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727-2017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

DB35/T 1727-2017 DB35/T 1727-2017 Environmental damag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technical methods for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福建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5/T 1727-2017
标准类型
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12-25
实施日期
2018-03-25
发布单位/组织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福建省环境保护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术语和定义、鉴定评估原则、鉴定评估一般要求、大气环境损害调查与损害确定、因果关系分析、大气环境损害实物量化和大气环境损害价值量化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因违法排污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直接导致大气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 本标准不适用于因核与辐射所致大气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以及因大气环境损害导致的人身损害和 财产损害的鉴定评估。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泉州市环境监测站负责起草,泉州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厦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三明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参加起草。
起草人:
洪小琴、陈璋琪、董冬吟、陈秋兰、刘崇山、王萍萍、曾群智、林青峰、 黄全佳、陈亦斌、贾婧姝、陈清谊、洪珊珊、郑建兴、佘日新、黄小燕、李佳艺。
出版信息:
页数:2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40.01

Z50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727—2017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

Technicalmethodofidentificationandassessmentfor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damage

2017-12-25发布2018-03-25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5/T1727—2017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鉴定评估原则......................................................................2

5鉴定评估一般要求..................................................................2

6大气环境损害调查与损害确定........................................................5

7因果关系分析......................................................................6

8大气环境损害实物量化..............................................................6

9大气环境损害价值量化..............................................................7

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的编制..................................9

附录B(资料性附录)福建省大气污染物单位治理成本参考表.............................11

参考文献............................................................................12

I

DB35/T1727—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泉州市环境监测站负责起草,泉州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厦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三明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洪小琴、陈璋琪、董冬吟、陈秋兰、刘崇山、王萍萍、曾群智、林青峰、

黄全佳、陈亦斌、贾婧姝、陈清谊、洪珊珊、郑建兴、佘日新、黄小燕、李佳艺。

II

DB35/T1727—2017

引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基于《生态环境损害

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为保护大气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和指导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

定本标准。

III

DB35/T1727—2017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术语和定义、鉴定评估原则、鉴定评估一般要求、大气环境

损害调查与损害确定、因果关系分析、大气环境损害实物量化和大气环境损害价值量化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因违法排污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直接导致大气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

本标准不适用于因核与辐射所致大气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以及因大气环境损害导致的人身损害和

财产损害的鉴定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000.18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18部分:急性毒性

HJ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5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192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HJ/T194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332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HJ/T333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HJ/T373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

HJ/T39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589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HJ606工业污染源现场检查技术规范

HJ663环境空气质量评价规范(试行)

NY/T397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环境保护部环办政法〔2016〕67号)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损害调查》(环境保护部环办政法〔2016〕67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identificationandassessmentforatmosphericenvironmentdamage

鉴定评估机构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调查污染大气行为与环境损

害情况,分析污染大气行为与环境损害间的因果关系,评估污染大气行为所致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

确定大气环境恢复至基线所需要支出的全部成本,量化大气环境损害价值的过程。

1

DB35/T1727—2017

3.2

污染大气行为Atmosphericpollutionbehavior

违法排污或因突发性环境事件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行为。

3.3

大气环境损害atmosphericenvironmentdamage

因污染大气行为造成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3.4

大气环境基线atmosphericenvironmentbaseline

污染大气行为未发生时,评估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水平。

3.5

虚拟治理成本virtualdisposalcost

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治理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所需要的支出。

4鉴定评估原则

4.1合法合规

鉴定评估工作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禁止伪造数据和弄虚作假。

4.2科学合理

鉴定评估工作应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工作方案。鉴定评估工作方案中应包含严格的质量控制

和质量保证措施。

4.3独立客观

鉴定评估机构及鉴定人员应当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独立客观地开展鉴定评估,不受鉴定评估委

托方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鉴定评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与环境损害利益相关方等无利害关系。

5鉴定评估一般要求

5.1鉴定评估范围

5.1.1时间范围:以污染大气行为发生时间为起点,持续到受损大气环境质量恢复至基线为止。

5.1.2评估区域:综合利用现场调查、环境监测、遥感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方法,确定污染物迁移扩散

的影响范围,或参照HJ2.2评价范围进行确定。

5.2鉴定评估事项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事项按照《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环境保护部环办政法

〔2016〕67号)的要求,主要包括:

a)调查污染大气行为、大气环境损害情况及基线确定;

b)鉴定污染物的性质;

c)分析污染大气行为与大气环境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d)确定大气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

e)量化大气环境损害价值。

2

DB35/T1727—2017

5.3鉴定评估工作程序

5.3.1概述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包括鉴定评估准备、大气环境损害调查与损害确定、因果关系分析、大

气环境损害实物量化、大气环境损害价值量化、报告编制。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流程见图1。

5.3.2鉴定评估准备

通过资料收集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方式,掌握污染大气行为以及大气环境损害的基本情况

和主要特征,确定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内容和范围,筛选大气污染物、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编制

鉴定评估工作方案。

5.3.3大气环境损害调查与损害确定

根据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区域污染大气行为以及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或相关资料收集,并根据大气环境基线确定大气环境是否受到损害。

5.3.4因果关系分析

基于污染大气行为和大气环境损害事实的调查结果,分析污染大气行为与大气环境损害之间是否存

在因果关系。

5.3.5大气环境损害实物量化

对比受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与基线的差异,确定大气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计算大气环境损害实

物量。

5.3.6大气环境损害价值量化

采用虚拟治理成本法,量化大气环境损害价值。

5.3.7鉴定评估报告编制

编制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同时建立完整的鉴定评估工作档案。

5.4鉴定评估报告编制总体要求

鉴定评估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参见附录A。用于大气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目的的,报告格式参见司

法现行有效的规范。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