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470-1998 火焰发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术语

GB/T 4470-1998 Analytical spectroscopic methods—Flame emission, atomic absorption and atomic fluorescence—Vocabulary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2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470-1998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1998-10-20
实施日期
1999-05-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化学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化学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
起草人:
梅建、郑淳之
出版信息:
页数:22页 | 字数:40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01.040.71r71.040.40

G04镌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470-1998

idtISO6955:1982

火焰发射、原子吸收和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术语

Analyticalspectroscopicmethods

-Flameemission,atomicabsorptionand

atomicfluorescence-Vocabulary

1998门0一20发布1999一05一01实施

国家质二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GB/T4470-1998

前言

本标准是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6955:1982《分析光谱法一火焰发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法一词

汇》,对GB/T4470-1984火《焰发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术语》进行修订的。在技术内容

上与该国际标准相同,编写方法上与之完全相对应,仅有一处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删除了原GB/T4470-1984中ISO6955所没有的术语。这样,通过使我国在原子吸收领域

内的术语与国际一致,以尽快适应国际技术和经济交流以及采用国际标准的需要。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4470-19840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化学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化学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梅建、郑淳之。

本标准首次发布日期:1984年6月5日。

本标准委托化工部标准化所负责解释。

Gs/T4470-1998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世界性的国家标准团体((ISO成员团体)的联合机构。国际标准的制

定工作是通过ISO技术委员会进行的。凡对已建立技术委员会项目感兴趣的每个成员团体均有权加入

该技术委员会,与ISO组织联系之后各政府的或非政府的国际组织也可参加这一工作。

经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在由ISO理事会批准为国际标准之前,要先发给各成员团体

通过。

国际标准ISO6955是由ISO/TC47化学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并于1981年3月发给各成员团体。

本标准得到下列国家成员团体的通过:

澳大利亚联邦德国波兰

奥地利匈牙利葡萄牙

比利时印度罗马尼亚

巴西意大利南非共和国

中国韩国瑞典

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泰国

埃及荷兰苏联

法国菲律宾

没有成员团体表示不赞成该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火焰发射、原子吸收和cs/T4470-1998

idtISO6955:1982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术语代替GR/T4470--1984

Analyticalspectroscopicmethods

-Flameemission,atomicabsorptionand

atomicfluorescence-Vocabulary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火焰发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特定的术语,目的在于促进分析者之间的

理解。

为达到最大可能的协调一致,本标准最大限度的考虑了法文和英文的现有专门名词。特别是考虑了

IUPAC(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协会)的术语。

弓1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ISO6286:1982分子吸收光谱一词汇一通则一仪器

3术语和定义

3.1一般术语

注:术语“光谱学”(spectroscopy),如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协会(IUPAC)所推荐的,意指一般的光谱研究,不论何种

观测的方法;术语“光谱法”(spectrometry)则含有测量辐射强度的意思。

3.1.1火焰发射光谱法flameemissionspectrometry(FES)

基于测量火焰中原子或分子所发射的特征电磁发射强度,测定化学元素的方法。

3.1.2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absorptionspectrometry(AAS)

基于测量蒸气中原子对特征电磁辐射的吸收强度,测定化学元素的方法。

3.1.3原子荧光光谱法atomicfluorescencespectrometry(AFS)

基于测量蒸气中原子在吸收辐射之后再发射的特征电磁辐射强度,测定化学元素的方法。其吸

收和再发射的辐射波长可以相同(原子共振荧光光谱法),也可以不同。

3.1.4原子蒸气atomicvapour

含有待测元素(被分析物)自由原子的蒸气。

3.1.5能级energylevel

具有特定内能的自由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恒定的量子状态。该能量常用电子伏特表示,但以千焦

耳每摩尔表示为佳。

3.1.6基态groundstate

自由原子、离子或分子内能最低的能级状态。通常将此能级的能量定为零。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8一10一20发布1999一05一。1实施

I

GB/T4470-1998

3.1.7共振能级resonancelevel

通过直接电磁跃迁能回到基态的受激原子、离子或分子的能级(见3.1.11).

注:某些作者对特定原子的共振能级的定义局限为通过直接电磁跃迁能回到基态的最低能级.

