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637-2023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技术导则

DB37/T 4637-2023 Pollution site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technical guidelines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4637-2023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8-03
实施日期
2023-09-03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山东建筑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山东瑞密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起草人:
张志斌、张向阳、萧大伟、付融冰、史会剑、孙英杰、时唯伟、丁波涛、张彦浩、薛维纳、孙杰、王兴润、张晓蕊、李艺、周长行、时延锋、苏志慧、王志峰、黄理龙、郭小品、张旭、张强、刘凯
出版信息:
页数:1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40

CCSZ05

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4637—2023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技术导则

Technicaldirectivesforriskcontrolofcontaminatedsites

2023-08-03发布2023-09-03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7/T4637—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3

4.1基本原则.......................................................................3

4.2工作程序.......................................................................3

5风险管控技术要求...................................................................9

5.1风险管控技术分类...............................................................9

5.2制度控制技术要求...............................................................9

5.3工程控制技术要求..............................................................10

附录A(资料性)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技术适用性..........................................14

参考文献.............................................................................16

I

DB37/T4637—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环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II

DB37/T4637—2023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的方案制定、工程设计及施工、效果评估、后期运行及环境监管。

本文件不适用于在产企业以及放射性污染和致病性生物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HJ25.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

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

HJ25.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25.5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

HJ25.6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风险管控riskcontrol

采取工程控制或/和制度控制等措施,阻断污染物暴露途径,阻止污染物扩散,防止对周边人体健

康和生态受体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为。

3.2

风险管控目标riskcontroltarget

阻断地块污染物暴露途径,阻止污染物扩散,防止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产生不利影响的阶段目标。

[来源:HJ25.6—2019,3.7,有修改]

3.3

风险管控模式riskcontrolstrategy

以实现阻断污染物暴露途径、阻止污染扩散为目的,对污染地块进行风险管控的总体思路。

[来源:HJ25.6—2019,3.9,有修改]

3.4

敏感受体sensitivereceptor

受地块污染物影响的潜在生物类群中,在生物学上对污染物反应最敏感的群体(如人群或某些特定

类群的生态受体)、某些特定年龄的群体(如老年人)或处于某些特定发育阶段的人群(如0~6岁的儿

童)。

1

DB37/T4637—2023

[来源:HJ682—2019,2.4.8]

3.5

暴露途径exposurepathway

指建设用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到达和暴露于人体的方式。

[来源:HJ682—2019,2.4.11]

3.6

地下水污染羽groundwaterplume

污染物随地下水移动从污染源向周边移动和扩散时所形成的污染区域。

[来源:HJ682—2019,2.2.22]

3.7

地块概念模型conceptualsitemodel

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综合描述污染源、污染物迁移途径、人体或生态受体接触污染介质的过程

和接触方式等。

[来源:HJ682—2019,2.3.1]

3.8

制度控制institutionalcontrol

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条例、准则、规章或制度,防止或减少人群对地块污染物的暴露,从制度上杜

绝和防范地块污染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害,从而达到利用管理手段对地块的潜在风险进行控制的目的。

[来源:HJ682—2019,2.5.11]

3.9

工程控制engineeringcontrol

采用阻隔、堵截、覆盖等工程措施,控制污染物迁移或阻断污染物暴露途径,降低或消除地块污染

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风险。

[来源:HJ682—2019,2.5.12]

3.10

阻隔技术isolationtechnology

阻止气体、液体或固体污染物质从其产生地点向周围迁移扩散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如添加覆盖物、

修建垂直或水平屏障。

[来源:HJ1231—2022,6.2.1]

3.11

固化/稳定化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

固化是通过添加固结材料将土壤或固体废物封闭在高度结构完整性的整体固体中,从而对土壤或固

体废物中的有害成分加以束缚降低其移动性和物理有效性。稳定化是通过添加稳定性材料将土壤或固体

废物中的有害成分进行化学改性或将其导入某种稳定的晶格结构中,从而降低污染物的移动性和化学有

效性。

3.12

监控自然衰减monitorednaturalattenuation

通过实施有计划的监控策略,依据场地自然发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包含生物降解、扩散、

吸附、稀释、挥发以及化学性或生物性稳定等,使得地下水和土壤中污染物的数量、毒性、移动性降低

到风险可接受水平。

3.13

水动力控制hydrauliccontrol

2

DB37/T4637—2023

利用单井或井群控制系统,通过人工抽取地下水或向含水层内注水的方式,人为地改变地下水原来

的水力梯度及流向,实现控制地下水污染迁移扩散的目的。

3.14

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reactivebarrier,PRB

通过在受污染地下水流经的方向建造由反应材料组成的具有渗透性的墙体,通过反应材料的吸附、

沉淀、化学分解或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4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

4.1基本原则

4.1.1统筹性原则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应根据地块的污染特征统筹考虑污染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大气和填埋物等的

