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T 298-2016 音频小损伤主观评价方法
GY/T 298-2016 Subject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small audio damag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6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GY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
GY/T298—2016
音频系统小损伤主观评价方法
Methodsforthesubjectiveassessmentofsmallimpairmentsinaudiosystems
(ITU-RBS.1116-3,MOD)
2016-03-18发布2016-03-18实施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
GY/T298—2016
目次
前言................................................................................IV
引言.................................................................................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1
4测试设计..........................................................................4
5评价小组的选择....................................................................4
5.1专家评价员....................................................................4
5.2评价员的选择准则..............................................................4
5.3评价小组大小..................................................................5
6测试方法..........................................................................5
6.1方法概述......................................................................5
6.2熟悉或训练阶段................................................................6
6.3等级评分阶段..................................................................6
7属性..............................................................................7
7.1单声道系统....................................................................7
7.2双声道立体声系统..............................................................7
7.3多声道立体声系统..............................................................7
7.4先进声音系统..................................................................8
8节目素材..........................................................................8
9重放设备..........................................................................9
9.1概要..........................................................................9
9.2基准监听扬声器...............................................................10
9.3基准监听耳机.................................................................11
10听音条件........................................................................11
10.1概要........................................................................11
10.2基准听音室..................................................................11
10.3基准声场条件................................................................13
10.4听音声级....................................................................15
10.5听音安排....................................................................15
11统计分析........................................................................18
12统计分析结果陈述................................................................19
12.1概要........................................................................19
12.2绝对评分值..................................................................19
12.3评分差值....................................................................19