3.1.8激发能excitationenergy

原子由基态转变到高于基态的给定能级所需的能量。

3.1.9共振能resonanceenergy

原子通过吸收一个光子,从基态转变到共振能级时所需的能量。

注某些作者对于共振能的定义局限为原子从基态转变到如3.1.7注中定义的共振能级时所需的能量

3.1.10电离能ionizationenergy

从一个基态原子中移去一个电子所需的最小能量。

3.1.11电子跃迁electronictransition

一个原子、离子或分子的一个电子从能级E,到另一个能级E:的过程。

电子跃迁可能伴有一个光子by的发射或吸收,hv=JE,-E,I;因此称为“电磁跃迁”;它通常遵

守“电磁选择定则”。

注: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为发射或吸收的光子的频率。

3.1.12(原子的)谱线spectralline(ofanatom)

经历一次电磁跃迁的原子所发射或吸收的电磁辐射,其频带非常狭窄。此辐射形成为一个峰,

用峰值波长来表征谱线,并对应于发射或吸收谱线轮廓的最大值。

原子的跃迁谱线和离子的跃迁谱线应予区别,如Ba原子跃迁谱线为:Ba工553.5和

557.8nm;Ba离子跃迁谱线为Ba,455.4nme

注术语“谱线”来源于用分光镜观察所得原子光谱,其不同的波长呈现为狭缝的单包图象。

3.1.13谱线轮廓lineprofile

描绘发射辐射强度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发射线的)或描绘吸收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吸收线

的)0

3.1.14半强宽度half-intensitywidth

在谱线轮廓上强度等于最大强度一半的两点间的波长间隔。

3.1.15共振线resonanceline

对应于共振能级和基态间跃迁的谱线。

3.1.16特征线characteristicline

用火焰原子发射、原子吸收或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气相中待测元素浓度时所用的谱线。

特征线包括共振线和其他谱线。

3.1.17自吸self-absorption

发射源内部受激发原子所发射的辐射部分地被该发射源中存在的同种原子吸收时发生的现

象。与光程很短,每单位体积内发射原子数相同的发射源的谱线相比较,自吸的结果,使观测到

的谱线强度减弱、谱线宽度加大。

所有的发射源,不管其是否均匀,热发射或非热发射,都会发生自吸。

3.1.18自蚀self-reversal

当谱线中心强度低于中心两侧的强度时发生在辐射源的一种现象。此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来

自于中心部分的辐射被温度低于中心部分的发射蒸气的外层所吸收。

在极端情况下,谱线的中心强度减弱,仅留下两侧,呈现出两条模糊的线。

3.1.19谱线变宽line-broadening

由于发射原子的热运动(多普勒效应)、电场(斯塔克效应)、自吸和压力(劳伦茨效应)而引起的

谱线理论宽度的增加。此现象导致测量灵敏度的降低。

GB/T4470-1998

3.1.20(分子)谱带band(molecular)

在具有不同转动和(或)振动能量的能级间,经历一次电磁跃迁的分子发射或吸收的彼此间隔

极窄的谱线群。

3.2有关火焰发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设备的专用组件及其功能的术语

3.2.1线光源

3.2.1.1放电灯dischargelamp

此种灯充有能被高电压下通过的电流激发的蒸气或气体,并产生所含元素的特征线。

3.2.1.2空心阴极灯hollow-cathodelamp

属于放电灯的一种。其阴极是一种或多种元素的空心体,操作时能使阴极溅射所产生的元素

蒸气发射出特别窄的特征线。

3.2.1.3(高频激发)无电极放电灯(high-frequencyexcited)electrodeless-dischargelamp

此种灯无内电极,灯内元素靠高频电磁场激发。

3.2.1.4连续光谱灯continuumlamp

此种灯在一定波长范围发出连续发射,即发射不能分解为谱线。

3.2.2各种原子化器的通用术语

3.2.2.1去溶剂作用desolvation

去除溶剂,而形成溶质颗粒。

3.2-2.2挥发作用volatilization

将含有被分析物的溶质颗拉,从固相和(或)液相转变为气相。

3.2-2.3原子化作用atomization

将含有待测元素的化合物转变为原子蒸气。

3.2-2.4原子化器atomizer

发生原子化作用的装置。

3.2.2.5原子化总效率overallefficiencyofatomization

在原子化器中转变为自由原子的待测元素与进入原子化器的待测元素的质量比。

3.2.2.6(局部的)原子化分数(local)fractionatomized

在观测体积内,气相中待测元素的自由原子数与其总原子数之比。

3.2-2.7(原子的)激发源(atomic)excitationsource

使自由原子转变为激发态的装置。

3.2.2.8(样品的)分散dispersion(ofthesample)

将液体或固体样品的全部或部分转变为物理上足够小的形态,使其进入原子化器时能易被原

子化。

3.2-2.9(样品的)分散效率efficiencyofdispersion(ofthesample)

进入原子化器的被分析物质量与进人分散装置的被分析物质量之比。

3.2.3火焰原子化器

注:火焰原子化器在火馅发射中作为激发源,在原子吸收或获光中作为原子化器.

