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093-2015 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

DB42/T 1093-2015 Assembly-type Composite Floor Structure Stee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湖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6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2/T 1093-2015
标准类型
湖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09-24
实施日期
2015-11-24
发布单位/组织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6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080.10

P26

备案号: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1093—2015

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buildingsofsteelstructurewithassembledfloor

(报批稿)

2015-09-24发布2015-11-24实施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联合发布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42/T1093—2015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与符号........................................................................2

3.1术语..........................................................................2

3.2符号..........................................................................3

4基本规定..........................................................................4

5材料..............................................................................5

5.1混凝土、钢筋和钢材............................................................5

5.2连接材料......................................................................5

5.3其他材料......................................................................5

6建筑、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6

6.1一般规定......................................................................6

6.2建筑模数协调..................................................................6

6.3建筑平面设计..................................................................7

6.4建筑立面设计..................................................................7

6.5建筑预制构、配件设计..........................................................7

6.6室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7

7结构设计..........................................................................7

7.1一般规定......................................................................7

7.2荷载和地震作用组合............................................................9

7.3结构分析......................................................................9

7.4构件及节点设计...............................................................10

8非结构构件.......................................................................19

8.1外墙板.......................................................................19

8.2内隔墙板.....................................................................20

9制作安装.........................................................................21

9.1构件制作.....................................................................21

9.2安装.........................................................................23

9.3钢结构防腐与防火.............................................................24

10验收............................................................................25

10.1过程验收....................................................................25

10.2工程验收....................................................................26

I

DB42/T1093—2015

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见外墙板截面及装配连接构造...................................27

附录B(资料性附录)装配整体式预制空心楼板及相关构造...............................30

附录C(资料性附录)冷弯型钢产品规格范围、要求及相关参数...........................33

附录D(资料性附录)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的要求.......................................36

附录E(资料性附录)钢筋剪配产品的要求.............................................37

附录F(资料性附录)陶粒陶砂实测数据及相关参数.....................................38

附录G(资料性附录)轻质隔墙板的规格及性能要求.....................................39

II

DB42/T1093—2015

前言

根据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质监局关于下达2014年度湖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

(第一批)》(鄂质监标函[2014]348号)的要求,编制组经调查研究和广泛收集资料,认真总结实践

经验,参考有关国际和国内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内容: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符号;4基本规定;5材料;6建筑、装修与

设备管线设计;7结构设计;8非结构构件;9制作安装;10验收;附录。

本规程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由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

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在本规程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技术质量部(武汉市,江岸区,四唯路8号,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邮编430014,

email:wensiqing@126.com)。

本规程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规程主编单位: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弘毅建设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轻工大学、中建钢构有限公司、

武汉钢铁江北集团有限公司、宜昌光大陶粒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武汉达权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弘顺钢结

构制造有限公司、武汉思可达建筑技术有限公司、湖北科翼建筑科技研究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温四清、王少重、杜新喜、徐厚军、刘肖凡、汤群、王新、周鹏、程晓燕、

黎丹、王海、黄胜、袁焕鑫、王朝阳、刘曙、张民、骆海贺、陆光全、庞达权、张彦亭、罗泽平、丁洋。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彭少民、郑祥斌、陈宏、舒兴平、姜燕平、王爱勋、王平、何穆、张于程。

III

DB42/T1093—2015

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

1范围

1.1.1为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促进建筑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预制构件的优越性,在装配

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节能环保,

制定本规程。

1.1.2本规程适用于湖北省非抗震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和7度地区的设防类别为乙类及乙类以下的

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工程的设计、制作、施工和验收。

1.1.3抗震设防区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目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

1.1.4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工程的设计、制作、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

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4907钢结构防火涂料

GB15762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7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8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GB5004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68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53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GB50368住宅建筑规范

1

DB42/T1093—2015

GB50661钢结构焊接规范

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755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936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

