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178-2021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DB37/T 5178-2021 DB37/T 5178-2021 Construction standards for urban emergency shelters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9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5178-2021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2-04
实施日期
2021-06-01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地区新建、改建、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乡镇、乡村及其他地区可参考执行。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起草人:
扈宁
出版信息:
页数:9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前言

为增强地震、洪涝、台风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提升

城市综合防灾功能,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规范城市各类应急避

难场所规划建设,依据《山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山东省地震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等,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参考相关标准,

结合山东省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总体

设计;5.避难建筑;6.避难设施等。

本标准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山东省城乡规

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

院(地址:济南市解放路九号,邮编:250013,电子邮箱:

plan301@126.com)。

本标准主编单位: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建筑大学

济南泉城公园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扈宁张学强曹威杨婉婷朱奎于兰军刘猛丛喜静李红扩

李鹏燕月于文彦王栋曲鹏李国光赵冠磊吕效亮王凤华马

存华孔建飞耿红岩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高洪振陈时军刘爱华刘琳冷枫杨璐

孙楠王文雯王艳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5

3.1一般规定...............................................................................5

3.2场地选择.................................................................................8

3.3设防要求...............................................................................10

4总体设计.........................................................................................13

4.1一般规定...............................................................................13

4.2应急综合管理区设计...........................................................16

4.3避难宿住区设计...................................................................18

4.4应急交通设计.......................................................................21

5避难建筑.........................................................................................24

5.1一般规定...............................................................................24

5.2建筑设计...............................................................................25

5.3结构设计...............................................................................27

6避难设施.......................................................................................300

6.1避难设施配置.....................................................................300

6.2电气...................................................................................355

6.3给水与排水.........................................................................400

6.4通风...................................................................................422

6.5消防与疏散.........................................................................433

6.6标志...................................................................................444

本标准用词说明.................................................................................477

引用标准名录.....................................................................................488

附:条文说明.......................................................................................49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6

2TermsandSymbols.........................................................................2

3BasicRequirements.......................................................................5

3.1Generalprovisions...........................................................5

3.2Siteselection...................................................................8

3.3Securityrequirements..................................................10

4Systemdesign...............................................................................13

4.1generalprovisions.........................................................13

4.2DesignofEmergencyIntegrated

ManagementArea...............................................................16

4.3Designofshelteredaccommodation..........................18

4.4EmergencyTrafficDesign..........................................211

5Shelterbuilding.........................................................................24

5.1generalprovisions.........................................................24

5.2architecturaldesign;buildingdesign................25

5.3architecturaldesign;configurationdesign......27

6Asylumfacility.......................................................................300

6.1Shelterfacility...........................................................300

6.2Electrical.......................................................................355

6.3Watersupplyanddrainage........................................400

6.4Ventilation.....................................................................422

6.5Fireandevacuation....................................................433

6.6Identification...............................................................444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477

Listofquotedstandards...........................................................488

Explanationofprovisions...........................................................49

1总则

1.0.1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

妥善安置受到突发性自然灾害威胁或危害的人员,推进并规范山东

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地区新建、改建、扩建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乡镇、乡村及其他地区可参考执行。

1.0.3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分类应对、平灾

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

1.0.4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城市应急避难场所urbanemergencyshelter

