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02/T 0120-2024 近零能耗建筑测评规范

DB2102/T 0120-2024 Nearly Zero-Energy Building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辽宁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102/T 0120-2024
标准类型
辽宁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3-25
实施日期
2024-04-25
发布单位/组织
大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3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040

CCSP00

DB2102

大连市地方标准

DB2102/T0120—2024

近零能耗建筑测评规范

Evaluationspecificationfornearlyzeroenergybuilding

2024-03-25发布2024-04-25实施

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联合发布

大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DB2102/T0120—202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4

5基本规定..........................................................................4

5.1一般规定......................................................................4

5.2评价与等级划分................................................................4

5.3评价流程......................................................................4

6控制指标..........................................................................5

6.1室内环境参数..................................................................5

6.2能效指标......................................................................6

7设计评价..........................................................................7

7.1一般规定......................................................................7

7.2技术文件......................................................................8

7.3评价内容和方法................................................................8

8施工评价..........................................................................9

8.1一般规定......................................................................9

8.2技术文件......................................................................9

8.3评价内容和方法...............................................................10

9运行评估.........................................................................11

9.1一般规定.....................................................................11

9.2技术文件.....................................................................11

9.3评估内容和方法...............................................................11

附录A(资料性)设计评价评审表.....................................................13

附录B(资料性)近零能耗建筑基本信息表(设计).....................................16

附录C(资料性)施工评价评审表.....................................................20

附录D(资料性)近零能耗建筑基本信息表(施工).....................................22

附录E(资料性)运行评估评审表.....................................................26

附录F(资料性)近零能耗建筑基本信息表(运行).....................................27

I

DB2102/T0120—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大连市绿色建筑行业协会、大连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大连市建筑

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中交新城镇投资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都市发展设计集

团有限公司、华为数字能源有限公司、千晁(大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设计

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华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洛科威防火保温材料(广东)有限公司、大连圣泽智能

工程有限公司、大连易汇节能科技有限公司、阿鲁特节能门窗有限公司、博禹能源科技(大连)有限公

司、河南科饶恩门窗有限公司、大连惠尔康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本文件起草人:王艳红、徐红、徐波、孙轶平、袁耀明、杨昕、单晓冬、刁兴宇、康伟强、鲁续、

葛瑞海、宋顺军、朱翔、徐清泉、王洪川、曹鹏、马晓琼、丁赤磷、赵越、肖震北、林佳、王磊、袁骐、

张鸿飞、李晓东、王雪、王瑞纲、史连君、曹玉柱、蔡满彪、郑学峰、郭子敏、薛琳琳、王超、李国兴、

常建强、丁晓亮、王立印、谷艳秋、矫爱军、刘爱明、李洪双、简鹏。

本文件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通过来电、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

有关单位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归口管理部门通讯地址: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大连市甘井子区东北北路101号),联系电话:

0411-81988121。

主要起草单位通讯地址:大连市绿色建筑行业协会(大连市沙河口区东北路99号亿达广场4号楼5

楼),联系电话:0411-83620420;大连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760、

762号),联系电话:0411-84633063。

II

DB2102/T0120—2024

近零能耗建筑测评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近零能耗建筑测评规范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基本规定、控制指标、设计评价、施工

评价、运行评估。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产能建筑的技术达

标性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118-2010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T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GB55016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近零能耗建筑nearlyzeroenergy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

动技术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

环境,且其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符合本文件规定的建筑,其建筑能耗水平应符合GB/T51350的规定。

3.2

超低能耗建筑ultra-lowenergybuilding

超低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级表现形式,其室内环境参数与近零能耗建筑相同,能效指标略

低于近零能耗建筑,且其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符合本文件规定的建筑,其建筑能耗水平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GB/T51350的相关规定。

1

DB2102/T0120—2024

3.3

零能耗建筑zeroenergybuilding

零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高级表现形式,其室内环境参数与近零能耗建筑相同,充分利用建筑

本体和周边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使可再生能源年产能大于等于建筑全年全部用能的建筑,且其室内环境

参数和能效指标符合本文件规定的建筑。

3.4

产能建筑energyplusbuilding

当零能耗建筑使可再生能源年产能大于建筑全年全部用能120%时,这种零能耗建筑也可称为产能建

筑。

3.5

全装修decorated

在交付前,住宅建筑内部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门窗、固定家具、设备管线、开

关插座及厨房、卫生间固定设施安装到位;公共建筑公共区域的固定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水、暖、

电、通风等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到位。

3.6

建筑能效测评buildingenergyperformanceevaluation

对反映建筑物能源消耗量及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等性能指标进行计算、核查与必要的检测,并给出

