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700-2019 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标准
DB32/T 3700-2019 Jiangsu Province Urban Rail Transit Engineering Design Standard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9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张大春、康文峰、王涛、郑晋丽、张杰、王鹏、王丹平、佘才高、王占生、胡安兵、李浩、杜峰、夏永俊、朱明勇、罗跟东、刘祥勇、朱宁、蔡志军、王栋、赵小文、邓润飞、裴剑平、单宁、朱蓓玲、王锋、郑瑞武、赵晓华、管攀峰、向恒飞、宋毅、闫雪燕、赵进、李苍楠、陈振宁、潘清、胡导云、许巧详、黎庆、冒岩松、吴赞阳、王墩显、王猛、伍元忠、刘涛、龙丽姮、梁小斌、唐敏、杨慧红、饶美婉、林斌、许阳、卢红标、濮居一、马红兵、杨松龄、莫振泽、蔡岳峰、李卫华、万钟、刘建楼、方忠强、宋磊、李长春、孙宝、朱凯乾、金雪莲、王开材、李世辉
- 出版信息:
- 页数:26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01
P63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3700-2019
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标准
CodefordesignofurbanrailtransitofJiangsuProvince
2019-12-16发布2020-03-01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目次
前言..................................................................................................................................................................Ⅲ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4
4客流预测......................................................................................................................................................9
5交通接驳....................................................................................................................................................11
6运营组织....................................................................................................................................................13
7车辆............................................................................................................................................................17
8限界..........................................................................................................................................................26
9线路............................................................................................................................................................30
10轨道........................................................................................................................................................37
11路基........................................................................................................................................................44
12车站建筑................................................................................................................................................49
13高架结构................................................................................................................................................58
14地下结构................................................................................................................................................73
15结构防水及耐久性................................................................................................................................92
16空调通风................................................................................................................................................97
17给水与排水..........................................................................................................................................104
18供电......................................................................................................................................................111
19通信......................................................................................................................................................136
20信号......................................................................................................................................................150
21综合监控系统......................................................................................................................................161
22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169
2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74
24自动售检票系统..................................................................................................................................178