为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台风等),用于临灾

时或灾时、灾后人员疏散和避难生活,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

的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应急避难防灾要求新建或加固的建筑。简称

避难场所。

2.0.2避难场地emergencycongregateshelteringsite

可供应急避难或临时搭建工程设施的空旷场地。

2.0.3避难建筑emergencycongregateshelteringstructure

为避难人员提供宿住或休息和其他应急保障及使用功能的建

筑。

2.0.4避难单元shelteringunit

避难场所中,根据避难功能、设施配置和自然分割等要素所划

分的成体系的空间单元。

2.0.5避难宿住区shelteringaccommodationarea

避难场所中,用于避难人员宿住,由避难宿住单元和配套设施

组成的功能片区,简称宿住区。

2.0.6避难宿住单元shelteringaccommodationunit

2

避难场所中,采用常态设施和缓冲区分割、用于避难人员宿住

的避难单元,简称宿住单元。

2.0.7应急综合管理区integrationmanagementareaforemergency

response

避难场所内,用于灾时指挥和组织救援、储备和发放物资等处

理各项事务的管理区域。

2.0.8避难设施emergencycongregateshelteringstructure

为应对突发灾害,在避难场所内预先设置的或临时架(搭)设

的应急给排水、电气、通风、消防疏散和标志等设施设备。

2.0.9有效避难面积effectiveareaofevacuation

作为避难场所建设资源的场所面积中减去不适合作为避难场所

使用面积后的直接用于避难场所建设的场所面积,包括避难宿住区、

应急综合管理区和出入口集散区面积。

2.0.10次生灾害secondarydisaster

由于灾害引发的水灾、火灾、泥石流、建筑倒塌、爆炸等其他

灾害。

2.0.11防火林带fire-mantle

应急避难场所周边栽植的,由防火树种为主建成的,具有一定

宽度和高度的,可以防止大火延烧的林带。

2.0.12建筑物倒塌影响范围influencerangeofbuildingcollapse

3

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建筑物倒塌后瓦砾堆积分布和影响

的范围。

2.0.13设定防御标准settingdefensestandard

避难场所设计所需依据的高于一般工程抗灾设防标准的设防水

准或灾害影响水平。

4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设计与建设包括避难场所设置、总体设计、

避难建筑、避难设施等。

3.1.2根据场址、设施配置和服务功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四

类,由高类别到低类别依次为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

1Ⅰ类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依托广场、公园、绿地或体育场馆、

会展场馆等建设的,具备综合设施配置,可安置避难人员时间为30d

以上;

2Ⅱ类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依托广场、公园、绿地或体育场馆、

会展场馆、人民防空工程等建设的,具备一般设施配置,可安置避

难人员时间为10d~30d;

3Ⅲ类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依托广场、公园、绿地或体育场馆、

会展场馆、人民防空工程、学校操场和校舍等建设的,具备基本设

施配置,可安置避难人员时间为10d以内;

4Ⅳ类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依托广场、公园、绿地或学校操场

等设置,设有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37/1006),可供周边公众紧

急避险疏散。

5

3.1.3考虑婴幼儿、高龄老人、行动困难的残疾人和伤病员等特定

群体,各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

3.1.4城市应急救灾根据灾后应急反应和处置及恢复重建情况,划

分为灾前有效疏散期、紧急救灾期、应急评估处置期、应急恢复期、

应急安置期以及灾后紧急反应处置期等几个阶段。与此相适应,避

难场所的最大适用开放时间类型分为:紧急、临时、短期、中期和

长期。常见灾害的通常应对时间见表3.1.4。

表3.1.4常见灾害的应对时间

避难灾前有效

阶段疏散期,灾紧急救灾应急评估应急恢复应急安置

后紧急反期处置期期期

灾害应处置期

种类

紧急避难临时避难短期避难中期避难长期避难

地震1d3d15d30d100d

洪涝灾害1d3d7d15d30d

地质灾害

(不包括1d3d7d15d30d

地震)

气象灾害1d2d3d7d15d

火灾0.5h~5h1d3d

Ⅱ类城市Ⅱ类城市Ⅰ类城市

可能采用Ⅳ类城市Ⅲ类城市应急避难应急避难应急避难

的避难场应急避难应急避难场所、Ⅲ类场所、Ⅲ类场所、Ⅱ类

所场所场所城市应急城市应急城市应急

避难场所避难场所避难场所

6

3.1.5各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应满足避难人员的避难需求,且其有

效避难面积、避难疏散距离、短期避难容量和人均有效避难面积等

控制指标宜符合表3.1.5的规定。

表3.1.5-1各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控制指标

项目

有效避难面避难疏散短期避难容

积(hm2)距离(km)量(万人)

