散热量.....................................................................28

A.4散热器数量修正方法...............................................................29

A.5风机盘管供热额定值...............................................................31

附录B(规范性)验收表格..........................................................32

II

DB23/T3297—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爱科德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福德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寒地黑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宏宇环保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沈阳

明盛颐恒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北

京石油化工学院、陕西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

展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青岛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青岛哈船惠今能源有限公

司、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院、方舟国际设计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倪龙、王芃、姜鑫、韩兴旺、孔德军、郑雪晶、李彦海、于冰、刘远辉、尹承

昕、李德欣、李天普、刘光、冯玉刚、张俊英、吕芳玉、赵密升、李现河、陈启、王昕、于磊、雷朋飞、

唐刚山、王伟、魏文哲、张林华、王松庆、王志国、王强、韩志涛、李丽娜、汪涛、徐林彤、刘旭晨、

张晓萌、林木森、叶盛辉、刘心怡、宋宇、刘军、赵昕。

III

DB23/T3297—2022

IV

DB23/T3297—2022

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设

计、分布式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设计、供暖末端设计、电气与控制、施工安装、调试与验收、运行

与维护。

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空气源热泵供暖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13754供暖散热器散热量测定方法

GB/T18837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GB/T19232风机盘管机组

GB/T25127.1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

(冷水)机组

GB/T25127.2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第2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冷水)

机组

GB/T29044采暖空调系统水质

GB50019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118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50155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24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74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411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8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

GB5134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CJJ34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CJJ/T81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

JB/T13573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热风机

1

DB23/T3297—2022

JGJ142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

JGJ174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5015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airsourceheatpumpheatingsystem

以空气为低位热源,由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机组、输配系统、供暖末端组成的供暖系统。

3.2

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householdairsourceheatpumpheatingsystem

以单台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机组(名义制热量不大于35kW)为热源,为单独用户供暖的系统。

3.3

分布式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distributedairsourceheatpumpcentralheatingsystem

以多台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机组(名义制热量大于35kW)群组布置作为分布热源,集中制备供

暖热水,通过循环水泵由热媒管道输送至多个热力入口、热用户的供暖系统。

3.4

低环温热水机组lowambienttemperaturewaterheatingunit

采用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机组直接制备热水的机组。

3.5

低环温热风机组lowambienttemperatureairheatingunit

采用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机组直接制制备热风的机组。

3.6

低环温多联式热风机组lowambienttemperaturemulti-connectedairheatingunit

采用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机组制取热风的多联式机组。

3.7

有效制热量effectiveheatproduction

根据冬季供暖室外温度修正,并减去机组结霜除霜过程引起的制热量损失后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制热

量。

3.8

平衡点温度balancepointtemperature

建筑的供暖热负荷与空气源热泵机组制热量相等时所对应的室外温度。

3.9

水力模块waterhydraulicmodule

在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中,安装于低环温热水机组与供暖末端之间,包含制冷剂-水换热器、

循环水泵、定压装置和过滤器等部件的一体化组件。

3.10

缓冲水箱buffertank

设置在低环温热水机组和供暖末端之间,储存热水并能够增加系统水容量的装置。

3.11

群组布置grouplayout

低环温热水机组多台组合为一组,并采用相同的集中控制策略的一种布置形态。

2

DB23/T3297—2022

4基本规定

4.1采用空气源热泵供暖时,应优先选用能效高的设备,进行技术经济性分析和碳排放分析,并应按

平衡点温度确定是否设置辅助热源。

4.2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热源可采用低环温热水机组和热风机组,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a)当连续供暖时,热源宜选用低环温热水机组;

b)超低能耗建筑宜选用低环温热水机组。

4.3选用的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最低启动温度宜比当地供暖室外计算温度低10以上,且性能参数应

符合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4.4空气源热泵机组容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a)根据供暖热负荷和辅助热源设置情况确定空气源热泵机组容量;

b)根据供暖室外计算温度修正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有效制热量。

4.5热水供暖系统设计供回水温度的选择应做技术经济比较。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设计供水温度

不宜大于45,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5。分布式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设计供水温度不宜小于45,