12.4显著性水平和置信区间........................................................19
13测试报告内容....................................................................19
I
GY/T298—2016
附录A(资料性附录)评价员后筛除的统计学考虑..........................................21
附录B(资料性附录)评价员专业技能等级评价............................................23
附录C(资料性附录)给评价员的主观评价指导书范例......................................24
II
GY/T298—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TU-RBS.1116-3《音频系统小损伤主观评价方法》。本标准与ITU-R
BS.1116-3相比变化如下:
——第3章的3.1对应ITU-RBS.1116-3的附录4;
——第8章中允许的节目素材最大电平由ITU-RBS.1116-3第6章中规定的“高于校准电平9dB”
修改为符合GY/T282—2014中规定的“最大真峰值音频电平应不超过-2dBTP”。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广播电影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建东、覃毅力、孙岩、王倩男。
III
GY/T298—2016
引言
考虑到:
a)ITU-RBT.500、ITU-RBS.1284、ITU-RBT.710和ITU-RBT.811建议书已经建立了一些对视
音频系统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的方法;
b)有用信号从源端传输至听众的过程中会产生损伤,一类主观听音测试是对损伤带给听众的“不
悦”程度进行评价;
c)传统的客观测量方法不足以评价先进音频编码系统的声音质量,因此开发了感知质量客观评价
方法;
d)使用标准化的方法有利于测试数据的兼容和交换,以及对测试数据的正确评估;
e)一些利用心理声学特性的先进数字音频系统的新近出现,尤其是产生小损伤的数字音频系统的
出现,需要主观评价方法的改进;
f)ITU-RBS.775规定的多至3/2声道的多声道立体声系统和ITU-RBS.2051描述的先进声音系
统(无论是否伴随有图像)的出现,需要包括测试条件在内的新的主观评价方法。
建议:
使用本标准规定的测试、评价和报告过程对包括多声道在内的声音系统(无论是否伴随有图像)
的小损伤进行主观评价。
进一步建议:
适用于先进声音系统的听音室和重放设备的特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待研究完成时,应根据研
究结果更新本标准。
IV
GY/T298—2016
音频系统小损伤主观评价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音频系统小损伤的主观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电视节目或广播节目的收录、分配、传送和监测等环节,对小损伤节目(与源节目
对比,源节目须可获得)或产生小损伤的系统的声音质量进行主观评价,也适用于产生小损伤的编解码
器等设备的研究和开发。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
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6278—2012声系统设备概述模拟节目信号
GY/T192—2003数字音频设备的满度电平
GY/T282—2014数字电视节目平均响度和真峰值音频电平技术要求(ITU-RBS.1864:2010,MOD)
ITU-RBS.645用于国际声音节目链路的测试信号和电平计量(Testsignalsandmeteringtobe
usedoninternationalsoundprogrammeconnections)
ITU-RBS.708演播室监听耳机电声特性测量(Determinationoftheelectro-acoustical
propertiesofstudiomonitorheadphones)
ITU-RBS.775伴随和不伴随图像的多声道立体声声音系统(Multichannelstereophonicsound
systemwithandwithoutaccompanyingpicture)
ITU-RBS.1284声音质量主观评价通用方法(Generalmethodsforthesubjectiveassessment
ofsoundquality)
ITU-RBS.2051用于节目制作的先进声音系统(Advancedsoundsystemforprogrammeproduction)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1
片段excerpt
适于评价给定被测系统声音质量的个性特征或参数的一段音乐、语音或其他声音信号。
测试片段通常为CD、R-DAT或其他格式的一段声音信号。
3.1.2
属性attribute
根据给定的口头或书面定义,听音测试活动中可感知的特征。
1
GY/T298—2016
3.1.3
小损伤smallimpairments
必须通过严格控制的听音测试条件和适当的统计分析才能觉察到的相比于源素材声音的微小区别。
3.1.4
条目item
由被测系统处理过的一段片段。
3.1.5
被测对象object
被测系统,通常以经过该系统处理后的一些测试片段来代表。
3.1.6
参考reference
未经被测对象处理过的测试片段,用作损伤测试对比的基准。
3.1.7
隐藏参考hiddenreference
未向评价员标识的参考。
3.1.8
刺激stimulus
被测对象条目、隐藏参考、参考与一个片段的部分或全部的组合。
3.1.9
评价员subject
在听音测试中评价刺激的测试人员。
3.1.10
评价小组listeningpannel
在一个听音测试中,给出听音测试数据的评价员的整体。
3.1.11
地点location
听音测试的执行位置,指听音室的地理位置或评价员在听音室内的位置,是测试要素之一。
3.1.12
盲测blindtest
一种测试方法,在该种测试中,刺激是向评价员提供的唯一信息源。
2
GY/T298—2016
3.1.13
双盲测试doubleblindtest
盲测的一种,在该种盲测中,听音测试的组织者和听音测试之间没有不受控制的交互可能。
3.1.14
等级评分grade
根据给定的标度,一个属性量级的数字表示。
3.1.15
一场测试session
需要由一位评价员或一个评价小组在一个持续的时间段内评估的整组试验(试验定义见下条)。
3.1.16
试验trial
一场测试的子集,该子集以一组刺激的重放为开始,以完成对它们的等级评分为结束。
