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1851-2013 玉米抗粗缩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

DB13/T 1851-2013 Corn field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specifications for resistance to rough dwarf disease

河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3/T 1851-2013
标准类型
河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12-24
实施日期
2014-01-15
发布单位/组织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B15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1851—2013

玉米抗粗缩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

2013-12-24发布2014-01-15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3/T1851—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苗洪芹、邸垫平、路银贵、田兰芝、张爱红、陈丹、许晓梅、张晓芳。

I

DB13/T1851—2013

玉米抗粗缩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抗粗缩病田间鉴定技术方法和抗性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玉米品种和种质资源对玉米粗缩病抗性的鉴定和评价。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玉米粗缩病

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以植株严重矮缩、节间变短,叶片浓绿、叶片背面有白色蜡泪状突起,

根系短小细弱,雌穗畸形、不结实或籽粒减少等典型症状的玉米病毒病害。

2.2

传毒介体

将植物病毒从一株转移或扩散到其它植株的介体即为传毒介体。本标准中的传毒介体为昆虫灰飞

虱。

3鉴定方法

3.1抗性鉴定圃的选择

玉米粗缩病由栖息于麦田等越冬场所的灰飞虱传播,在玉米粗缩病的常发重病区,选择周围环境一

致、具有充足病毒毒源(麦田绿矮病病株率边三行大于10%)和虫源(30头以上/m2)的空白长条地作为

鉴定圃。

3.2田间试验设计

3.2.1鉴定小区行长5m~6m,行距0.55m~0.60m,株距0.25m~0.30m。每份鉴定材料种植1行,留

苗不少于20株,重复2~3次。两端各设置20行保护行。

3.2.2鉴定材料随机区组排列,每20行鉴定材料之间设1组对照:抗病自交系沈137或X78和感病自

交系掖478或掖107。

3.3播种

黄淮海玉米产区5月中下旬播种,播种时不使用任何杀虫剂。

3.4田间管理

1

DB13/T1851—2013

3.4.1间苗

鉴定圃在玉米粗缩病显症前5~6叶期时,间苗。

3.4.2肥水管理

水肥管理同大田。

3.4.3病虫害防治

玉米全生育期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和防治病毒病的药剂。

3.5病情调查

3.5.1玉米苗期调查

玉米大喇叭口前期调查发病率按式(1)计算。

发病株数

发病株率(%)=×100………………(1)

调查总株数

3.5.2玉米成株期调查

玉米成株期后,逐株调查所有鉴定材料,记载病情级别,调查结果填入表1。

3.5.3病情分级

按0-V级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度的分级标准进行调查,病情分级和每个级别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

2。

表2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

症状级别症状描述

0全株无症状。

I株高为健株株高的4/5左右,仅上部几个叶片叶背面有白色蜡泪状突起。

II株高为健株株高的2/3左右,整株显症。

III株高为健株株高的1/2左右,整株显症。

IV株高为健株株高的1/3以下,整株显症。

V植株严重矮缩,提早枯死.

注:症状级别代码0、I、II、III、IV、V,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中其

他病虫害的0、1、3、5、7、9分级标准

3.5.4病情指数的计算

方法见式(2)。

2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