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5。

4.6空气源热泵机组室外机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5015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保证进风与排风通畅,群组布置应采取避免排出空气与吸入空气短路的措施;

b)应避免受污浊气流对室外机组的影响;

c)应设置在对噪声敏感建筑物噪声干扰较小的位置,当机组的噪声在周围环境超过现行国家标

准GB3096的规定时,应对机组采取有效的降低或隔离噪声措施;

d)设置在楼顶或裙房顶上时,应采取有效的隔振措施;

e)室外机布置应留出日常检修与维护空间;

f)室外机组应有防积雪措施;

g)应设置安装、维护及防止坠落伤人的安全防护。

4.7设备安装在屋面或外墙时,应根据设备运行重量校核结构荷载。

4.8供暖设计热负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50736和GB50019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采用辐射供暖

末端时,供暖热负荷计算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JGJ142的有关规定。

4.9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室内末端宜采用低温辐射供暖末端。

4.10空气源热泵热水供暖系统应采取防冻措施。

5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设计

5.1热负荷计算

5.1.1计算供暖热负荷时应对间歇运行和户间传热等因素进行修正。

5.1.2房间热负荷Qr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r=Qj+Qℎ+Qx(1)

3

DB23/T3297—2022

Qℎ=qℎ×A(2)

Qx=α×Qj(3)

式中:

Qj——房间基本热负荷(W),按本规程4.7条的规定进行计算;

Qℎ——房间的户间传热附加耗热量(W),如下确定:

a)无邻户的独立住宅Qℎ=0;

b)联体别墅等住宅,两户之间仅有个别房间存在共用内墙时,可仅计算该房间的内墙传热量,其它房间Qℎ=0;

c)多层和高层住宅Qℎ按式(2)计算;

Qx——房间间歇供暖附加耗热量(W);

qℎ——房间单位面积平均户间传热附加耗热量(W/m2),多层和高层住宅可取qℎ=(5~7)W/m2;

A——房间使用面积,即围护结构内表面包围的房间地面面积(m2);

α——考虑间歇供暖的附加系数,住宅可取0.3~0.4。

5.1.3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应按全面辐射供暖的热负荷乘以表1的计算系数的方法确定。

表1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的计算系数

供暖区面积与

房间面积的比值K≥0.75K=0.55K=0.40K=0.25K≤0.20

K

计算系数1.000.720.540.380.30

5.2户式空气源热泵机组选型

5.2.1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机组采用低环温热水机组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产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25127.2的规定。

b)应选用具有变频调节功能的机组;

c)应选用空气源热泵分体式机组。

5.2.2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机组采用低环温热风机组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产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18837或现行行业标准JB/T13573的规定。

b)当采用低环温多联式热风机组时,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选用具有变频调节功能的机组;

2)应根据室内、外机组之间的连接管长和高差对制热量进行修正。

5.3辅助热源

5.3.1当采用平衡点温度选取空气源热泵机组容量时,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小于平衡点温度时,应设置

辅助热源。

5.3.2辅助热源应采用电热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低环温热水机组的电热装置应安装在供水管路或缓冲水箱内;

b)低环温热风机组的电热装置应安装在室内机上,或采用分体式电热供暖装置。

5.4输配系统

5.4.1输配系统应进行水力计算。

5.4.2水管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a)水管路应在最高点设置排气阀,最低点安装泄水阀;

b)回水总管上应设置补水阀;

c)在系统补水管路中,宜安装带有防漏水保护功能的自动补水装置;

4

DB23/T3297—2022

d)应采用带有阻氧层的塑料或不锈钢等材质的管道;

e)应采取保温措施,保温材料及保温层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736的有关规定。

5.4.3水力模块应符合下列规定:

a)供、回水管上应设置关断阀门,并应采用柔性连接管;

b)回水管上应设置过滤器;

c)膨胀罐应设置在循环水泵吸水管段;

d)应设置在环境温度不小于5的室内辅助房间,并应满足检修、排水的要求。

5.4.4水力模块中的循环泵选型应根据水力计算结果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a)应满足系统设计供暖工况所需流量和扬程的要求;

b)对于添加防冻液的系统,应根据防冻液的浓度和性质对系统循环流量和阻力进行修正;

c)可选用离心泵,在噪音控制严格的区域应选用屏蔽式水泵;

5.4.5供暖系统不能满足化霜、除霜期间室内温度稳定时,应设置缓冲水箱。缓冲水箱应符合下列要

求:

a)应根据供暖系统的要求和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确定水箱容量;

b)应采用闭式水箱;

c)宜安装在回水管上。

6分布式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设计

6.1热负荷计算

6.1.1居住建筑采用分布式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应按连续供暖计算设计热负荷。