其所处等级的活动。

3.7

建筑碳排放buildingcarbonemission

建筑物在与其有关的建材生产及运输、建造及拆除、运行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和,以二

氧化碳当量表示。

3.8

建筑能耗综合值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单位面积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的终端能耗量和可再生

能源系统发电量,利用能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当量后,两者的差值。

3.9

供暖年耗热量annualheatingdemand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单位面积年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暖设备供给的热

量。

3.10

供冷年耗冷量annualcoolingdemand

2

DB2102/T0120—2024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单位面积年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冷设备供给的冷

量。

3.11

建筑气密性airtightnessofbuildingenvelope

建筑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用于表征建筑或房间在正常密闭情况下的无组织空气渗透

量。通常采用压差实验检测建筑气密性,以换气次数N50即室内外50Pa压差下换气次数来表征建筑气密

性。

3.12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utilizationratioofrenewableenergy

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其能量需求量的比例。

3.13

建筑综合节能率buildingenergysavingrate

设计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

3.14

建筑本体节能率buildingenergyefficiencyimprovementrate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设计建筑不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建筑能耗综合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

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

3.15

热回收新风机组energyrecoveryventilatorsforout-doorairhandling

以显热或全热回收装置为核心,通过风机驱动空气流动实现新风对排放能量的回收和新风过滤的设

备。

3.16

高性能节能产品highperformanceenergyefficiencyproduct

满足国家相关产品标准且主要节能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

3.17

绿色建材greenbuildingmaterial

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

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3.18

近零能耗建筑测评evaluationfornearlyzeroenergybuildings

3

DB2102/T0120—2024

对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产能建筑的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是否满足本文

件要求的技术判定工作。

4总则

为贯彻落实国家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产能建筑的有关法规政策,规范

并统一本市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产能建筑的评价要求,通过评价引导并推动此

类建筑健康发展,制定本文件。

5基本规定

5.1一般规定

5.1.1近零能耗建筑评价应分为设计评价、施工评价和运行评估三个阶段。

5.1.2对于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应通过设计评价、施工评价对其进行判定,宜进行运行评

估。对于零能耗建筑、产能建筑,应通过运行评估对其进行判定,宜提前开展设计评价、施工评价。

5.1.3评价应以单栋建筑为评价对象。

5.2评价与等级划分

5.2.1近零能耗建筑应进行全装修。

5.2.2近零能耗建筑应进行建筑能效测评。

5.2.3近零能耗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应满足6.1要求。

5.2.4根据能效指标不同,近零能耗建筑应划分为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产能

建筑4个等级,具体指标如下:

——能效指标满足6.2.1要求时,应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

——能效指标满足6.2.2要求时,应为近零能耗公共建筑;

——能效指标满足6.2.3要求时,应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

——能效指标满足6.2.4要求时,应为超低能耗公共建筑;

——能效指标满足6.2.5要求时,应为零能耗居住建筑;

——能效指标满足6.2.6要求时,应为零能耗公共建筑;

——能效指标满足6.2.7要求时,应为产能居住建筑;

——能效指标满足6.2.8要求时,应为产能公共建筑。

5.3评价流程

5.3.1评价的申请可由业主单位、房地产开发单位提出,鼓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等

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申请。

5.3.2申请评价方应对参评建筑进行技术和经济合理性分析,选用适宜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

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申请评价方应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5.3.3测评机构评价前对申请资料进行形式审查和技术预审,若资料齐全,且通过技术预审,则进行

评价工作;若预审不合格,申请评价方需对材料进行整改后再次提交申请。

5.3.4第三方测评机构评价时应按照本文件的有关要求,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

文件进行审查,必要时进行现场核查,确定评价结果,出具评价报告。

4

DB2102/T0120—2024

5.3.5通过评价的项目在公共媒体上进行公示,公示期结束,无异议项目颁发证书并授予标识使用

权。

6控制指标

6.1室内环境参数

6.1.1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

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冬季夏季

温度(℃)≥20≤26

相对湿度(%)≥30≤60

6.1.2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新风量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建筑主要房间室内新风量要求

建筑类型指标要求

居住建筑≥30(m3/h·人)

公共建筑符合GB50736中的规定

6.1.3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建筑主要房间室内噪声级要求

建筑类型指标要求

居住建筑昼间≤40dB(A),夜间≤30dB(A)

酒店类建筑符合GB50118-2010中室内允许噪声级一级的规定

其他类建筑符合GB50118-2010中室内允许噪声级高要求标准的规定

6.1.4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照明环境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照明环境要求

