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5920-2010 海洋学术语 物理海洋学

GB/T 15920-2010 Oceanographic terminology—Physical oceanography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6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5920-2010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1-01-14
实施日期
2011-06-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物理海洋学、海洋物理学、海洋气象学等学科领域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物理海洋学、海洋物理学、海洋气象学等学科领域的科研、教学、管理及相关生产活动。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起草人:
郭小勇、高占科、李芳、索利利、胡波、相文玺、范文静、骆静新、梁捷、李铜基、许莉莉、王玉红、汤海荣、袁玲玲
出版信息:
页数:69页 | 字数:12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07.060

A45

a国

GB/T

l59201995

代替GB/T

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

oceanographicoceanography

terminology--Physical

201

1-01-14发布

丰瞀徽紫瓣警襻瞥霎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仅19

15920—2010

GB/T

目次

前言……………·

1范围…………

2物理海洋……

2.1温、盐、深…

2.2水色、透明度

2.3海流………·

2.4海洋波动…·

2.5潮汐………·

2.6海冰………·

3海洋物理……·

3.1海洋声学…·

3.2海洋光学…·

3.3海洋电、磁学

4海洋气象……·

参考文献……·…

索引……………-Ⅲ●,●m如¨船勰弛跎弘∞蚰“惦

GB/T15920—2Q10

刖肓

1592015920

本标准代替GB/T1995《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本标准与GB/T1995相比

主要变化如下:

将“温、盐、深”、“海流”、“海浪”、“潮汐”和“海冰”五章合并为“物理海洋”一章,增加了88条术

语和定义,修改了140余条术语和定义(1995年版的2、3、4、5、6,本版的2);

995年版的7、8,本版的3、4);

一调整了“海洋声、光、电、磁”和“海洋气象”两章的顺序(1

——将“海洋声、光、电、磁”一章细分为“海洋声学”、“海洋光学”和“海洋电、磁学”,并将此章札、越歧

为“海洋物理”,增加了48条术语和定义,修改了11条术语和定义(1995年版的8,本版的3);

“海洋气象”一章新增32条术语和定义(1995年版的3,本版的4);

——增加了参考文献(本版的“参考文献”)。

15918

本标准与GB/T2010《海洋学综合术语》、GB/T15921--20lO《海洋学术语海洋化学》、

118190

GB/T5919—2010《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GB/T2000《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

GB/T19834--2005《海洋学术语海洋资源学》等国家标准在各项海洋工作领域中互相配合使用。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是: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小勇、高占科、李芳、索利利、胡波、相文玺、范文静、骆静新、梁捷、李铜基、

许莉莉、王玉红、汤海荣、袁玲玲。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59201995.

15920--2010

GB/T

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物理海洋学、海洋物理学、海洋气象学等学科领域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物理海洋学、海洋物理学、海洋气象学等学科领域的科研、教学、管理及相关生产活动。

2物理海洋

2.1温、盐、深

2.1.1

表层水温s∞surface

temperature

海洋表面3m以内水层的温度,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大洋环流两个因子。

2.1.2

现场温度insitu

temperature

海上现场测量的海水温度。

2.1.3

等温线isotherm

海水温度分布图上,温度值相等点的连线。

2.1.4

温度深度图bathythermogram

剖面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的图线。

2.1.5

water

暖水舌warmtongue

海水温度分布图上表示高温水流入低温水域的等温线舌状分布。

2.1.6

water

冷水舌coldtongue

海水温度分布图上表示低温水流人高温水域的等温线舌状分布。

2.1.7

water

暖水圈warmsphere

海水经圈剖面上,以8℃等温线为分界线,高于8℃的上层水域。

2.1.8

water

冷水圈coldsphere

海水经圈剖面上,以8℃等温线为分界线,低于8℃的中、下层水域。

2.1.9

盐度salinity

表征海水中溶解盐类多少的量。

注1:盐度有绝对盐度和实用盐度之分。如无特别说明,盐度一般指实用盐度。

注2:改写GB/T12763.22007,定义3.4。

2.1.10

绝对盐度absolutesalinity

SA

海水中溶解物质的质量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GB/T15920--2010

2.1.11

1scale1978

978实用盐标practicalsalinity

325

在15℃和101

为32.435

6×10_3的氯化钾标准溶液的电导率之比(K。;)准确为1。以此条件下的标准氯化钾溶液作

为实用盐度的固定参考点。

[GB/T15921--2010,定义3.2.2]

