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2599-2015 输油输气管道系统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DB62/T 2599-2015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est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 of the oil and gas pipeline system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5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A47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2599—2015
输油输气管道系统防雷装置
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inspectionof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ofgasandoil
transmissionpipelinesystem
2015-10-16发布2015-12-01实施
发布
DB62/T2599—2015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一般规定..........................................................................4
5检测周期..........................................................................6
6检测内容及技术要求................................................................6
附录A(资料性附录)甘肃省主要城市年平均降水量、雷暴日数、最大冻土层深度观测资料...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雷电防护区划分.................................................12
附录C(规范性附录)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13
附录D(规范性附录)防雷装置技术要求...............................................16
附录E(规范性附录)防静电接地材料规格要求.........................................19
I
DB62/T2599—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甘肃省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甘肃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甘肃省防雷中心、中石油西部管道酒泉输油气分公司、甘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装
备保障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磊、李照荣、裴斌、杨菊梅、李辉、张礼栋、叶桐轩、王晶晶、李永红、李
韦霖、黄鹏程、王琦、张明、范飞勇、金建辉、陈勇伟、闫晓敏、潘卓卓、魏晨枫。
II
DB62/T2599—2015
输油输气管道系统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系统防雷装置及防静电接地装置检测的基本内容、工作程序、检
测仪器及检测方法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上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系统防雷装置及防静电接地装置检测。
本标准不适用于地下油气管道系统的防雷和防静电接地装置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50057-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
50057-2010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输油管道系统oilpipelinesystem
采用管道输送原油、成品油及液态液化石油气有关设施的总称。一般包括输油管道、输油站、阀室
及辅助设施等。
3.2
输气管道系统gaspipeline system
采用管道输送天然气和煤气有关设施的总称。一般包括输气管道、输气站、穿(跨)越管道、阀室
及辅助设施等。
3.3
输油站oiltransportstation
输油管道系统中各类工艺站场的统称。一般包括输油泵站、加热站、加热泵站、分输站、输入站等
站场。
3.4
输气站gastransmissionstation
输气管道系统中各类工艺站场的总称。一般包括压气站、气体分输站、气体接受站、清管站等站场。
3.5
阀室pipelineblockvalvestation
线路截断阀及其配套设施的总称。分为手动阀室、监控阀室、单向阀室、高点放空阀室。线路截断
阀通常安装在室内或有防护栏、围栏的室外。当处于关闭位置时可截断上游油气流向下游管道。
3.6
防雷装置检测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checkandmeasure
1
DB62/T2599—2015
对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系统防雷装置进行的检查、测量、信息综合处理及隐患分析的全过程。
3.7
防静电接地装置检测electrostaticearthingsystemcheckandmeasure
对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系统防静电接地装置进行的检查、测量、信息综合处理及隐患分析的全过程。
3.8
防雷装置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LPS)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
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GB50057-2010,定义2.0.5]
3.9
