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444-2022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
DB14/T 2444-2022 Land improvemen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和生态修复中心、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
- 起草人:
- 崔志标、薄江宏、赵亮、姚锐、殷海善、王静、韩小英、兰跃东、程向军
- 出版信息:
- 页数:5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10
CCSP
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14/T2444—2022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
2022-03-30发布2022-06-30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4/T2444—2022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基本原则.............................................................................................................................................................4
5工程建设目标.....................................................................................................................................................4
5.1总体建设目标.............................................................................................................................................4
5.2具体建设目标.............................................................................................................................................4
6工程建设条件.....................................................................................................................................................5
6.1合法性.........................................................................................................................................................5
6.2基础设施.....................................................................................................................................................5
6.3水土条件.....................................................................................................................................................5
6.4其他条件.....................................................................................................................................................6
7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6
7.1工程类型区.................................................................................................................................................6
7.2工程布局.....................................................................................................................................................6
8土地平整工程.....................................................................................................................................................7
8.1一般规定.....................................................................................................................................................8
8.2耕作田块修筑工程.....................................................................................................................................8
8.3治沟造地工程...........................................................................................................................................11
8.4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11
8.5土壤修复工程...........................................................................................................................................12
9灌溉与排水工程...............................................................................................................................................13
9.1一般规定...................................................................................................................................................13
9.2水源工程...................................................................................................................................................15
9.3输水工程...................................................................................................................................................17
9.4排水工程...................................................................................................................................................23
9.5渠系建筑物工程.......................................................................................................................................25