25门禁......................................................................................................................................................185
26站内客运设备......................................................................................................................................189
27站台门..................................................................................................................................................192
28乘客信息系统......................................................................................................................................195
29控制中心..............................................................................................................................................198
30车辆基地..............................................................................................................................................202
31防灾与安全..........................................................................................................................................216
32环境保护..............................................................................................................................................231
33节约能源..............................................................................................................................................235
Ⅰ
附录A1(资料性附录)A1型车限界........................................................................................................238
附录A2(资料性附录)A2型车限界........................................................................................................242
附录B1(资料性附录)B1型车限界.........................................................................................................245
附录B2(资料性附录)B2型车限界.........................................................................................................255
附录C(规范性附录)曲线地段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计算方法...............................................................258
附录D(规范性附录)缓和曲线地段建筑限界的加宽计算公式..............................................................26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专业委员会、
上海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
限公司、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无锡
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南通城市轨道
交通有限公司、江苏省公安消防总队、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大春、康文峰、王涛、郑晋丽、张杰、王鹏、王丹平、佘才高、王占生、胡
安兵、李浩、杜峰、夏永俊、朱明勇、罗跟东、刘祥勇、朱宁、蔡志军、王栋、赵小文、邓润飞、裴剑
平、单宁、朱蓓玲、王锋、郑瑞武、赵晓华、管攀峰、向恒飞、宋毅、闫雪燕、赵进、李苍楠、陈振宁、
潘清、胡导云、许巧详、黎庆、冒岩松、吴赞阳、王墩显、王猛、伍元忠、刘涛、龙丽姮、梁小斌、唐
敏、杨慧红、饶美婉、林斌、许阳、卢红标、濮居一、马红兵、杨松龄、莫振泽、蔡岳峰、李卫华、万
钟、刘建楼、方忠强、宋磊、李长春、孙宝、朱凯乾、金雪莲、王开材、李世辉。
Ⅲ
DB32/T3700-2019
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客流预测、交通一体化接驳、运营组织、车辆、限界、线路、轨道、路基、车站建筑、
高架结构、地下结构、结构防水及耐久性、空调通风、给水与排水、供电、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系统、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门禁、站内客运设备、站台门、乘客信息
系统、控制中心、车辆基地、防灾与安全、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相关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行政区域内,采用钢轮钢轨系统和全封闭线路条件下,采用A型或B型车辆,
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不大于100km/h的新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
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
GB5002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8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4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T50062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T5006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GB5008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98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111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1
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39内河通航标准
