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1013-2021 核桃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DB53/T 1013-2021 "Mai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azelnut pests and diseases."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T 1013-2021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0-04-08
实施日期
2021-07-08
发布单位/组织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1013—2021

核桃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2021-04-08发布2021-07-08实施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T1013—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云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2)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

疫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凌、杨斌、泽桑梓、闫争亮、赵宁、季梅、户连荣、张知晓、李浩然、毛

云玲、张传光、杨倩、李云琴。

I

DB53/T1013—2021

核桃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核桃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原则、种类及识别、综合防治、监测、防治效果检查。

本文件适用于云南核桃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防治原则

防治宜遵循:

——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

——优先选用抗病虫良种、营林措施和生态调控,保持生态系统平衡;

——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遵循核桃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合理使用生物制剂及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

5主要病虫害种类及识别

5.1病害识别

主要病害按危害部位分为叶部病害、枝干病害、果实病害和根部病害4类。叶部病害主要有炭疽病、

褐斑病、白粉病和叶斑病;枝干病害主要有溃疡病、枝枯病、膏药病;果实病害主要有细菌性黑斑病;

根部病害主要有根腐病。主要病害的病原菌、症状及发生规律见附录A。

5.2虫害识别

主要虫害按危害部位分为食叶害虫、枝干害虫、种实害虫和地下害虫4类。食叶害虫主要有棕色鳃

金龟、黄褐丽金龟、铜绿异丽金龟、斑喙丽金龟、灰胸突鳃金龟、黄刺蛾、中国绿刺蛾、褐边绿刺蛾、

扁刺蛾等;枝干害虫主要有云斑天牛、橙斑白条天牛、密点白条天牛、二斑突尾天牛、六星黑点蠹蛾、

多斑豹蠹蛾、咖啡豹蠹蛾等;种实害虫主要有核桃长足象;地下害虫有蛴螬(金龟幼虫)等;草履蚧、

桑白盾蚧、康氏粉蚧等害虫危害枝、叶、果等部位。主要虫害的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见附录B。

1

DB53/T1013—2021

6综合防治

6.1萌芽期至展叶期

5.1.1防治对象

膏药病、根腐病、细菌性黑斑病、蚧壳虫等。

5.1.2防治措施

5.1.2.1物理防治

蚧壳虫若虫孵化时,在树干离地面30cm~130cm处使用粘虫胶带绕树缠1圈,以缠成倒喇叭形

为宜。

5.1.2.2生物防治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捕食性瓢虫、蚜小蜂和跳小蜂等天敌昆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5.1.2.3化学防治

对病虫部位先彻底刮除再施用3波美度石硫合剂3次,7d~10d一次;萌动期一旦发现展叶迟、叶

片小而黄或未萌动,检查是否为根腐病并及时使用推荐药剂灌根。各主要病虫防治用药参见附录C;推

荐药剂使用按GB/8321的要求执行,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施药量和施药次数。

6.2果实发育期

5.2.1防治对象

炭疽病、褐斑病、白粉病、叶斑病、溃疡病、枝枯病、细菌性黑斑病、天牛、木蠹蛾、金龟、刺

蛾、核桃长足象等。

5.2.2防治措施

5.2.2.1物理防治

天牛、金龟和木蠹蛾类发生严重地区,5月前设置杀虫灯和诱捕器;杀虫灯悬挂高度约距地面3m

为宜,每50亩挂一盏,黄昏开拂晓关;诱捕器内置引诱剂,集虫瓶底离地2m为宜,间距50m。

5.2.2.3生物防治

利用白僵菌、绿僵菌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蜂、花绒寄甲等天敌昆虫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5.2.2.4化学防治