6.1.2热负荷计算应符合GB50736和GB50019中的规定。

6.1.3采用辐射供暖末端时,室内设计温度应比对流供暖末端的设计温度降低2。

6.2热源站设计

6.2.1热源站的供热面积不宜大于150,000m2。

6.2.2热源站应采用低环温热水机组,产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25127.1的规定,并符合下列

规定:

a)当设计供水温度大于55时,宜选用复叠机组或CO2为工质的热泵机组。

b)机组宜并联连接,串联连接的机组应具备单级运行条件。

6.2.3空气源热泵机组群组的融霜应符合下列规定:

a)空气源热泵机组在连续制热运行中,融霜时间总和不应大于一个连续制热周期的20%;

b)结霜工况下,机组群组不应同时融霜;

c)融霜水应采取有组织排放或收集措施;

d)融霜水管道应保温,并设置防冻措施。

6.2.4空气源热泵室外机群组的布置除应符合4.6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a)机组群组应抬高布置,基础顶面高出地面不应小于500mm;

b)上出风机组群组布置不应大于2层,且每层高度不应小于2.5m;

c)机组群组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不小于10m;

d)机组群组主要维护间距不小于1.5m。

6.2.5当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小于平衡点温度时,应设置辅助热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辅助热源的选择应满足与空气源热泵联合供暖的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要求;

5

DB23/T3297—2022

b)具备多种辅助热源时,应优先选用可再生能源。

6.2.6既有建筑供暖改造项目应根据建筑已有供暖末端形式,选取适宜的辅助热源。

6.3输配系统

6.3.1输配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J34的规定。

6.3.2供热管网的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a)热源站、供热管网、供暖末端均应采用直接连接;

b)应采用闭式双管制;

c)应采用枝状形式。

6.3.3应根据水力计算结果确定管网管径和循环泵选型。输配系统的水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主干线的推荐比摩阻不应大于100Pa/m;

b)支线管径应按允许压力降确定,且比摩阻不应大于400Pa/m,管内流速不应大于3.5m/s;

c)系统中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大于设备和管道的允许压力,且不应小于10kPa;

d)循环水泵运行时,循环水泵入口压力不应小于50kPa。

e)最不利用户的资用压头应考虑用户系统安装过滤装置、计量装置、调节装置的阻力损失。

6.3.4供热管网的布置与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在满足室内各环路水力平衡和供热计量前提下,应减少建筑物热力入口的数量;

b)直埋敷设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J/T81的规定;

c)热力入口宜设置在室内。

6.3.5系统耗电输热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189的有关规定。

6.3.6补水和定压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J34的有关规定。

6.3.7供暖管道应采取保温措施,且保温材料及保温层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736的有关规

定。

7供暖末端设计

7.1辐射供暖

7.1.1辐射供暖系统的末端设计、设备材料选择和室温控制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JGJ142的有

关规定。

7.1.2采用地面辐射供暖时,房间地表面平均温度宜按表2采用。

表2地面辐射供暖地表面平均温度

单位为

环境条件适宜温度最高限值

人员长期停留区域25~2729

人员短期停留区域28~3032

无人员停留区域35~4042

7.1.3辐射供暖系统供水、回水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供水温度不宜大于45,且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3;

6

DB23/T3297—2022

b)供水温度不应大于空气源热泵机组在室外供暖设计温度下能够达到的最高水温。

7.1.4供暖地面可采用混凝土填充式、预制沟槽保温板式、水泥砂浆预制填充板式和预制轻薄供暖板

地面。

7.1.5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地面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a)供暖地面的构造做法应根据其设置位置和加热部件的类型确定,不同类型供暖地面构造做法可

按本规程附录A.1选用。供暖地面的构造应由下列全部或部分组成:

1)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面

2)防潮层(对与土壤相邻地面);

3)绝热层;

4)加热部件;

5)填充层;

6)隔离层(对潮湿房间);

7)面层。

b)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或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面作为供暖地面时,必须设置绝热层;

c)供暖地面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地面作为辐射地面时,应设置绝热层。设置绝热层时,绝热层与土壤

之间应设置防潮层;

2)潮湿房间的混凝土填充式供暖地面的填充层上、预制沟槽保温板或预制轻薄供暖板供暖地

面的面层上,应设置隔离层。

d)绝热层热阻和厚度,填充层材料和厚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JGJ142的规定;

e)供暖地面面层热阻宜小于0.05m2·K/W;

f)混凝土填充式供暖地面的加热部件,其填充层和面层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豆石混凝土填充层上部应根据面层的需要铺设找平层;