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56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174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9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GB50293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5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T5047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GB5055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909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GB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
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758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0070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GB12021.3房间空气调节器能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4227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声学要求和测量方法
GB14892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噪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16899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17945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GB18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9761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CJJ/T202城市轨道交通接触轨供电系统技术规范
GB21454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24500工业锅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10001标志用公用信息图形符号
GB/T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Ⅲ
DB32/T3700-2019
GB/T16275城市轨道交通照明
GB/T18920城市污水再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CJ164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
CJJ37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49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
CJJ69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
CJJ139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CJJ166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DGJ08-11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G/TJ08-901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技术规程
HJ/T90声屏障声学设计和测量规范
JTGD20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D6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D6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GJ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06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7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120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T8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170城市轨道交通引起建筑物振动与二次辐射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
TB10001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TB10002.1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
TB10002.3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TB10003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TB10005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TB10009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
TB10025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
TB10035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
TB10091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标准
TB10092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TB10093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RFJ02轨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设计规范
DL/T620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GB51298地铁设计防火标准
CJJ/T198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
DGJ32/J195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规程
DGJ32/TJ20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规程
3
3术语和定义
GB/T5083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市轨道交通urbanrailtransit
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轻轨和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等。
3.2
客流预测ridershipprediction
根据客流调查数据,对未来客流的变化趋势作出科学的估计与测算。
3.3
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peakhourone-waymaximumsectionpassengerflow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全日高峰时段最大客流量断面上,一小时内单方向通过的乘客数量,单位为人
次/h。
3.4
负荷强度loadintensity
线路日客运量与线路长度之比,即单位线路长度所承担的日客运量。
3.5
旅行速度operationspeed
正常运营情况下,列车自起点站发车起,至终点站停车止的平均运行速度。
3.6
最高运行速度maximumrunningspeed
列车在正常运营状态下所达到的最高速度。
3.7
正线mainline
载客列车运营的线路,包含干线和支线。
3.8
配线sidings
除正线外,根据运营需要设置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线路。包括折返线、渡线、联络线、临时停车线、
出入线、安全线等。
3.9
出入线inbound-outboundsiding