GB/T8923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

GB/T10433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

GB/T11835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

GB/T13350绝热用玻璃棉及其制品

GB/T50002建筑模数协调标准

GB/T50502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JGJ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12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8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3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4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80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82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

JGJ99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JGJ114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38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

JGJ256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

JG/T169建筑隔墙用轻质条板

JG/T178建筑结构用冷弯矩形钢管

JGJ/T157建筑轻质条板隔墙技术规程

JGJ/T269轻型钢丝网架聚苯板混凝土构件应用技术规程

CECS24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

CECS200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

CECS230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

CECS261钢结构住宅设计规范

YB/T4262钢筋混凝土用钢筋桁架

DB42/T559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3术语与符号

下列术语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术语

3.1.1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assembledbuildingsofprefabricatedsteelstructure

采用全预制或部分预制的构件和部品装配而成的钢柱与混凝土楼盖建筑。

2

DB42/T1093—2015

3.1.2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concretemember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成的混凝土构件。

3.1.3部品part

工厂化生产、在现场组装的结构或构造功能单元。

3.1.4暗梁锚固concealed-beamanchor

在预制空心楼板板侧浇筑钢筋混凝土实现楼板连接的锚固形式。

3.1.5钢连接件steelprofileconnector

预埋在混凝土构件中,用于梁、柱、阳台等构件或部品连接的钢连接件。

3.1.6倒T形连接件invertedT-shapeconnector

预埋在混凝土构件中用于主次梁连接的倒T形钢连接件。

3.1.7钢混组合楼梯steel-concretecompositestaircase

由预制混凝土踏步与钢梯梁装配而成的楼梯。

3.1.8外墙板precastfacadepanel

安装在主体结构外部,起围护、装饰作用的非承重预制外墙板。

3.1.9内墙板precastinternalpartitionwallpanel

安装在建筑内部,起隔断、装饰作用的非承重预制墙板。

3.1.10骨架式复合墙板steel-framedcompositewallpanel

在受力骨架空腔中填充保温和隔声材料,内外两侧安装罩面板形成的轻质复合墙板。

3.2符号

3.2.1材料性能

f—钢材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y—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3.2.2几何参数

A—构件截面面积;

Af—翼缘板截面面积;

As—钢筋截面面积;

H0—墙高;

L—跨度/长度;

d—直径/接缝深度;

t—管壁厚/钢材板厚;

w—接缝宽度;

3

DB42/T1093—2015

ΔL—温度活动量;

Δu/h—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δ1、δ2、δ3、δ4—材料厚度。

3.2.3计算系数及其他

D—热惰性指标;

Kp—传热系数;

ΔT—温度差;

α—线膨胀系数;

λ—材料导热系数。

4基本规定

4.1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设计应考虑构配件的标准化和模数化。

4.2在前期规划与方案设计阶段,建筑专业应协调结构、设备及其他相关专业,根据建筑功能与造型,

统筹规划好建筑各部位采用的预制构配件,并因地制宜地采用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技术。

4.3设计中应遵守模数协调的原则,做到建筑与部品模数协调,部品之间的模数协调。

4.4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设计所选用的各类预制构配件的规格与类型、室内装修系统和设备管

线系统等,应符合建筑功能的需求,并适应建筑主要功能空间的灵活可变性。

4.5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结构的承重构件,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

计。

4.6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的规定。抗震设防的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其抗

震设防类别。

4.7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应均匀变化。

4.8在风荷载或多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内最大的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Δu/h不宜

大于表1的限值。

表1结构楼层内最大的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结构体系限值

柱楼、屋盖Δu/h限值

钢筋混凝土楼、屋盖1/400

钢柱(无支撑)

钢梁-混凝土板楼、屋盖1/250

钢筋混凝土楼、屋盖1/450

钢管混凝土柱(无支撑)

钢梁-混凝土板楼、屋盖1/300

钢筋混凝土楼、屋盖1/400

钢柱(有支撑)