3.2.3.1火焰flame

是一种状态稳定连续流动的热气体混合物。其热量来自燃料和氧化剂之间强烈放热的不可逆

的化学反应。火焰通常由第一燃烧区、第二燃烧区和焰锥区组成。

3.2-3.2燃料fuel

为原子化作用和激发作用提供所需能量而采用的一种能与氧化剂反应的还原剂。

3.2-3.3氧化剂oxidant

为原子化作用和激发作用提供所需能量而采用的一种能与燃料反应的氧化性物质。

GB/T4470-1998

3.2-3.4外加气additionalgases

加到燃烧混合物中的气体。惰性稀释气不参与化学反应。辅助气参与化学反应b

3.2-3.5氧化性火焰;贫燃火焰oxidizingflame;fuel-leanflame

使用过量氧化剂时的火焰。

3.2-3.6还原性火焰;富燃火焰:educing'flame;fuel-richflame

使用过量燃料时的火焰。

3.2.3.7分离火焰separatedflame

第二燃烧区与第一燃烧区相分离的火焰。

3.2-3.8(原子吸收中的)长管装置long-tubedevice(inatomicabsorption)

人工延伸火焰的装置,它能使燃烧气流的方向与人射光束方向一致的装置。

3.2-3.9层流火焰laminarflame

燃烧气流接近于平行的火焰;其横截面可为任何形状。

3.2.3.10紊流火焰turbulentflame

燃烧气流呈不规则流动形态的火焰。

3.2.3.11预混合燃烧器premixburner

燃料、氧化剂和气溶胶在到达火焰之前已经预先混合的燃烧器。此种燃烧器通常产生层流火

焰。

3.2.3.12直接喷入式燃烧器direct-injectionburner

燃料、氧化剂和液体未经预先混合而被喷人火焰的燃烧器。此种燃烧器通常产生紊流火焰。

3.2.3.13观察高度observationheight

观察光轴与燃烧器顶端水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3.2.3.14雾化作用nebulization

液体转变为雾滴。

3.2.3.15热分散thermaldispersion

以高温(例如火花、电弧、高温炉、激光、阴极溅射或电子束)产生气溶胶的过程。

3.2.3.16雾化器nebulizer

发生雾化作用的装置

3.2.3.17喷雾室spraychamber

雾化器的腔室。喷入的液体在其中转变为雾滴。有的雾滴挥发,有的凝聚或沉积于室内,然

后作为废液排出。

3.2.3.18扰流器flowspoiler

使喷雾室中有雾的气流产生紊流并通过沉积作用除去雾滴中大液滴的装置。

3.2.3.19提吸速率rateofaspiration

雾化器提吸液体的速率。

3.2.3.20气溶胶生成效率efficiencyofaerosolproduction

气溶胶经扰流器喷出的速率与提吸速率之比。

3.2.3.21雾化效率efficiencyofnebulization

被分析物进入火焰的量与其提吸量之比。

3.2.4等离子体原子化器

3.2.4.1等离子体plasma

物质处于气态,大部分已经电离,并且发射和吸收辐射。实际上,这一术语仅限于温度高于

7000K的情况。

3.2.4.2等离子体电弧plasmaarc

Gs/'r4470-1998

通常指由电弧放电形成的等离子体。这种放电通过适当的喷嘴喷出,形成等离子体流。高温

和无电场的气体区域作为观察区

3.2.4.3电感藕合等离子体;nductivelycoupledplasma

由高频(约2500Hz)电磁场感应所产生的等离子体。以高温和无电场的气体区域作为观察

区。

12.5电阻加热原子化器;电热原子化器resistance-heatedatomizer;electrothermalatomizer

由耐榕材料制作的管、棒、杯、舟、丝等组成的原子化器,用低压大电流装置加热,可以根据被分

析物的要求提供所需的温度。

3.2-6空心阴极原子化器hollow-cathodeatomizer

是与3.2.1.2的空心阴极灯所规定的操作相似的一种原子化器。

3.2.7辐射加热原子化器

12.7.1激光原子化器laseratomizer

应用激光束聚焦在被分析物固体样品上的原子化器

3.2-7.2电子束原子化器electron-beamatomizer

使用电子束聚焦在待测固体样品上的原子化器。

3.2.8共振分光计resonancespectrometer

是一种检测器。在这检测器中,原子蒸气中的原子吸收了辐射光束的一条或多条特征线而激发,

由此产生的荧光辐射,再经光检测器转为电信号。共振分光计对特定被分析物是专属的

3.3光学和光谱法的定义

3.3.1吸收程长度absorptionpathlength

辐射光束在吸收介质(原子化器)中通过的距离。

3.3.2入射光通量0a(A士AA)incidentflux

某一特征线的光束进入吸收介质的辐射通量。

3.3.3透射光通量",,(A-+AA)transmittedflux

某一特征线的光束透过吸收介质的辐射通量。

13.4透光率:(A士△A)transmittance

透射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之比:

