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7547-1998 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 数据链路服务定义

GB/T 17547-1998 Information technology—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Data link service definition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2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7547-1998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1998-11-05
实施日期
1999-06-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电子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北京庄和科技发展公司
起草人:
段小航、王凌
出版信息:
页数:27页 | 字数:49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GB/T17547-1998

健旨

前.二习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8886:1996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数据链路服务定义》。

本标准对开放系统互连的数据链路服务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同时又分别对连接方式的数据链路服

务和无连接方式的数据链路服务的特征、模型、服务质量、原语顺序以及原语在各个阶段的工作过程进

行了完整的描述。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电子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庄和科技发展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段小航、王凌。

GB/T17547-1998

ISO/IEC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是世界性的标准化专门机构。国家成员体它(们都

是ISO或IEC的成员国)通过国际组织建立的各个技术委员会参与制定针对特定技术范围的标准。ISO

和IEC的各技术委员会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内进行合作。与ISO和IEC有联系的其他官方和非官方国

际组织也可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

在信息技术领域中,ISO和一IEC建立了一个联合技术委员会,即ISO/IECJTC1。由联合技术委员

会接受的标准草案需分发给国家成员体进行表决。发布一项标准,至少需要75%的参与表决的国家成

员体投票赞成。

ISO/IEC8886是由ISO/IECJTC1信“息技术”联合技术委员会的分委员会SC6“系统间远程通信

和信息交换”,与ITU-T合作制定的。等同的文本被发布为ITU-T建议X.212,

本标准第二版已经做了技术修正,删除和替代了第一版(I(SO/IEC8886;1992),

GB/T17547-1998

日绪

引「1

本标准是为了便于信息处理系统互连而产生的一组标准之一。它与GB/T9387.1OSI参考模型

—基本模型所定义的标准集合中的其他标准有关。GB/T9387.1所描述的参考模型将有关开放系统

互连O(SI)的标准化领域细分为一系列规模可管理的规范层。

本标准在OSI基本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边界上定义数据链路层向网络层提供的服

务。它向网络协议的设计者提供了现存的支持网络协议的数据链路层服务D(LS)的定义,并通过在低层

服务之上的数据链路协议的动作为数据链路协议的设计者提供了可用的服务的定义。这种相关关系如

下图所示:

网络协议

数据链路服务

数据链路协议

在整个OSI标准集合中,术语“服务”系指由OSI基本参考模型中的某一层向直接位于其上的层所

提供的抽象能力。因此,本标准中定义的数据链路服务是一种概念性的体系结构上的服务,与行政管理

划分无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

数据链路服务定义GB/T17547一1998

IdtISO/IEC8886s1996

Informationtechnology-

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

Datalinkserviceden记tion

范围

本标准在以下几方面定义了OSI数据链路服务:

a)服务的原语动作和事件;

b)与每个原语动作和事件相关的参数,以及它们所采取的形式,

。)这些动作和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有效顺序。

本标准的主要目标是规定概念上的数据链路服务的特性,在指导数据链路协议的开发方面补充

OSI参考模M。

本标准既不规定各个实现或产品,也不对信息处理系统中的数据链路实体和接口的实现加以限制。

本数据链路服务定义标准没有设备一致性要求。相反,一致性是通过遵守数据链路协议的实现来达

到的,这些协议满足本标准中定义的数据链路服务。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9387.1-1997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第1部分:基本模型

(idtISO/IEC7498-1:1994,ITU-T建议x.200)

ISO/IEC10731:1994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服务定义的约定

第一篇概述

3定义

3.1OSI参考模型定义

本标准基于GB/T9387.1中描述的概念,并使用了其中定义的下列术语:

a)数据链路实体Datalinkentity

b)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

c)数据链路服务Datalinkservice

d)数据链路服务访间点Data-link-service-access-point

e)数据链路服务访间点地址Data-link-service-access-point-address

f)数据链路服务数据单元Data-link-service-data-unit

国家质f技术监份局1998一110‘5批准1999一06一0199施

GB/T17547一1998

9)复位Reset

3.2服务约定定义

本标准使用了ISO/IEC10731中定义的下列术语,因为它们适用于数据链路层:

a)数据链路服务用户Datalinkserviceuser

b)数据链路服务提供者Datalinkserviceprovider

c)原语Primitive

d)请求Request

e)指示Indication

f)响应Response

9)证实Confirm

3.3数据链路服务定义

本标准使用了下列术语:

a)数据链路连接data-link-connection

在两个或多个数据链路服务用户之间为传送数据由数据链路层建立起来的联系,它提供了一组数

据链路数据传输的显式标识和为这组传输提供的关于数据链路数据传输服务的协定。

注:该定义阐明了GB/T93&7.1中给出的定义。

b)数据链路连接方式的数据传输data-link-connection-modedatatransmission

在原先已经建立的数据链路连接的意义下的数据链路服务数据单元的传输。

c)数据链路无连接方式的数据传输data-link-connectionless-modedatatransmission

不在数据链路连接的环境中,也不要求维持多调用中的任何逻辑关系的数据链路服务数据单元的

传输。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用于本标准:

DL数据链路

DLC数据链路连接

DLL数据链路层

DLS数据链路服务

DLSAP数据链路服务访间点

DLSDU数据链路服务数据单元

OSI开放系统互连

QOS服务质量

5约定

5.1一般约定

本标准使用了ISO/1EC10731中给出的描述性约定。

所使用的服务模型、服务原语和时序图是完全抽象的描述;它们并不表示实现的规范。

5.2参数

为表示服务用户/服务提供者交互见(ISO/IEC10731)所用的服务原语运送一些参数,用以指示在

用户/提供者交互中可用的信息。

适用于每组数据链路服务原语的参数在第12章到第14章以及第”章的表格中列出。表中每个

"X”表示标记它所在列的原语可以携带标记该`X‘”所属的行的参数。

GS/T17547一1998

某些参数条目可用括号中的表项进一步限定。这些表项可以是:

a)特别限定的某个参数:

(=)表示在某个indication或confirm原语中供给的值,总是与原先在对等服务访问点发出的

request或response原语中的值完全相同。

b)适用于该条目的某一注释的指示:

见(注x)表示引用的注释中含有与该参数及其用法有关的附加信息。

在任何特定的接口中,并不是所有参数都需要显示加以说明。某些参数可以在该原语发出点隐式地

与DLSAP相关联。

6数据链路服务概述

DLS在DLS用户之间提供透明可靠的数据传送。它使得利用支持的通信资源来获得该传送的方

式对这些DLS用户是不可见的。

特别地,DLS能提供以下内容:

a)与基础物理层无关—DLS使DLS用户不必关心哪些配置可用如(点对点连接),也不必关心

使用哪些物理设施如(半双工传输);

b)传输信息的透明性—DLS为DLS用户数据提供透明的传送手段。它不限制信息的内容、格式

或者编码,也决不需要解释其结构或含义;

c)可靠的数据传送—DLS使DLS用户不必关心数据丢失、插入、损坏或失序如(果请求的话)。

在数据链路层的某些不可恢复的差错中,DLSDU的重复或丢失都可能发生;

注1:DLSDU重复或丢失的检测可由DLS用户来实现。

d)服务质量的选择—DLS为DLS用户提供了请求和商定数据传送服务质量的手段。QOS利用

QOS参数来规定,这些参数表示诸如吞吐量、转接延迟、准确性和可靠性等特性;

e)编址—DLS允许DLS用户标识其自身,每当DLS提供者支持两个以上DLSAP时,允许DLS

用户规定建立DLC的DLSAP。数据链路地址在单一传输媒体点(对点或者多点物理连接)或一组并行

的传输媒体多(链路或分离功能)上的特定数据链路配置内只有本地意义。因此,定义全球编址结构是不

适宜的。

注2:DLS需要区分开物理上或者逻辑上连接到多点数据链路的各个系统,并且当数据链路层包含多路复用功能

时,还要能区分开各个连接。由于与其他服务定义有相同之处,这种机制被称作编址,用来区分系统的客体被

称作地址。

了数据链路服务的类别和类型

对数据链路服务没有明确地规定类别。数据链路服务有两种类型:

a)连接方式服务在(第二篇定义);

b)无连接方式服务在(第三篇定义)。

当引用本标准时,数据链路服务的用户或提供者应说明所希望使用或提供的是哪一种服务类型。

第二篇连接方式服务的定义

连接方式数据链路服务的特征

DLS向DLS用户提供了下列特征:

a)为交换DLSDU的目的,与另一个DLS用户建立DLC的手段;

b)在发起的DLS用户和DLS提供者之间,对与每个DLC相关联的某种QOS建立商定的内容;

c)在DLC上传送限定长度的DLSDU的手段。DLSDU的传送是透明的,DLS不改变DLSDU的

GB/T17547一1998

边界和DLSDU的内容,DLS对DLSDU的内容也不施加任何限制;