类型

Ⅰ类应急避难场所≥5.0≤2.5≤10.0

Ⅱ类应急避难场所≥1.0≤1.5≤2.0

Ⅲ类应急避难场所≥0.3≤1.0≤0.6

Ⅳ类应急避难场所≥0.1≤0.5≤0.2

表3.1.5-2不同避难期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

避难期紧急临时短期中期长期

人均有效避难面积0.51.02.03.04.5

(m2/人)

7

3.2场地选择

3.2.1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应优先选择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势较高、

有利于排水、空气流通、具备一定基础设施的公园、绿地、广场、

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与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Ⅰ类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宜选择在与城市外部有可靠交通连

接、易于伤员转运和物资运送、并与周边避难场所有疏散道路联系

的地段;

2Ⅱ类和Ⅲ类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宜选择在交通便利、有效避难

面积充足、能与周边居住区建立安全避难联系、便于人员进入和疏

散的地段;

3Ⅳ类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可选择居住小区内的花园、广场、空

地和街头绿地等;

4各类避难场所可利用相邻或相近的且抗灾设防标准高、抗灾

能力好的各类公共设施,按充分发挥平灾结合效益的原则整合而成。

3.2.2防风避难场所应选择避难建筑。防洪避难场所可根据淹没水

深度、人口密度等条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选用避洪房屋、安全堤

防、安全村台和避水台等形式。

3.2.3避难场所场址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8

标准》GB50413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避难场所用地应避开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

石流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等危险地段,并应避

开行洪区、指定的分洪口、洪水期间进洪或退洪主流区及山洪威胁

区;

2避难场地应避开高压线走廊区域;

3避难场地应处于周围建(构)筑物倒塌影响范围以外,并应

保持安全距离;

4避难场所用地应避开易燃、易爆、有毒危险物品存放点、严

重污染源以及其他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区域,距次生灾害危险源的距

离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重大危险源和防火的要求,有火灾或

爆炸危险源时,应设防火安全带;

5避难场所内的应急功能区与周围易燃建筑等一般火灾危险

源之间应设置不小于30m的防火安全带,距易燃易爆工厂、仓库、

供气厂、储气站等重大火灾或爆炸危险源的距离不应小于1000m;

6避难场所内的重要应急功能区不宜设置在稳定年限较短的

地下采空区,当无法避开时,应对采空区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7选择室内公共场所的场、馆、所作为避难建筑或作为避难场

所配套设施用房的,应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并在地震发生后依

照《地震现场工作第2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GB/T18208.2进

9

行建筑物的安全鉴定,鉴定合格后方可启用。

8内部或周边林木分布较多的避难场所,应通过防火林带等防

火隔离措施防止次生火灾蔓延。防火林带宜用耐火力较强、不易着

火燃烧、火灾后能够萌芽的树种营造。

3.3设防要求

3.3.1避难场所设定防御标准所对应的地震影响不应低于本地区抗

震设防烈度相应的影响,且不应低于7度地震影响。

3.3.2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设防目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遭受设定防御标准灾害影响下,避难场所应满足应急和避

难生活需求;避难建筑和电气、给排水、消防、通风等避难设施的

主体结构不应发生影响避难功能的中等破坏;其他结构构件和非结

构构件不应发生严重破坏,其应急功能基本正常或可快速恢复,不

影响使用或通过紧急处置即可继续使用;需临时设置的应急设施和

设备,应能及时安装和启用。

2在遭受高于设定防御标准的灾害影响下,避难场地应能用于

人员避难,在周边地区遭受严重灾害和次生灾害影响时应能保证基

本安全及保障避难人员基本生存;避难建筑和避难设施,不至倒塌

或发生危及避难人员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3在临灾时期和灾时启用的避难场所,应保证避难建筑和避难