钢梁-混凝土板楼、屋盖1/250

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钢管混凝土柱(有支撑)1/300

钢梁-混凝土板楼、屋盖

4.9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按本规程第7.3节规定应进行弹塑性分析的建筑,其弹塑性层间位移与层高

的比值Δu/h不宜大于1/50。

4

DB42/T1093—2015

4.10高层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应满足舒适度要求。在10年一遇的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

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风振加速度应不超过表2的限值。楼盖结构的竖向振动频率不宜小于3Hz。

表2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αlim)

2

使用功能αlim(m/s)

住宅、公寓0.15

办公、旅馆0.25

5材料

5.1混凝土、钢筋和钢材

5.1.1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钢筋和钢材的力学性能指标和耐久性要求及材料选用等应符合国家现

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和《钢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7的规定,用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构件时,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规定。

5.1.2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现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预应力混凝

土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5。非承重预制钢筋混凝土外墙板混凝土的

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或CL25。

5.1.3钢筋焊接网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的有关规定。钢

丝网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轻型钢丝网架聚苯板混凝土构件应用技术规程》JGJ/T269的有关规定;

钢筋桁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筋桁架》YB/T4262的有关规定。

5.1.4圆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直径不宜小于300mm,壁厚不宜小于6mm;圆钢管混凝土支撑的钢管

直径不宜小于168mm,壁厚不宜小于3mm。

5.1.5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边长不宜小于300mm,壁厚不宜小于6mm;矩形钢管混凝土支撑的

钢管截面边长不宜小于150mm,厚度不宜小于3mm。

5.1.6承重结构的圆钢管可采用焊接圆钢管和热轧无缝钢管。矩形钢管可采用焊接钢管,或冷弯钢管。

当采用冷弯矩形钢管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结构用冷弯矩形钢管》JG/T178中I级产品的规定。

直接承受动荷载或低温环境下的外露结构,不宜采用冷弯矩形钢管。多边形钢管可采用焊接钢管或冷成

型钢管。

5.2连接材料

5.2.1预埋件锚板及锚筋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5.2.2连接用焊接材料、螺栓和锚栓等紧固件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18和《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82等的规定。

5.2.3钢筋锚固板的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的规定。

5.2.4栓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GB/T10433的规定。

5.3其他材料

5.3.1外墙板用密封胶和保温材料及装配式建筑采用的室内装修材料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关规定。

5

DB42/T1093—2015

5.3.2密封胶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应有保质年限的质量证书,与石材及混凝土接触的密封胶应有证

明无污染的试验报告,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5.3.3密封用橡胶制品应有成分化验报告和保质年限证书,宜采用三元乙丙橡胶、氯丁橡胶;密封胶

条应为挤出成型,橡胶块应为压模成型;密封胶条的技术要求和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

关规定。

5.3.4玻璃棉、矿棉或岩棉和防火涂料等防火材料,其技术性能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绝热用玻

璃棉及其制品》GB/T13350、《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GB/T11835和《钢结构防火涂料》GB

14907的要求。防火涂料应不含石棉和甲醛,不宜采用苯类溶剂。

5.3.5夹芯保温墙板的保温材料可采用阻燃型表观密度大于16kg/m3的发泡聚苯乙烯板(EPS)或压缩

强度为150kPa~250kPa的挤塑聚苯乙烯板(XPS),也可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要求的岩棉、玻璃

棉、聚氨酯等其他高效保温材料。

5.3.6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要求。

5.3.7涂料饰面外墙面所选用的外墙涂料应采用装饰性强、耐候性好、符合环保要求的涂料。

5.3.8各类建筑用轻质内隔墙的原材料和施工配套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轻质条板隔墙技术

规程》JGJ/T157的规定。

5.3.9骨架隔墙所用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的有关规

定。

5.3.10室内装修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和《建

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规定。

6建筑、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建筑与装修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关于防火、防水、抗震、节能、隔声、耐久性、无障碍、