室内照明环境参数指标要求

照度(lx)符合GB55015的规定

照明功率密度(W/m2)符合GB55015的规定

6.1.5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空气品质应符合表5的规定。

5

DB2102/T0120—2024

表5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空气品质要求

室内空气品质参数指标要求

3

PM2.5浓度24h平均值(μg/m)≤37.5

二氧化碳浓度(ppm)≤900

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

符合GB55016中的规定

有机物、氨、氡污染物浓度

6.2能效指标

6.2.1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能效指标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能效指标

建筑能耗综合值≤55[kWh/(m2·a)]或≤6.8[kgce/(m2·a)]

供暖年耗热量≤15[kWh/(m2·a)]

建筑本

体性能供冷年耗冷量≤9.5[kWh/(m2·a)]

指标

建筑气密性

≤0.6

(换气次数N50)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0

注1:建筑本体性能指标中的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能耗通过建筑能耗综合值进行约束,不作分项限值要求。

注2:本表适用于居住建筑中的住宅类建筑,表中m2为套内使用面积,应包括卧室、起居室(厅)、餐厅、厨房、

卫生间、过厅、过道、储藏室、壁柜等使用面积的总和。

6.2.2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的能效指标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近零能耗公共建筑能效指标

建筑综合节能率(%)≥60

建筑本建筑本体节能率(%)≥30

体性能

建筑气密性

指标≤1.0

(换气次数N50)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0

注:本表也适用于非住宅类居住建筑。

6.2.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能效指标应符合表8的规定。

6

DB2102/T0120—2024

表8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效指标

建筑能耗综合值≤65[kWh/(m2·a)]或≤8.0[kgce/(m2·a)]

供暖年耗热量≤20[kWh/(m2·a)]

建筑本

供冷年耗冷量≤12.0[kWh/(m2·a)]

体性能

指标建筑气密性

≤0.6

(换气次数N50)

注1:建筑本体性能指标中的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能耗通过建筑能耗综合值进行约束,不作分项限值要求。

注2:本表适用于居住建筑中的住宅类建筑,表中m2为套内使用面积,应包括卧室、起居室(厅)、餐厅、厨房、

卫生间、过厅、过道、储藏室、壁柜等使用面积的总和。

6.2.4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能效指标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能效指标

建筑综合节能率(%)≥50

建筑本建筑本体节能率(%)≥25

体性能

建筑气密性

指标≤1.0

(换气次数N50)

注:本表也适用于非住宅类居住建筑。

6.2.5零能耗居住建筑的能效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本体性能指标应符合表6的规定;

——建筑本体和周边可再生能源产能量不应小于建筑年终端能源消耗量。

6.2.6零能耗公共建筑的能效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本体性能指标应符合表7的规定;

——建筑本体和周边可再生能源产能量不应小于建筑年终端能源消耗量。

6.2.7产能居住建筑的能效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本体性能指标应符合表6的规定;

——建筑本体和周边可再生能源产能量大于建筑年终端能源消耗量的120%。

6.2.8产能公共建筑的能效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本体性能指标应符合表7的规定;

——建筑本体和周边可再生能源产能量大于建筑年终端能源消耗量的120%。

7设计评价

7.1一般规定

7.1.1设计评价应在施工图审查通过后进行,主要进行施工图核查和能效指标核算,并应符合下列规

定:

——重点核查施工图中的围护结构关键节点构造及做法应满足保温、隔热及气密性要求,包括外保

温构造、门窗洞口密封、气密层保护措施,厨房及卫生间通风应采取节能措施等;

7

DB2102/T0120—2024

——居住建筑能效指标核算应包括供暖年耗热量、供冷年耗冷量、建筑能耗综合值和可再生能源利

用率;公共建筑能效指标核算应包括建筑本体节能率、建筑综合节能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核算方法应符合GB/T51350-2019附录A的规定。

7.1.2设计评价需提交的技术文件应符合7.2的规定。

7.1.3设计评价的评价内容和方法应符合7.3的规定,填写《设计评价评审表》(参见附录A)。

7.2技术文件

7.2.1设计评价所需提交技术文件:

——填写《近零能耗建筑基本信息表(设计)》(参见附录B);

——项目技术方案。包括但不限于:项目概述、效果图、关键技术指标计算及技术途径、建筑设计

(整体布局、体形系数、窗墙比)、围护结构设计(保温及门窗性能)、气密性及无热桥设计、冷

热源及末端设计和控制策略、生活热水、电气节能、可再生能源应用等;

