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1090-2022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站网建设技术规范
DB53/T 1090-2022 Highway Traffic Meteorological St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5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3.220.20
CCSR87
53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1090—2022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站网建设技术规范
2022-05-20发布2022-08-20实施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3/T1090—2022
目次
前言.................................................................................III
引言...................................................................................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体原则和要求......................................................................2
5站网布局............................................................................2
5.1资料收集和风险评估..............................................................2
5.2站网布设与选址..................................................................2
5.3站网布局调整....................................................................4
6监测设施............................................................................4
6.1监测要素........................................................................4
6.2设备性能........................................................................4
6.3设备认证........................................................................5
7安装................................................................................5
7.1立柱及支架安装..................................................................6
7.2传感器布设......................................................................6
8联网要求............................................................................6
8.1站网数据传输与共享..............................................................6
8.2站网数据存储....................................................................6
8.3站网数据应用....................................................................7
9验收与维护..........................................................................7
9.1站网验收........................................................................7
9.2维护与校准......................................................................7
9.3运行评估........................................................................8
附录A(资料性)云南省主要气象灾害等级划分............................................9
A.1交通气象灾害等级................................................................9
A.2低能见度灾害等级分布............................................................9
A.3低温冰冻灾害等级分布............................................................9
A.4强降雨灾害等级分布..............................................................9
附录B(规范性)运营期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13
B.1评估模型.......................................................................13
B.2高速公路低能见度灾害风险评估指标及模型参数.....................................14
B.3高速公路低温冰冻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指标及参数.....................................15
B.4高速公路强降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指标及参数.......................................17
I
DB53/T1090—2022
附录C(规范性)公路交通气象站网数据库存储格式要求...................................20
C.1通则...........................................................................20
C.2公路交通气象站基本属性数据格式.................................................20
C.3公路交通气象监测要素数据格式...................................................22
C.4公路交通气象监测设备工作状态数据格式...........................................24