10

设施不发生危及重要避难功能的破坏,满足灾害发生过程中的避难

要求。

4避难场所内与应急功能无关的建筑工程设施和设备,不得影

响避难场所应急功能使用,不得危及避难人员生命安全。

3.3.3防风避难场所的设定防御标准所对应的风灾影响不应低于

10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对应的风灾影响,防风避难场所设计应满足

临灾时期和灾时避难使用的安全防护要求,龙卷风安全防护时间不

应低于3h,台风安全防护时间不应低于24h。

3.3.4位于防洪保护区的防洪避难场所的设定防御标准应高于当地

防洪标准所确定的淹没水位,且避洪场地的应急避难区的地面标高

应按该地区历史最大洪水水位确定,且安全超高不应低于0.5m。

3.3.5对于非防洪和非防风避难场所,应根据其范围内的河、湖水

体的最高水位以及水工建筑物、构筑物的进水口、排水口和溢水口

及闸门标高等,确定上下游排水能力和措施,保证避难功能区不被

水淹。

3.3.6避难场所排水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避难场所建筑屋面排水设计重现期不应低于5年,室外场地

不应低于3年;

2Ⅰ类应急避难场所及其周边区域的排水设计重现期不应低

于5年,且应按不低于历史或预估的最大暴雨强度复核;

11

3Ⅱ类和Ⅲ类应急避难场所及其周边区域的排水设计重现期

不应低于3年,且应按不低于历史或预估的最大暴雨强度复核;

4防台风避难场所排水设计应保证在100年一遇的台风暴雨

条件下,场所内避难建筑首层地面不被淹没。

12

4总体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避难场所总体设计与建设应开展综合防灾评估,进行总体布

局设计,同时应满足消防疏散和无障碍设计要求。

4.1.2避难场所设计的综合防灾评估应包括避难设计要求评估、现

状条件分析评估和使用风险评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避难设计要求评估应评估确定避难应对的突发灾害种类及

相应灾害标准和不同应急阶段要求,避难功能设置要求,不同级别

服务范围的人口数量及分布,可利用避难资源和安全评估情况,不

同灾害影响规模下和不同应急阶段的避难规模等;

2现状条件分析评估应调查其环境条件和工程设施情况,评估

场所内各类用地和设施的安全性和适宜性,确定可用于应急避难的

用地范围和工程设施;

3使用风险评估应针对避难场所维护管理过程中和启动使用

过程中存在的致灾因素和可能影响进行评估,制定设计、建设和管

理对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评估可能遭遇的突发灾害种类,确定各类应急设

13

施的设防要求,明确相应的设计和管理对策;

2)应评估场所内及周边存在的重大风险源,划定安全

防护范围,设置警告标志,制定防护措施;

3)应评估场所内及周边现有建(构)筑物的倒塌或破

坏的风险及倒塌或破坏的潜在影响区,划定危险区域,设置

警告标志,并不得用作应急避难;

4)应评估划定各类灾害潜在影响区,设置警告标志,

并不得用作应急避难;

5)应划定场所内及周边古树、名木、文物和其他重要

建筑的保护范围,应设置警告标志,采取保护措施,并不得

用作应急避难。

4.1.3避难场所的总体布局设计应结合各类用地和工程设施的安全

性和适宜性评估结果,对应急功能区划分及分区控制指标,应急交

通、避难建筑控制技术要求,避难设施的规模和设置要求,各专业

工程管线系统等作出综合设计。

4.1.4避难场所内不宜设置架空设施;当必须设置架空设施时不应

影响避难安全,并应设置警告标志。

4.1.5避难场地可根据自然地形坡度,采用平坡、台阶或混合式;