2)没有防水要求的房间,水泥砂浆填充层可同时作为面层找平层。

g)预制沟槽保温板辐射供暖地面直接铺设木地板面层时,在保温板和加热管之上应铺设一层均热

层;

h)采用供暖板时,房间内未铺设供暖板的部位和敷设输配管的部位应铺设填充板;采用预制沟槽

保温板时,分水器、集水器与加热区域之间的连接管,应敷设在预制沟槽保温板中;

i)当地面荷载大于供暖地面的承载能力时,应由土建设计人员采取加固措施。

7.1.6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加热管、分集水器和环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供暖地面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以及系统的运行水

温和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

b)加热管内的水流速度不宜小于0.25m/s,且不大于0.6m/s;

c)加热管敷设可采用回折型、平行型、双平行型等布管形式,绕行时不得小于管材的最小弯曲半

径。加热管宜采用等间距布置,靠近外墙的间距也可适当减少。对于既有住宅增设供暖设施的

房间,在安放落地家居的位置应减少加热管的敷设;

d)分水器、集水器分支环路不宜大于8路,分、集水器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

e)户内各主要房间应单独设置环路,同时使用的较小房间可做同一环路。连接同一分水器、集水

器上的各环路的长度宜接近,各分支环路加热管长度不宜大于120m;

f)分水器前应设置过滤器;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总出水管之间宜设置清洗供暖系统时使

用的旁通管,旁通管上应设置阀门,且管径不应小于连接分水器和集水器的进出口总管管径。

7.1.7供暖地面单位面积散热量应按本规程附录A.2计算,并应考虑家具遮挡对地面散热的影响。

7

DB23/T3297—2022

7.2散热器供暖

7.2.1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应根据供暖系统的压力要求确定,同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736和国

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7.2.2散热器选择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宜选择轻质的钢制、铝制或铜铝复合散热器,不宜采用铸铁散热器;

b)散热器宜布置在外窗台下,也可按使用要求布置在外墙其他部位或内墙侧;

c)幼儿园、老年人和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的散热器必须安装防护罩,其他建筑的散热器应明装。

散热器连接支管应安装恒温阀。

7.2.3散热器应选择适用于本规程第4.5条给出的供回水温度下运行的形式。散热器散热量应按本规

程附录A.3计算。

7.2.4散热器数量的确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736中的有关规定,并根据散热器连接形式、安

装方式、组装片数、热水流量和进出口温度等因素进行修正,散热器数量的修正应符合附录A.4的规

定。

7.2.5当供暖系统采用非保温管道明设时,应计算管道的散热量对散热器面积的修正。

7.3风机盘管供暖

7.3.1下列供暖房间宜采用风机盘管供暖:

a)有供暖和空调需求;

b)有快速升温要求;

c)间歇供暖。

7.3.2风机盘管规格应根据房间热负荷、设计供回水温度等确定,性能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GB/T

19232中有关规定。风机盘管供热额定值可按本规程附录A.5计算,宜按风机盘管中档风量性能进行

选型设计。

7.3.3以供暖为主的风机盘管宜采用立式落地布置;当采取顶棚安装时,应采取必要措施优化室内气

流组织,减小温度梯度。

8电气与控制

8.1一般规定

8.1.1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电气系统应采用独立回路供电,并应设置计量装置。对于分布式集中系

统,热泵机组、循环水泵和辅助热源应分项计量。

8.1.2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主要设备应设置控制装置,应设置自动控制系统。

8.1.3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电气系统的安全防护设计应包括防雷设计、防电击设计、防干扰设计。

8.2供配电系统

8.2.1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机组和辅助热源宜分别采用独立回路供电;

b)配电箱(柜)设在室外时应选择防护等级IP54以上的室外型箱(柜)体。

8.2.2线路敷设及箱盘配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a)布线用导管宜采用金属导管,通讯及信号传输线路应与交流电源线路分开敷设;

b)配电导体应采用铜芯电缆或电线,配电导体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1348的有关规

定;

8

DB23/T3297—2022

c)箱盘配线、连接导线及配线箱内端子排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303的有关规定。

8.2.3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电气系统安全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a)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配电线路应设置短路保护、过负荷保护、接地故障保护、过电压及欠电压