2.1.12

实用盐度practicalsalinity

S

以实用盐标定义的盐度值。

注:实用盐度值根据Kts由下式确定:

s

S一∑n。科;

z50

式中:

Kt

s——15℃和一个标准大气压条件下,海水样品与质量比为32.4356×lO_的氯化钾溶液的电导率比值;

Ⅱ。——常数项:

80=0.0080;

169

“】=一02;

8z一25.385l;

83—14.0941;

“{一一7.0261;

85—2.7081。

适用范围:2≤S≤42。

2.1.13

等盐线isohaline

海水盐度分布图上盐度相等点的连线。

2.1.14

盐舌salinitytongue

海水盐度分布图上,海水向盐度不同水区扩展的舌状等盐线。

2.1.15

盐指salt

finger

海水盐度分布剖面图上,在高温、高盐水层位于低温、低盐水层之上时界面发生的高盐水向下伸展

的指状等盐线分布。

2.1.16

water

盐[水]楔saltwedge

海水和河水在河口水域混合时,上层密度较小的河流淡水和下层密度较大的高盐海水的分界面向

河流上游倾斜呈楔形潜入的现象。

2.1.17

温盐图解T-Sdiagram

研究海洋水团、海水混合时的一种图解。以温度(T)为纵坐标,盐度(s)为横坐标,表示海水温度、

盐度关系的坐标图。

2.1.18

index

温盐指标T-S

表示水团特征及鱼群分布的特定的温度和盐度的数据指标。

?

15920—2010

GB/T

2.1.19

structure

热盐结构thermohaline

由海水温度和盐度空间分布所反映的海洋内部结构。如分层结构、阶梯结构、阶跃结构和锋面结

构等。

2.1.20

water

海水密度seadensity

P

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注:海水密度是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单位为kg·m一。

2.1.21

situ

现场密度indensity

P(S,t,p)

根据现场海水温度(f)、实用盐度(s)和压力(p)计算出的海水的密度。

2.1.22

密度超量densityanomaly

y

为简便密度计算和书写而引入的参量。

000

注:y—p一1kg·ITI_3

2.1.23

volumeofseawater

海水比容specific

a

单位质量海水所具有的体积。

注:海水比容是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是海水密度的倒数。单位为m3·kg~。

2.1.24

volume

比容偏差specificanomaly

海水现场比容吒。,与相同压力下盐度为35、温度为0℃的海水比容%。之差。

注:d一口(S,t,p)--a(35,0,p)

2.1.25

热比容偏差thermosteric

anomaly

△(S,£)

海洋表面海水的比容偏差。

注:A(S,f)一a(S,t,O)一a(35,0,O)

2.1.26

铅直稳定度vertical

stability

海洋各水层保持铅直方向上原来位置能力的量。

2.1.27

对流混合convective

mixing

由海水的热盐作用引起的铅直方向上的水体交换。

2.1.28

涡动混合eddymixing

由海洋湍流引起的,以海水微团(小水块)的随机运动方式与相邻海水进行的水体交换。

GB/T15920—2010

Z.1.29

潮混合tidal

mixing

由潮流引起的,以海水大范围搬运方式与沿途水进行的水体交换。

2.1.30

[混合]增密caballing

两种不同密度海水混合后的密度大于混合前两者平均密度的现象。

2.1.31,

温跃层thermocline

海水温度在铅直方向上出现跃变的水层。

2.1.32

主[温]跃层mainthermocline

thermocline

永久性温跃层permanent

在海洋混合层以下常年存在的温跃层。

2.1.33

季节性温跃层seasonalthermocline

中纬度海区海水表层出现的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的温跃层。

2.1.34

盐跃层halocline

海水盐度在铅直方向上出现跃变的水层。

2.1.35

密度跃层pycnocline

海水密度在铅直方向上出现跃变的水层。

2.1.36

逆置层inversionlayer

在平流侵人影响下出现的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等状态参数随深度变化与总趋势相逆的水层。

2.1.37

均匀层homogeneouslayer

海洋中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等状态参数的铅直分布几乎处于均匀状态的水层。

2.1.38

混合层mixed

layer;mixinglayer

表层扰动层sur{aceperturbation

layer

(上)均匀层(upper)homogeneouslayer

直接受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始终处于活跃的波动或流动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垂直方向趋于均匀的