9.6泵站及输配电工程...................................................................................................................................27
10田间道路工程.................................................................................................................................................29
10.1一般规定.................................................................................................................................................29
10.2田间道.....................................................................................................................................................29
10.3生产路.....................................................................................................................................................31
11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32
11.1一般规定.................................................................................................................................................32
I
11.2农田林网工程.........................................................................................................................................33
11.3岸坡防护工程.........................................................................................................................................35
11.4沟道治理工程.........................................................................................................................................37
11.5坡面防护工程.........................................................................................................................................40
11.6防风固沙工程.........................................................................................................................................41
11.7农田生态修复工程.................................................................................................................................43
12补充标准用词.................................................................................................................................................44
12.1本文件的标准用词.................................................................................................................................44
12.2本文件用词的基本要求.........................................................................................................................44
附录A(资料性)山西省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区区域范围.................................................................45
附录B(规范性)山西省土地复垦工程建设标准.............................................................................47
B.1一般规定...................................................................................................................................................47
B.2塌陷地复垦的工程技术...........................................................................................................................47
B.3露天挖损废弃土地复垦技术...................................................................................................................47
B.4建设破坏废弃土地复垦技术...................................................................................................................48
附录C(规范性)山西省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50
附录D(规范性)山西省土地整治项目标识、标志牌技术标准.....................................................53
D.1标识...........................................................................................................................................................53
D.2标志牌.......................................................................................................................................................53
II
DB14/T2444—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山西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文件由山西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和生态修复中心、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崔志标、薄江宏、赵亮、姚锐、殷海善、王静、韩小英、兰跃东、程向军。
III
DB14/T2444—2022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建设条件、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土地
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在山西省域内从事土地整治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