一些定义之间的关系说明见图1。
图1一些定义间的关系
3
GY/T298—2016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ANOVA方差分析(AnalysisofVariance)
SQAM声音质量评价素材(SoundQualityAssessmentMaterial)
4测试设计
在科学领域存在很多采集可靠信息的策略。音频系统小损伤的主观评价应采用最严谨的测试方法,
首先要严格把控测试条件,其次要把握好评价员的量化数据。
主观测试需要仔细地设计和规划,以避免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歧义。例如,在听音测试中,
如果音频条目的实际顺序对所有评价员都相同,则无法确定评价员所给出的判断是出于播放顺序还是出
于不同的损伤等级。因此,必须以揭示独立因素且只包括这些因素影响效果的方式安排测试条件。
在整个听音测试中:如果潜在损伤和其他特性预计呈均匀分布,则可以采用真正随机化的方式安排
测试条件;如果预计呈非均匀分布,则必须考虑测试条件的安排方式。例如,如果待测素材的难易程度
不同,则刺激的出现顺序在一场测试以及不同场测试间均应满足随机分布。
听音测试的设计还应保证提供给评价员的信息量不过载,从而避免降低评价员判断的准确性。除非
声音和图像间关系十分重要,音频系统主观评价首选无伴随图像的方式。
测试设计中还有一项重要考虑就是采用恰当的控制条件。比如,控制条件包括以评价员不可预测的
方式出现的无损音频素材。正是从这些控制刺激与潜在损伤刺激之间的差异判断得出的等级评分才是真
正对损伤的评价。
有关测试设计的具体考虑见本标准的后续部分。测试设计、实施和统计分析问题十分复杂,因此,
本标准只能给出诸如此类的最普遍的指导方针。建议在听音测试之初咨询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相关专家
或请专家直接介入。
5评价小组的选择
5.1专家评价员
音频系统小损伤听音测试的评价数据应全部来自具备专业小损伤探察技能的专家。待测系统达到的
质量越高,越需要专家进行评价。
5.2评价员的选择
5.2.1评价员的选择准则
小损伤声音系统的主观测试是基于一组经过选择的评价员,其结果主要不是用于外推到一般大众的
听音情况,而是调查一组听测专家,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否感知相对微弱的质量下降并给出损伤的定量
估计。对测试过程的严格控制是为了揭示被测系统一旦投入使用后,消费者在长期不同条件下的实际生
活的使用中可能会发现的问题。
有时,需要在测前或测后使用一种筛除技术(测试之前称为预筛除,测试之后称为后筛除),有时,
两种筛除技术都需要。这里,筛除是指一种处理,筛除处理未通过的某个评价员的评价结果将全部被忽
略。
任何一种未经仔细分析和应用的筛除技术都有可能导致有偏差的结果,因此,一旦发生数据筛除,
报告中应清晰描述所用的筛除准则,以便读者做出自己的判断。
4
GY/T298—2016
5.2.2评价员的预筛除
预筛除方法包括:听觉测验、基于以往测试中的经验和表现、基于预测试的统计分析结果。也可通
过训练过程进行预筛除。
采用预筛除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听音测试的效率,但同时会限制结果的普适性,因此应在两者间进
行平衡。
5.2.3评价员的后筛除
后筛除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个人评价结果与平均结果的不一致性;另一类是基于评价员
做出正确辨别的能力。第一类方法不够科学。若采用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将自动生成第二类后
筛除方法所需要的信息。评价员后筛除的统计学考虑参见附录A。评价员专业技能等级评价方法参见附
录B。
后筛除方法主要用来筛除不能做出正确辨别的评价员。应用后筛除方法需在测试结果中予以阐明。
但是,评价员对不同类别的损伤的敏感度是不同的,筛除操作应谨慎。
5.3评价小组大小
如果总体方差可估计且已知实验精度,则可以预测出评价小组的适当人数(样本容量)。
经验表明,在听音测试条件从技术和操作双方面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20位评价员给出的数据
通常足以得出适当的结论。如果在测试进程中可进行数据分析,那么当达到了得出适当结论所需的统计
显著性,则无需更多评价员的继续参与。
如果被测系统预期达到了近乎透明(几无损伤)的程度,则需要更多的评价员,以保证通过后筛除
的评价员的数目足够多。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测试条件未得到严格控制,则可能需要更多评价员的参与以达到测试所要求的精
度。
评价小组的大小并不是实验精度的唯一制约因素。原则上,按照本标准进行的测试,其结果仅当实
际参加测试的评价员为一组听测专家时才严格有效。在此前提下,通过增加评价小组的人数,可能使测
试结果因有更多听测专家的参与而显得更具说服力。另外,考虑到存在评价员对不同类型的损伤敏感度
不同的可能性,也需要增加评价员的人数。
6测试方法
6.1方法概述
本标准采用“带隐藏参考的双盲三刺激”方法,此方法灵敏、稳定,有利于对小损伤的准确探察。
此方法的推荐应用形式也是对损伤探察最为灵敏的形式为:每次只有一位评价员从三个刺激(“A”、
“B”、“C”)中自行选择,进行评价。三个刺激中通常将已知参考作为“A”,隐藏参考和被测对象
在每个试验中随机分配给“B”和“C”。
测试时要求评价员按照连续五级损伤标度,分别评价“B”和“C”相对于“A”的损伤程度。三个
刺激中,“B”和“C”其中之一应与“A”无区别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41/T 339-2004 无公害小辣椒生产技术规程 2004-02-10
- DB33/T 479-2004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 2004-02-11
- DB22/T 1020-2003 大豆深施肥机械作业质量规范 2003-12-20
- DB22/T 1019-2003 旱作农业机械作业质量规范 2003-12-20
- DB41/T 338-2004 无公害小辣椒 2004-02-10
- DB41/T 336-2004 无公害信阳毛尖茶 2004-02-10
- DB33/T 471.2-2004 无公害加州鲈鱼 第2部分:池塘养殖技术规范 2004-02-04
- DB22/T 1015-2003 麝鼠香 2003-11-30
- DB33/T 477.1-2004 无公害羊栖菜 第1部分:苗种生产技术规范 2004-02-11
- DB33/T 471.1-2004 无公害加州鲈鱼 第1部分:种苗繁育技术规范 200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