海洋最上层海水。

2.1.39

大洋对流层oceanic

troposphere

从海面至均匀层之间海水对流作用明显的水层。其厚度随纬度增高而减小。

2.1.40

ocean

屡化海洋stratified

因海水状态参数(密度、温度、盐度等)铅直分布的不均匀呈现的分层结构现象的海域。

2.1.41

冷涡coldeddy

流系中较周围海水温度低的冷中心涡旋。

4

GB/T15920—2010

2.1.42

暖涡wam

eddy

流系中较周围海水温度高的暖中心涡旋。

2.1.43

水型wuteg

type

性质完全相同的水体元的集合。通常是指温盐度均匀,在温一盐图解上仅用一个单点表示的水体。

2.1.44

mass

水团water

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在长时间保持相对均匀和稳定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

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一定差异,且空间尺度不可忽视的水体。

2.1.45

水系watersystem

某一海水总体中只考虑单一特征的水体,为一定条件下若干个水团的集合体。

2.1.46

water

表层水surface

接近于海面的受风浪、降水、蒸发等各种外因影响较大的海水。在海洋中其厚度从几米至二百米

不等。

2.1.47

water

次表层水subsurface

m~300

介于表层水与主温跃层上界面之间的水体。在海洋中其厚度一般为200m。

2.1.48

中层水intermediatewater

介于主温跃层下界面与深层水之问的水体。

000

m~2000

注:具有盐度极小的特征,在海洋中其深度一般在1m之间。

2.1.49

water

深层水deep

下均匀层(10wer)homogeneouslayer

000

中层水之下到约4m深的地层水之间的水体。具有温度、盐度和密度的铅直分布几乎相同的

000m~4000

特征,在海洋中其深度一般在2m之间。

2.1.50

water

底层水bottom

000

大洋中从深度4m到海底的水体,或浅海中接近海底的水体。

2.1.51

water

沿岸水coastal

靠近海岸流动,水文要素受陆地、气象条件及径流影响季节变化大的海水。

2.1.52

water

中央水central

大洋次表层水团的一种类型,由表层水团在亚热带辐合带下沉而形成的盐度较高的水体。在世界

大洋次表层中夹于极地水之间(大西洋、印度洋)或赤道水与极地水之间(太平洋)。

2.1.55

南极绕极水团Antarcticwatermass

circumpolar

南极底层水与西风表层漂流水混合由西绕南极大陆东流的水体。具有低温、低盐特征。

5

15920—2010

GB/T

2.1.54

北极表层水Arcticwater

北极圈夏半年极昼期间冰雪融化的北冰洋表层水。

2.1.55

modewater

副热带模态水subtropical

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央海域北半部内,水温的季节性跃层与永久性跃层间准等温的水体。

2.1.56

watercold

coldmass;YellowSeawatermass

黄海冷水团Huanghai

bottomcoldwater

黄海底层冷水Huanghai

黄海中央低洼区暖半年温跃层下的水体,以温度低、盐度小为其主要水文特征。

2.1.57

dilutedriver

plume

长江冲淡水Changjiaugwater;Changjiang

长江人海径流与沿岸海水混合并向偏东扩展形成的盐度在26以下的混合水团,其温度和盐度具有

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2.1.58

赤道辐合带equatorialconvergencezonenear

zone;convergenceequator

zone

热带辐合带tropicconvergence

来自南、北半球的水相汇合的地带。

注:除印度洋外,此带通常位于北半球。

2.1.59

front

海洋锋oceanic

海洋中物理、化学、生物、运动学特征等参数的梯度明显增大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水平混合狭

窄过渡带。

注:广义的是指海洋中海水任何一种参数的不连续面。

2.1.60

细结构finestructure

m~100

垂直尺度为1m的海洋物理要素场结构。

2.1.61

微结构microstructure

垂直尺度小于lm的海洋物理要素场结构。

2.1.62

海面带斑slick

较平静的海面由于浮游生物或人造的有机物单分子层减小了水表面张力,并受风作用而形成片或

条纹状的现象。

2.1.63

turbulence

海洋湍流oceanic

海洋紊流

海洋乱流

海洋水体中任意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具有显著变动的不稳定的紊乱流动。

2.1.64

diffusion

双扩散double

两个密度相同的水团界面上,因海水分子热传导系数大于盐度扩散系数而造成的不稳定现象。

6

15920—2010

GB/T

2.1.65

waterstate

海水状态方程seaequation

描述海水状态参数(海水温度、盐度、压力、声速、位温、绝热梯度等)之间关系的方程式。

注:最常用的是表达海水的现场密度与温度、盐度和压力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现采用1980年新的国际海水状态

