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266-2021 《旅游公路设计技术指南》
DB14/T 2266-2021 "Travel Road Design Technical Guid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1年0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王四小、姬鸽、聂承凯、周文全、申水旺、卫跃文、宋平兴、董建兴、蔡衡、冯移冬、刘文进、孟强、王秀平、高岳权、罗兴宇、李晓旭、刘小强、常建勇、王林飞、袁伟、王海、杨宇峰、张敏、王孟霞、张羽、王晓飞、翟凤娇、曹杨、郎宝朋、晁遂、陈瑜、郭转英、郭建波、赵峰、杨晋涛、张力、王健、高翀宇、李为浩、杨坤、王鑫玥、李美耀、赵志鲜、刘永宏、陈璨、卫高红、杨国清、李灿。
- 出版信息:
- 页数:4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01
CCSP65
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14/T2266—2021
旅游公路设计技术指南
2021-01-25发布2021-04-25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
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
FORMTEXT
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基本规定.............................................................................................................................................................3
5交通量预测与旅游资源调查评价.....................................................................................................................6
6主体系统.............................................................................................................................................................7
7慢行系统...........................................................................................................................................................17
8服务系统...........................................................................................................................................................19
9景观系统...........................................................................................................................................................22
10信息系统.........................................................................................................................................................25
I
DB
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
FORMTEXT
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山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文件由山西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
研究所、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四小、姬鸽、聂承凯、周文全、申水旺、卫跃文、宋平兴、董建兴、蔡衡、
冯移冬、刘文进、孟强、王秀平、高岳权、罗兴宇、李晓旭、刘小强、常建勇、王林飞、袁伟、王海、
杨宇峰、张敏、王孟霞、张羽、王晓飞、翟凤娇、曹杨、郎宝朋、晁遂、陈瑜、郭转英、郭建波、赵峰、
杨晋涛、张力、王健、高翀宇、李为浩、杨坤、王鑫玥、李美耀、赵志鲜、刘永宏、陈璨、卫高红、杨
国清、李灿。
II
DB
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
FORMTEXT
2021
旅游公路设计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旅游公路设计的基本规定、交通量预测与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主体系统、慢行系统、
服务系统、景观系统、信息系统。
本文件适用于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及其它旅游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包括规划(项
目建议书)、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以及技术审查咨询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768.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T10001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GB/T17775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18833道路交通反光膜
