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330-2021 近海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技术规程

DB37/T 4330-2021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offshore fishery resources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4330-2021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3-11
实施日期
2021-04-11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150

CCSB50

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4330—2021

近海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nvestigationandevaluationofoffshorefisheryresources

2021-03-11发布2021-04-11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7/T4330—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渔业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鲁TC17/SC0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烟台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凡、陈丙见、于宁、徐炳庆、杨艳艳、李少文、张孝民、王秀霞、王田田、

王蕾、王志扬。

I

DB37/T4330—2021

近海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山东省近海渔业资源调查评估的一般规定、调查(测定)内容、技术要求、采样、样

品保存、资源量评估、资料整理等基本要求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近海渔业资源调查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15919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

SC/T9403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15919、SC/T940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近海渔业资源fisheryresources

近海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包括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等游泳动物,

贝类、棘皮类、星虫类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固着性藻类,以及水母类等浮游性动植物的成体、幼体、卵

或种子。

3.2

资源量评估fishstockassessment

根据某一目标水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使用适当的方法或模型确定渔业生物种群现存量和分布格

局的活动。

[来源:SC/T9403—2012,3.5]

3.3

声学调查acousticsurvey

用探鱼回声积分系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和资源量评估的方法。

[来源:GB/T15919—2010,7.28]

4一般规定

4.1调查目的

使用适当的方法或模型确定近海渔业资源数量和分布格局。

4.2调查方案编制

1

DB37/T4330—2021

根据调查目的编制调查方案,其内容包括调查站位、项目和内容、方法、时间、船只及器材设备等,

可参照GB/T12763.1的相关规定进行编制。

4.3调查方式

调查方式包括:

a)组织调查船采用拖网、渔业声学、钓具、笼壶、鱼卵和仔稚鱼浮游生物网等常规方式开展调

查。调查时应统一网具类型、性能和规格、昼夜采样时间等明显影响捕捞效率的技术要求。

如因特殊情况需要改变,应作对比试验求出差异系数,以便修正;

b)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等技术手段,结合鱼类及其他渔业生物的生态与生理特征理论知

识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渔业资源量及资源分布。

4.4调查时间与周期

按资源变动状况及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实际需要确定调查时间和周期。调查时间与周期包括:

a)逐月调查一般3月至翌年2月;

b)分季度月调查一般在5月(春)、8月(夏)、10月(秋)和翌年2月(冬);

c)专项调查,根据调查目的,选择调查时间,确定调查次数。

4.5站位布设

根据调查目的及调查海域的深度、地形和水温、盐度等情况设置站位:

a)一般调查,以格状均匀定点法设置调查站位,按经纬度各10′设一个站,在遇到障碍物的地

方,可适当移动站位位置;

b)在河口附近海域,按环境因子梯度采用断面布设;

c)在海湾海域,按海域环境和目标种类分布情况加密设置站位。

5游泳动物资源调查评估

5.1调查内容

主要渔业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种群结构,生物学特征、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等。

5.2调查网具

近海游泳动物资源调查网具多为选择性较低的专用调查拖网(见GB/T12763.6),对那些受地形和

水域深浅限制无法进行拖网调查的渔业资源,应采用钓具类或笼壶类渔具开展渔业资源专项调查(见

SC/T9403),在特殊海域或对特定调查对象调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网具。

5.3采样

海上采样持续时间视实际作业情况而定。采样方式包括:

a)海上拖网调查应在白天进行,每站拖网时间为1h,拖网速度以2.5kn~5.0kn为宜;

b)声学调查时的走航船速以(10±2)kn为宜;

c)钓具调查可根据不同类型钓具的作业特征确定;

d)笼壶调查每站放置笼具的时间一般为1d。

5.4样品测定及保存

2

DB37/T4330—2021

样品现场测定分析按照GB/T12763.6规定执行。样品如不在现场分析,应装箱(袋)扎好标签,做好

记录,核对无误后及时冰鲜、速冻或药液固定运回实验室后进行测定。

5.5评估

5.5.1扫海面积法

拖网调查采用扫海面积法评估资源量,单种资源量按式(1),总资源量按式(2)计算。

𝐵𝑖=𝐴⋅𝐶𝑖⁄(𝑎⋅𝑞)·····································································(1)

𝑛

B=∑𝑖=1𝐵𝑖···········································································(2)

式中:

Bi——第i种资源量,单位为数量(ind)或千克(kg);

Ci——第i种平均每小时拖网渔获量,单位为尾每网每小时(ind/网·h)或千克每网每小时(kg/

网·h);

a——每小时网具取样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每网每小时(km2/网·h);

A——调查海区总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

B——总资源量,单位为数量(ind)或千克(kg);

n——第n种渔业资源;

q——网具捕获率,取值范围为0~1。按调查网具的性能、操作人员作业水平和捕捞对象,选定

捕获率。

5.5.2模型法

模型法假设渔业资源密度符合某种可用模型描述的分布,利用调查数据进行模型拟合,确定模型参

数,然后利用建立的模型进行资源评估。

主要应用的模型包括:

a)Δ-分布模型,见附录A;

b)年龄结构模型,见附录B;

c)生物学参考点,见附录C;

d)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见附录D。

5.5.3声学断面法

声学调查采用断面法评估渔业资源量,某一给定断面所代表海域内评估种类的资源尾数(N/个)和生

物量(B/g)分别按式(3)和式(4)计算。

N=sa⋅D⋅𝑆⁄𝜎········································································(3)

B=N⋅ω·············································································(4)

式中:

sa——断面内评估种类的平均积分值,单位为平方米/平方海里(m2/nmile2);

D——断面长度,单位为海里(nmile);由断面起止经纬度算得;当纬度为θ时,一个经度的里

程为60·cosθnmile;

S——断面间距,单位为海里(nmile);

σ——断面内评估种类的平均声学截面,单位为平方米(m2);

ω——断面所代表海域内评估种类的平均体重,单位为克(g)。

5.5.4营养动态法

3

DB37/T4330—2021

营养动态法(见附录E)利用遥感技术(卫星遥感与无人机遥感)获取浮游植物的增殖特征、浮游

植物的种群结构与粒度结构、上升流强度、洋流输送强度与方向等资源环境场数据,建立浮游植物与海

洋初级生产力的关系模型(垂向归纳模型)得出初级生产量,从初级生产量与渔业资源之间的经验关系

中对海洋渔业资源量或补充量以及其时空变化进行渔业资源量评估。

6底栖无脊椎动物资源调查评估

6.1调查内容

测定贝类、棘皮类、星虫类等种类的生物量、栖息密度、种类组成。

6.2调查网具

6.2.1阿氏拖网

选择阿氏拖网进行调查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a)水深小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