暴露途径及相互作用,合理选用制度控制或工程控制或其组合,实施协同管控。

4.1.2可行性原则

根据污染地块的污染状况、受体特征、暴露途径等,合理确定风险管控目标。考虑经济成本,科学

选择适宜的风险管控技术,使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方案切实可行,目标可达。

4.1.3安全性原则

风险管控目标、模式、技术等应以污染地块风险可控、安全为终极目的,既要保证地块风险控制上

的安全,又要确保管控措施实施及运行监管过程中的生产及人员健康安全。

4.1.4长效性原则

管控措施在管控期限内须长期有效,技术的筛选应充分论证技术实施后确保管控效果的技术可行性,

并实施完善的监测监管与应对措施。

4.2工作程序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

3

DB37/T4637—2023

图1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工作程序

4

DB37/T4637—2023

4.2.1确认地块条件

4.2.1.1资料收集与分析

应根据管控目标、范围及管控工程所处时段,合理确定地块资料收集范围。

a)污染地块资料收集范围应能够满足确定风险管控目标和划定管控范围的要求,应包括按照HJ

25.1、HJ25.2、HJ25.3进行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与风险评估报告等资料,重点核实资

料信息是否反映地块当前实际情况。

b)针对修复前的风险管控工程,地块资料收集还应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地块的开发利用计划以

及修复或管控方案(如果有)等,明确地块规划用途及后续开发利用的时限要求,为确定风

险管控时限及制定管控方案提供依据。

c)针对修复过程中的风险管控工程,地块资料收集还应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地块的开发利用计

划、修复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监理方案等。

4.2.1.2现场踏勘与核实

现场踏勘的目的是对所收集资料进行核实或补充,重点应关注地块与敏感受体、周边地下水使用情

况等在前期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后发生的变化。应考察是否具备地块风险管控工程的施工条件,如用电、

用水、用气、交通、安全保卫等情况。

4.2.1.3更新地块概念模型

根据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及补充调查结果,明确地块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与污染介质类型及空间

分布、污染状态、迁移路径、暴露途径、受体等,以文字、图、表等方式,对地块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

评估阶段构建的地块概念模型进行更新,为实施风险管控提供支持。

4.2.2选择风险管控模式

4.2.2.1提出风险管控目标

在更新地块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目标污染物及污染源的性质与特征、水文地质条件、暴露途径

与风险可接受水平,提出以防止污染迁移扩散和限制受体接触为主要目的的风险管控目标。对于后期将

要实施修复的污染地块,必要时,风险管控目标可结合其后续修复需求合理确定。

4.2.2.2确定风险管控时限

4.2.2.2.1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及地块权属等情况,考虑管控目标可达

性及效果,合理确定地块的风险管控时限。多种管控技术共用时,管控时限以最长的为准。

4.2.2.2.2分以下几种情景综合确定风险管控时限:

a)修复实施前的风险管控工程,管控时限应在修复工程启动之前;

b)修复过程中的风险管控工程,管控时限应贯穿整个修复过程;

c)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应进行长期管控。

4.2.2.3划定风险管控范围

基于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中确定的地块边界及污染范围,结合地块污染物特征、受污

染介质类型、污染物暴露途径及敏感受体分布、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迁移扩散趋势及4.2.2.1提出的

风险管控目标,合理划定地块的风险管控范围。

4.2.2.4确定风险管控模式

5

DB37/T4637—2023

4.2.2.4.1根据地块风险特征、地块条件、风险管控目标、管控时限及管控范围等,结合经费投入、

地块利益相关方需求等,明确地块风险管控要求,确定地块风险管控模式。

4.2.2.4.2对于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宜优先选用制度控制,必要时辅以工程控制措施。

4.2.2.4.3对于拟开发利用污染地块,分以下几种情形确定相应的管控模式。

a)实施修复的地块。

1)修复启动之前,可以制度控制为主。对于已经出现污染扩散的地块,宜结合修复方案要

求,采取必要的工程控制措施,防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管控时限与修复启动相衔接。

2)修复过程中,应以控制修复行为导致的污染介质迁移扩散以及便于实施修复措施为目的,

实施以工程控制为主的管控措施。

b)实施风险管控的地块,应以制度控制为主。

4.2.3选择风险管控技术

4.2.3.1补充调查

地块现有资料不能满足风险识别、风险管控方案编制及工程设计的需要时,应开展调查评估工作,

包括地块污染状况补充调查、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察、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必要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及污染模拟预测等,相关技术要求参照HJ25.1、HJ25.2、HJ25.3和HJ610执行。

4.2.3.2技术初步筛选

根据地块污染特征、污染物扩散途径、受体暴露情景以及选择的风险管控模式,从风险管控技术原

理、适用条件、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几种适用性技术进行下一步

技术可行性分析。常见风险管控技术的适用性见附录A。

4.2.3.3技术可行性分析

针对初步筛选出的风险管控技术,可采用类似案例分析、实验室小试或现场中试进行技术可行性评

估,综合分析评价风险管控效果、技术复杂性、能源与材料消耗及二次污染产生等。实验室小试条件应

模拟现场实际情况;中试试验应基于小试试验结果。

4.2.3.4确定风险管控技术

在技术筛选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从适用条件、技术成熟度、风险管控效果、经济成本、时间和

环境安全等方面对备选技术进行综合比较,选择确定适用的风险管控技术或技术组合,进行下一步风险

管控方案的制定。

4.2.4制定风险管控方案

4.2.4.1制定技术路线

根据地块风险管控要求,合理制定风险管控技术路线。技术路线应体现风险管控的总体思路、方法

与技术流程,还应包括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及应急安全等环境管理的技术内容。

4.2.4.2确定工艺参数

通过总结实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