II
DB53/T1090—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云南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13)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省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云南
省气象服务中心,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胡澄宇、房锐、吴泓、陈宙翔、杨文臣、李薇、彭启洋、李永、杨泽龙、赵刚、
张文波、郑春怡、丁宇超、朱保林、田毕江、苏宇、周林义、岳松、赵尔旭、彭艳秋、李春晓、祖繁、
李洪春、陈贺、徐才坚、刘维娟。
III
DB53/T1090—2022
引言
云南省属于高原山地地形,气候复杂多变,浓雾、强降雨、积雪、结冰等气象灾害多发,严重影响
了公路交通安全、通行能力和运营服务水平。目前,云南省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站网密度低、站点数量少
且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交通气象监测站网,无法建立统一的公路交通气象联网运行服务平台,严重
影响全省道路运输安全和智慧高速发展。
云南省高速公路发展迅速,为全面提升全省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的精密监测与精细化预警服务保障能
力,强化全省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合理规划交通气象站网布局,科学规范交通气象监测设
施、建设和运行技术要求,特编制本规范。
V
DB53/T1090—2022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站网建设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站网建设的总体原则和要求、站网布局、监测设施、安装、联网要
求、验收与维护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高速公路新建或改建的公路交通气象站网建设,其它公路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33697公路交通气象监测设施技术要求
JTG218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二册机电工程
JTG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D8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QX/T118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地面
QX/T190高速公路设施防雷设计要求
QX/T526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规范通用要求
QX/T606公路交通气象观测仪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路交通气象站highwayweatherstation
用于公路沿线的气象环境监测,为公路交通服务的自动气象站。
3.2
公路交通气象站网highwayweatherstationnetwork
由若干公路交通气象站组成、可自动联网运行的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网。
3.3
基准站regionalstation
公路交通气象站网中的骨干监测站,监测要素较全、监测数值能表征较大范围或较长路段平均气象
状态的公路交通气象站。
3.4
加密站localstation
基准站之间加密布设的公路交通气象站,监测要素和数值能表征交通气象灾害易发、频发路段的气
象状态。
1
DB53/T1090—2022
3.5
常规气象要素basicmeteorologicalelement
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和降水量等气象监测要素。
3.6
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high-impactweatheronhighwaytraffic
对公路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产生直接或间接不利影响的灾害性天气。
[来源:QX/T414-2018,2.1,有修改]
4总体原则和要求
4.1应结合公路网现状和规划、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交通气象服务需求等,开展公路交
通气象站网顶层设计,并遵循“先基准站,后加密站,动态完善”统筹布局气象站网。
4.2公路交通气象站网建设应符合布局合理性、环境代表性、运行稳定性和维护便利性等要求。
4.3气象站网建设流程应包括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站网布局、设备配置与安装、联网运行、
验收,并定期进行评估与优化。
5站网布局
5.1资料收集和风险评估
5.1.1资料收集
5.1.1.1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阶段的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应收集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云南省气象灾害分布资料;
——高速公路设计资料;
——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布的浓雾、冰冻、强降雨等多发路段及其他公路事故多发路段等资料;
——在公路沿线获取的其他短期气象资料。
5.1.1.2高速公路运营阶段的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应收集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高速公路路线、结构物、沿线设施等资料;
——采用调查或交通气象监测设备获取的公路沿线高影响天气及其他气象资料;
——公路交通流监测数据;
——由于气象因素导致的设施损毁、公路阻断、地质灾情和交通事故等灾情资料。
5.1.2风险评估
5.1.2.1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等级划分为五个级别,依次为高、较高、中、较低和低风险。
5.1.2.2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应根据云南省气象灾害等级分布情况(参见附录A),
对公路交通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估。
5.1.2.3高速公路运营阶段,应根据收集的资料对公路交通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估,评估方法详见附
录B。
5.2站网布设与选址
5.2.1基准站
2
DB53/T1090—2022
5.2.1.1基准站布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a)基准站布设间距应满足的表1规定;
