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491-2015 1:500 1:1000 1:2000数字地形图 测绘规范
DB35/T 1491-2015 DB35/T 1491-2015 Digital Topographic Map Surveying and Mapping Specification 1:500, 1:1000, 1:2000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5年0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福建省测绘院、福建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福州市勘测院
- 起草人:
- 姜建慧、连镇华、锜言寿、林依泉、何书镜、邬建耀、陈瑞霖、林起忠
- 出版信息:
- 页数:4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40
A75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491—2015
1:5001:10001:2000数字地形图
测绘规范
Technicalrulessurveyingandmappingof
1:5001:10001:2000digitaltopographicmaps
2015-02-28发布2015-06-01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5/T1491—2015
目次
前言................................................................................Ⅲ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缩略语............................................................................2
5总则..............................................................................2
5.1测量基准......................................................................2
5.2一般要求......................................................................2
6平面控制测量......................................................................2
6.1一般规定......................................................................2
6.2各等级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3
7高程控制测量......................................................................6
7.1一般规定......................................................................6
7.2水准测量设计规格..............................................................7
7.3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7
7.4水准观测技术要求..............................................................8
7.5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8
7.6GNSS高程测量..................................................................9
7.7RTK高程控制测量...............................................................9
8数字地形图的基本要求..............................................................9
8.1图根点精度要求...............................................................10
8.2地物点分类...................................................................10
8.3地物点平面测定精度...........................................................10
8.4数字地形图高程精度...........................................................11
8.5数字地形图基本等高距.........................................................11
8.6数据格式.....................................................................11
9图根控制测量.....................................................................11
9.1图根平面控制.................................................................12
9.2图根高程控制测量.............................................................15
9.3外业数据记录.................................................................15
9.4平差计算.....................................................................15
10数字测图........................................................................16
10.1图幅分幅、编号及图名........................................................16
I
DB35/T1491—2015
10.2数据采集.....................................................................16
10.3要素内容的取舍...............................................................16
10.4测注高程注记点...............................................................16
11数字地形图要素的表示.............................................................17
11.1定位基础.....................................................................17
11.2水系.........................................................................17
11.3居民地及设施.................................................................18
11.4交通.........................................................................21
11.5管线.........................................................................23
11.6境界.........................................................................23
11.7地貌.........................................................................24
11.8植被与土质...................................................................24
11.9注记.........................................................................25
12要素的分类与代码.................................................................25
12.1符号与代码...................................................................25
12.2大类划分.....................................................................25
12.3要素编码.....................................................................25
12.4要素代码的扩充...............................................................26
12.5要素的分层和设色.............................................................26
13图幅接边、检查和资料整理.........................................................26
