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135-2019 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技术标准

DB37/T 5135-2019 The standard for detecting underground defects in urban roads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7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5135-2019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02-27
实施日期
2019-05-01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城镇道路,深度30m以内的地下病害体地球物理探测工作。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起草人:
张顺东
出版信息:
页数:7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DB37/T5135-2019

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ofundergrounddisastersdetectionforurbanroad

2019-02-27发布2019-05-01实施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联合发布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ofundergrounddisastersdetectionforurbanroad

DB37/T5135-2019

主编单位: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施行日期:2019年05月01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北京

前言

根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2018年

第一批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鲁建标字〔2018〕9号)的要

求,标准编制组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地球物

理探测方法;5地下病害体验证;6地下病害体风险分级;7报告编制与信息化

管理。

本标准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

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山东正元地球物理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地址:济南市高新区颖秀路3366号;邮编:250101;电话:

0531-66770701)。

主编单位: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正元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山东大学

山东交通学院

中电科(青岛)电波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泉建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淄博市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管理处

主要起草人员:张善法李学军李术才张顺东孙怀凤于景兰

赵宪堂韩延礼陈允泉张鲁刚史美纯欧阳伟

史红邢方亮武丰雷迟炳章刘智江葛颜慧

李卫东刘甲军尹纪超

主要审查人:刘元生刘俊岩陈昌彦武道吉于师建徐华文

扶涛涛王怀洪连峰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2

3基本规定.......................................................................................................................................4

4地球物理探测方法.......................................................................................................................7

4.1一般规定...........................................................................................................................7

4.2探地雷达法.......................................................................................................................9

4.3高密度电阻率法.............................................................................................................14

4.4瞬态面波法.....................................................................................................................17

4.5地震映像法.....................................................................................................................21

4.6瞬变电磁法.....................................................................................................................24

4.7井中探测法.....................................................................................................................27

5地下病害体验证.........................................................................................................................31

6地下病害体风险分级.................................................................................................................33

7报告编制与信息化管理.............................................................................................................34

7.1一般规定...........................................................................................................................34

7.2报告编制.........................................................................................................................34

7.3信息化管理.....................................................................................................................36

附录A地下病害体工程特性、地球物理特征表.......................................................................38

附录B地下病害体成果统计表....................................................................................................39

附录C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代号和图例...................................................................................40

本标准用词说明...............................................................................................................................41

引用标准名录...................................................................................................................................42

附:条文说明...................................................................................................................................43

3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andSymbols.....................................................................................................................2

2.1Terms.................................................................................................................................2

2.2Symbols.............................................................................................................................2

3BasicRequirements...................................................................................................................4

4Geophysicaldetectionmethods.............................................................................................7

4.1GeneralRequirements...................................................................................................7

4.2GroundPenetratingRadar...........................................................................................9

4.3High-densityResistivityMethod..........................................................................14

4.4TransientSurfaceWaveMethod..............................................................................17

4.5SeismicImagingMethod.............................................................................................21

4.6TransientElectromagneticMethod........................................................................24

4.7BoreholeGeophysicalMethod..................................................................................27

5VerificationofUndergroundDisastersIdentifiedbyDetection..........................31

6RiskRankofUndergroundDisasters................................................................................33

7SurveyingReportandInformatizationManagement......................................................34

7.1GeneralRequirements.................................................................................................34

7.2SurveyingReport.........................................................................................................34

7.3InformatizationManagement....................................................................................36

AppendixAEngineeringandGeophysicalcharacteristicsTable

ofUndergroundDiseases....................................................................................38

AppendixBStatisticalTableofUndergroundDiseases................................................39

AppendixCSymbolsandLegendsofUndergroundDisasters40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41

ListofQuotedStandards...........................................................................................................42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43

4

1总则

1.0.1为规范我省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工作,提高探测成果质

量,保障道路运行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城镇道路,深度30m以内的

地下病害体地球物理探测工作。

1.0.3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工作,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

合国家和我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地下病害体undergrounddisasters

存在于城镇道路地面以下的脱空、空洞、疏松体、富水体等影响

城镇道路安全的不良地质体。

2.1.2地下病害体探测undergrounddisastersdetection

采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查明其类型、位置

和规模等属性特征的活动。

2.1.3空洞void

道路地下土体中自然发育或人工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洞体。

2.1.4脱空pavementvoid

道路硬壳层与地基土脱离形成的洞体。

2.1.5疏松体looselysoil

道路地下密实度明显低于周围土体的不良地质体。

2.1.6富水体water-richsoil

道路地下含水率明显高于周边土体的不良地质体。

2.1.7干扰源interferencesource

影响地下病害体探测信号质量、数据信噪比的各种干扰因素。

2.2符号

r——相对介电常数;