一会

3.3.5吸光率a以士△A)absorptance

所吸收的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之比:

0。一叭r

1一

0

3.3.6吸光度A以士△A)absorbance

透光率倒数的以10为底的对数:

A一119gr1一1g熟

3.3.7溶剂空白光通量01(A士△A)solventblankflux

当以溶剂作空白输入原子化器时,透过原子化器的光通量。

3.3.8参比光通量0,(A士△A)referenceflux

在双光束光谱仪中透过参比介质的光通量

见ISO6286

ca/T4470-1998

3.3.9样品光通量人以士△A)sampleflux

将样品溶液或参比溶液输入原子化器时,透过原子化器的光通量。

3.3.10(样品的)百分透光率percentagetransmission(forsample)

在相同的条件下测得样品光通量与溶剂空白光通量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11特征吸光度A,(l士△A)characteristicabsorbance

在相同条件下所测得的溶剂空白光通量与样品光通量之比的常以10为底的对数:

OT

A,=1g买

3.4有关仪器特征及性能的定义

3.4.1特征及一般性能

3.4.1.1光谱范围spectralrange

仪器可使用的波长范围。该范围主要取决于光源、波长选择器的光学元件和检测器。

3.4.1.2工作范围workingrange

仪器能按规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进行测量的吸光度或强度的范围。在不同光谱区域,工作范

围是不同的。

3.4.1.3仪器抗偏差性freedomfrombiasoftheequipment

在不考虑重复性误差的情况下,仪器给出的读数与被测量真值相一致的能力。

仪器的抗偏差性是指仪器所给出的结果不受系统误差影响的能力。它用系统偏差来表示,即

对某一个量用同一仪器进行一系列连续测定过程中所得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与被测量真值或

公认值之间的差。

3.4.1.4仪器重复性repeatabilityoftheequipment

在不考虑系统误差的情况下,仪器对某一测量值能给出相一致读数的能力。它用重复性误差

表示,即对某一测定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内,以同一样品进行一系列测定所得的结果间

相一致的程度。

3.4.1.5仪器的稳定性stabilityoftheequipment

在一段时间内,仪器保持其精密度的能力。

3.4.1.6仪器的可靠性reliabilityoftheequipment

仪器保持其所有性能(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的能力。

3.4.2光谱仪组成部件的特征及性能

3.4.2.1通带bandpass

辐射选择器从给定光源中分离出的在某标称波长或频率处的辐射范围。

3.4.2.2光谱带宽spectralbandwidth

除非另有规定,光谱带宽一般是参照通带轮廓而定义的,如同谱线半强宽度是参照发射谱线

轮廓而定义一样。

3.4-2.3杂散辐射strayradiation

测量系统在某标称波长处接受的非入射光束的或处于通带之外的辐射。

3.4-2.4杂散辐射率levelofstrayradiation

测量系统接受的杂散辐射通量与总辐射通量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3.4-2.5(光栅波长选择器的)输出功率outputpower(ofagratingwavelengthselector)

光学系统在光谱中分出谱线时,以尽可能小的强度损失提供有用辐射光束的能力。如不考虑

光栅波长选择器内透射和反射的损失,可用光栅面积(mm2)除以倒线色散率((nm/mm)表示。

GB/T4470-1998

3.4-2.6分辨率resolution

指仪器分开邻近的两条谱线的能力。当两条谱线间最低点的辐射通量与两谱线中较强者的辐

射通量之比小于或等于80%时,即可认为两条谱线被分开。但此比值仅适用于两条谱线强度

相近的情况。分辨率可用该两个波长的平均值(劝与两个波长之最小差值(AA)的比值(刀AA)