GB/T18971旅游规划通则
GB/T1897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3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20416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
GB/T23827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
GB/T23828高速公路LED可变信息标志
GB/T26358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
GB/T26362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
GB/T31710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
GB50201防洪标准
GB/T50298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352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
CJJ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JTGB0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3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GB04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G/TB05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
JTGC10公路勘测规范
JTG/TC10公路勘测细则
JTGC2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C30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1
DB
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
FORMTEXT
2021
JTGD20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TD31-05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JTG/TD3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G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6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D70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TD70公路隧道设计细则
JTGD8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JTG/TD8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JTGD82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JTG/T3360-3公路桥梁景观设计规范
JTG/T3831公路工程概算定额
JTG/T3832公路工程预算定额
JTG2111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3820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制办法
JTG3830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
LY/T2005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SL300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
SL471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交通运输部2011年)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建城[2013]192号)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道规划设导则的通知(建城函[2016]211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旅游公路
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建设,连接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景区之间,主要用于旅游
客运的县道、乡道和村道及其附属设施。包含主体、慢行、服务、景观和信息五大系统,形成结构合理、
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旅游公路体系。
3.2
主体系统
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建设实施,连接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景区之间的道路。包
括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及交通安全设施。
3.3
慢行系统
为旅客提供骑行、步行、观景休闲等功能的旅游公路附属设施。包括骑行道、步行道、登山道、综
合慢行道等。
3.4
服务系统
2
DB
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
FORMTEXT
2021
为游客和旅游车辆提供集散、观景、休憩、餐饮、购物、住宿、租赁、停车、车辆维修、应急救助
和加油、充电等功能的公路服务设施。包括游客中心驿站、汽车营地、停车休息区和观景台等服务配套
设施。