保护等装置;

b)空气源热泵机组、水泵、风机应装设漏电保护、相间短路保护和接地故障保护,并应根据具

体情况设置过负荷、断相或低电压保护等安全保护措施;

c)辅助热源应设置漏电保护、相间短路保护和接地故障保护等安全保护措施。

8.3控制系统

8.3.1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应设置自动控制系统,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1348的有关规定。

8.3.2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a)监测和控制点表;

b)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以及线缆的选型、位置以及安装要求;

c)电控调节阀的选型及流通能力计算;

d)控制点参数设计值和工况转换边界条件;

e)控制策略;

f)防冻报警和自动保护;

g)通讯接口应采用标准通讯协议。

8.3.3分布式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的监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a)室外空气温度,必要时监测室外空气相对湿度;

b)室内空气温度;

c)供暖系统供、回水温度;

d)重要节点的供、回水压力;

e)供热量;

f)电功率与耗电量;

g)空气源热泵机组、循环水泵、辅助热源、调节装置等设备运行状态、故障状态和手/自动状态

参数。

8.3.4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节能控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a)系统可根据室外气象参数、供暖末端供热能力和室内需求负荷进行供水(或回水)温度设定值

的再设定;

b)系统和空气源热泵机组均可按使用时间进行定时启停控制,并对启停时间进行优化调整;

c)空气源热泵应采用除霜自控策略;

d)风机盘管可采用电动水阀和风速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9施工安装

9.1一般规定

9.1.1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274的有关规定。空气源热泵室外主机、多

联机直接冷凝式室内机和制冷剂管道的施工安装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JGJ174的有关规定。

9.1.2电气系统的施工安装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303的有关规定。

9.1.3室内末端系统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242和GB50738的有关规定。辐射供暖系统

的施工安装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JGJ142的有关规定。

9

DB23/T3297—2022

9.1.4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使用的材料、构件和设备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与淘汰的材料和设备。

9.1.5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设备和材料进场时应进行验收,并应符合GB50411的有关规定。

9.2施工组织

9.2.1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施工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a)设计施工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齐全;

b)完成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并已完成技术交底;

c)具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d)施工现场具有供水、供电条件,有储放材料的临时设施;

e)设备的基础应平整,设备基础已验收。

9.2.2施工图图纸会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对施工图进行会审,主要检查工程设计

图纸的完整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b)对照检查施工图,对设备、预留套管、管线及控制面板的安装位置和标高进行复核,发现问题

后应协调修改;

c)图纸会审应形成会审记录,并由各相关单位会签,涉及需要修改图纸的部分,应由设计单位出

具设计变更。

9.2.3施工图技术交底应结合具体工程内容、关键工序和施工难点进行交底。技术交底应形成交底记

录,经相关方共同签字并整理归档。

9.2.4施工图技术交底应包含下列内容:

a)系统原理、设备运输及吊装、室外主机安装、水箱安装、水力模块安装、供暖末端安装、管道

及附件安装、电气安装、管道及设备防护与保温和系统联动试车的质量标准、操作要点、注意

事项等;

b)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交底、冬雨季施工措施技术交底和安全文明施工交底等。

9.2.5安装施工之前,施工单位技术及现场负责人员应进行现场踏察。现场踏察应细致、全面,如有

异议,应及时与有关单位沟通确认。踏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a)施工图纸与现场状况是否一致;

b)明确设备(室外主机、缓冲水箱、水力模块和集分水器等)基础的安装位置,供暖末端的安装

位置,管道(循环管、制冷剂管和冷凝水管)的走向及管道预埋套管的位置;

c)现场临时用水、用电及其它设施、场地是否具备施工条件。

9.2.6施工组织设计应由施工单位编写,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审核。主要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施

工工期网络计划、现场施工组织及管理、施工方案、质量保证措施、安全保证措施、人员、机具和材

料等施工计划。

9.2.7空气源热泵机组及其施工所用的管材、管件及防冻液的运输、存放应采取保护措施。

9.3安装

9.3.1空气源热泵室外机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机组安装间距应确保进风与排风通畅和不发生明显的气流短路;

b)设备应安装在经过设计、有足够强度的水平基础之上;

c)屋面上的设备基础应设置在结构楼板上,基础顶面高于屋面应不小于500mm;

d)室外机组安装时,应采取隔振措施;

e)室外机组、配电箱(柜)、水泵等机电设备应设置室外防护措施。

10

DB23/T3297—2022

9.3.2管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