——建筑能效指标计算报告。包括但不限于:软件介绍、建模方法、关键参数设置、系统建模、负

荷/能耗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建筑碳排放分析报告。包括但不限于:软件介绍、计算方法、关键参数设置、系统建模、碳排

放计算结果及分析;

——能耗模拟模型;

——主要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但不限于:建筑总平面图、效果图、建筑专业施工图、工程做法表、

关键节点大样图、热桥计算书、防结露和防冷凝计算书;暖通空调专业施工图及计算书;给排

水专业施工图及计算书;电气专业施工图及计算书;可再生能源专项施工图及计算书;建筑智

能化及能耗监测系统施工图等;

——施工图审查证明文件。

7.3评价内容和方法

7.3.1近零能耗建筑设计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采用协同设计的组织形式,根据室内环境和建筑能效

控制参数要求,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优化确定建筑设计方案。

评价方法:查阅施工图设计文件、优化设计报告、室内污染物浓度预评估分析报告、建筑能效指标

计算报告;对建筑能效指标进行核算并出具建筑能效指标核算报告。

7.3.2近零能耗建筑设计时对建筑碳排放进行分析。

评价方法:查阅建筑碳排放分析报告。

7.3.3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时,进行消除或削弱围护结构热桥的专项设计,使围护结构保温层连续。

评价方法:查阅建筑施工图及设计说明、热桥处理节点详图、热桥计算书和项目技术方案。

7.3.4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时,进行气密性专项设计。建筑围护结构气密层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

构,建筑设计施工图中明确标注气密层的位置。

评价方法:查阅建筑施工图及设计说明、气密性处理节点详图和项目技术方案。

7.3.5采取可调节遮阳措施时制定完整的遮阳设备实施方案。

评价方法:采取可调节遮阳措施时查阅建筑施工图及设计说明、遮阳装置图纸(遮阳系统详细的控

制安装节点图、遮阳系统的平、立面图)和项目技术方案。

7.3.6供热供冷系统设计符合下列规定:

——优先选用高能效等级的产品,并提高系统能效;

——有利于直接或间接利用自然冷源;

——考虑多能互补集成优化;

——根据建筑负荷灵活调节;

8

DB2102/T0120—2024

——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

——兼顾生活热水需求。

评价方法:查阅暖通空调、给排水施工图及设计说明和项目技术方案。

7.3.7循环水泵、通风机等用能设备采用变频调速。

评价方法:查阅暖通空调施工图及设计说明、通风空调系统的单位风量耗功率计算书、集中供暖系

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计算书、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泵的耗电输冷(热)比计算书和项目技术方案。

7.3.8设置热回收新风系统,热回收新风系统设计考虑全年运行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评价方法:查阅暖通空调施工图及设计说明和项目技术方案。

7.3.9建筑照明系统选择高效节能光源和灯具,并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评价方法:查阅电气施工图及设计说明、建筑照明功率密度计算分析报告和项目技术方案。

7.3.10垂直电梯采取群控、变频调速或能量反馈等节能措施;自动扶梯采用变频感应启动等节能控

制措施。

评价方法:查阅电气施工图及设计说明和项目技术方案。

7.3.11设置室内环境质量和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对建筑室内环境关键参数和建筑分类分项能耗进行

监测和记录,并符合下列规定:

——公共建筑按用能核算单位和用能系统,以及用冷、用热、用电等不同用能方式,进行分类分项

计量;居住建筑对公共部分的主要用能系统进行分类分项计量,并对典型户的供暖供冷、生活

热水、照明及插座的能耗进行分项计量,计量户数不少于同类型总户数的2%,且不少于5户;

——对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环境进行监测。对于公共建筑,分层、分朝向、分类型进行监测;

对于居住建筑,对典型户的室内环境进行监测,计量户数不少于同类型总户数的2%,且不少

于5户。

评价方法:查阅电气施工图及设计说明、建筑智能化及能耗监测系统施工图、监测点位图、系统功

能说明书等设计文件和项目技术方案。

7.3.12设备系统具有自动监控管理功能。

评价方法:查阅建筑智能化及能耗监测系统施工图、相关设备使用说明书和项目技术方案。

7.3.13安装太阳能系统时,太阳能系统做到全年综合利用,根据使用地的气候特征、实际需求和适

用条件,为建筑物供电、供生活热水、供暖或(及)供冷。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建筑设

计同步完成。

评价方法:查阅可再生能源专项施工图及计算书和项目技术方案。

8施工评价

8.1一般规定

8.1.1施工评价应在建筑竣工验收前进行,评价采用性能检测与相关资料的核验相结合的方式。

8.1.2施工评价需提交的技术文件应符合8.2的规定。

8.1.3施工评价的评价内容和方法应符合8.3的规定,填写《施工评价评审表》(参见附录C)。

8.2技术文件

8.2.1施工评价所需提交技术文件:

——填写《近零能耗建筑基本信息表(施工)》(参见附录D);

——绿色建材产品或高性能节能标识产品合格证明,包括门窗产品、保温(隔热)材料、气密性材

料、防水透汽(隔汽)材料、照明灯具、热回收新风机组、冷热源机组、采暖空调末端设备、

9

DB2102/T0120—2024

遮阳设施、可再生能源系统设备、装饰装修材料等;

——建筑能效指标核算报告;

——竣工图纸;

——专项施工方案;

——主材进场质量检查和验收文件;

——隐蔽工程记录和影像资料;

——建筑气密性检测报告;

——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报告;

——热回收新风机组换热效率现场检测报告;

——可再生能源系统测评报告;

——建筑能效测评报告;

——未开展过设计评价直接开展施工评价的项目,需同时提供设计评价要求的技术材料作为施工评

价参考;已开展设计评价的项目,竣工图纸相对设计评价时进行过变更且影响能效指标的,应

重新进行建筑能效指标计算。

8.3评价内容和方法

8.3.1施工评价时,对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标进行复核,并出具建筑能效指标核算报告。

评价方法:查阅建筑能效指标核算报告。

8.3.2施工评价时,对近零能耗建筑性能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

——建筑气密性检测;

——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

——热回收新风机组换热效率检测;

——可再生能源系统性能测评。

评价方法:对近零能耗建筑相关性能指标进行现场检测;若已经委托具有相关资质要求的第三方检

测机构完成检测,查阅建筑气密性检测报告、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热回收新风机组换热效率

检测报告和可再生能源系统性能测评报告。

8.3.3施工评价时,对近零能耗建筑进行能效测评,并出具建筑能效测评报告。

评价方法:查阅建筑能效测评报告。

8.3.4建筑施工单位针对热桥控制、气密性保障等关键环节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并在施工现场集中展

示有关信息及关键节点的详细做法。

评价方法:查阅相关专项施工方案和施工现场展示的相关影像资料。

8.3.5主要材料及设备进场时,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并符合设计要求。主要材料及设备包括下列内

容:

——保温材料;

——外门窗、建筑幕墙(含采光顶)及外遮阳设施;

——防水透汽材料、气密性材料;

——供暖与空调系统设备;

——照明设备;

——太阳能热利用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备等。

评价方法:查阅相关产品和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和性能检测报告、产品复验报告和验收记录。对于

获得高性能节能标识(认证)或绿色建材标识(认证)且在有效期内的产品,复验时可仅核查标识(认

证)证书和性能检测报告。

10

DB2102/T0120—2024

8.3.6施工时各道工序之间进行交接检验,上道工序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

和影像资料。隐蔽工程检查包括下列内容:

——外墙基层及其表面处理、保温层的敷设方式、厚度和板材缝隙填充情况;锚固件安装与热桥处

理;网格布铺设情况;穿墙管线保温密封处理等;

——屋面、地面基层及其表面处理、保温层的敷设方式、厚度和板材缝隙填充质量;防水层(隔汽、

透汽)设置;雨水口部位、出屋面管道、穿地面管道的处理等;

——门窗、遮阳系统安装方式;门窗框与墙体结构缝的保温处理;窗框周边气密性处理,连接件与

基层墙体间的断热桥措施等;

——女儿墙、窗框周边、封闭阳台、出挑构件、预埋支架等重点部位的施工做法。

评价方法:查阅建筑施工图中相关的节点详图、隐蔽工程记录和影像资料。

8.3.7设备系统施工完成后,进行联合试运转和调试。

评价方法:查阅相关竣工图和设备说明,以及相关调试报告和影像资料。

8.3.8在公共空间设置公告牌,将与近零能耗建筑有关的用户注意事项等信息进行明示。

评价方法:查阅公告牌相关影像资料。

9运行评估

9.1一般规定

9.1.1被评价建筑投入正常使用1年后,宜对居住建筑进行运行评估,应对公共建筑进行运行评估。

运行评估应包含室内环境检测和实际能效指标评估。

9.1.2运行评估需提交的技术文件应符合9.2的规定。

9.1.3运行评估的评估内容和方法应符合9.3的规定,填写《运行评估评审表》(参见附录E)。

9.2技术文件

9.2.1运行评估所需提交技术文件:

——填写《近零能耗建筑基本信息表(运行)》(参见附录F);

——室内环境检测分析报告。室内环境检测参数应包括室内温度、湿度、新风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