表示。

3.4.2.7波长定位的抗偏差性freedomfrombiasofwavelengthsetting

仪器提供辐射的波长与标称波长相一致的能力,这一能力因波长不同而有变化。

3.4-2.8波长定位的重复性repeatabilityofwavelengthsetting

在考虑波长定位系统误差的情况下,对给定波长反复定位时,仪器提供同一辐射波长的能力。

3.5与分析方法有关的术语

3.5门原子化器条件的影响

3.5.1.1原子化器或激发源的光谱背景spectralbackgroundoftheatomizerorexcitationsource

除工作气体之外,不向原子化器供给任何物料时,在所用通带内,原子化器发射和吸收的辐

射。

对火焰来说可用术语“火焰背景”。

3.5.1.2溶剂solvent

系指稀释剂。或是纯的,或加有光谱化学缓冲剂,也可能加有试样预处理所需的试剂。

3.5.1.3溶剂的光谱背景spectralbackgroundofsolvent

由溶剂提供给原子化器的原子、分子和基团在所用通带内发出的辐射或吸收。包括固体粒子

的散射或吸收。

3.5.1.4共存物的发射或吸收emissionorabsorptionbyconcomitants

试样中除被分析物外的组分提供给原子化器的原子、分子和基团在所用的通带内发射出的辐

射或吸收。包括固体粒子的散射或吸收。

3.5.1.5非特征发射或衰减non-specificemissionorattenuation

除被分析物外的所有在测定时存在的组分提供给原子化器的原子、分子和基团在所用通带内

发出的辐射或吸收,包括固体粒子的散射或吸收。

3.5.1.5是3.5.1.1,3.5.1.3及3.5.1.4影响的总和。

3.5.2干扰

注在法文中偏爱使用“微扰(perturbation)"而不爱使用“干扰(interference)"。这是因为后者在使用中与许多光谱

现象,如光的干扰有关。然而在英文中在与化学分析有关时,不使用“微扰”一词,在使用“干扰”时,不会引起混

乱。

3.5.2.1干扰interference

由于分析物料中的一种或数种组分与待测元素共存,引起给定浓度的吸光度或强度的改变。

注:干扰分类为:

抑制,增强;

—基体影响,光谱干扰,散射影响;

—化学干扰:离解、氧化物离解,电离干扰;

-一物理干扰:雾化干扰,液相干扰;溶质挥发干扰,气相干扰;

-一对给定元素的特有的干扰。

3.5-2.2抑制depression

降低吸光度或强度的干扰。

3.5-2.3增强enhancement

增加吸光度或强度的干扰。

3.5-2.4基体效应matrixeffect

Gs/'r4470-1998

试样中与被分析物共存的一种或多种组分所引起的种种干扰。

3.5.2.5光谱干扰spectralinterference

由于待测元素发射或吸收的辐射光谱与干扰物或其影响的其他辐射光谱不能完全分离所引

起的干扰。

3.5-2.6散射影响scatteringeffect

由于吸收介质中存在的固体或液体微粒对入射辐射的散射所引起的非特征衰减的干扰。

3.5.2.7化学干扰

3.5.2.7.1离解化学干扰dissociationchemicalinterference

原子化器中被分析物离解改变所引起的干扰。

3.5.2.7.2氧化物一离解化学干扰oxide-dissociationchemicalinterference

被分析物自由原子的氧化一还原平衡改变所引起的干扰。

3.5.2.7.3电离化学干扰ionizationchemicalinterference

被分析物自由原子的电离平衡改变所引起的干扰。

3.5-2.8物理干扰physicalinterference

分析物的一种或多种物理性质改变所引起的干扰。

15.2.8.1雾化干扰nebulizationinterference

来源于雾化过程的干扰。

3.5.2.8.2液相干扰liquid-phaseinterference

来源于去溶剂过程中物理化学现象的干扰。

3.5.2.8.3溶质挥发干扰solute-volatilizationinterference

来源于伴随固体转化为蒸气过程的物理化学现象的干扰。

3.5-2-8.4气相干扰vapour-phaseinterference

来源于待测元素在离解中或离解后,气相中影响待测元素的物理化学现象的干扰。

15.3光谱化学缓冲剂

3.5.3.1光谱化学缓冲剂spectrochemicalbuffer

为降低3.5.2.1定义的干扰,加到试样溶液与参比溶液的物质,这些物质往往构成了试样的

一部分。

15.3.2释放剂releaser

抑制或减少化学干扰的一种缓冲剂(例如,与干扰物形成稳定化合物)。氧化还原缓冲剂能减

少与稳定待测元素自由原子的氧化作用。

3.5-3.3电离缓冲剂ionizationbuffer

提高原子化器中自由电子浓度,以减少和稳定待测元素自由电子电离作用的一种缓冲剂。

15.3.4挥发剂volatilizer

加到试样溶液中的一种物质,通过形成更易挥发的化合物,或增加试样分散粒子的总表面,以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