b)两个相邻基准站之间同类型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等级相差2级及以上的,应在该路段增设1
个基准站;
c)公路沿线气象条件差异明显的路段应增设1个基准站。
表1基准站布设间距要求
地理特征公路路线长度(km)公路相对高差(m)
山岭或重丘地区≤30
≤500
平原或微丘地区≤50
5.2.1.2基准站址应选择在地形开阔处,且应避免高大建筑物、广告牌、标志、植被等影响。
5.2.2加密站
5.2.2.1根据公路交通气象灾害类型及风险等级,加密站布设间距应满足表2的规定。
表2加密站布设间距要求
加密站类型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等级公路路线长度(km)
高风险≤5
低能见度加密站较高风险≤10
中风险≤15
高风险≤5
低温冰冻加密站
中或较高风险≤10
高风险≤10
强降雨加密站
较高风险≤15
5.2.2.2低能见度加密站应优先设置在以下路段:
——临近深谷或受云雾影响的山岭地区;
——临近河网湖泊等大型水体的低洼地区;
——桥隧密集区路段;
——浓雾年平均天数≥16d的路段;
——三年内因浓雾发生重特大交通事件≥2起的路段。
5.2.2.3低温冰冻加密站应优先设置在以下路段:
——大桥、特大桥、特殊桥梁、互通立交区、隧道出入口、背阴路段、低洼路段;
——路面结冰年平均天数≥6d的路段;
——日最低气温≤0℃的年平均天数≥13d的路段;
——三年内因低温冰冻发生重特大交通事件≥2起的路段。
5.2.2.4强降雨加密站应优先设置在以下路段:
——连续纵坡坡底;
——公路反向凹型竖曲线底部;
——日降雨量≥50mm的年平均天数≥5d的路段;
——小时降雨量≥8mm的年平均天数≥3d的路段;
——三年内因强降雨发生重特大交通事件和基础设施损毁事件总数≥2起的路段。
3
DB53/T1090—2022
5.3站网布局调整
5.3.1应根据施工期间高影响天气分布的实际情况,对设计阶段确定的站网布局进行复核或调整。
5.3.2已建气象站代表性不足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站网布局。
5.3.3对公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应将交通事故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结论,作为站网布局调整的依
据。
6监测设施
6.1监测要素
6.1.1基准站的监测要素应包括常规气象要素、能见度、天气现象、路面温度、路面状况等,宜包括
视频、交通流等要素。
6.1.2加密站应根据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类型设置监测要素。
——低能见度加密站应包括能见度和常规气象要素,宜配置天气现象等;
——低温冰冻加密站应包括路面温度、路面状况和常规气象要素,宜配置天气现象等;
——强降雨加密站除应包括天气现象和常规气象要素,宜配置路面状况等;
——具有两种及以上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的路段,应同时配置相应的监测要素。
6.2设备性能
6.2.1监测要素技术指标
公路交通气象监测要素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公路交通气象监测要素技术指标要求
监测要素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
气温-50℃~50℃0.1℃±0.2℃
相对湿度5%~100%1%±3%(≤80%);±5%(>80%)
风向0°~360°3°±5°
±(0.5m/s+0.03V)
风速0m/s~60m/s0.1m/s
(其中,V为实际风速m/s)
气压500hPa~1100hPa0.1hPa±0.6hPa
基准站±0.4mm(≤10mm);±4%(>10mm)
降水0mm/min~4mm/min0.1mm
加密站±10%
基准站10m~10000m
能见度1m±10%(≤1500m);±20%(>1500m)
加密站10m~5000m
基准站±0.5℃
路面温度-50℃~80℃0.1℃
加密站±1.0℃
4
DB53/T1090—2022
表3(续)
监测要素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
路面状态包括干燥、潮湿、积水、结冰、积雪等状态与人工观测一致率不低于90%
路面状况积水、积雪、
≥0.1mm0.1mm±0.5mm
结冰层厚度等
雨、雪、雨夹雪等降水类型及降水强度等级(微量、小、
中、大、特大等)
天气现象与人工观测一致率执行QX/T606的规定
露、霜、冰等凝结类
雾、浓雾、强浓雾、特强浓雾等视程障碍类
6.2.2通讯
6.2.2.1公路交通气象站应支持无线、光纤等通讯方式。
6.2.2.2公路交通气象站的数据传输频率应不少于1次/min。
6.2.2.3公路交通气象监测数据传输及时率应不小于98%。
注:数据在观测时间10min及以内发送至测试终端的视为及时数据,传输及时率是统计接收到的数据中及时数据的
占比。
6.2.3供电
6.2.3.1公路交通气象站可采用市电、太阳能、风能或风光互补等供电方式。
6.2.3.2公路交通气象站应配备蓄电池,其独立供电时间≥7d。
6.2.4数据及质量控制
6.2.4.1公路交通气象站数据应包括实时的交通气象监测要素,以及传感器、采集器、通讯模块、供
电模块等监测设备工作状态数据。
6.2.4.2应对公路交通气象站数据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并记录质量控制标识(见附录C.2),其中常
规气象要素数据质量控制执行QX/T118的规定。
6.2.4.3公路交通气象站数据完整率和准确率均应≥98%。
注1:完整率是指接收到的有效数据数占应到数据的百分比。
注2:准确率是指能够达到业务使用标准的数据占实到数据的百分比。
6.2.5设备可靠性
公路交通气象站应稳定运行,其连续无障碍运行时间应≥5500h。
6.3设备认证
6.3.1公路交通气象站应进行测试评估和认证,内容包括静态指标测试、动态性能测试、综合评估等。
6.3.2基准站应取得由省级及以上交通或气象部门认可的认证证书。
6.3.3加密站宜取得由省级及以上交通或气象部门认可的认证证书,或由省级及以上交通或气象部门
认可的单位出具达到“合格”等级要求的测试评估报告。
7安装
5
DB53/T1090—2022
7.1立柱及支架安装
7.1.1公路交通气象站设备安装不应侵入公路建筑限界。
7.1.2公路交通气象站安装在路侧净区范围内的,应按照JTGD81的要求设置护栏。
7.1.3公路交通气象站的立柱及支架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a)立柱宜安装在稳定的混凝土基础平台上;
b)桥梁、高路堤等路侧空间受限的路段,立柱可安装在防护等级不低于SB级的混凝土护栏上;
c)气象站的立柱宜具有倒伏功能,倾倒方向与道路行车方向平行;
d)基础平台、立柱及支架应符合防锈、防雷要求。其中,防雷设计执行QX/T190的规定。
7.1.4条件受限时,加密站可安装在交通工程与沿线设施已有的立柱上,并满足JTGD81的要求。
7.2传感器布设
7.2.1公路交通气象站的传感器布设应符合表4的要求。
表4公路交通气象站传感器布设要求
传感器类型传感器布设要求
能见度采样区中心点距路面高度为3.0m±0.2m
遥感式传感器中心点距路面高度应为3.0m±0.2m
路面状况、路面温度
埋入式传感器顶面应与路面持平,且与道路边缘的距离≥1.5m
天气现象降水类和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传感器距路面高度为3.0m±0.2m