用于列车在车辆基地与正线之间出、入的线路。
3.10
联络线tielines
连接两条独立运行正线之间的线路。
3.11
限界gauge
限定车辆运行及轨道周围构筑物超越的轮廓线。限界分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三种,是工
程建设、管线和设备安装位置等必须遵守的依据。
3.12
Ⅲ
DB32/T3700-2019
车辆限界vehiclegauge
车辆在平直线上正常运行状态下所形成的最大动态包络线,用以控制车辆制造,以及制定站台和站
台门的定位尺寸。
3.13
设备限界equipmentgauge
车辆在故障运行状态下所形成的最大动态包络线,用以限制行车区的设备安装。
3.14
建筑限界structuregauge
在设备限界基础上,满足设备和管线安装尺寸后的最小有效断面。沿线建筑物横断面,包括测量误
差值、施工误差值及结构永久变形量均不得侵入此限界。
3.15
无缝线路seamlesstrack
钢轨连续焊接或胶结超过两个伸缩区长度的轨道,区间无缝线路设计长度包括两端缓冲区的钢轨长
度。
3.16
车站公共区publiczoneofstation
车站公共区为车站内供乘客进行售检票、通行和乘降的区域。
3.17
明挖法cutandcovermethod
由地面挖开的基坑中修筑地下结构的方法,包括明挖、盖挖顺作和盖挖逆作等工法。
3.18
盖挖顺作法coverandcut-bottomupmethod
作业顺序为在地面修筑维持地面交通的临时路面及其竖向支撑结构后,自上而下开挖土方至坑底设
计标高,再自下而上修筑结构。
3.19
盖挖逆作法coverandcut-topdownmethod
作业顺序与传统的明挖法相反,方法是开挖地面修筑结构顶板及其竖向支撑结构后,在顶板的下面,
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土方,分层修筑结构。
3.20
矿山法miningmethod
修筑隧道的暗挖施工方法。传统的矿山法是指用钻眼爆破的方法,又称钻爆法。现代矿山法还包括
软土地层浅埋暗挖法及由其衍生的其它暗挖方法。
3.21
盾构法shieldmethod
用盾构修筑隧道的暗挖施工方法,盾构是一种钢制壳体内配有开挖和拼装衬砌管片等的设备,在钢
壳体的保护下进行开挖、推进、拼装衬砌和注浆等作业。
3.22
顶管法pipejackingmethod
用顶管修筑隧道的暗挖施工方法。顶管施工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的推力,把工具管
或掘进机从工作井内穿过土层一直推到接收井内吊出。
5
3.23
防水等级gradeofwaterproof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对防水的要求确定的结构允许渗漏水量的等级标准。
3.24
集中式供电centralizedpowersupplymode
由本线或其它线路专门设置的主变电所(或电源开闭所)为本线牵引变电所及降压变电所供电的外
部供电方式。
3.25
分散式供电distributepowersupplymode
由沿线引入的城市中压电源直接为牵引变电所及降压变电所供电的外部供电方式。
3.26
混合式供电combinedpowersupplymode
以主变电所(或电源开闭所)为主,以在线路适当位置引入的城市中压电源为辅,为牵引变电所及
降压变电所供电的外部供电方式。
3.27
主变电所mainsubstation
从城市电网引入高压电源,降压后为轨道交通系统提供中压电源的专用高压变电所。
3.28
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combinedsubstation
既能为轨道交通提供直流牵引电源,又能提供交流低压电源的变电所。
3.29
活塞通风pistonventilation
利用列车在隧道内的高速运行所产生的活塞效应而形成的一种通风方式。
3.30
临界风速criticalwindvelocity
通过计算确定的可以防止区间隧道内烟气倒流的隧道断面最小排烟流速。
3.31
传输系统transmissionsystem
为专用通信系统中的各系统、信号、电力监控、防灾、环境与设备监控和自动售检票等系统提供与
控制中心、车站、车辆基地等地之间信息传输的系统。
3.32
列车自动控制automatictraincontrol(ATC)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自动实现列车监控、安全防护和运行控制技术的总称。
3.33
列车自动监控automatictrainsupervision(ATS)
根据列车时刻表为列车运行自动设定进路,指挥行车,实施列车运行管理等技术的总称。
3.34
列车自动防护automatictrainprotection(ATP)
自动实现列车运行安全间隔和超速防护、进路安全、车门等控制技术的总称。
3.35
列车自动运行automatictrainoperation(ATO)
Ⅲ
DB32/T3700-2019
自动实行列车加速、调速、停车和车门开闭、提示等控制技术的总称。
3.36
全自动运行fullyautomaticoperation(FAO)
实现列车运行全过程自动化的技术的总称。
3.37
闭塞block
用信号、凭证或授权,使运行列车之间保持必须的间隔距离的技术方法。
3.38
保护区段protectivesection
为实现超速防护,保证安全停车而延伸的闭塞区段。
3.39
安全保护距离safetyprotectivedistance
列车自动防护系统中,列车超速防护实施安全停车控制时,为防止停车位置离散性可能造成的危险,
而设置的自预定停车位置至目标地点的安全距离。
3.40
综合监控系统integratedsupervisoryandcontrolsystem(ISCS)
基于大型的监控软件平台,通过专用的接口设备与若干子系统接口,采集各子系统的数据,实现在
同一监控工作站上监控多个专业,调度、协调和联动多系统的集成系统。
3.41
门禁系统accesscontrolsystem(ACS)
人员出入口安全管理控制系统,它是集计算机、网络、自动识别、控制等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措施
为一体的自动化安全管理控制系统。
3.42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uildingautomaticsystem(BAS)
对城市轨道交通建筑物内的环境与空气调节、通风、给排水、照明、乘客导向、自动扶梯及电梯、
站台门、防淹门等建筑设备和系统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系统。
3.43
乘客信息系统passengerinformationsystem(PIS)
为站内和列车内的乘客提供有关安全、运营及服务等综合信息显示的系统设备总称。
3.44
自动售检票系统automaticfarecollectionsystem(AFC)
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自动控制、自动识别、精密机械和传动等技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售票、
检票、计费、收费、统计、清分、管理等全过程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
3.45
清分系统centralclearingsystem
用于发行和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票,对不同线路的票、款进行结算,并具有与城市其他公共交通卡
进行清算功能的系统。
3.46
站台门platformedgedoor
安装在车站站台边缘,将行车的轨道区与站台候车区隔开,设有与列车门相对应、可控制滑动门开
启与关闭的连续屏障。
7
3.47
应急门emergencyescapedoor
站台门设施上的应急装置,紧急情况下,当乘客无法正常从滑动门进出时供乘客由车内向站台疏散
的门。
3.48
车辆基地baseforthevehicle
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停修和后勤保障基地,通常包括车辆段、综合维修中心、物资总库、培训中
心等部分,以及相关的生活设施。
3.49
车辆段depot
具有停放车辆,以及承担车辆的运用管理、整备保养、检查工作和承担定修或架修车辆检修任务的
基本生产单位。
3.50
停车场stablingyard
停放配属车辆,以及承担车辆的运用管理、整备保养、检查工作的基本生产单位。
3.51
检修修程examinationandrepairprocedure
根据车辆技术状态和寿命周期所确定的车辆检查、修理的等级划分,我国现行轨道交通车辆检修修
程定为大修、架修、定修、月检和列检五个等级,其中大修、架修和定修为定期检修,月检和列检为日
常维修。
3.52
检修周期examinationandrepaircycle
车辆各种检修修程中,两次检修的间隔,通常采用车辆走行公里或间隔时间作为规定。