13.1接边.........................................................................26
13.2检查.........................................................................26
13.3资料整理.....................................................................26
14数字地形图成果...................................................................26
附录A(资料性附录)半测回高差互差及测回间高差互差限差△h允的计算...................27
A.1△h允值计算公式................................................................27
A.2△h允值速查见表A.1和表A.2.....................................................27
附录B(规范性附录)房屋建筑结构分类标准...........................................28
附录C(资料性附录)图幅编号.......................................................29
参考文献.............................................................................31
II
DB35/T1491—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
本标准由福建省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测绘院、福建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福州市勘测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建慧、连镇华、锜言寿、林依泉、何书镜、邬建耀、陈瑞霖、林起忠。
III
DB35/T1491—2015
1:5001:10001:2000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500、1:1000、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的总则、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
测量、数字地形图的基本要求、图根控制测量、数字测图、数字地形图要素的表示、要素的分类与代码、
图幅接边、检查和资料整理、数字地形图成果等。
本标准适用于全省全野外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采用其它手段生产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可参
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898-2009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14912-2005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
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20258.1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
据字典
GB/T25529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
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CH/T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CJJ/T8-2011城市测量规范
CJJ/T73-2010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连续运行基准站ContinuouslyOperatingReferenceStations(CORS)
连续接收和发送本站坐标极其变化、GNSS星历、星钟差等信息的地面固定站。
3.2
网络RTKNetworkRealTimeKinematic
在某一区域内建立构成网状覆盖的多个GPS基准站,利用载波相位观测值,以这些基准站中的一个
或多个为基准计算和发播GPS改正信息,对该区域内的用户进行实时改正定位。
3.3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hinaGeodeticCoordinateSystem2000
1
DB35/T1491—2015
采用2000参考椭球,原点在地心的地固直角坐标系。Z轴为国际地球旋转局参考极方向,X轴为国际
地球旋转局的参考子午面与垂直于Z轴的赤道面的交线,Y轴与Z轴和X轴构成右手正交坐标系。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GCS2000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hinaGeodeticCoordinateSystem2000
FJCORS福建省连续运行基准站FuJianContinuouslyOperatingReferenceStation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
RTK利用载波相位差分的实时动态定位RealTimeKinematic
5总则
5.1测量基准
测量基准要求:
a)大地基准统一采用“CGCS2000”;
b)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或CGCS2000,应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c)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国家水准原点的高程为72.260m。
5.2一般要求
5.2.1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5.2.2所用测量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应按规定进行检定、检校。
5.2.3数字地形图测绘,宜满足地籍图、房产图基础公共要素的基本要求,同时为数据建库作好准备。
5.2.4各项测量工作应积极推广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方法,但应满足本标准的基本精度要求。
5.2.51:500、1:1000、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应符合本标准,对于本标准未涉及的内容应符
合国家有关标准最新版本的相关规定。
6平面控制测量
6.1一般规定
6.1.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的原则,允许越级布网。
6.1.2建立平面控制网的方法
建立平面控制网可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静态测量、边角组合测量、导线测量、RTK测量
等方法。
6.1.3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划分
6.1.3.1GNSS测量按三、四等与一、二级进行分级。
2
DB35/T1491—2015
6.1.3.2边角组合测量按三、四等与一、二级进行分级。
6.1.3.3导线测量按三、四等与一、二、三级进行分级。
6.1.3.4RTK测量按一、二、三级进行分级。
6.1.3.5平面控制点均应埋设固定标志,其标石规格参照相应规范要求。
6.1.3.6四等(含四等)以上控制点均应绘制点之记。
6.1.4坐标系统的选择
6.1.4.1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的选择应以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为原则,并根据测区地理
位置和平均高程而定。
6.1.4.2当长度变形值小于2.5cm/km时,应采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统一3º分带的平面直角坐标
系统。
6.1.4.3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或对控制网有特殊要求时,可以采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任意
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投影面亦可采用当地高程参考面。
6.1.4.4同一城市或者局部地区只能建立一个平面坐标系统,并建立与国家坐标系统的联系。
6.1.5平面控制网
精度要求:
a)四等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5cm;
b)四等平面控制网以下各级网中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5cm。
6.2各等级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6.2.1GNSS测量
6.2.1.1GNSS测量要求
GNSS测量执行CJJ/T73-2010,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三、四等网相邻点最小边长不宜
小于平均边长的1/2,最大边长不宜超过平均边长的2倍。一、二级网最大边长可在平均边长的基础上
放宽1倍,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
表1GNS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平均距离a