温度、相对湿度安装高度应为3.0m~3.5m,传感器安装在自然通风的防辐射罩内
翻斗式雨量传感器与立柱距离不少于1.5m
降水
固态雨量传感器可与其他传感器集成安装在立柱上
风速、风向安装高度为3.5m±0.2m
安装在采集箱内,并设置通气孔
气压
安装在数据采集器箱外的气压传感器应配备专门的保护罩
视频图像视频图像信息采集装置安装高度≥3m,其标准光源或辅助光源按采样要求设置
7.2.2公路交通气象站的传感器、结构件等布局应互不影响、紧凑有序。
7.2.3能见度仪、遥感式路面状况等基于光学原理的传感器光路及其反射路径应无交叉、无重合、无
遮挡。
8联网要求
8.1站网数据传输与共享
8.1.1公路交通气象站网的联网运行分为路段级、区域级和省级三个层级,并通过统一的数据格式进
行传输与共享。且路段级、区域级、省级交通信息中心之间应实现公路交通气象监测数据的实时共享。
8.1.2公路交通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应通过高速公路光纤通讯网或公共无线通信实时传输到路段级、区
域级或省级信息中心。
8.1.3公路交通气象监测数据和服务信息,应可通过省级交通信息中心推送给公安、交通、气象等行
业相关部门共享。
8.2站网数据存储
6
DB53/T1090—2022
8.2.1公路交通气象站网数据应包括站点基本属性数据、气象监测数据、监测设备工作状态数据,并
建立公路交通气象站网的数据库。
a)数据库表命名方式见附录C中的C.1;
b)公路交通气象站基本属性数据格式要求,见附录C中的C.1;
1)站点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要求,见C.1中的表C.1;
2)传感器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要求,见表C.1中的表C.2。
c)公路交通气象监测要素数据格式要求,见附录C中的C.3;
1)监测要素数据格式要求,见C.2中的表C.3;
2)数据质量控制编码要求,见C.2中的表C.4;
3)路面状态编码要求,见C.2中的表C.5;
4)天气现象编码要求,见C.2中的表C.6。
d)监测设备工作状态数据格式要求,见附录中的C.4。
1)设备工作状态数据格式要求,见C.4中的表C.6;
2)监测设备工作状态编码要求,见C.4中的表C.7。
8.2.2应对公路交通气象站网的监测要素数据的质量进行控制。
8.3站网数据应用
8.3.1公路交通气象站网数据应满足以下应用要求:
a)监测要素的实时显示;
b)公路交通气象灾害的实时报警;
c)公路交通气象灾害的短临预警。
8.3.2公路交通气象站网的数据应为不利天气条件下交通流管控、公路养护决策支持和应急管理处置
等交通运营管理与出行服务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支持。
9验收与维护
9.1站网验收
9.1.1应建立完善的公路交通气象站网建设档案。
9.1.2公路交通气象站网建成后,应对站网布局、监测设施、安装调试、联网运行等进行综合验收。
9.1.3新建公路的交通气象站网建设应与公路主体工程同步验收。
9.2维护与校准
9.2.1公路交通气象站应开展日常巡检维护和专业维护,建立维护档案,包含时间、站点、人员、现
场照片、维护(修)内容及结果等,且应符合以下规定:
a)日常巡检维护应检查设备和站点周边环境变化,包含传感器内杂物清理、设备外观清洁、站
点范围内侵入生物清理、杂草、藤蔓、树木等清理或修整;
b)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专业维护,包含设备结构件连接和线缆接头检查、传感器工作状态和电
池电压检测、基础平台和防雷设施检查等;
c)设备异常或损坏时,应及时维护(修)、校准或更换。
9.2.2公路交通气象站传感器的检定、校准应符合QX/T526的规定,校准周期按下列规定执行:
a)每年至少进行1次能见度和路面状况传感器校准;
7
DB53/T1090—2022
b)每两年至少进行1次常规气象传感器校准。
9.3运行评估
9.3.1公路交通气象站网应定期开展运行评估,评估周期每3年不少于1次。
9.3.2公路交通气象站运行评估应执行GB/T33697、QX/T526、JTG2182等标准的规定,并应包括以
下内容:
a)监测要素的代表性;
b)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c)设备的可靠性;
d)站点周边环境变化情况;
e)交通气象信息的应用服务效果;
f)站网布局的合理性;
g)评估结论与建议等。
8
DB53/T1090—2022
A
A
附录A
(资料性)
云南省主要气象灾害等级划分
A.1交通气象灾害等级
在高速公路可行性研究及设计阶段中开展公路交通气象站网布局,可参考对云南省公路交通影响较
大的气象灾害等级分布进行风险评估,气象灾害的五个等级依次为高、较高、中、较低、低。
A.2低能见度灾害等级分布
根据1990年~2019年云南省126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日能见度资料,开展了云南省低能见度灾害等级
划分,其分布见图A.1。
A.3低温冰冻灾害等级分布
根据1961年~2019年云南省126个国家气象站的日最低地表温度、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
低气温、冰冻强度和发生频率,开展了云南省低温冰冻灾害等级划分,其分布见图A.2。
A.4强降雨灾害等级分布
根据1985年~2019年云南省126个国家气象站的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开展了云南省强降雨灾害等级
划分,其分布见图A.3。
9
DB53/T1090—2022
图
布
分
级
等
害
灾
度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F/T 0013-2017 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技术规范 2017-04-27
- SF/T 0024-2017 全国法律援助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2017-04-27
- SF/T 0021-2017 全国司法行政戒毒信息化应用技术规范 2017-04-27
- SF/T 0020-2017 全国司法行政信访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2017-04-27
- SF/T 0022-2017 全国律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2017-04-27
- SF/T 0026-2017 全国人民监督员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2017-04-27
- SF/T 0012-2017 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网络平台技术规范 2017-03-31
- SF/T 0025-2017 全国司法鉴定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2017-04-27
- SF/T 0023-2017 全国公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2017-04-27
- HJ 348-2007 报废机动车拆解环境保护技术规范 201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