卫生防疫、环保及安全防范等的要求。

6.1.2建筑与装修设计宜做到基本单元、连接构造、构件、配件及设备管线的标准化与系列化。

6.1.3建筑、装修与设备管线应一体化设计。预制构件的加工图纸应标明预制构件的规格、类型、加

工尺寸、连接形式、预埋设备管线种类与定位尺寸。

6.2建筑模数协调

6.2.1建筑模数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的规定。设计应按照建筑模数

制要求,采用基本模数、模数数列及模数网格的设计方法实现建筑构配件、建筑组合件、建筑制品等的

尺寸协调。

6.2.2模数协调的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用模数数列调整装配式建筑与部品的尺寸关系,优化建筑部品的尺寸与种类;

b)部品组合时应用模数数列和模数网格,能明确各部品的尺寸与位置。

6.2.3模数数列应符合下列要求:

a)基本模数的数值应为100mm(用1M表示),整个建筑物、建筑物的一部分以及建筑部品的

模数应该是基本模数的倍数。模数数列应根据功能性和经济性原则确定。

b)建筑物的水平扩大模数数列宜为2nM、3nM(n为自然数),主要用于开间、柱距、进深或跨

度、门窗洞口的宽度、梁、板、隔墙等构件。

6

DB42/T1093—2015

c)建筑物的竖向扩大模数宜为nM(n为自然数),主要用于建筑物高度、层高、门窗洞口的高

度等。

d)基本模数的分模数数值应为整数分数,分模数数列宜采用M/10、M/5、M/2,主要用于构造节

点和构配件之间的接口尺寸。

6.3建筑平面设计

6.3.1平面布局宜考虑结构设计的要求,选用较大开间和进深的平面布置。

6.3.2平面布置应符合建筑功能及结构规则性要求,并应符合建筑节能体形系数的要求。

6.3.3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设备管线与结构构件的关系。

6.3.4住宅建筑平面设计应考虑卫生间、厨房的设备和家具产品及其管线布置的合理性,宜采用标准

化的预制整体卫生间及标准化的预制整体厨房。

6.4建筑立面设计

6.4.1外立面设计应充分体现装配式建筑的工业化特点。

6.4.2宜通过立面分格、实体墙与外门窗的组合、阳台的组合、装饰构件的组合、饰面材料的色彩、

质感等设计手段达到建筑外立面美观的要求。

6.4.3预制墙板的外饰面应在工厂中与预制外墙一体化预制成型。

6.5建筑预制构、配件设计

6.5.1预制外墙板、内墙板、阳台隔板、装饰构件、栏杆等应按标准化要求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预制墙板的规格和截面尺寸应与主体建筑模数协调;

b)预制构件中,各设备专业的管道套管、孔洞、安装预埋件等在设计及工厂生产时应一次性到位;

c)与预制构件相配套的室内外构件如楼梯栏杆、阳台栏杆等,应一体化设计,并在工厂加工完成,

现场拼装。

6.5.2预制外墙的接缝构造应符合热工、防渗漏、防火及建筑装饰的要求。

6.6室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

6.6.1室内装修设计应按部位合理划分构配件,并宜按工厂化加工和现场组装方式形成装修单元。

6.6.2各设备专业管线布置应进行综合设计,竖向主管线的布置应相对集中。

6.6.3住宅建筑卫生间宜采用同层排水。

7结构设计

7.1一般规定

7.1.1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宜符合表3的规定。

表3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单位为米

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体系

6度、非抗震7度

钢梁9090

钢柱、钢管混凝土柱

混凝土梁7060

钢柱、钢管混凝土柱+支撑钢梁190180

7

DB42/T1093—2015

表3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续)单位为米

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体系

6度、非抗震7度

钢柱、钢管混凝土柱+支撑混凝土梁110100

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的部分;

注2:当叠合楼盖的后浇部分按照构造设置,后浇部分仅为了保持结构的整体性,不参与叠合楼盖计算,当无支

撑时,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相应减少10m,有支撑时,相应减少20m;