地修复)以及生态修复工作中涉及到的土地整治行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84-202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T15722-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GB/T157762016造林技术规程
GB/T20203-2006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T50085-2007喷灌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1-2014防洪标准
GB/T50265-2010泵站设计规范
GB50286-20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201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规范
GB/T50363-2018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50485-2020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GB/T50600-2020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GB/T50625-2010机井技术规范
GB51018-2014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GB/T51224-2017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SL484-2011灌溉与排水渠系建筑物设计规范
SL/T4-2020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SL56-2013农村水利技术术语
TD/T1004-2003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1031.1-2011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
TD/T1036-2013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TD/T1012-2016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1
DB14/T2444—2022
TD/T1054-2018土地整治术语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土地整治landconsolidationanrehabilitation
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需要,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及相关规划,对未利用、低效和闲置利
用、损毁和退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的活动;是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修复的统称。
3.2
土地开发landdevelopment
对未利用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措施,使其达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包括开发为农用地和开
发为建设用地。
3.3
土地整理Landconsolidation
在一定区域内,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工程和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
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提高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
地面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活动。
3.4
土地复垦Landreclamation
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综合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3.5
土地修复landrestiration
对受污染的土地、退化土地采取综合整治措施、改变土地不良性状、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活
动。
3.6
生态修复Ecologicalrestoration
是指协助退化、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生态修复方法包括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
生态修复目标可能是针对特定生态系统服务的恢复,也可能是针对一项或多项生态服务质量的改善,亦
可称为生态恢复。
3.7
土地整治项目Landexploitationandrehabilitationproject
在一定时间、区域和投资范围内,具有明确建设目标和内容的土地整治活动。
3.8
工程类型区Projecttypearea
是指集成地理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条件,依据地貌单元的一致性和土地整治工程的类似性、气候-
土壤-生物的地带性规律,以及水土资源、耕作制度、灌溉方式的差异特点划分的综合性区域。
3.9
工程组合模式Projectcombinationmodle
2
DB14/T2444—2022
是指耕作田块平整、耕作层地力保持、水源、输水系统、防洪排涝、渠系建筑物、泵站及输配电、
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物理性工程措施的组合配置。工程类型区的性质和土地利用问题
不同,各项物理性工程的组合模式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3.10
耕作田块Cultivationfieldpiece
是指由末级田间工程设施,如渠道、林带、道路、田坎等所围成的地块,是进行农业生产和农田建
设的基本单位。
3.11
沟坡台田Gullyslopetaida
一般指分布于山地边缘或山间的阶梯状错落平台整治后形成的田块。
3.12
土地分等定级Classificationoffarmland
针对给定土地的用途,对土地单元的自然、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依据其生产能力或经济效益
划分出在一定区域内可比的质量等级的一种土地评价体系。
3.13
灌溉水源Waterresourcesforirrigation
可用于灌溉的地表水、地下水和经过处理并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的可利用
水的总称。
3.14
渠道水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canal
渠道末端净流量与进入渠首毛流量的比值。
3.15
渠系水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canalsystem
各级固定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
3.16
田间水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application
灌入田间有效利用的水量(指计划湿润层内实际灌入的水量)与农渠末端净水量的比值。
3.17
灌溉水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irrigation
灌入田间有效利用的水量与渠首引进总水量的比值。
3.18
灌溉设计保证率Insuranceprobabilityofirrigationwater
在工程设计使用期内,能保证正常灌溉供水年所占的百分数。
3.19
灌水定额Irrigatingquotaoneachapplication
单位面积一次灌水的数量。单位:水田可用mm,水浇地用m3/亩。换算:1mm=0.667m3/亩。
3.20
灌溉定额Irrigatingquota
作物生育期各次灌水的灌水定额之和。
3.21
作物需水量Cropwaterrequirement
3
DB14/T2444—2022
作物生长发育期所需要消耗的水量。
4基本原则
4.1因地制宜原则
工程建设应以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为基础,在不同工程类型区内
合理确定工程内容、工程布局和工程建设标准;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应先消灾后整治。