方程,包括一个大气压国际海水状态方程和高压国际海水状态方程。

2.1.66

seawater

标准海水standard

由权威机构按照规定的程序批准,具有海水组成成分和特性,可准确对K。。或R。。赋值,测定海水盐

度统一标准的有证标准物质。

注:在我国标准物质分类中,中国一级标准海水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U-0.001,^一3。中国标准海水为国家二级

标准物质,U一0003,☆=2。

2.1.67

seawater

人工海水artificial

人造海水

根据马赛特海水组成的恒定性原理,利用化学试剂及蒸馏水,人工配制的与天然海水成分近似的

海水。

2.1.68

ofsaltwater

盐水界limit

河口地区涨潮水流中盐水上溯的最远点。

注:盐水界是河口区分段的一种方法。

2.1.69

海水热容thermalofseawater

capacity

海水温度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

注:单位为焦耳每开尔文,记为J/K。

2.1.70

heatofseawater

海水比热容specific

单位质量的海水温度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

注:单位为焦耳每千克每开尔文,记为J·kg_1·K。

2.1.71

heatatconstant

定压比热容specificpressure

Cp

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比热容。

2.1.72

heatatconstantvolume

定容比热容specific

Cv

在一定体积下测定的比热容。

2.1.73

海水热膨胀系数thermalcoefficientofseawater

expansion

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条件下,单位体积的海水在升高单位温度时发生的体积增量。

7

15920—2010

GB/T

2.1.,4

ofmaximumseawater

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temperaturedensity

£D(…)

热膨胀系数由正值转为负值时所对应的温度。

注:它是盐度的函数,随海水盐度的增大而降低。经验公式:

1S—I

2.0×101×10…S+0.2×10…S

f。(…)=3.95

2.1.75

coefficient

压缩系数compression

压缩性compressibility

单位体积的海水,当压力增加1MPa时,其体积的负增量。

注:海水的压缩系数随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2.1.76

等温压缩isothermal

compression

海水微团在被压缩时,因和周围海水有热量交换而得以维持其水温不变。

2.1.77

绝热压缩adiabatic

compression

海水微团在被压缩过程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

2.1.78

绝热变化adiabatic

change

在绝热条件下,海水微团在升降过程中随压力变化而导致的温度变化。

2.1.79

位温potentialtemperature

@

海洋中某一深度(压力为户)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力为大气压P。)时所具有的温度。

2.1.80

位密potentialdensity

海洋中某一深度(压力为p)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力为大气压P。)时的相应密度。

2.1.81

latentheatof

比蒸发潜热specificevaporation

L

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气体所需的热量。

注:单位为焦耳每千克或每克,记为J/kg或J/g。

2.1.82

ofwater

饱和水汽压saturation

pressure

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到达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2.1.83

conduction

热传导heat

相邻海水温度不同时,由于海水分子的交换,使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的现象。

2.1.84

flowrate

热流率heat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的热量。

注:单位为瓦特,记为w。

8

15920—2010

GB/T

2.1.85

ofheatflowrate

热流率密度density

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率。

注: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记为w·m。

2.1.86

ofseawater

海水的粘滞性viScosity

当相邻两层海水作相对运动时,由于水分子的不规则运动或者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湍流),在两层

海水之间便有动量传递,从而产生切应力。

2.1.87

tensionofseawater

海水的表面张力surface

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由于分子之间的吸B}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小。