等级b(1×10-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kmmm
三等5≤5≤21/80000
四等2≤10≤51/45000
一级1≤10≤51/20000
二级<1≤10≤51/10000
注:表中a表示固定误差,b表示比例误差系数。
6.2.1.2GNSS测量外业观测成果质量检核指标
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都应在整个GNSS网中选取一组完全的独立基线构成独
立环,各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符合公式(1)、公式(2)、公式(3)的规定,复测基线的
长度较差,不超过以下公式的规定。
wx≤2n…………………(1)
3
DB35/T1491—2015
wy≤2n…………………(2)
wz≤2n…………………(3)
w≤23n…………………(4)
ds≤22…………………(5)
222
W=wxwywz…………(6)
式中:
wx——环坐标分量闭合差;
wy——环坐标分量闭合差;
wz——环坐标分量闭合差;
w——环闭合差;
n——独立环中的边数;
——基线长度中误差。
6.2.1.3GNSS测量平差处理
6.2.1.3.1无约束平差
6.2.1.3.1.1当各项质量检验符合要求时,应以所有独立基线组成闭合图形,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
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CGCS2000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NSS网的无约束平
差。无约束平差应提供各控制点CGCS2000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总改正数、基线
边长以及点位和边长的精度信息。
6.2.1.3.1.2无约束平差中,各基线向量的改正数绝对值应满足公式(7)、公式(8)、公式(9)的要求;
当超限时,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直
至符合公式(7)、公式(8)、公式(9)的要求。
V△X≤3σ…………………(7)
V△Y≤3σ…………………(8)
V△Z≤3σ…………………(9)
式中:
V△X——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
V△Y——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
V△Z——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
σ——基线长度中误差。
6.2.1.3.2约束平差
6.2.1.3.2.1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量基础上,在国家坐标系或城市独立坐标系下进行三维约
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约束点的已知坐标、已知距离或已知方位,可作为强制约束的固定值,也可作
为加权观测值。平差结果应输出在国家坐标系或城市独立坐标系中的三维或二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
基线边长、方位以及坐标、基线边长、方位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6.2.1.3.2.2约束平差中,各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
的较差应符合公式(10)、公式(11)、公式(12)的要求;当超限时,可认为作为约束的已知坐标、距离、
已知方位与GNSS网有粗差,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或人为的方法剔除某些误差较大的约束值,直至符合公式
(10)、公式(11)、公式(12)的要求。
dV△X≤2σ…………………(10)
4
DB35/T1491—2015
dV△Y≤2σ…………………(11)
dV△Z≤2σ…………………(12)
式中:
dV△X——同一基线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的较差;
dV△Y——同一基线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的较差;
dV△Z——同一基线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的较差;
σ——基线长度中误差。
另外,按C、D、E级进行分级的GNSS网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按GB/T18314-2009执行。
6.2.2边角组合测量
边角组合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边角组合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平均距离测距中误差最弱边边长
等级测距相对中误差
kmmm相对中误差
三等5≤±30≤1/160000≤1/80000
四等2≤±16≤1/120000≤1/45000
一级1≤±16≤1/60000≤1/20000
二级0.5≤±16≤1/30000≤1/10000
6.2.3导线测量
采用电磁波测距导线测量方法布设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电磁波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闭合环或方位角闭
测距中误测角中误导线全长
附合导线平均边长水平角观测测回数合差
等级差差相对闭合
长度m″
mm″差
kmDJ1DJ2DJ6
三等153000≤±18≤±1.51/60000812≤±3n
四等101600≤±18≤±2.51/4000046≤±5n
一级3.6300≤±15≤±5.01/14000-24≤±10n
二级2.4200≤±15≤±8.01/10000-13≤±16n
三级1.5120≤±15≤±12.01/6000-12≤±24n
注1: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
注2: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注3:光电测距导线的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长至1.5倍,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cm。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
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
注4: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
注5:n为测站数。
注6:气温气压及仪器加乘常数改正可输入仪器直接进行改正。
6.2.4RTK测量
5
DB35/T1491—2015
6.2.4.1主要技术指标
RTK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RTK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平均距离与基准站距离
等级边长相对中误差观测次数起算点等级
mkm
一级500≤1/20000≤5≥4四等及以上
二级300≤1/10000≤5≥3一级及以上
三级200≤1/6000≤5≥2二级及以上
注1:采用单基站RTK测量一级控制点至少要更换一次基准站进行观测,每站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
注2:单基站RTK测量时采用GPRS、CDMA等通信模式时,流动站与基准站的距离也应按上述的规定执行,但是,采用
FJCORS等系统进行网络RTK测量时,在网络有效范围内,可不受流动站到参考站距离的限制。
注3:相邻点间距离不宜小于该等级平均边长的1/2。
6.2.4.2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获取
RTK平面控制测量时,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获取方法:
a)在获取测区坐标转换参数时,可以直接利用已知的参数;
b)在没有已知转换参数时,可自行求解;CGCS2000坐标系与参心坐标系(如1954年北京坐标系、
1980西安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转换参数的求解,应采用不少于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CH/Z 9037-2022 地理信息 民生设施质量检测 数据整合规范 2022-07-27
- CH/Z 9036-2022 地理信息 民生设施质量检测 分类与编码 2022-07-27
- JB/T 7249-2022 制冷与空调设备 术语 2022-04-08
- JB/T 14060-2022 带分配器的壳管式换热器 2022-04-08
- JB/T 14061-2022 带蒸发冷却器的水冷单元式空气调节机 2022-04-08
- JB/T 7961-2022 制冷用压力、压差控制器 2022-04-08
- JB/T 10718-2022 空调用机织空气过滤网 2022-04-08
- CH/T 1054-2022 无人机航空摄影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2022-07-27
- CH/Z 9035-2022 地理信息 民生设施质量检测 符号表达 2022-07-27
- CH/Z 3024-2022 湖泊水域面积及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技术规范 202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