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9/T 71-2023 夏大豆栽培技术规程

DB5309/T 71-2023 Summer soybean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09/T 71-2023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2-01
实施日期
2023-05-01
发布单位/组织
临沧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临沧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夏大豆栽培的产地环境、播前准备、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及生产档案等技术要求。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临沧市土壤肥料工作站、临沧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临沧市植保植检站、临沧市农业学校、永德县土壤肥料工作站、耿马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双江县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县土壤肥料工作站。
起草人:
张道祥、杨庆、杨志坤、徐发声、蔡彦、赵亚梅、黄智萍、李秀明、张云龙、李永柱、汪天荣、王渑、李国雁、杨蜀云、李海仙、刘新芹、杨成梅、李文芳、周国芹、陈书锋、张斌。
出版信息: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5309

临沧市地方标准

DB5309/T71-2023

夏大豆栽培技术规程

2023-02-01发布2023-05-01实施

临沧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09/T7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临沧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提出。

本文件由临沧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临沧市土壤肥料工作站、临沧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临沧市植保植检站、临沧市农

业学校、永德县土壤肥料工作站、耿马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双江县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县土壤肥料工作

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道祥、杨庆、杨志坤、徐发声、蔡彦、赵亚梅、黄智萍、李秀明、张云龙、

李永柱、汪天荣、王渑、李国雁、杨蜀云、李海仙、刘新芹、杨成梅、李文芳、周国芹、陈书锋、张斌。

I

DB5309/T71-2023

夏大豆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夏大豆栽培的产地环境、播前准备、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

及生产档案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临沧市行政辖区内夏大豆的栽培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352大豆

GB4404.2粮食作物种子第2部分豆类

GB/T8321.1-1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525有机肥料

NY/T850大豆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夏大豆

在夏季适期播种的大豆。

3.2

农药安全间隔期

指最后一次施用化学农药至收获农作物时允许的间隔天数。

4产地环境

应符合NY/T850的规定。

5播前准备

5.1选地

1

DB5309/T71-2023

宜选择海拔800m~2000m,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良好,耕层深厚,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前茬非

豆科作物的地块。

5.2整地

前茬收获后,清除作物秸秆、去除田间地埂杂草,及时深耕整地,深翻20cm~30cm,耕翻后随

即耙地,做到土伐细碎、墒面平整、上松下实。结合耙地施用基肥。

5.3品种选择

选择通过云南省审定、国家审定且适宜区域涵盖云南省或其他省级审定在云南省引种备案的高产、

优质、适应性好、抗逆性强的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2的规定。

5.4种子处理

5.4.1精选种子

选用饱满、均匀的种子,去除杂粒、病虫粒、霉变粒,晒种1d~2d。

5.4.2拌种

5.4.2.1微肥拌种

根据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情况,在缺钼、缺硼或缺锌的地块,可选用钼酸铵、硼砂、硫酸锌等微肥拌

种。用1g~2g钼酸铵溶于25ml~50ml温水中,或0.4g硼砂溶于15ml~20ml温水中,或

2g~4g硫酸锌溶于5ml~10ml水中,喷洒1kg大豆种,拌匀晾干。应随拌随播,不可久置。

5.4.2.2根瘤菌拌种

每667㎡用根瘤菌剂0.25kg,加水搅拌成糊状,避光条件下均匀拌种,拌种后不能混用杀菌剂,

阴干后24h内播种。

5.4.2.3药剂拌种

防治根腐病等病害可选用35%甲霜灵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或用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按药

种比1:1250~2500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可选用已登记的杀虫剂拌种。

6播种

6.1播种期

最佳播种期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晚熟品种宜早播,早熟品种可适当晚播;高海拔区域宜早播,

低海拔区域可适当晚播。

6.2播种量

净作:每667㎡用种4kg~5kg;间作:每667㎡用种3kg~4kg。

6.3种植密度

净作:每667㎡密度1.0万株~1.3万株;间作:每667㎡密度0.6万株~0.8万株。可根据

品种特性、株型性状、土壤肥力等确定具体密度,晚熟品种宜稀,早熟品种宜密;分枝多的品种宜稀,

分枝少的品种宜密;高肥力地块种植宜稀,低肥力地块种植宜密。

2

DB5309/T71-2023

6.4种植方式

6.4.1人工播种

6.4.1.1净作

6.4.1.1.1条播

等行距条播,行距35cm~40cm,株距14cm~16cm,单株留苗。种植时开宽15cm~20cm、深

3cm~5cm的种植沟,在沟的一侧施入种肥,另一侧均匀点种,切忌种子与肥料接触。播种后用细土

浅盖,覆土厚度为1cm~2cm,以不露出豆种为宜。

6.4.1.1.2塘(穴)播

等行距塘(穴)播,行距35cm~40cm,塘(穴)距28cm~32cm,双株留苗。种植时按行距打

种植塘(穴),塘深3cm~5cm,在塘(穴)的一侧施入种肥,另一侧点种3粒~4粒,切忌种子与

肥料接触。播后覆土,厚度为1cm~2cm,以不露出豆种为宜。

6.4.1.2间作

宜采用玉米-大豆2:2复合带规格化间作。复合带宽2.0m,其中:玉米带宽40cm,种植2行玉米,

行距40cm,株距14cm~16cm,单株留苗;大豆带宽40cm,种植2行大豆,行距40cm,株距

17cm~22cm,双株留苗;玉米带与大豆带间的间距60cm。

大豆带可采用条播或塘(穴)播,种植方式与净作相同。

6.4.2机械播种

净作和间作均可选用双口8~10嘴滚轮式种肥一体播种器播种。行距控制在35cm~40cm,调整

好每次播种粒数和肥料施入量,净作每次下豆种2粒,间作每次下豆种3粒~4粒,肥料应按种肥用

量计算好每次下的量。

7施肥

7.1施肥原则

坚持“科学配比、平衡施肥、有机为主、化肥减控”的原则。做到有机无机肥料相结合,重施基肥,

配合施用种肥,适时合理追肥。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496的规定。

7.2基肥

结合整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