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5920-2024 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规范

DB13/T 5920-2024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Baiyangdian Lake

河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3/T 5920-2024
标准类型
河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2-02
实施日期
2024-03-02
发布单位/组织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3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01

CCSZ01

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5920—2024

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规范

2024-02-02发布2024-03-02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3/T5920—202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评价指标体系.....................................................................2

5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2

6评价方法.........................................................................6

7数据获取.........................................................................6

附录A(规范性)评价因子计算方法...................................................8

附录B(资料性)白洋淀分区图......................................................14

附录C(资料性)白洋淀沉水植物保守系数............................................15

附录D(资料性)白洋淀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值表..................................16

附录E(资料性)白洋淀土著鱼类名录表..............................................27

I

DB13/T5920—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由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大学、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河

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建国、李洪波、董丽、刘存歧、秦长箫、朱永涛、陈新永、刘晶、吴亦

红、姜甜甜、罗宁、闫栋华、佟霁坤、张玄、杨蒙、鲁珊珊。

II

DB13/T5920—2024

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白洋淀淀区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数据获取等。

本文件适用于白洋淀淀区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HJ710.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

HJ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

HJ710.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HJ710.12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水生维管植物

HJ1098水华遥感与地面监测评价技术规范

HJ1215水质浮游植物的测定滤膜-显微镜计数法

HJ1216水质浮游植物的测定0.1ml计数框-显微镜计数法

HJ1296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湖泊和水库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1〕22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水生态环境质量aquaticenvironmentalquality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体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总的性

质及变化状态。

丰富度指数speciesrichnessindex

群落中所含物种丰富程度的数量指标。

保守系数conservativecoefficient

保守性是植物物种固守在未受干扰生境中的能力,对每一植物物种的保守性进行赋值,称保守

系数。对人类活动干扰适应性越强,植物物种保守系数越低。

沉水植物质量指数submergedplantqualityindex

沉水植物的保守性及物种丰富度的综合评估指标。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指数benthicmacroinvertebratebioticindex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相对丰度与其敏感性或耐受性结合而成的单一指数或记分值。

外来物种入侵危害评价指数alienspeciesinvasionhazardevaluationindex

评价区域调查发现的外来物种入侵危害评价的量化指标。

阻水堤埝waterblockingdam

1

DB13/T5920—2024

白洋淀淀区内高于6.5m(85高程)的人工构筑堤埝,主要包括鱼塘、藕塘、水田的围堤围埝及

通村道路。

淀泊连通指数lakeconnectivityindex

出入淀河流与淀泊之间及淀区内水流畅通程度的评价指标。

鸟类多样性综合指数birddiversitycompositeindex

评价区域鸟类多样性的量化指标。

4评价指标体系

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即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第二层为项目层,分为5项;第三层为指标层,分为12项;第四层为评价因子,分为12项。评价指标

体系见表1。各评价因子计算方法见附录A。

表1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项目层指标层评价因子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丰富度指数

水生维管植物沉水植物质量指数

水生生物评价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指数

鱼类土著鱼类物种数

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外来物种外来物种入侵危害评价指数

综合评价岸线自然状况岸线自然指数

水生境评价

水力连通状况水力连通指数

水质状况年度水质类别

水环境评价

营养状态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水资源评价水位平均水位达标月数量

物种多样性评价鸟类鸟类多样性综合指数

5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水生生物评价

5.1.1一般规定

水生生物评价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维管植物、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鱼类和外来物种

六方面进行评价。

5.1.2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以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进行评价,计算方法按附录A.1确定,分级标准及赋分值按表2

确定。

表2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分级标准及赋分值

丰富度指数(D1)水平描述赋分值

D1>3清洁环境,物种种类丰富1

2<D1≤3轻污染类型,物种种类较多0.75

1<D1≤2中污染类型,物种种类中等0.50

0<D1≤1重污染类型,物种种类较低0.25

D1=0严重污染型,物种种类极低0

5.1.3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以浮游动物丰富度指数进行评价,计算方法按附录A.2确定,分级标准及赋分值按表3

确定。

2

DB13/T5920—2024

表3浮游动物丰富度指数分级标准及赋分值

丰富度指数(D2)水平描述赋分值

D2>3清洁环境,物种种类丰富1

2<D2≤3轻污染类型,物种种类较多0.75

1<D2≤2中污染类型,物种种类中等0.50

0<D2≤1重污染类型,物种种类较低0.25

D2=0严重污染型,物种种类极低0

5.1.4水生维管植物

水生维管植物以沉水植物质量指数进行评价,计算方法按附录A.3确定,分级标准及赋分值按表

4确定。

表4沉水植物质量指数分级标准及赋分值

沉水植物质量指数(PQI)水平描述赋分值

PQI≥8.6清洁种为优势种1

6.6≤PQI<8.6种类较多,清洁种较多0.75

4.4≤PQI<6.6耐污种、清洁种均可能为优势种0.50

2.2≤PQI<4.4种类少,耐污种较多0.25

0≤PQI<2.2无植物或种类极少0

5.1.5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以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指数进行评价,计算方法按附录A.4确定,分级