注3:当采用预制空心板作为叠合楼盖的预制部分时,建筑高度不应超过50m,且后浇部分宜按构造配置。

7.1.2钢结构应根据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

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4确定。

表4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防等级

抗震设防烈度(设防分类)

房屋高度

6度(丙类)6度(乙类)7度(丙类)7度(乙类)

≤50m四四三

>50m四三三二

注1:高度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和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注2:一般情况,构件的抗震等级应与结构相同;当某个部位各构件的承载力均满足2倍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内力

要求时,7度的构件的抗震等级应允许按降低一度确定。

7.1.3各类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宜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部分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可根据其重

要程度适当调整。对于结构中的重要构件和关键传力部位,宜适当提高其安全等级。

7.1.4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的高宽比,当结构体系为框架结构时不宜超过5.0,为框架支撑体系

时不宜超过6.0。

7.1.5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a)建筑平面宜简单规则,减少因刚度、质量不对称造成的结构扭转;

b)结构的平面尺寸宜符合表5和图1的要求;

表5平面尺寸及凸出部位尺寸的比值限值

L/BL/Bmaxl/bl'/BmaxB'/Bmax

≤5≤4≤1.5≥1≤0.5

8

DB42/T1093—2015

图1结构平面布置规则性示意

c)结构竖向布置支撑时,宜连续布置,并延伸至基础部分。结构竖向布置应避免结构的侧向刚度

和承载力突变;

d)结构因布置要求需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时,应同时满足防震缝的功能要求;

e)进行柱网和支撑布置时,宜经比选分析,并与建筑设计协调一致。

7.1.6高层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建筑宜设置地下室,超过50m时应设置地下室,地下室宜采用现浇

混凝土结构。地下室外墙、底板、顶板等有防水要求的构件应采用现浇结构。

7.2荷载和地震作用组合

7.2.1荷载和地震作用组合应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确定。

7.2.2荷载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a)进行承载力及倾覆验算时,应采用荷载的基本组合;

b)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采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或准永久组合。

7.2.3各类预制构件及其连接构造应按从制作、运输、施工到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利工况进行验

算。

a)预制构件在制作、运输、施工过程中应按实际工况的荷载、计算简图、实际强度进行施工阶段

验算;

b)验算时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作为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构件吊装、运输时,动力

系数宜取1.5;构件翻转及安装过程中就位、临时固定时可取1.2;

c)预制构件脱模验算时,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应取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与脱模吸附力

之和,且不宜小于构件自重标准值的1.5倍,动力系数不宜小于1.2。脱模吸附力应根据构件

和模具的实际状况取用,且不宜小于1.5kN/m2。

7.2.4外挂墙板荷载与作用组合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关规定。

7.3结构分析

7.3.1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进行整体内力和变形计算时,叠合楼盖钢结构的计算方法可与现浇楼盖

钢结构的计算方法相同。

9

DB42/T1093—2015

7.3.2在风荷载、多遇地震和非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应按弹性方法计算。地震作用效应弹性计算

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7.3.3结构弹性分析时,对叠合楼盖,可假定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当楼板跨度较大、开有较

大洞口等原因使板在平面内产生较明显的变形时,应按弹性楼板假定计算。楼面梁的刚度可计入翼缘作

用予以增大;叠合楼盖梁刚度增大系数可取为1.3~1.8,后浇部分按构造配置,不参与叠合计算时,梁

刚度增大系数可取1.0~1.3;预制空心板楼盖,梁刚度增大系数取1.0。结构弹塑性分析时,梁刚度增大

系数均取1.0。

7.3.4高度大于150m的叠合楼盖钢结构应补充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时程分析和罕遇地震作用

下的弹塑性分析。罕遇地震的弹塑性分析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

7.3.5装配式叠合楼盖钢结构应分别进行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验算。叠合板和叠合梁应按照下列规

定计算:

a)叠合板在施工阶段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支撑或不设置支撑,其内力和变形应按照叠合构件的要

求分阶段计算;

b)叠合梁预制部分的高度不足全截面高度的40%时,在施工阶段宜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