4.2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并重原则
应该坚持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相统一、促进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
态环境。
4.3先进性和实用性原则
工程建设应该采用适合当地实际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确保工程安全实用、技术先进、经济
合理。
4.4效益耦合最佳原则
工程建设应该有利于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高效利
用,有利于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同步和协调发
展。
4.5协调性原则
工程建设项目内容、规模、标准应该与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自然条件、水土资源状况、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各项建设工程相衔接,并充分体现项目工程建设的协调性和前瞻性。
4.6综合整治原则
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是土地整治工程建设项目的核心,各项工程建设不仅应符合国家、
行业、地方有关现行标准和技术规范,而且应体现土地整治工程建设项目的全局性、整体性和综合性。
5工程建设目标
5.1总体建设目标
5.1.1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土地整治相关规划,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布局生产用地、生活用地
和生态用地,显著提升土地综合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1.2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5.1.3更新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改善当地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条件,推进
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5.2具体建设目标
4
DB14/T2444—2022
5.2.1通过对农业生产空间的田块、废弃沟渠、废弃道路、废弃旧砖窑、灾毁地、采矿塌陷地、矿山
废弃地和未利用宜农荒地等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5.2.2采用改土培肥等各种措施改良土壤,使耕地的质量有大幅度提高;新增耕地质量与周边耕地质
量相近,满足当地适种农作物对土壤质量的要求。
5.2.3更新、改造、完善农田灌溉与排水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和土地生产能
力。
5.2.4修整、完善田间道路系统,提高道路通达度以及农资和农产品的运输、农机具作业、人工作业
的便利度。
5.2.5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
5.2.6通过实施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防止风沙、寒流、干热风等灾害,控制水土流失,改
善农田生态环境。
5.2.7实施农田整形工程及承包经营权调整,科学确定田块的耕作方向、长度、宽度以及平整度等,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6工程建设条件
6.1合法性
6.1.1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符合自然资源、水利、农业、林业、交通、电力和环保等行业的相关法律、
法规及规章。
6.1.2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符合现行当地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土地整治相关规划要求,并与农业、水利、
林业、电力、环保等部门专项规划相协调。
6.1.3工程建设项目不得涉及确定的各类保护地,农用地的开垦不得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地质遗迹及文化遗产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等受法律保护的各类生态红线区域以及地面坡
度大于25°的区域。
6.1.4工程建设项目尽可能避让城乡建设、工业建设等城镇建设区域。
6.2基础设施
6.2.1工程建设项目区或周边应满足施工用水要求。对拟发展为水浇地的,应有可靠的灌溉水源保障。
6.2.2工程建设项目区或周边应有较好的对外联系道路,交通比较便利。
6.2.3工程建设项目区或周边应有可靠的供电电源。
6.3水土条件
6.3.1工程建设项目区的地质环境必须稳定,不遭受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地
裂缝、地面沉降、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的威胁或没有地质灾害倾向。
6.3.2气候条件应满足当地农作物生长要求,至少满足一年一熟制以上的耕作要求。
6.3.3水资源总量能基本满足主要农作物全年生长需求,或能满足项目区季节性干旱的用水需求,或
者是通过适当的工程措施能达到以上要求,并有良好的排水条件,项目区应做到水资源平衡。
6.3.4在地下水禁采区,天然降水应能基本满足农作物的需水要求,或地表水资源可满足发展灌溉和
解决抗旱水源的要求。
6.3.5土壤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生产,且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具备客土改良等土壤改良条件的区域,以
及影响生态环境的区域,禁止进行开垦耕地为主的土地整治工程建设。
5
DB14/T2444—2022
6.4其他条件
6.4.1项目区具有明确的土地权属关系,不影响工程实施后对土地权属的重新调整。
6.4.2项目区具有较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较好的经济技术条件,能保障工程建设对物资的需要,并能
对耕地进行集约利用。
6.4.3项目区所涉及的当地政府对项目建设有足够重视,干部、群众参与和配合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较
高。
6.4.4项目区的工程建设能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和当地土地以及生态环境
的退化,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7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
7.1工程类型区
7.1.1工程类型区
全省共划分五个工程类型区,包括中南部河谷平原类型区、东部土石山类型区、西部黄土丘陵沟壑
类型区、西北黄土缓坡丘陵类型区、晋北风蚀沙化类型区。
7.1.2工程模式
依据区域可利用水资源的特点,耕作制度、灌溉方式、农业发展方向的差异和土地整治主导工程模
式的不同,以工程类型区为基本框架,划分八个工程模式:
——中南部河谷平原类型区的主导模式是河谷平原灌溉工程模式和引黄灌溉工程模式;
——西部黄土丘陵沟壑类型区的主导模式是黄土丘陵坡改梯工程模式和黄土丘陵沟谷坝地工程模
式;
——东部土石山类型区的主导模式是土石山地边坡治理工程模式和土石山地沟谷治理工程模式;
——西北黄土缓坡丘陵类型区的主导模式是黄土丘陵防风固沙工程模式;
——晋北风蚀沙化类型区主导模式是风沙盐碱综合治理工程模式。
7.2工程布局
7.2.1总体布局
依据工程类型区的特点和工程模式,以及建设标准农田、增加耕地面积、更新和完善农田灌溉与排
水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合理布置土地平整、灌溉
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中南部河谷平原类型区应以建设标准农田和更新完善农田设施为主,合理布置土地平整、灌
溉与排水、田间道路与农田林网工程;
——东部土石山类型区应以保护现有梯田、兴建水源涵养林和谷坊为主,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和
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布置沟道治理和坡面小型蓄排工程;
——西部黄土丘陵沟壑类型区应以坡改梯、打坝造地为主,控制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布置梯田修