3.5
景观系统
在旅游公路廊道内,为美化路域景观、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旅游体验、展示地域文化等采取的环境
保护和景观营造措施。包括景观节点、路容景观等。
3.6
信息系统
为旅客在旅游公路沿线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信息指引服务交通设施。包括形象标识、导
视标识、景区景点标识、道路标志、路侧服务设施标志、智慧信息标志、景区信息二维码等。
3.7
黄河一号
覆盖忻州、吕梁、临汾、运城、太原五市的旅游公路,包含主线、支线、连接线。
3.8
长城一号
覆盖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旅游公路,包含主线、支线、连接线。
3.9
太行一号
覆盖忻州、阳泉、晋中、长治、晋城五市的旅游公路,包含主线、支线、连接线。
4基本规定
4.1一般规定
4.1.1旅游公路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原则,技术指标合理,工程结构安全,安保设施完
善。
4.1.2旅游公路设计应树立全寿命周期理念,统筹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全过程成本控制原则,合
理控制建设规模,科学确定建设标准,按需求分阶段实施。
4.1.3旅游公路建设应坚持“环境友好、贴近自然,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环保理念,最大限度
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1.4旅游公路设计应树立交旅融合发展理念,注重旅游公路自身景观营造,为游客提供舒适、愉悦
的旅游交通服务。
4.1.5总体设计应将主体系统、慢行系统、服务系统、景观系统、信息系统五大系统纳入一个整体,
统一规划、统筹设计、同步设施。设计时应协调、兼顾五大系统的内、外部关系,明确相关设计界面的
接口。
4.1.6旅游公路建设应按照“绿色公路”的发展理念,节约资源,凡是利用旧路走廊带进行改扩建的,
应对利用旧路方案和改线方案进行同深度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比较论证,在充分论证的基
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公路资源。
4.1.7旅游公路规划应依托既有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网,优先利用、改造。旅游公路应连接旅游
景区(景点),构建“内联网,外联通”、“景景通,城景通”旅游公路网络体系,给游客提供快旅慢
游深体验”的条件。
4.1.8旅游公路规划应与全域旅游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带动沿线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
振兴、经济发展。
3
DB
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
FORMTEXT
2021
4.1.9主体系统工程造价按照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制办法》(JTG3820)、《公
路工程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3830)、《公路工程概算定额》(JTG/T3831)、《公路工
程预算定额》(JTG/T3832)执行;其他系统工程造价按照相应规范标准执行。
4.2公路分类
4.2.1旅游公路分为主线、支线和连接线三种类型。
4.2.2主线由旅游公路主通道组成。
4.2.3支线是通往A级及以上景区(景点)的旅游公路,包括主线至A级及以上景区(景点)旅游公
路、A级及以上景区(景点)互联的旅游公路。
4.2.4连接线是连接其他非A级景区(景点)的旅游公路,包括主线至景区(景点)旅游公路、支线
至景区(景点)旅游公路、景区(景点)之间连接的旅游公路、连接特色乡(镇)村的旅游公路。
4.3公路技术等级选用
4.3.1旅游公路技术等级选用应遵循下列原则:
a)应根据旅游公路路网规划,结合旅游交通量、旅游景点价值、地形地质条件等综合论证后确
定。
b)主线应以三级公路为主,旅游交通量较大、地形开阔的路段可选用二级及以上公路;地形、
地质条件受限路段可选用四级公路;地形条件特殊困难、地形地质及环境条件严格受限时,
可选用《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中四级公路(I类)。
c)支线和连接线应以三、四级公路为主,旅游交通量较大、地形条件简单的路段可选用二级公
路,地形条件特殊困难,地形地质及建设条件严格受限时可选用《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
术标准》(JTG2111)中四级公路(I类)和四级公路(Ⅱ类)。
4.3.2设计交通量大于6000辆小客车/日,宜选用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设计交通量为2000~6000
辆小客车/日,宜选用三级公路;设计交通量为400~2000辆小客车/日,宜选用双车道四级公路;交通
组成中,无大型、重载型车辆时,且设计交通量为400~1000辆小客车/日,宜选用双车道四级公路(I
类),设计交通量低于400辆小客车/日,可选用单车道四级公路(Ⅱ类)。
4.4客货分离
旅游公路交通组成中货车自然数车型占比大于10%时,宜结合周边路网情况,按客货分离原则限制
货车驶入。短期难以实现的路段,通过增设交通安全设施保证运营安全。
4.5设计车型
旅游公路所采用的设计车型为大型客车,主要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见表1。
表1设计车辆外廓尺寸
车辆类型总长(m)总宽(m)总高(m)前悬(m)轴距(m)后悬(m)
小客车61.820.83.81.4
中型客车72.33142
大型客车13.72.5542.66.5+1.53.1
4
DB
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
FORMTEXT
2021
4.6交通量
4.6.1旅游公路设计小时交通量宜采用年第30位小时交通量。
4.6.2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各汽车代表车型及车辆换算系数规定见表2。