2.1.88

surface

表层海水盐度seasalinity

海水表面到3m深处之间的海水实用盐度。

2.1.89

sectionseawater

垂直剖面海水温度verticaltemperature

垂直剖面方向上海水温度的连续分布。

2.1.90

correction

盐度校正salinity

对由于盐度而产生对海水测定分析结果的影响造成的误差校正。

2.1.91

effect

盐效应salinity

在分析海水中某一成分时,同一浓度由于盐度不同所产生的影响。

2.1.92

沿岸水系coastalwater

system

沿岸(受大陆径流影响较大的)低盐水团的集合。

2.1.93

seaswater

外海水系opensystem

外海(受大陆径流影响较小的)高盐水团的集合。

2.1.94

mixture

分子混合molecular

通过分子的随机运动与相邻海水进行特性交换。

注:其交换强度小,且只与海水性质有关。

2.1.95

water

海水深度seadepth

固定地点从海平面至海底的垂直深度。

2.1.96

insitu

现场水深depth

现场测得的白海面至海底的垂直距离。

注:改写GB/T12763.22007,定义3.1。

2.1.97

ofinstrument

仪器沉放深度deployeddepth

自海面至水下观测仪器的垂直距离。

12763.2

注:改写GB/T2007.定义3.2。

GB/T

15920一2010

2.1.98

海图深度charted

depth

从深度基准面起算到海底的水深。

2.2水色、透明度

2.2.1

colour

水色water

位于透明度值一半的深度处,白色透明度盘上所显示的海水颜色。

注:用水色计的色级号码表示。

12763.2

EGB/T2007,定义3.111

2.2.2

water

海水透明度seatransparency

表征海洋水体透明程度的物理量,表征光在海水中的衰减程度。

注:计量单位为1"11。

[GB/T12763.2—2007,定义3.10]

2.3海流

2.3.1

current

海流ocean

海水的宏观流动。

注1:海流以流速和流向表征。

12763.2

注2:改写GB/T2007,定义3.5。

2.3.2

流向currentdirection

海水流去的方向。

注:流向单位为度(。),正北为零,顺时针计量。

2.3.3

流速current

speed

海水在单位时间内流过的距离。

注:单位为cm/s(或以m/s为计量单位)。

2.3.4

oceancirculation

海洋总环流general

全球海洋环流的总体,一般尤指较大范围内海水运动的整体状态。

2.3.5

circulation

大洋环流ocean

在海面风力和热盐效应等作用下,海水从一海域向另一海域流动而形成的首尾相接的独立循环系

统或流涡。

注:广义的大洋环流指海水及海水中的各种物理量和化学量大规模循环于世界大洋的流动现象。

2.3.6

circulation

热盐环流thermohaline

海水由于受热盐变化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海水运动。

2.3.7

circulation

翻转环流reversal

表层大洋环流导致海水在某一海域堆积或辐散,致使海水下沉或下层海水上升,为了弥补,深层海

水朝表层海流相反方向流动,形成顺时针或逆时针立体环流。

】0

15920—2010

GB/T

2.3.8

convection

热盐对流thermohaline

海水热量和盐量在垂直方向上的交换过程。

2.3.9

circulation

深层环流abyssal

6km以深的环流。

2.3.10

current

赤道流equatorial

赤道附近,由于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的作用而形成的流势强大、流向稳定的自东向西的海流。

注:有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

2.3.11

winddrift

西风漂流west

在南北纬40。~60。之间盛行西风带作用下形成的自西向东的海水运动。

注:西风漂流包括北太平洋流、北大西洋流和南极绕极流。

2.3.12

南极绕极流Antarcticcurrent

circumpolar

发生在南纬40。与南极大陆之间的辽阔洋面上,水体自西向东绕南极作大规模运动的西风漂流。

2.3.13

西边界流westerncurrent

boundary

北、南赤道流将海水输送到大洋西岸堆积而形成较大的海面坡度所维持的沿大陆坡的狭窄地带流

动的海流。

注:西边界流包括黑潮、东澳大利亚流、湾流.巴西海流、厄加列斯海流等。

2.3.14

easterncurrent、

东边界流boundary

大洋东部边界自高纬流向低纬的寒流。

注:东边界流包括加利福尼亚流、秘鲁流、加那利流、本格拉流、西澳大利亚流。

2.3.15

eastwindcirculation

南极东风环流Antarctic

在南极大陆边缘一个狭窄的范围内,由于极地东风的作用,形成了一支自东向西绕南极大陆边缘的

小环流。

注:南极东风环流与南极绕极流之间,由于动力作用形成南极辐散带;南极东风环流与南极大陆之间形成海水沿陆

架的辐聚下沉,是大洋中层水的主要来源地。

2.3.16

circulationin

赤道经向环流longitudinalequator

南赤道流与赤道逆流之间的海水辐聚下沉,北赤道流与赤道逆流之间的海水辐散上升,由于海水的

连续性,在一定的深度上形成了经向小环流。

2.3.17

current

风海流wind—driven

current

漂流drift

海水在风的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

注:表面海水在风力、地转偏向力和下层海水的摩擦力以及风对海浪迎风面施加的压力,迫使海水向前移动,便形

成风海流。

11

15920--2010

GB/T

2.3.18

current

地转流geostrophic

在忽略海水湍流摩擦力作用的海洋中,海水水平压强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平衡时的稳定海流。