注:DLSDU的长度可能因为数据链路协议所用内部机制的原因而有所限制见(GB/T9387.1-1997中

7.6-3.5-2)。

d)接收DLS用户可以对发送DLS用户发送的DLSDU的速率进行流量控制;

e)DLC可返回到确定状态,以及通过使用复位服务元素,使两个DLS用户的活动进行同步;

f)由任一DLS用户或者DLS提供者无条件释放的DLC,因而这种释放可能具有破坏性。

9连接方式数据链路服务的模型

本标准使用了ISO/IEC10731中第4章所定义的层服务抽象模型。该模型定义了在两个DLSAP

上发生的DLS用户和DLS提供者之间的交互。通过可以运送参数的服务原语在DLS用户和DLS提供

者之间传递信息。

9.1DLC端点连接标识

如果DLS用户需要在同一个DLSAP上区分若干个DLC,那么必须提供本地连接端点标识机制。

在DLC上下文中的这种DLSAP上发出的所有原语都要求使用这种机制来标识该DLC。本标准不描述

这种隐式的标识。

9.2数据链路连接的模型

在DLC的两个端点之间存在一种流量控制功能,它使DLS用户接收数据的行为同另一个DLS用

户发送数据的能力联系起来。作为规定这种流量控制特性及其与连接方式DLS所提供的其他能力的关

系的手段,使用了在下面儿章中描述的DLC队列模型。

讨论这种DLC队列模型仅仅用来帮助理解DLS用户所能体会的点对点服务特性。不试图为了代

替DLS的精确的形式描述,也不作为所有可允许的DLS原语顺序的完整规范允(许的原语顺序在第11

章中规定,也见下面的注释)。此外,本模型并不企图描述用来提供DLS的DL实体的所有功能或操作。

也不隐含企图规定或限制DLS的实现。

注:支持DLS操作的内部机制对DLS用户是不可见的。除了在本模型中描述的服务原语交互之外例(如:在DL-

SAP上发出一DL_RESETrequest原语可以防止接收到由对等DL用户发出的、对应于先前一个DL_DATA

request原语的DL_DATAindication原语),还有:

a)对调用原语能力所施加的本地限制;

b)对某些原语定义特定排序限制的服务规程。

9.2.1队列模型概念

队列模型通过链接两个DLSAP的一对队列来抽象地表示DLC的操作。每个信息流方向上都有一

个队列见(图1)0

DLS用户ADLS用户B

图1DLC的队列模型

每个队列表示了在一个传送方向上的流量控制功能。DLS用户向队列中增加客体的能力由另一

GB/T17547一1998

DLS用户从队列中移出客体的行为来决定。客体的放入或从队列中的移出是在两个DLSAP上交互的

结果。

对每个可能的DLC认为一对队列都是可用的。

下列客体可由DLS用户放入到队列中去见(第12章到第14章):

a)连接客体,表示一个DL_CONNECTrequest或response原语及其参数;

b)数据客体,表示一个DL_DATArequest原语及其参数;

c)复位客体,表示一个DL_RESETrequest或response原语及其参数;

d)断开客体,表示一个DL_DISCONNECTrequest原语及其参数。

下列客体可由DLS提供者放到队列中去见(第12章到第14章):

a)复位客体;

b)同步标记客体见(9.2-4);

c)断开客体。

队列被定义为具有下列一般特性:

a)在连接客体进入以前,队列是空的;DLS提供者可以使之返回到该状态,但其内容将会丢失;

b)客体在DLS提供者的控制下,由发送DLS用户放入队列。客体也可以由DLS提供者送入队列;

c)客体在DLS用户接收方的控制下移出队列;

d)客体一般按它们进入队列的次序被移出队列其(他情况见9.2-3);