筑、沟谷坝地工程;
——西北黄土缓坡丘陵类型区应以防风固沙为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布置农田防护
林和梯田修筑工程;
6
DB14/T2444—2022
——晋北风蚀沙化类型区应以风沙盐碱综合治理为主,因地制宜布置沙化地治理、农田防护林工
程、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
7.2.2工程模式建设内容
7.2.2.1中南部河谷平原灌溉工程模式
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修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更新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河谷阶地的护岸保滩工程、
土壤改良工程,进一步开展土地平整、排水设施更新和完善、道路的维护改造、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
护等综合治理工程。
7.2.2.2引黄灌溉工程模式
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农田灌溉配套工程、土地平整工程为主,兼顾田间道路的改造、局部防洪
拦沙工程、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综合治理工程。
7.2.2.3土石山地边坡治理工程模式
因地制宜地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工程建设。以保护现有梯田、
兴建水平梯田和水源涵养林为主,合理建设小型蓄排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7.2.2.4土石山地沟谷治理工程模式
以修建谷坊、小型淤地坝、以梯田修筑、农田防护工程为主”改为“以修建谷坊、小型淤地坝、梯
田修筑、农田防护工程为主。
7.2.2.5黄土丘陵坡改梯工程模式
以梯田修筑工程为主,小型引水蓄水工程、道路改造工程、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综合治理工
程为辅。
7.2.2.6黄土丘陵沟谷坝地工程模式
以提高土地肥力和控制水土流失为主进行工程建设。以打小型坝造地为主,辅助以沟道排水工程、
坡面防护工程、小型灌溉工程、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7.2.2.7黄土丘陵防风固沙工程模式
开展以有机旱作农业,水土流失治理,改善耕地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的工程建设。积极布置防
风固沙、坡改梯,土地平整和农田灌溉等农田基础设施,应地制宜地开展雨水集蓄、节水灌溉、道路整
修、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
7.2.2.8风沙盐碱综合治理工程模式
以治理盐碱、防风固沙、改善干旱环境,解决农业用水为主进行工程建设。采取工程、生物、农业
等综合措施进行盐碱地治理,以及土地平整和灌溉与排水工程为主,配合道路整修、农田防护和生态环
境保护工程。
8土地平整工程
7
DB14/T2444—2022
8.1一般规定
8.1.1基本要求
土地平整工程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三点:
——土地平整工程必须围绕标准农田建设,未利用土地的适度开发,废弃地、塌陷地的复垦,结
合农田灌溉与排水、田间道、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统一进行;
——土地平整工程必须以耕作田块为基础进行土地平整;
——土地平整工程实施后,有便于耕作,促进水、肥、气、热的协调,使耕地质量有明显提高。
8.1.2耕地田块布置
耕地田块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耕作田块的布置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现有道路、灌排渠沟、农田防护林等农田基础设施,做到
以村庄定路,以地形定渠,以渠、路作骨架,划定耕作田块;
——平川地区耕作田块的布置必须综合考虑田、渠、路、林、沟等农田建设工程配置的要求,形
状以矩形或正方形为主,并有利于实现农田园林化,满足灌溉、抗旱、排涝、防洪、改善土
地生态环境和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要求;
——丘陵山区耕作田块的布置应以水平梯田为主,长边沿等高线布置,并统筹兼顾梁、峁、垣、
沟等各种地形,若地形弯曲过大时,可按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进行耕作田块布置,若
地形起伏变化过大时,可顺地形呈扇形布置,田坎不强求一律成直线,但必须满足发展有机
旱作农业、控制水土流失、雨水集蓄灌溉、小型机械作业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要求;
——在沟谷地区,耕作田块布置应结合小型淤地坝进行,田块长边垂直于等高线布置。
8.1.3土地平整单元
土地平整的基本单元一般为耕作田块,其基本原则是填挖工程量在平整单元内达到平衡,避免土方
量的运出和运入。平川灌区宜以农渠控制范围作为土地平整的基本单元;山地丘陵区的坡地、沟坝地宜
以梯田或面积适中的地块为土地平整单元。
8.1.4平整度
耕作田块的平整度必须满足当地适种农作物的灌溉、排水和耕作的要求。水田、水浇地耕作田块内
相对高差不得超过±3cm,使田块内灌溉水深保持一致;旱地区高差不得超过±10cm,便于耕作管理。
8.1.5田面坡度
在有地面灌溉条件的项目区内,田面坡度应满足当地适种农作物的灌溉、排水和耕作的要求,具有
均匀的坡降,顺灌水方向以3°以下为宜;在无地面灌溉条件的项目区内,田面坡度不宜超过6°,田面
坡度大于6°的田块应修建水平梯田。
8.2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8.2.1条田
8.2.1.1通用要求
条田是一个长方形的耕作田块,适宜于在地形比较平坦的条件下修筑。
8
DB14/T2444—2022
8.2.1.2条田方向
条田长边以南北方向为宜,在受地形、气候、灌溉条件限制严重的地区,其条田的长边与主害风方
向的交角应保持在30~45之间。
8.2.1.3条田长度
条田长度应根据地形、土壤、农业机械作业方式和作物种类等因素综合确定。地面灌溉条田长度还
必须综合考虑农田灌溉、排水和田间管理的要求,旱作区条田长度应主要考虑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要求见
表1。
表1耕作田块长度控制表
单位为米
类型平原区河谷区
长度200~500100~300
8.2.1.4条田宽度
条田宽度一般取决于机械作业宽度的倍数,末级固定渠(沟)道的间距、防护林的有效防护距离、
条田面积大小以及地形条件等见表2。
表2耕作田块宽度控制表
单位为米
类型平原区河谷区
长度100~20050~100
8.2.1.5条田规模
根据地形条件、耕作方式、灌溉与排水要求、种植习惯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确定。平原区每块
条田控制面积为2.0hm2~10.0hm2,以5.0hm2左右为宜;井灌区应考虑单井灌溉面积大小,每块条田
控制面积0.5hm2~3.00hm2为宜,以便于机械耕作和灌溉。
8.2.1.6条田高程
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灌溉与排水以及防洪要求,遵循土地平整单元内填挖平衡的原则,充分考虑
灌溉、排涝、防洪、排盐、排渍以及农田灌排渠沟填挖等因素,综合平衡后确定见表3。
表3农田田面高程控制表
农田类型田面高程确定
地形变化小,旱涝保收农田根据土方挖填平衡确定
洪涝区农田高于常年涝水位0.2m以上
地下水位较高农田高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B/T 14385-2022 食品机械 气流涡旋微粉机 2022-04-08
- JB/T 14381-2022 木糖醇香口胶生产线 2022-04-08
- JB/T 14382-2022 鲜湿面条机 2022-04-08
- JB/T 14398-2022 食品机械 循环风式蒸汽杀菌釜 2022-04-08
- JB/T 14380-2022 高速异形棒糖加工设备 2022-04-08
- JB/T 14386-2022 马铃薯磨皮机 2022-04-08
- JB/T 14387-2022 食品机械 制包机 2022-04-08
- JB/T 14384-2022 果蔬提篮式脱水机 2022-04-08
- JB/T 14397-2022 食品机械 静水压杀菌设备 2022-04-08
- JB/T 14383-2022 果蔬冲浪式清洗机 202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