标准及赋分值按表5确定。

表5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指数分级标准及赋分值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指数(BI)污染程度赋分值

BI≤5.5清洁1

5.5<BI≤6.6良好0.75

6.6<BI≤7.7轻污染0.50

7.7<BI≤8.8中污染0.25

BI>8.8重污染0

5.1.6鱼类

鱼类以土著鱼类物种数进行评价,计算方法按附录A.5确定,分级标准及赋分值按表6确定。

表6土著鱼类物种数分级标准及赋分值

土著鱼类物种数(S)水平描述赋分值

S≥48物种丰富1

40≤S<48物种较丰富0.75

32≤S<40物种丰度尚可0.50

24≤S<32物种丰度较差0.25

S<24物种丰度差0

5.1.7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以外来物种入侵危害评价指数进行评价,计算方法按附录A.6确定,分级标准及赋分值

按表7确定。

3

DB13/T5920—2024

表7外来物种入侵危害评价指数分级标准及赋分值

外来物种入侵危害评价指数(AIHI)水平描述赋分值

AIHI≥0.8无危险1

0.60≤AIHI<0.80低度危险0.75

0.40≤AIHI<0.60中度危险0.50

0.20≤AIHI<0.40高度危险0.25

AIHI<0.20极高危险0

水生境评价

5.2.1一般规定

水生境评价从岸线自然状况和水力连通状况两方面进行评价。

5.2.2岸线自然状况

岸线自然状况以岸线自然指数进行评价,计算方法按附录A.7确定,分级标准及赋分值按表8确

定。

表8岸线自然指数分级标准及赋分值

岸线自然指数(BEI)水平描述赋分值

BEI≥0.8岸线稳定,极高密度覆盖1

0.7≤BEI<0.8比较稳定,高密度覆盖0.75

0.6≤BEI<0.7中等稳定,中密度覆盖0.50

0.5≤BEI<0.6发生侵蚀,植被稀疏0.25

BEI<0.5严重侵蚀,几乎无植被0

5.2.3水力连通状况

水力连通状况以水力连通指数进行评价,计算方法按附录A.8确定,分级标准及赋分值按表9确

定。

表9水力连通指数分级标准及赋分值

水力连通指数(HCI)水平描述赋分值

HCI≥0.8顺畅1

0.6≤HCI<0.8较顺畅0.75

0.4≤HCI<0.6阻隔0.50

0.2≤HCI<0.4严重阻隔0.25

HCI<0.2完全阻隔0

水环境评价

5.3.1一般规定

水环境评价从水质状况和营养状态两方面进行评价。

5.3.2水质状况

水质状况以年度水质类别进行评价,计算方法按附录A.9确定,分级标准及赋分值按表10确定。

表10年度水质类别分级标准及赋分值

水质类别水质状况赋分值

I-II类水质优1

III类水质良好0.75

IV类水质轻度污染0.50

V类水质中度污染0.25

劣V类水质重度污染0

5.3.3营养状态

4

DB13/T5920—2024

营养状态以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进行评价,计算方法按附录A.10确定,分级标准及赋分值按表11

确定。

表11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级标准及赋分值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营养状况赋分值

TLI(∑)≤30贫营养1

30<TLI(∑)≤50中营养1

50<TLI(∑)≤60轻度富营养0.67

60<TLI(∑)≤70中度富营养0.33

TLI(∑)>70重度富营养0

水资源评价

以平均水位达标月数量进行评价,白洋淀十方院月平均水位高于6.5米即为达标。分级标准及赋

分值见表12。

表12水位分级标准及赋分值

全年水位达标月数量(M)水位达标状态赋分值

M=12优1

9≤M<12良好0.75

6≤M<9一般0.50

3≤M<6差0.25

M<3很差0

物种多样性评价

物种多样性评价以鸟类多样性综合指数进行评价,计算方法按附录A.11确定,分级标准及赋分

值见表13。

表13鸟类多样性综合指数分级标准及赋分表

鸟类多样性综合指数(BDI)水平描述赋分

BDI>3淀区生境良好,多样性高1

2<BDI≤3淀区生境较好,多样性较高0.75

1<BDI≤2淀区生境一般,多样性一般0.50

0<BDI≤1淀区生境较差,多样性较低0.25

BDI=0淀区生境很差,多样性低0

各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各评价指标权重赋值见表14。

表14评价指标权重

项目层指标层

目标层

名称权重名称权重

浮游植物0.05

浮游动物0.05

水生维管植物0.10

水生生物评价0.45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0.10

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鱼类0.10

量综合评价外来物种0.05

岸线自然状况0.05

水生境评价0.10

水力连通状况0.05

水质状况0.15

水环境评价0.30

营养状态0.15

5

DB13/T5920—2024

表14评价指标权重(续)

项目层指标层

目标层

名称权重名称权重

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水资源评价0.10水位0.10

量综合评价物种多样性评价0.05鸟类0.05

6评价方法

生态调查分区

按照水质国控点位布设,将白洋淀划分为鸪丁淀区、南刘庄区、烧车淀区、光淀张庄区、端村

区、采蒲台区、圈头区和枣林庄区等八个生态调查区。分区结果见附录B。

调查区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调查区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按照公式(1)计算:

𝑚

𝑊𝐸𝑄𝐼=∑𝑖=1𝑊𝑖×𝑃𝑖×100·······················································(1)

式中:

WEQI—调查区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其值大小在0~100之间;

Wi—评价指标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值;

Pi—评价指标赋分值;

m—评价指标个数。

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按照公式(2)计算,评价标准见表15。

𝑛

∑𝑖=1𝑊𝐸𝑄𝐼⁄

𝑊𝐸𝑄𝐼𝑧𝑜𝑛𝑔=𝑛························································(2)

式中:

WEQIzong—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n—生态调查区个数,取值8。

表15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级

分级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WEQIzong)质量状态

I80≤WEQIzong≤100优秀

II60≤WEQIzong<80良好

III40≤WEQIzong<60中等

IV20≤WEQIzong<40较差

VWEQIzong<20极差

7数据获取

监测项目及频次

7.1.1水生生物指标

7.1.1.1在白洋淀八个生态调查区域进行人工监测。

7.1.1.2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在春夏秋季各监测一次,分别计算各区域丰富度指数年平均值进行评

价。

7.1.1.3水生维管植物在春夏秋季各监测一次,分别计算各区域质量指数年平均值进行评价。

7.1.1.4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在春夏秋季各监测一次,分别计算各区域生物指数年平均值进行评价。

7.1.1.5鱼类在每年春夏秋季各进行一次现场调查,并对当地渔民进行社会调查,进行数据补充,

汇总全淀调查数据,取丰度集合最大值进行评价。

7.1.1.6外来物种在4月-9月全淀进行调查,每年不少于三次,取最大值进行评价。

6

DB13/T5920—2024

7.1.2水生境指标

7.1.2.1岸线自然指数中岸线侵蚀比例和岸线植被覆盖度春夏秋季各监测一次,取年平均值进行评

价。

7.1.2.2水力连通指数中阻水堤埝密度每季监测一次,分别计算各区域年平均值进行评价,淀泊连

通指数所需每条河流年度出(入)淀水量每月统计一次。

7.1.3水环境指标

按照白洋淀八个地表水环境质量国控点位监测数据,计算各点位各指标年平均值,采用单因子

评价法,判定各点位年度水质状况及营养状态。

7.1.4水资源指标

采用十方院水文站月平均数据。

7.1.5物种多样性指标

按照鸟类繁殖期、越冬期、迁徙期分别进行观测。每期单独核算香农维纳指数,取全年最大值

进行年度评价。

监测分析方法

参照现有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浮游生物监测采用HJ1098、HJ1215、HJ1216、HJ1296,水

生维管植物监测采用HJ710.12,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采用HJ710.8,鱼类监测采用HJ710.7,

鸟类监测采用HJ710.4,水质监测采用相应的国标监测方法。

7

DB13/T5920—2024

A

A

附录A

(规范性)

评价因子计算方法

A.1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D1)

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D1)按照公式A.1计算:

(𝑆−1)

𝐷1=··································································(A.1)

log2𝑁

式中:

D1—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

N—总个体数量;

S—总物种数量。

A.2浮游动物丰富度指数(D2)

计算方法同上。

A.3沉水植物质量指数(PQI)

A.3.1沉水植物质量指数(PQI)按照公式A.2计算:

𝑛

𝑃𝑄𝐼=√𝑛×∑𝑖=1(𝐶𝑖×𝑀𝑟𝑖)···················································(A.2)

式中:

PQI—沉水植物质量指数;

n—样区沉水植物物种数;

Ci—物种保守系数,通过专家打分取得,见附录C;

Mri—样区第i种沉水植物相对密度。

A.3.2沉水植物相对密度(Mri)按照公式A.3计算:

𝑀

𝑀=𝑖···································································(A.3)

𝑟𝑖𝑇𝑀

式中:

TM—样区全部沉水植物总株数;

Mi—样区第i种沉水植物株数。

A.4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指数(BI)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指数(BI)按照公式A.4计算:

𝑛

𝐵𝐼=∑s𝑖×𝑡·····························································(A.4)

i=1𝑁𝑖

式中:

BI—生物指数;

N-物种总个体数;

S-物种数;

ni—第i个分类单元(通常为属级或种级)个体数;

ti—第i个分类单元耐污值,见附录D。

A.5土著鱼类物种数(S)

参照附录E,调查白洋淀土著鱼类物种数。

A.6外来物种入侵危害评价指数(AIHI)

A.6.1一般规定

外来物种入侵危害评价指数包括外来入侵高等水生植物危害评价指数和外来入侵动物危害评价

指数两方面。

8

DB13/T5920—2024

A.6.2外来入侵高等水生植物危害评价指数赋分值(B1)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有或无”进行赋分,其中“有”赋分为“0”,“无”赋分为“1”。

A.6.3外来入侵动物危害评价指数赋分值(B2)

A.6.3.1外来入侵动物危害评价指数按照公式A.5计算:

1𝑛𝐷𝑖𝑚𝑎𝑥−𝐷𝑖0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