当自然地形坡度小于8%时,可采用平坡式;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

时,宜采用台阶式,且台阶高度宜为1.5m~3.0m,台阶之间应设挡

14

土墙或护坡。

4.1.6避难场所内需要保证车辆和人员通行的应急通道与两侧建

(构)筑物之间的安全间距,应大于建(构)筑物倒塌或破坏影响

范围加1m与相邻建筑防火间距中的较大者;当有可靠抗灾设计保证

建(构)筑物不会发生倒塌或破坏时,应大于两侧建筑防止坠落物

安全距离之和加1m与防火间距中的较大者。

4.1.7避难场所内建(构)筑物的倒塌或破坏影响范围宜通过计算

分析确定。

4.1.8当需确定承担应急功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与倒塌建筑堆积瓦

砾之间的防火间距时,可能倒塌的建筑宜按四级耐火等级对待。当

需确定承担应急功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与无灾后消防备用措施的一

般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时,宜将一般建筑降低一级耐火等级对待,

且当一般建筑耐火等级为四级时宜按倒塌对待。

4.1.9各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功能分区和应急交通设置应按

照表4.1.9的规定执行。

15

表4.1.9应急功能分区和应急交通设置

应急功能分区和应急交Ⅰ类城Ⅱ类城Ⅲ类城Ⅳ类城

通市应急市应急市应急市应急

避难场避难场避难场避难场

所所所所

应急综应急指挥区●●●-

合管理应急医疗卫生●○○-

区区

应急物资存放●●○○

和供应区

避难宿应急宿住区●●●○

住区公共活动区●●○○

应急交应急出入口●●●●

通应急道路●●●●

应急停机坪●○--

应急车辆场地●●○○

注:●为应配建的应急功能分区和应急交通设置;○为根据实

际情况按需配建的分区和设置。

4.2应急综合管理区设计

4.2.1应急综合管理区宜包括:应急指挥区、应急医疗卫生区,应

急物资储备区。有条件的I类应急避难场所应在应急综合管理区内

设置应急救灾演练、应急功能演示或培训设施。

4.2.2应急综合管理区的布置宜利用原具管理服务功能的建筑或区

域。

4.2.3应急指挥区宜利用原有建筑内的会议室、监控室、值班室、

16

通信值班室及强电和弱电房间,其现状消防、监控、通信系统作为

应急指挥使用。

4.2.4应急医疗卫生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急医疗卫生区可设置在场所内或场所周边。场所内需要医

疗救治人员的有效使用面积每床不应低于25m2;

2应设置救护车辆的临时停放场所,且应配置清洗消毒区域;

3应急医疗卫生区的人均使用面积不宜小于0.1m2,且使用面

积不宜小于100m2;应急医疗卫生区应按照避难设施配置要求,配置

应急医疗设施,每处设施应分别设1个洗手设施、1个消毒池;

4行动困难、需要卧床的伤病人员的比例,应按不低于该应急

避难场所内总避难人数的2%计算;

5应设单独的供水点、开水间、公共卫生间和垃圾收集设施;

6有条件的应急医疗卫生区宜单独设置医护人员卫生间和淋

浴设施;

7应结合传染病疫情控制预案,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安排

应急卫生防疫设施。

4.2.5应急物资储备和发放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急物资储备区可设置在场所内或场所周边,当利用场所周

边设施时,其周边设施与场所的距离不应大于500m,应设置应急物

资储运车辆的临时停放场所;应急物资发放可结合应急物资储备区

17

设置,也可结合避难宿住区设置;

2应利用场所内原有的仓库、地下车库、食堂等作为应急物资

储备区,应设立必要的储存食品库、消防器具库,存放防灾器材和

可移动设施或设备;

3应急物资存放和供应区内食品储存标准应按照每人每日

500g~900g主食和部分副食品设计,医疗药品、器材按2%受伤者比

率的需求量储备;

4应急物资发放区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人均0.1m2;