3.53
控制中心operationscontrolcenter
调度人员通过使用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电力监控、环境与设备监控、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售
检票等中央级系统操作终端设备,对轨道交通全线(多线或全线网)列车、车站、区间、车辆基地及
其他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协调、指挥、调度和管理的工作场所,简称控制中心。
3.54
应急指挥中心emergencycommandcenter
当轨道交通运营中发生故障事故、恐怖暴力、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破坏等重大突发事件时,ECC具
备应急指挥中心的功能,实现应急响应和指挥,从而确保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可靠,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不受或少受损失。
3.55
联络通道connectingbypass
连接同一线路区间上下行的两个行车隧道的通道或门洞,在列车于区间遇火灾等灾害、事故停运时,
供乘客由事故隧道向无事故隧道安全疏散使用。
3.56
防淹门floodgate
防止外部洪水涌入地下车站与区间隧道的密闭设施。
Ⅲ
DB32/T3700-2019
3.57
车辆基地上盖建筑uppercoverofbaseforthevehicle
是指利用车辆基地上部空间建设的建(构)筑物和与其配套的机电设备用房等建(构)筑物,统称
为上盖建筑。
4客流预测
4.1一般规定
4.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阶段应进行专项客流预测并编制客流预测专题报告。
4.1.2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主要依据应包括: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b)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土空间规划);
c)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d)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e)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f)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g)沿线土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
h)综合交通调查、居民出行调查及相关交通调查;
i)市域(郊)铁路相关规划等;
j)相关专项规划等。
4.1.3客流预测过程中,应对预测所需的影响因素进行必要的论证分析,作为预测的基本条件,同时应
对基本条件选取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分析。主要预测的基本条件应包括:
a)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b)规划人口及就业岗位分布;
c)道路交通网络;常规公交、轨道等公共交通网络;
d)机动车发展水平;
e)重大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公共交通的票制票价、轨道线路发车间隔等参数。
4.1.4客流预测应以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模型为主要技术手段进行,客流预测报告中应给出客流预测
技术流程。
4.1.5用于客流预测的城市综合交通调查的数据须是近5年内的,超过5年应重新进行调查;当交
通调查的范围发生变化的时候,应进行补充调查或者重新调查。城市综合交通调查应至少包括居民
出行调查、机动车流量调查、公共交通调查等主要内容。
4.1.6居民出行调查通常采用抽样调查方式,抽样率需根据城市常住人口规模计算确定。一般情况
下,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最小抽样率不低于1%,50~100万人口城市不低于2%,20~50万人口
城市不低于3%,20万人口以下城市不低于5%。补充调查的抽样率应满足修正交通模型的精度要求。
流动人口的抽样率可根据交通出行特征确定。
4.1.7模型标定应采用居民出行调查和其他交通调查数据,标定过程应反复进行,标定结果应符合
城市现状交通出行特征,并需要对模型标定的结果进行验证。模型验证要求基础年模型运算结果与
9
实际公共交通客运量、道路核查线流量的误差应控制在15%以内,预测年模型运算结果应分析判断
相对基础年结果变化趋势的合理性,模型敏感性验证应分析判断敏感性测试结果随预测年人口、社
会经济数据、交通系统等输入数据的变化的合理性。
4.1.8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如发生以下情形之一,宜进行客流预测修正:
a)线路方案中车站数量发生了变化;
b)沿线土地利用规划(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进行了修编调整;
c)与城市轨道交通其它线路换乘关系发生了变化;
d)客流预测线路计划开通时间与原拟定的开通时间相差3年及以上;
e)其他应重新进行专题客流预测的因素。
4.1.9已有地铁运营线路的城市,应给出运营轨道交通主要客流指标及客流特征分析。
4.2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预测内容
4.2.1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应为比选线位与设站方案、确定系统制式、车辆选型和编组,
确定车站规模、编制运营组织方案、进行经济评价分析等提供依据。
4.2.2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年限应包含初期、近期和远期: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
期为第10年,远期为第25年。
4.2.3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城市交通需求分析,应包含三期交通出行总量、出行时空分布分析、交通方式结构等;
b)线网客流分析,包括:远期线网客流量、负荷强度、平均乘距、换乘客流量和换乘系数,远期
各线路客流量、负荷强度、平均运距、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
c)线路客流预测,包括:开通年至远景年客流成长曲线,初期、近期和远期全日及早、晚高峰小
时的客流量、客流周转量、换乘客流量、平均运距、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和负荷强度,客流时
段分布曲线,日各级运距的客流量;线路的客流高峰不出现在早、晚高峰时段时,应预测分析
该线路高峰客流出现时段及线路客流指标;
d)车站客流预测,包括:三期全日及早、晚高峰小时各车站乘降客流、站间断面客流量、换乘站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YD/T 4422-2023 基于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技术的业务能力开放应用程序接口(API)邮件业务 2023-07-28
- YD/T 4414-2023 数据中心存储阵列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2023-07-28
- YD/T 4421-2023 基于SR的组播技术要求 2023-07-28
- YD/T 4418-2023 电信网络的确定性IP网络的总体架构和技术要求 2023-07-28
- YD/T 4412-2023 数据备份一体机技术要求 2023-07-28
- YD/T 4419-2023 段路由策略技术要求 2023-07-28
- YD/T 1947-2023 基于2D-PAM3和4D-PAM5编码方法的距离增强型以太网物理层技术要求 2023-07-28
- YD/T 4416-2023 IP网络基于UDP的多路复用安全传输协议(QUIC)技术要求 2023-07-28
- YD/T 4413-2023 数据备份一体机测试方法 2023-07-28
- YD/T 4420-2023 基于P4协议的虚拟宽带远程服务器(vBRAS)转发面北向接口技术要求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