表2各汽车代表车型及车辆换算系数
汽车代表车型车辆折算系数说明
小客车1.0座位≤9座的客车
中型客车1.09座<座位≤19座的客车
大型客车1.5座位>19座的客车
4.7设计速度
4.7.1旅游公路设计速度见表3。
表3设计速度
公路技术等级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设计速度(km/h)806040303020(15)
注1:二级公路采用80km/h、60km/h(40km/h采用三级公路)的几何指标。
注2:三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40km/h;受地形、地质、环境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30km/h。
注3:四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30km/h;受地形、地质、环境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20km/h。
注4:四级公路仅限于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路线严格受限,交通组成中无大型、重载型车辆时,经论证后方可采用
15km/h。
注5:二级以上公路设计速度按照公路《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执行。
4.7.2骑行道的设计速度见表4。
表4骑行道设计速度
设计速度(km/h)2015105
4.7.3同一项目可分段采用不同技术等级和不同设计速度,不同技术等级路段间设计速度差不应大于
20km/h,一个设计速度路段的最小长度不宜小于5km,不同设计速度的设计路段相互衔接的地点应选在
交叉路口、桥梁、隧道、村镇附近或地形明显变化处,相邻路段间的过渡段应设置限速标志、标线等交
通安全设施。
4.7.4旅游公路应进行运行速度检验。相邻路段的运行速度差应小于20km/h;同一路段设计速度与运
行速度差宜小于20km/h。
4.8设计服务水平
旅游公路的设计服务水平不低于表5规定。
5
DB
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
FORMTEXT
2021
表5设计服务水平
公路技术等级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设计服务水平四级四级五级
4.9建筑限界
旅游公路采用三级及以上公路技术标准时,净高不应小于5.0m;三级公路旧路升级改造需利用旧有
桥隧构造物时,净高不应小于4.5m;采用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时,净高不应小于4.5m。骑行道、步行道净
高不应小于2.5m。
5交通量预测与旅游资源调查评价
5.1交通量预测
5.1.1交通量是确定旅游公路技术标准的重要依据,交通组成是荷载计算的重要依据。新建、改扩建
旅游公路必须进行旅游交通调查,并进行交通量分析预测。
5.1.2编制旅游公路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收集当地社会经济历史资料;应调查区域经济
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脱贫攻坚规划等相关规划;应分析路网及旅游景区规划、旅游资源分布、历
年游客接待人次、旅游交通方式及旅游客车实载率等基础资料,作为旅游公路交通量分析预测的依据。
旅游交通方式及旅游客车实载率应进行现场调查。
5.1.3初步设计阶段应对旅游交通量和交通组成进行补充调查。
5.1.4旅游交通量预测按下列步骤进行:
a)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对历年游客接待人次、社会经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b)旅游发展规模预测。以预测基年的旅游接待人数为基础(分别调查年均接待人数和节假日高
峰旅游接待人数),根据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预测值对本区域旅游游客规模
进行预测。
c)旅游交通方式划分预测。根据调查的现有旅游交通方式资料,对预测特征年份进行旅游交通
方式划分预测。
d)旅游交通需求预测。在旅游交通方式划分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载运指标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
对客车实载率进行预测,得到旅游交通发展需求。
e)旅游交通量预测。结合旅游发展规模预测、旅游交通方式划分预测、旅游交通需求预测的结
果,计算出旅游交通量预测结果。
5.1.5旅游交通量的预测方法如下:
a)收集当地社会经济历史资料确定未来经济发展情况。
b)收集项目影响区域旅游景区规划、旅游资源分布、历年旅游游客接待人次、旅游交通方式及
旅游客车实载率等基础资料作为分析旅游交通量的依据。
c)收集未来区域旅游发展建设规划确定未来区域旅游游客人次及旅游交通方式。
d)收集类似已建成运营的旅游公路项目的交通量发展资料作为旅游交通量预测的参考。
e)根据相关方法(如增长率法、类比法等)对项目旅游交通量进行预测。
5.1.6旅游交通量预测结果包括:
a)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对历年游客接待人次、社会经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6
DB
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
FORMTEXT
2021
b)旅游发展规模预测。以预测基年的旅游接待人数为基础,根据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旅游和社会
经济发展速度预测值对本区域旅游游客规模进行预测,结合前述调查的旅游交通运输方式分
析预测旅游出行交通量;或者参照已有类似项目对本项目旅游交通量进行类比分析预测。
c)非旅游出行交通量预测。通过对现状已有交通流量进行调查分析得出未来项目建成后行驶在
本项目的交通量(包括车型构成),结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采用增长率法对此部分交通
