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2724-2018 有髯鸢尾工厂化育苗生产技术规程

DB13/T 2724-2018 The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dustrialized seedling production of bearded iris

河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3/T 2724-2018
标准类型
河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4-09
实施日期
2018-05-09
发布单位/组织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1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2724—2018

有髯鸢尾工厂化育苗生产技术规程

2018-04-09发布2018-05-09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3/T2724—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尹新彦、储博彦、李金霞、赵玉芬、张全锋、王鑫、张鑫、贾红姗、庞曼、

杨小兵、徐立军、张琛、田静、杜娟、杨丽、宋平。

I

DB13/T2724—2018

有髯鸢尾工厂化育苗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髯鸢尾(BearedIrises)工厂化育苗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一般性要求、种苗组培快

繁、组培穴盘苗生产、组培裸根苗生产、苗木质量标准,以及包装和运输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髯鸢尾工厂化育苗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2234-2013林业机械林业工厂化育苗育苗穴盘

NY/T2118-2012蔬菜育苗基质

NY/T2306-2013花卉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NY/T2312-2013茄果类蔬菜穴盘育苗技术规程

DB13/T605-2005花卉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DB13/T1036-2009德国鸢尾种苗生产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NY/T2306-201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有髯鸢尾

垂瓣上有髯毛附属物的鸢尾的统称。

3.2

幼嫩花序

花葶抽出后,花蕾长至1cm~2cm的花序。

3.3

幼芽

秋天萌生未出土,用于组织培养外植体的芽。

3.4

组培裸根苗

移栽到种植筐(床)中培育的组培苗。

1

DB13/T2724—2018

4一般性要求

4.1组培工厂的设计要求、所需设备、器材及试剂

4.1.1工厂设计要求

按照NY/T2306-2013中4执行。

4.1.2所需设备

除NY/T2306-2013附录B的要求外,还应增加其他设备,见表1。

表1组培工厂所需增加设备及说明

年生产规模,万株

仪器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用途说明

50100200

滚筒式,适用于20mL~1000mL,每分钟30瓶~80瓶;

自动洗瓶机111清洗培养瓶

1.5KW;耗水量每小时0.6t~1t

培养基自动定量灌50L,310W;不锈钢;装罐量10mL~500mL;工作量:培养基配置与灌

111

装机90mL/瓶,20次/min;液体温度≤95℃装

4.1.3所需试剂

除NY/T2306-2013附录D的要求外,还应增加多效唑(英文名称:paclobutrazol;分子式C15H20ClN3O;

分子量293.79;保存方法:室温、阴凉干燥、避免直射光、通风良好)。

4.2培养容器和接种器械的清洗

按照NY/T2306-2013中6执行。

4.3培养基选择与母液配制

4.3.1培养基选择

以NY/T2306-2013附录F中MS为基本培养基。根据有髯鸢尾不同品种和不同外植体选择合适的培养

基种类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见附录A。

4.3.2基本培养基母液配制和保存

按照NY/T2306-2013附录G执行。

4.3.3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母液配制和保存

按照NY/T2306-2013附录H执行。

4.4培养基制作

4.4.1配制

根据培养基成分准备好蒸馏水、琼脂、砂糖和各类母液等。制作1L培养基加蒸馏水700mL(按所

需容量的70%左右),再加入琼脂6g~9g,加热搅拌使琼脂融化。加砂糖30g,糖溶解后,根据预

配母液取量,添加一定量的细胞分裂素(6-BA),并充分搅拌均匀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L。用pH计或

2

DB13/T2724—2018

pH试纸测pH值,用0.1mol/L的HCl或NaOH溶液调节培养基pH值为5.8~6.0。生产中根据所需容量按比

例配置。

4.4.2分装

用量以不同规格培养瓶不同,以距瓶底厚度1cm±0.1cm为宜。分装培养基时勿将培养基沾在培养

瓶瓶口。分装完成后,注明培养基编号及配制日期。

4.4.3高压灭菌

培养基分装后应在10h内进行湿热灭菌;灭菌条件一般在1.1kg/cm2~1.2kg/cm2、121℃以下,

灭菌18min。

4.4.4贮存

灭菌后的培养基放至室温后,储存于培养基储藏室内,存储时间不应超过7d。

4.5接种操作

按照NY/T2306-2013中10执行。

4.6培养室操作

按照NY/T2306-2013中11执行。其中培养室温度控制在18℃±2℃,光照强度20μmol·m-2·s-1~100

μmol·m-2·s-1,光照时间每天10h~12h。

5种苗组培快繁

5.1种苗组培快繁规模化生产工艺流程图

有髯鸢尾种苗组培快繁规模化生产工艺流程图见附录B。

5.2品种选择

选择抗逆性强,观赏价值高,市场流行或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参见附录C。

5.3母本材料保存

将通过引进或选育获得的有髯鸢尾母本分品种进行露地栽植。采用1.5m~2.0m宽,30cm高的高

畦种植,花期前后加强肥水管理。夏季控制水分供应,雨天前后采取措施,预防软腐病。

5.4外植体采集、消毒与接种

5.4.1外植体采集

在健康的有髯鸢尾植株上,春季选取幼嫩花蕾、幼嫩花序轴上带节点区段,秋季选取幼芽做外植

体。幼嫩花蕾、幼嫩花序的采集宜在晴天午后或植物表面露水干后,幼芽采集不受时间限制。

5.4.2外植体消毒

按照DB13/T605-2005中6.2.2执行。

5.4.3外植体接种

3

DB13/T2724—2018

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手术刀和镊子将外植体切割成所需大小。花蕾切去顶部,留花托近1.0cm左右,

纵切为2块。幼嫩花序轴上带节点区段要求保留0.5cm~1.0cm;幼芽要求带基部保留1.0~1.5cm。

将外植体接种到初代培养基上。1瓶接种1个外植体。将品种代号、培养基类型、接种人员以及接种日

期标示到瓶上。

5.5初代培养

外植体在初代培养基培养1周后,外植体基部开始膨大。培养3周后,形成淡黄(或浅绿)光滑的

愈伤组织或不定芽。

5.6增殖培养

将不定芽不断转接到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每3周继代1次,初代培养以后的继代次数控制在10

代~15代,增殖系数宜控制在3~5。200mL的培养瓶接种数量为每瓶5块,排放均匀、整齐。

5.7生根培养

根据生产需求,当继代培养的组培苗达到一定规模后,剪取或切取生长健壮、叶色正常、叶片舒

展、高度2cm左右带3芽~4芽的丛生芽无根苗,无根苗接种在生根培养基上。200mL的培养瓶接种数

量为每瓶5丛。培养15~20d,幼苗基部长出3条~5条2cm~3cm的新根时即可进行移栽。

5.8炼苗

将培养瓶置于有散射光60μmol·m-2·s-1~100μmol·m-2·s-1的温室中,温度控制在23℃±2℃,经过0d~

4d的封口锻炼后,进入移栽阶段。

5.9种质资源离体保存

5.9.1保存材料与保存容器

根据市场需求暂时不进行大规模扩繁的品种,以增殖继代的试管苗为保存材料,采用规格为直径

18mm~25mm,高160mm~180mm的试管,用内置硅胶圈的密封塑料盖封口,用标签写明种质编号。

5.9.2保存条件

将离体保存材料接种于种质保存培养基上,保存温度(5℃±1℃,光照强度10μmolm-2·s-1~20μmol

m-2·s-1,光照时间每天10h。每管加培养基15mL~20mL。

5.9.3保存数量

每份种质保存10管以上,每管1个丛芽。

5.9.4继代周期

每12个月~15个月继代1次。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