幼果期施用广谱性杀菌剂1次;钻蛀性害虫为害时,用棉球浸药塞入虫道后用湿泥密封虫孔,连续

2次。

5.2.2.5人工防治

利用昆虫的假死性振落树冠上的害虫,或人工捕杀;剪除带病虫的枝、叶、果和落果,同时人工

摘除虫茧或虫体,集中烧毁或沤埋。

6.3落叶期至休眠期

2

DB53/T1013—2021

5.3.1防治对象

枝枯病、溃疡病、膏药病、黑斑病、刺蛾、蚧壳虫等。

5.3.2防治措施

5.3.2.1树干涂白

核桃采收后,使用涂白剂在树干2m以下部位涂刷或喷雾。

5.3.2.2修剪清园

秋末冬初,及时清园,彻底清除病虫危害的枝、叶和果,清理剪下的病枝、枯枝、落叶、果皮、

落果及杂草,同时摘除树上的虫茧,集中烧毁或沤埋。

5.3.2.3垦覆深翻

结合施肥,对树冠垂直投影地面进行全面垦覆、翻耕,深翻地下15cm的土壤,近树干周围宜浅,

外围逐渐加深。

5.3.2.4化学防治

萌芽前,用1~3波美度的波尔多液整园消毒一次,灭杀越冬病虫;树干病害严重部位先刮除病部

并带出烧埋,再用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涂刷3次,7d~10d一次。

7监测

7.1测报条件

核桃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病虫害测报站和测报体系,配备专业的核

桃病虫害测报人员。

7.2调查方法

每年对核桃病虫害及其天敌普查一次,重点区域详查,列出有害生物名录。对常见、多发性病虫

害进行系统观察、调查,掌握其发生规律和分布。

采用五点、“Z”字或对角线型取样法,每点选1块标准地,面积为0.2hm2,抽查10株~30株核桃。

7.3结果计算

病害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害虫的虫口密度、有虫株率计算公式,见附录D公式1、2、3与4。

基于当地核桃历年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调查数据和气象因素,综合当地各测报点对核桃主要病虫

害的预测,病情指数低于20%、平均虫口密度5头/株以下或有虫株率低于20%,采用营林、生物防治和

物理防治措施;超过此指标采用化学防治措施。

8防治效果检查

8.1检查时间

病害为初期、盛期和后期各检查一次。苗木每隔3日检查统计一次,直至病害停止。虫害为施药后

24h、48h、72h、7d后各调查一次。

3

DB53/T1013—2021

8.2检查方法

苗木病害检查面积300m2以上;林分每5hm2设1块标准地,标准地面积为0.2hm2,分别统计防治

效率;病害分级方法见附录D中表1和表2,防治效果检查见附录D中表3;虫害检查方法按5hm2不少于2

块设置标准地,防治效果检查见附录D中表4。核桃主要病害、虫害防治效果计算公式见附录D中公式5

与6。

4

DB53/T1013—2021

AA

附录A

(资料性)

核桃主要病害的病原菌、症状及发生规律

A.1炭疽病

A.1.1病原菌

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des

A.1.2症状

危害幼果和叶片。果实染病,先在果皮上出现褐色圆形至近圆形病斑,后扩展为较大黑褐色凹陷

病斑,病斑中央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有的呈同心轮纹状,湿度大时病斑上现红色小突起;叶片染病,

产生不规则形或在叶脉两侧产生长条形枯黄斑,在叶缘附近产生约1cm的枯黄病斑,严重时全叶干枯

脱落。

A.1.3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在病果、病叶、芽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从伤口和自

然孔口侵入,潜育期4d~9d,一般幼果期易受侵染,7月~8月发病重,并可多次进行再侵染。

A.2褐斑病

A.2.1病原菌

胡桃盘二孢Marssoninajuglandis

A.2.2症状

危害叶片、嫩梢和果实。叶片染病,产生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灰褐色病斑,前期边缘明显,扩展后

边缘不明显,略呈黄绿色至紫色,大小0.4mm~0.8mm,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嫩梢染病,产生

黑褐色近椭圆形至不规则凹陷斑,严重时造成梢枯;果实染病,产生小的凹陷斑,多斑融合后果实变

黑。

A.2.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叶或病梢上越冬,翌年春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