量进行预测。
d)结合步骤2和3对项目交通量进行汇总后得出项目预测结果。
5.2旅游资源调查评价
5.2.1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遵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执行。
5.2.2旅游资源点综合评价包括旅游资源价值评价、资源点的可达性评价。
表6旅游资源点综合价值
价值级别
可达性级别
123
①一级二级三级
②一级二级三级
③二级三级-
6主体系统
6.1一般规定
6.1.1旅游公路走廊带选择应避让自然保护区,避让各类环境敏感点和水源地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
和景观。
6.1.2旅游公路建设宜利用旧路走廊,集约利用资源,节约土地,保护基本农田。
6.2总体设计
6.2.1贯彻”快旅慢游深体验”的原则,以连接沿线自然景点、串连附近古村古镇,展示当地风光为
目的,结合项目功能和地形地质条件,确定技术等级、分段选定设计速度,不得单纯为缩短里程,追求
较高指标而大填大挖破坏环境。
6.2.2根据选定的设计速度,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和慢行系统、服务设施设置位置,合理拟定路线平纵
面、路基横断面、超高、加宽等控制指标,做到指标适中、均衡连续。
6.2.3对沿线自然景观和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高填深挖、桥梁、隧道等路段或旧路提级改造的路段,
初步设计阶段应至少提供两个同深度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因素的综合比选论证,
择优确定设计方案。
6.3路线
6.3.1旅游公路选线应坚持地形、地质、生态、环保选线的原则,力争做到零弃方、少借方、土石方
填挖平衡,减少水土流失。
6.3.2路线布设时,在地形地质条件受限地段可适当采用极限指标,应结合路线平面、纵面、横面线
7
DB
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
FORMTEXT
2021
形设计进行比选,尽量优化,做到路线指标连续、均衡。
6.3.3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可采用螺旋线、回头曲线、C形曲线等展线方式,但应进
行充分论证比选。
6.3.4旅游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应根据设计速度按表7选用。一般情况下,应选用大于圆曲线最小半
径一般值,地形、地质和建设环境条件特殊受限路段可采用极限值。
表7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km/h)806040302015
一般值400200100653015
圆曲线最小半径(m)
极限值27013055301512
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m)
2500150060035015090
路拱≤2%
注:四级公路(I类和II类)可以采用15km/h的设计速度。
6.3.5越岭路段应合理利用自然地形采用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等方式。当三、四级公路采
用的圆曲线半径大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回头展线路段可按
一般路段平纵面技术指标进行设计。
6.3.6二级、三级、四级公路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设置加宽。双车道路面加宽值应符合
表8规定,单车道路面加宽值应为表列规定值的一半。
表8双车道路面加宽值
圆曲线半径(m)
设计车辆
250~200200~150150~100100~7070~5050~3030~2525~2020~15
小客车0.40.50.60.70.91.31.51.82.2
大型客车0.70.91.31.82.43.84.6--
6.3.7旅游公路的最大纵坡应不大于表9的规定。正常情况下,纵坡宜小于最大纵坡一般值,地形受
限路段应综合考虑平纵线形组合,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采用极限值,并应加强交通安保措施。
表9最大纵坡
设计速度(km/h)806040302015
一般值5678912
最大纵坡(%)
极限值-6891014
6.3.8旅游公路采用单车道公路时应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宜保持通视,应充分利用路侧净空区,每公
里设置不宜少于3处。错车道路段尺寸宜符合表10规定,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
8
DB
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
FORMTEXT
2021
表10错车道路段尺寸
公路技术等级四级公路
错车道行车道宽度(m)6
错车道路肩宽度(m)0.25
错车道有效长度(m)10~20
错车道渐变段长度(m)9
图1错车道平面布置图
6.3.9旅游公路应进行视距检验,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中会车视距要求。受地形、
地质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措施的路段,应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
中停车视距要求。
6.3.10旅游公路采用极限指标或可能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的路段(点)应进行公路安全性评价,并增设
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6.4路基、路面
6.4.1路基横断面
旅游公路横断面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
a)路基横断面(含慢行系统)分为整体式断面和分离式断面。
双侧设置慢行系统单侧(含左侧)设置慢行系统
图2整体式路基横断面示意图
图3分离式路基横断面示意图
9
DB