e)一个队列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是这个容量不必是固定的或可确定的。

9.2.2DLC建立

当DLS提供者在某个DLSAP上接收到一个DL-CONNECTrequest原语时,一对队列便与两个

DLSAP之间的一条DLC发生关联,连接客体放入其中一个队列。从该DLC的DLS用户的角度来看,

这个队列将一直保持与DLC的联系,直到表示DL-DISCONNECTrequest或indication原语的断开

客体分别从该队列中放入或移出队列。

通过向DLS用户A到DLS用户B的队列中放入一个表示DL_CONNECTrequest原语的连接

客体来发起一个DLC建立的DLS用户A,不允许向该队列中放入除断开客体之外的任何其他客体,直

到从DLS用户B到DLS用户A的队列中移出一个表示DL_CONNECTconfirm原语的连接客体为

止。在从DLS用户B到DLS用户A的队列中,数据客体只能在DLS用户B放入一个表示DL_CON-

NECTresponse原语的连接客体后才能放入该队列。

当DLC存在时,队列所展现的特性表示DLS用户和DLS提供者在该连接建立规程中关于QOS

所达成的协定。

9.2.3数据传送

DLC上的流量控制在本队列模型中表示为允许客体加入到队列的队列容量管理。某个客体的加入

可能会妨碍下一个客体的加入。

一旦客体处于队列中,DLS提供者可能操纵相邻的客体对,引起删除。当且仅当紧随其后的客体被

定义为对该客体具有破坏性时,客体可能被删除。如果需要的话,队列中的最后一个客体将被删除以允

许具有破坏性的客体进入,因此这种破坏性客体总能加入队列。断开客体被定义为对所有其他客体都具

有破坏性。复位客体则被定义为除连接和断开客体之外的其他所有客体具有破坏性。

按照上述方式操纵的客体间的相互关系见表to

DLS提供者是否执行引起删除的动作,都将取决于DLC用户的行为和对DLC商定的QOS服(务

质量)。总之,如果DLS用户不从队列中移出客体,那么DLS提供者应在一段未规定的时间之后,执行

所有允许的删除。

GB/T17547-1998

表1队列模型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连接数据复位同步标记断开

连接N/AN/ADES

数据N/ADESN/ADES

tI"tt}*f*xx

复位N/ADESDES

同步标记N/ADESN/ADES

断开N/AN/AN/AN/ADES

N/A在队列的有效状态下x不会在Y之前

一既不具有破坏性,也不能提前出现

DES对在其之前的客体有破坏性

9.2.4复位

为了准确地模型化复位服务,要求一同步标记客体。同步标记客体具有以下特性:

a)它不能被DLS用户从队列中移出;

b)当队列中的下一客体是同步标记客体时,在DLS用户看来该队列为空;

。)同步标记客体能被断开客体所破坏见(表1);

d)当复位客体之前紧接着同步标记客体时,复位客体和同步标记客体两者都从队列中删除。

复位规程的启动在两个队列中表示如下:

a)由DLS提供者启动的复位规程表示为向每个队列中引入一个后面紧跟一同步标记客体的复位

客体;

b)由DLS用户启动的复位规程表示为从复位启动者到对等DLS用户的队列中加入一复位客体,

并且由对等DLS用户向其他队列中插入一个后面紧跟一同步标记客体的复位客体。

除非被断开客体所破坏,否则,同步标记客体将一直保持在队列中,直至队列中紧跟其后的客体是

一复位客体。同步标记客体和它后面的复位客体都将被DLS提供者所删除。

注:与复位规程的启动相关的是对发出某些其他类型原语的限制。这些限制将会引起某些客体类型无法进入队列,

直到复位规程完成为止见(14.2.3),

9.2.5DLC释放

在任何时候插入一断开客体的队列表示一DLC释放规程的启动。在两个队列中释放规程相对其他

客体来说可能是破坏性的,并最终导致队列的腾空和队列与DLC关系的解除。

插入断开客体也可以表示拒绝DLC建立企图或无法完成DLC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表示DL

_CONNECTrequest原语的连接客体被一断开客体所删除,那么该断开客体也被删除。但是当它删除

了其他任何客体时,断开客体自身不会被删除,这也包括它删除表示DL-CONNECTresponse原语的

连接客体的情况。

10连接方式数据链路服务的质A

术语服“务质量",(QOS)系指在连接端点之间观测到的DLC某些特征。QOS描述了只属于DLS提

供者的DLC各方面。

一旦建立了一条DLC,它两端的DLS用户应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