2.3.19

current

密度流density

海水因密度差异所产生的水平压强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时的稳定海流。

2.3.20

current

坡度流slope

current

倾斜流sloping

江河径流人海、降水、融冰、气压变化和风力作用不均匀等原因使海面发生倾斜而引起的海流。

2.3.21

windcurrent

信风海流trade

信风作用引起的海流。

2.3.22

current

季风海流monsoon

季风作用引起的海流。

2.3.23

current

补偿流compensation

由另一海域的海水流来补充海水流失而形成的海流。

注:有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

2.3.24

current

逆流counter

靠近主流流动但流向与主流相反的海流。

2.3.25

countercurrent

赤道逆流equatorial

处于南北赤道流之间,以补偿大洋东部被赤道流所带走的海水而产生的与赤道流方向相反的自西

向东的表层海流。

2.3.26

undercurrent

赤道潜流equatorial

发生在赤道附近海域的次表层中,与表层南北赤道流的流向相反的海流。,

2.3.27

太平洋赤道潜流Pacificundercurrent

equatorial

current

克伦威尔海流Cromwell

位于太平洋赤道上,宽度约3。~4。,从140。E~90。W的次表层东向海流。

注:太平洋赤道潜流于1952年由克伦威尔等发现。

2.3.28

大西洋赤道潜流Atlanticundercurrent

equatorial

current

罗蒙诺索夫海流Lomonosov

位于大西洋赤道上,宽度约3。~4。的次表层东向海流。

注:大西洋赤道潜流于1961年由苏联“罗蒙诺索夫”号调查船发现。

2.3.29

Ocean

印度洋赤道潜流Indianundercurrent

equatorial

只在每年东北季风期,印度洋赤道附近在次表层海水中微弱的东向水平压强梯度力作用下引起的

海流。

12

15920—2010

GB/T

2.3.30

上升流upwelling

铅直向上的海水流动。

2.3.31

下沉流downwelling

铅直向下的海水流动。

2.3.32

current

表层流surface

上界面为自由海面具有一定厚度的海流。

2.3.33

current

次表层流subsurface

发生在次表层水中的海流。

2.3.34

current

深层流deep

界于次表层流与近底层流之间的海流。

2.3.35

current

底层流bottom

下界面为海底,并受海底影响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海流。

2.3.36

currentseries

黑潮流系Kuroshio

北赤道流在北太平洋西岸延续形成的西边界流。

注:黑潮流系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深邃、高温高盐等特征。黑潮流系包括黑潮、黑潮续流和北太平

洋流。

2.3.37

黑潮Kuroshio

南起台湾岛东南到日本太平洋沿岸35。N处的黑潮流系。

2.3.38

湾流流系GulfStreamseries

北大西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边界流。

注:湾流流系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流路蜿蜒、流域广阔、高温、高盐、透明度大和水色高等特征。湾流流

系包括佛罗里达流、湾流和北大西洋流。

2.3.39

Stream

湾流Gulf

佛罗里达流经佛罗里达海峡进入北大西洋后与安的列斯流汇合处(湾流起点),后经哈特拉斯角

500

(35。N)到45。w附近的格兰德海滩以南,行程约2km的湾流流系。

2.3.40

暖流warmcurrent

温度比周围海水高的海流。

2.3.41

warmcurrent

对马暖流Tsushima

current

对马海流Tsushima

在日本九州西南海域由黑潮主干分出来的暖水与陆架水混合后北上并穿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的

海流。

]3

15920--2010

GB/T

2.3.42

current

Sea)warm

黄海暖流Huanghai(Yellow

对马暖流在济州岛西南伸人黄海的一个分支海流。

2.3.43

warmcurrent

台湾暖流Taiwan

由台湾东北黑潮西北分支流向闽浙外海,到达长江口以南、东海沿岸流东侧的一支海流。

2.3.44

warmcurrent

南海暖流Nanhai

位于南海北部沿岸流外侧,流向东北、流速较强、具有显著时空变异的海流。

2.3.45

current

寒流cold

温度比周围海水低的海流。

2.3.46

current

亲潮oyashio

islandscoldcurrent

千岛寒流thousand

靠近千岛群岛和北海道东南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