外部防雷装置external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GB50057-2010,定义2.0.6]
3.10
内部防雷装置internal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
由防雷等电位连接和与外部防雷装置的间隔距离组成。
[GB50057-2010,定义2.0.7]
3.11
接闪器air-terminationsystem
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组成。
[GB50057-2010,定义2.0.8]
3.12
引下线down-conductorsystem
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导体。
[GB50057-2010,定义2.0.9]
3.13
接地装置earth-termination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
[GB50057-2010,定义2.0.10]
3.14
接地体earthelectrode
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
[GB50057-2010,定义2.0.11]
3.15
接地线earthingconductor
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
[GB50057-2010,定义2.0.12]
3.16
直击雷directlightningflash
闪击直接击于建(构)筑物、其它物体、大地或外部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
[GB50057-2010,定义2.0.13]
3.17
防雷等电位连接lightningequipotentialbonding(LEB)
2
DB62/T2599—2015
将分开的诸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装置上以减小雷电流引发的电位
差。
[GB50057-2010,定义2.0.19]
3.18
等电位连接带bondingbar
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电信线路及其他线路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
的金属带。
[GB50057-2010,定义2.0.20]
3.19
等电位连接导体bondingconductor
将分开的诸导电性物体连接到防雷装置的导体。
[GB50057-2010,定义2.0.21]
3.20
等电位连接网络bondingnetwork(BN)
将建(构)筑物和建(构)筑物内系统(带电导体除外)的所有导电性物体互相连接组成的一个网。
[GB50057-2010,定义2.0.22]
3.21
接地系统earthingsystem
将等电位连接网络和接地装置连在一起的整个系统。
[GB50057-2010,定义2.0.23]
3.22
防雷区lightningprotectionzone(LPZ)
划分雷击电磁环境的区,一个防雷区的区界面不一定要有实物界面,例如不一定要有墙壁、地板或
天花板作为区界面。
[GB50057-2010,定义2.0.24]
3.23
雷击电磁脉冲lightningelectromagneticimpulse(LEMP)
雷电流经电阻、电感、电容耦合产生的电磁效应,包含闪电电涌和辐射电磁场。
[GB50057-2010,定义2.0.25]
3.24
电气系统electricalsystem
由低压供电组合部件构成的系统。也称低压配电系统或低压配电线路。
[GB50057-2010,定义2.0.26]
3.25
电子系统electronicsystem
由敏感电子组合部件构成的系统。
[GB50057-2010,定义2.0.27]
3.26
建(构)筑物内系统internalsystem
建(构)筑物内的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
[GB50057-2010,定义2.0.28]
3.27
电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
3
DB62/T2599—2015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
[GB50057-2010,定义2.0.29]
3.28
标称放电电流nominaldischargecurrent(In)
流过电涌保护器8/20μs电流波的峰值。
[GB50057-2010,定义2.0.32]
4一般规定
4.1防雷分类
输油站、输气站以及阀室的工艺装置区与作业区应划分为第一类防雷建(构)筑物。
输油站和输气站办公生活区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时确定为第二类防雷建(构)筑物。
输油站和输气站办公生活区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时确定为
第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年预计雷击次数应根据当地雷暴日数(见附录A)按照GB50057-2010附录A的要求计算。
输油站和输气站的防雷分类应按照站场整体的分类确定,遵循下列原则:
a)当工艺装置区和作业区部分的面积占站场总占地面积的30%及以上时,该站场宜确定为第一
类防雷建筑(构)物。
b)当工艺装置区和作业区部分的面积占站场总占地面积的30%以下,办公和生活区确定为第二
类防雷建(构)筑物,办公和生活区部分的占地面积占站场总占地面积的30%及以上时,该
站场宜确定为第二类防雷建(构)筑物。但对工艺装置区和作业区部分应采取第一类防雷建(构)
筑物的保护措施。
c)当办公和生活区确定为第三类防雷建(构)筑物,工艺装置区和作业区部分占地面积小于站场
总占地面积的30%,且不可能遭直接雷击时,该站场可确定为第三类防雷建(构)筑物。但
对工艺装置区和作业区部分应采取第一类防雷建(构)筑物的保护措施。
4.2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
输油与输气管道系统的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应按GB50343-2012第4.3.1条的规定确定为A
级。
4.3检测基本要求及实施方法
4.3.1现场检测工作应由3或以上检测人员承担,检测数据需经复核无误后,填入原始记录表。检测
人员进行检测时,必须遵守站场安全管理规定。入场检测前应确认劳保用品已正确穿戴,统一穿着防静
电工作服,禁止穿钉子鞋,严禁将火种带入现场,确认关闭手机,未经许可不可摄像拍照。检测人员进
入现场后应首先确认风向、逃生门、逃生路线以及紧急集合点的位置,若遇紧急情况应立即停止作业,