5应急避难建筑内物资发放用房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50m2。

4.3避难宿住区设计

4.3.1避难宿住区宜包括应急宿住区和公共活动区。

4.3.2避难宿住区的布置应综合灾害环境、气候、地形地貌、基础

设施配套及应急避难场所内人员特点等因素进行。

4.3.3应急宿住区可设置在应急避难建筑或应急避难场地内,应急

避难场地中可采用帐篷或活动房屋等形式,且符合以下规定:

1应急宿住区应设在场所内受外部干扰较少的区域,宜按家庭

分户宿住;

2应急避难场地内的应急宿住区应优先选择地形较平坦空旷、

地势较高、排水畅通和交通便利场地设置;

18

3应急避难建筑内的应急宿住区,应设置在建筑的1层~3层;

4婴幼儿、高龄老人、残疾人及行动困难、需要卧床者和病人

等特定人员的应急宿住区宜设置在建筑的1层,并应符合无障碍设

计要求;

5应在入口设置人员登记处;

6应急宿住区内的人均宿住面积不宜小于2.0m2,睡眠宽度不

宜小于0.6m;

7宜在应急宿住区内安排独立的救灾人员宿住区;

8宜在有条件的应急避难场所内设置特殊人员宿住区,人均宿

住面积不宜小于3.0m2;

9I类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建洗浴设施。

4.3.4应急宿住区空间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急宿住区的空间布置应按宿住区、宿住组团、宿住片区、

宿住单元分级控制宿住人数,每个宿住等级之间的间距应符合表

4.3.4的规定;

表4.3.4宿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级别宿住区宿住组团宿住片区宿住单元

宿住人数(人)3001500500010000

间距要求(m)≥1.5≥3.5≥8.0≥16.0

2应急避难建筑内一个房间的避难人数超过50人时,宜采取

19

分区宿住,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1.2m,区间通道宽度不宜小于2.0m;

3每个宿住组团应设置应急饮水点、应急厕所、垃圾收集点各

1个,并宜设置开水间;

4每个宿住片区应设计供水车停车区及配水点,1个面积不小

于40m2的应急医疗卫生点,1个面积不小于50m2的物资发放点,1

个面积不小于40m2的管理服务点。

4.3.5应急宿住区采用帐篷进行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帐篷之间搭设的最小距离宜满足表4.3.5规定的数值;

表4.3.5帐篷之间最小间距

帐篷间关系门对门门对墙

间距(m)2.01.5

2帐篷宜分排或分列排列,紧密排列的最大长度不宜超过60m。

4.3.6公共活动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100人(含100人)以下的公共活动区,人均使用面积为

0.30m2;人数大于100人时,超出100人部分按人均使用面积0.20m2

计算;

2应急避难建筑内的公共活动区宜每层设置,室内公共活动区

的最小使用面积不宜小于30m2。

20

4.4应急交通设计

4.4.1避难场所的应急交通设计应根据各避难功能区的避难规模和

功能要求,确定主要、次要和专用出入口的位置,以及应急通道、

应急停机坪和应急保障车辆停放场地的要求。

4.4.2应急出入口的设置应满足车辆和避难人员无障碍通行的要

求,应设置不小于1个能进出轮椅的出入口。

4.4.3避难场所主要、次要和专用出入口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Ⅰ类、Ⅱ类应急避难场所应至少设4个不同方向的主要出入

口,Ⅲ类、Ⅳ类应急避难场所应至少设置2个不同方向的主要出入

口;

2主要出入口宜在不同方向分散设置,应与灾害条件下避难场

所周边和内部应急交通及人员的走向、流量相适应,并应根据避难

人数、救灾活动的需要设置集散广场或缓冲区;

3Ⅰ类、Ⅱ类应急避难场所的主要出入口宜满足人员和车辆出

入通行要求;

4紧邻避难人数超过5000人宿住片区的围挡设施可设置次要

出入口;

5用于避难人员疏散的所有出入口的总宽度不应小于10m/万

人。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