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
FORMTEXT
2021
b)路基横断面一般为整体式断面。按照技术等级和设计速度对照现行部颁标准和规范相应的行
车道、路肩、路缘带宽度,确定路基总断面宽度。
c)当设置慢行系统时,根据地形地物及与慢行系统的关系,灵活选用整体式或分离式的路基横
断面。
d)在路域范围的观景点、停车区、小型服务设施等处的进出路段,路基宽度应结合车辆进出的
技术条件适当增设渐变段。
e)为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安全,应在行车道与骑行道、人行道之间设置隔离设施。
f)倡导“宽容性设计”理念。在有条件的地方宜设置路侧净区;宜将低填方路基边坡能缓则缓;
宜利用废弃土石方放缓填方路基边坡,宜结合地方政府实施的通道绿化时放缓填方路基边坡。
6.4.2既有公路的调查、评价及利用
6.4.2.1利用旧路进行改扩建的工程应进行旧路使用情况的调查。查明旧路修建时间、技术等级、路
线技术指标等基础数据,对目前技术状况做出评价,为利用提出建议。
6.4.2.2应对既有路路基主体的使用情况、路基支挡结构、防护工程、排水系统实际状况等内容进行
调查,对承载力、稳定性等技术状况,做出定性或定量评价。对既有路基的可利用程度提出建议。路基
填筑材料应尽可能利用满足要求的废弃固料。
6.4.2.3路面现场调查应包括路面的结构形式、结构层厚度、使用状况、弯沉、平整度等。根据现行
部颁标准进行路面承载力及技术状况综合分析评价,对可利用程度提出建议,能利用的应该全部利用。
既有路挖除或铣刨废料应合理处治,以防污染。
6.4.3路基边坡
路基边坡包括:
a)黄土挖方边坡
根据地质条件,在保证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黄土挖方边坡宜采用宽平台、陡边坡的阶梯形,边坡宽
平台宜设置在边坡中部,黄土挖方边坡分级高度宜为6m,边坡坡率按表11选用。
表11黄土挖方边坡坡率
边坡坡率
分类
H≤6m6m<H≤12m12m<H≤20m20m<H≤30m
新黄土坡积1:0.5~1:0.751:0.5~1:0.751:0.75~1:1.0—
Q、Q
34冲洪积1:0.3~1:0.751:0.3~1:0.751:0.751:0.75~1:1.0
新黄土Q31:0.5~1:0.751:0.5~1:0.751:0.751:0.75~1:1.0
老黄土Q21:0.3~1:0.751:0.4~1:0.751:0.751:0.75
b)石质挖方边坡
岩石挖方边坡坡率按表12选用。
10
DB
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
FORMTEXT
2021
表12岩石挖方边坡坡率
边坡高度(m)
岩石种类风化程度
<2020~30
各类岩浆岩、硬质灰岩、砾岩、砂微风化弱风化1:0.1~1:0.31:0.2~1:0.5
岩、片麻岩、石英岩强风化全风化1:0.5~1:1.01:0.5~1:1.25
各类页岩、泥岩、千枚岩、片岩等微风化弱风化1:0.25~1:0.751:0.5~1:1.0
软质岩石强风化全风化1:0.5~1:1.251:0.75~1:1.5
c)填方边坡
路堤边坡形式和坡率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中的规定。
d)不良地质路段、路基填方边坡高度大于20m和挖方边坡高度大于30m的边坡应进行工点设计。
6.4.4填石路堤
膨胀性岩石、易溶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不得用于路堤填筑;硬质岩石、中硬岩石和软
质岩石石料均可用作填石路堤材料。施工前,应通过试验路段,确定填石路堤合适的填筑层厚、压实工
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
6.4.5路基压实度
路基压实度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执行,压实度要求见表13。
表13路床、路堤压实度要求
路床压实度(%)
路基部位路面底下以下深度(m)
二级公路三、四级公路
上路床0~0.3≥95≥94
下路床轻、中等及重交通0.3~0.8≥95≥94
上路堤轻、中等及重交通0.8~1.5≥94≥93
下路堤轻、中等及重交通1.5以下≥92≥90
注1:表列压实度系按现行《公路工程试验规程》(JTGE40)重型击实试验所得最大干密度求得的压实度,
注2:当三、四级路铺筑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压实度应采用二级公路压实度标准,
注3:路堤采用粉煤灰、工业废渣等特殊填料,或处于干旱或特殊潮湿地区时,在保证路基强度和回弹模量要求的
前提下,通过试验论证,压实度标准可降低1~2个百分点。
6.4.6路基填料最小承载比
路基承载比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要求执行,填料最小承载比要求见表14。
11
DB
FORMTEXT
14/T
FORMTEXT
2266
—
FORMTEXT
2021
表14路床、路堤填料最小承载比要求
填料最小承载比(CBR)
路基部位路面底下以下深度(m)
二级公路三、四级公路
上路床0~0.365
下路床轻、中等及重交通0.3~0.843
上路堤轻、中等及重交通0.8~1.533
下路堤轻、中等及重交通1.5以下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45/T 1261-2015 台湾桤木栽培技术规程 2015-12-30
- DB45/T 1273-2015 家庭服务 家居保洁员服务质量要求与等级划分 2015-12-30
- DB45/T 1262-2015 马褂木栽培技术规程 2015-12-30
- DB45/T 1269-2015 龙滩珍珠李 2015-12-30
- DB45/T 1268-2015 龙滩珍珠李生产技术规程 2015-12-30
- DB45/T 1272-2015 庭服务 养老护理员服务质量要求与等级划分 2015-12-30
- DB45/T 1274-2015 家庭服务 病患陪护员服务质量要求与等级划分 2015-12-30
- DB45/T 1271-2015 地理标志产品 浦北红椎菌 2015-12-30
- DB45/T 1265-2015 绿色食品 钟山机柑生产技术规程 2015-12-30
- DB45/T 1264-2015 富川脐橙产地环境条件 20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