按照逃生路线选择逆风或侧风方向撤离现场,并迅速到紧急集合点集合。
4.3.2防雷装置和防静电接地装置检测工作应按照图1规定的程序进行。
4
DB62/T2599—2015
图1防雷装置和防静电接地装置检测工作流程框图
4.3.3作业现场环境和相关资料的调查包括以下内容:
a)根据第4.1条规定,确认站场和阀室的防雷类别;根据第4.2条规定,确认站场和阀室电子信
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根据附录B的要求进行雷电防护区的划分。
b)查看被检测场所的防雷设计与施工资料,向有关人员进行调查,了解防直击雷、防雷击电磁脉
冲措施;查看接闪器、引下线的安装和敷设方式;查看接地形式、等电位连接和防静电接地状
况等。
c)检查低压配电接地形式、电涌保护器(SPD)的设置及安装工艺状况、电气线路布设和屏蔽措施
等。
d)检查防雷装置及防静电接地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应与原设计要求相符。
4.3.4检查所使用的仪器仪表和测量工具应具有防爆特性,保证其在计量合格证有效期内进行检测,
仪器仪表和测量工具的精度应满足项目的检测要求。检测作业前应确认仪表和工具工作状态正常。
4.3.5现场检查和测试包括以下内容:
a)防雷装置接地电阻和土壤电阻率的测试,应在无降雨、无积水和非冻土条件下进行,当地冻土
层观测资料见附录A。
b)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及测试仪电流极和电压极的布设位置应根据附录C的要求进行,当实际
情况达不到要求时,可适当缩短探针与待测物的间距,但不得小于规定值的50%,探针宜选
择自然土层布设,避开地下大型金属体、积水地等影响接地电阻值的地方。
c)测试仪各连接线的布设应远离高压线、变电所、大型通信设施等电磁干扰设施,当测试数据发
生漂移或失真时,应查找干扰源,并远离干扰源重新布设仪器探针,各测试连接线应避免缠绕,
尽量保持平直。
d)在检测接地电阻前,应首先进行检测区域土壤电阻率的测试,测试应选择在自然地表上进行,
如站场内条件受限,可选择站场外附近区域进行,与站场中心间距不超过500m。土壤电阻率
的测试地点应避开树木、河滩、地下金属物、高压线等区域。等距测试极间距分别为1m、2m、
3m、4m、5m,每种间距测试3组数据填入记录表格。测量土壤电阻率的同时,应测量4根探
针中间位置的经纬度信息,填入记录表格。
e)测量接地电阻宜使用4线法进行测量,4线法可有效避免线阻和接触电阻造成测试结果的误差。
如采用3线法测试,应首先测量线阻,并对所有测试数据进行线阻误差订正。钳形测试仪只能
进行导通性测试,其测试数据不能代表接地装置的真实接地电阻。
5
DB62/T2599—2015
f)开始检测前应选择可靠的接地装置进行测试仪器调试,确保测试数据正常。如发现数据异常,
在确保测试仪器工作正常后,调整仪表探针位置。
g)测试项目应遵循自上而下、由近到远的原则,宜按照工艺流程的顺序开展检测工作。
4.3.6检测记录和数据整理包括以下内容:
a)检测数据应记在统一印制的原始记录表中。检测记录应用钢笔或中性笔填写,字迹工整、清楚,
严禁涂改;改错应用一条直线划在原有数据上,并在其右上方填写正确数据。原始记录必须有
检测人员和复核人员签字,检测完毕后应由受检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
b)检测记录中应填写被检测装置的名称或编号,但当被检测装置有自编号时,宜填写装置自编号。
c)检测过程中应将现场发现的隐患情况以文字描述的方式记入检测记录中,隐患的描述应详细、
具体,包括隐患的具体位置和形式等。
d)对检测数据应逐项对比、计算,依据相关技术标准作出所检测项目的综合评定,出具检测报告。
e)检测单位应将检测报告连同原始记录一并存档,保存三年以上。
5检测周期
5.1站场和阀室的防雷装置和防静电接地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每半年检测一次。
5.2对处在多雷区和强雷区的防雷装置,应在雷电多发期适当增加检测次数。
5.3在设备维修和维护过程中对防雷装置和防静电接地装置进行了拆除和变更,应在之后及时进行恢
复,并进行测试。
6检测内容及技术要求
6.1接闪器
6.1.1检查接闪器的材质、规格(包括直径、截面积、厚度)、与引下线的焊接工艺、防腐措施、保护
范围及其与保护物之间的安全距离。接闪器应符合附录D的要求。
6.1.2检查工艺装置区内露天布置的金属储罐等密闭设备容器,其钢制顶板厚度不小于 4mm或铝制
顶板厚度不小于7mm时,可不装设独立接闪器,其顶部防护栏、顶板、呼吸阀等装置可兼作自然接闪
器;检查非金属储罐、顶板厚度小于4mm的钢制储罐以及顶板厚度小于7mm的铝制储罐等容器,应
装设独立接闪杆(网)等防直击雷装置。
6.1.3压缩机房、泵棚等建(构)筑物的金属屋面不宜作为接闪器,宜布设接闪网(线)进行直击雷
防护,接闪网网格不小于5m×5m或6m×4m,接闪线的保护范围应覆盖整个金属屋面。接闪网(线)
的规格应符合附录D的要求。
6.1.4接闪器与保护物及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安全距离应按照GB50057-2010第
4.2.1条的要求计算,但不应小于3m,工艺装置或建筑物与附近的树木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m。
6.1.5接闪器不应有明显机械损伤、断裂及严重锈蚀现象。
6.1.6接闪器上不应绑扎或悬挂各类电源线路、信号线路。
6.1.7测试接闪器的接地电阻。接闪杆应在杆体部位进行一次接地电阻测试;接闪带应每隔12m进行
一次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QB/T 4237-2011 艾蒿(精)油 2011-12-20
- SY/T 5066.2-2012 地层测试用地面控制装置 2012-01-04
- QB/T 4240-2011 乙酸柏木酯(液体) 2011-12-20
- JB/T 9419-2011 35mm电影放映机 16齿间歇输片齿轮齿形、主要尺寸和精度 2011-12-20
- QB/T 4230-2011 2,3-丁二酮 2011-12-20
- JB/T 5754-2011 无损检测仪器 单通道声发射检测仪 技术条件 2011-12-20
- JB/T 11102-2011 游标、带表和数显异型卡尺 2011-12-20
- QB/T 4252-2011 深色名贵硬木钟壳 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 2011-12-20
- SY/T 5340-2012 砾石充填防砂方法 2012-01-04
- DL/T 815-2012 交流输电线路用复合外套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201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