Pr——地下介质电磁波反射系数;

v——地下介质等效电磁波速度;

2

——电磁波波长;

c——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f0——探地雷达天线主频/检波器自然频率;

s——视电阻率;

VR——面波相速度;

β——面波波长深度转换系数,一般取0.5;

——最小可分辨电平(nV/m);

Rm——最低限度信噪比;

N——噪声电平。

3

3基本规定

3.0.1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工作应结合既有的岩土工程、市政

设施、水文气象、已发生病害记录等资料开展。

3.0.2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工作应定期进行。重点路段探测周

期宜为1年~3年进行,普通路段探测周期宜为3年~5年进行,亦

可根据道路养护或工程建设需要安排探测。当遇到下列情况时,探测

周期宜相应缩短或立即进行探测:

1当地面发生严重变形或塌陷事故、地下管线发生变形或破损

时;

2汛期的排水管涵、河道周边等区域;

3存在地铁、非开挖管道铺设等地下工程施工路段;

4其他存在地下病害体潜在安全风险的区域。

3.0.3城镇道路重点路段宜按下列条件划分:

1城镇快速路与主干路;

2埋设重点管线区段;

3埋置有年代久远的人防等地下基础设施区段;

4湿陷性黄土、砂土、淤泥质软土、膨胀土、盐渍土分布区及

岩溶发育区等地质条件复杂区。

3.0.4地下病害体探测宜按下列程序进行:

1接受委托;

2资料收集、现场踏勘;

3方法试验等准备工作;

4

4制定探测方案;

5现场实施;

6数据质量分析和评价以及数据处理与解释;

7成果复核与验证;

8报告编写。

3.0.5收集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

1测区内道路、市政设施等地下工程的竣工资料;

2测区地形图和测量控制资料;

3测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

4测区地下管线现状资料;

5测区既有的地下病害体探测资料及地下病害体修复资料。

3.0.6现场踏勘应了解工作环境条件及典型干扰源的分布、类型及

其变化情况,核实已收集资料的完备性及可用性,评估现场作业风险,

编制探测方案。

3.0.7探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概况;

2工作任务;

3工作依据;

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工作环境条件分析;

5工作重点、难点分析及措施;

6工作方法技术;

7安全生产、质量和环境保护、信息安全措施

5

8人员、设备投入等施工组织措施;

9拟提交的成果资料。

3.0.8探测仪器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检定或校准,保持性能稳

定、状态良好。

3.0.9现场探测工作开始前应根据探测目的、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

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方法试验,确定探测方法和工作参数。

3.0.10对于已明确特定方法或规模较小的工程以及应急处置工程

可简化工作程序。

3.0.11对探测的地下病害体异常应逐一复核;当发现危险性较大的

地下病害体时,应及时通报。

3.0.12地下病害体宜分为空洞、脱空、疏松体、富水体四类,疏松

体按疏松程度可分为严重疏松体和一般疏松体,其工程特性、地球物

理特征可参考本标准附录A。

3.0.13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作业应设置警示标志隔离车辆、行

人。

3.0.14对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宜进行信息化管理。

6

4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4.1一般规定

4.1.1地下病害体进行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应具备下列条件:

1地下病害体与周围土体应存在地球物理性质差异;

2地下病害体应能产生可被观测的地球物理异常场;

3干扰场强度应不影响有效异常辨识,或能被识别;

4工作现场应具备布置探测装置和实施探测的条件。

4.1.2地下病害体探测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

对重点、难点路段,应适当加密测线、测点布置;环境复杂或单一方

法存在多解性时宜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探测。

4.1.3探测方法或方法组合宜根据探测目的按表4.1.3选择。

表4.1.3地球物理探测方法适用性

地下病害体

脱空空洞疏松体富水体埋藏深度D

探测方法

探地雷达法●●●●D<7.0m

高密度电阻率法—●○●1.0m<D≤30.0m

瞬态面波法○●●—1.0m<D≤30.0m

地震映像法○●○—D≤30.0m

瞬变电磁法—●○●3.0m<D≤30.0m

井中探测法●●●●D≤30.0m

注:●为适用,○为可用,—为不适用;其他探测方法应根据方法试验确定其

适用性。

4.1.4地下病害体探测方法选择时尚应考虑场地地质条件对不同方

法适用性、多解性、探测深度的影响,在下述区域工作时应在已知点

对方法适用性和有效探测深度进行现场试验:

1鲁北黄泛平原区、鲁西南、鲁东滨海河口及低平海岸带等地

下水位埋深较浅区域;

7

2鲁北黄泛平原及鲁西南的盐渍土分布区;

3鲁中及鲁东含铁磁性矿物的砂土分布区。

4.1.5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网布置应根据探测目标规模确定,测线长度、间距应满足

探测成果连续、完整、便于追踪的要求,重点区域或异常区域应适当

加密或网状布设;

2测线宜在保障覆盖探测目标范围的前提下,避开环境干扰的

影响;

3测线宜通过或靠近已知点布设,测线长度宜覆盖探测目标;

4定期复测的测线宜固定布设。

4.1.6地下病害体探测的测量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线的起止点、转折点、地形突变点、非均匀分布的各测点、

重要的探测异常点及验证的点位,应进行平面和高程测量;

2测量点测量精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T

8的有关规定;

3探测使用地形图比例尺不应小于1﹕1000。

4.1.7探测中应按不同探测方法和探测目的需要填写现场记录,记

录内容应清晰、准确、完整;电子记录应及时备份。

4.1.8探测成果解释应结合探测区域的地质资料、地上和地下设施、

干扰源及周边工程环境等调查资料进行。

4.1.9地球物理方法采集数据应经质量检查合格后,方可用于解释,

质量检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CJJ/T7

8

的有关规定。

4.2探地雷达法

4.2.1地下病害体与周围土体之间存在介电常数差异,且地表无强

反射层或强衰减层时宜采用探地雷达法探测。

4.2.2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或回填疏松、含铁磁性土等探地雷达信

号衰减明显区域,应考虑其对探测深度的影响,设计探测深度不宜大

于3.0m。

4.2.3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探地雷达主机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具有实时监测显示功能;

2)系统增益不应小于150dB,计时误差不应大于0.2ns;

3)信噪比不应低于110dB,动态范围不应小于120dB;

4)车载时,最大扫描速度应不低于256scan/s。

2车载探地雷达系统宜由承载车辆、多通道探地雷达系统、定

位设备、视频记录设备等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载探地雷达系统探地雷达天线支架设计牢固、拆卸方便,可

同时挂接不少于四副天线,宜具有遇障碍自动翻转保护设计;

2)车载探地雷达系统承载车辆车尾及车四周宜安装明显警示闪

光系统;

3)车载探地雷达系统宜不少于四通道,采用不同频段天线组合,

满足道路地下病害连续探测要求;

4)车载探地雷达系统采用差分GNSS进行测线轨迹定位时,更新

9

频率不应小于10Hz;

5)宜可同步触发、同步采集。

3车载视频设备宜能对道路前方、侧方道路设施及道路表面进

行实时视频采集,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1280×960像素时,拍摄帧率不应低于25fps;

2)满足不应低于50km/h车速拍摄需要;

3)目标定位误差不应大于1m;

4)摄像头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6。

4排水等管涵中探测时,天线防水等级不应低于IP68。

4.2.4探地雷达探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探地雷达天线主频选择应符合探测深度和精度要求,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优先选择屏蔽天线,当多种频率的天线均能满足探测深度要

求时,宜选择频率相对较高的天线,当工作环境电磁干扰弱且探测深

度较大时,可选择非屏蔽的低频天线;

2)道路普查时测线距不宜大于2.0m,沿单一管线探测时不宜少

于2条测线;

3)重点区域及普查中确定的重点异常区详查探测时,宜选用多

种频率天线组合探测。

2机动车道地下病害普查工作宜采用车载探地雷达系统实施,

采集时速宜选用10km/h~30km/h。

3在地面干扰因素大或不易开展工作且地下埋设有排水等管涵

10

的,可采用管中探测方式,探测方向应为管涵上部,测线沿管涵轴线

方向布置。

4采集信号的增益宜使信号削波部分不超过全剖面5%。

5点测时,应在天线静止时采集,道间距应保证至少有三个采

样点落在目标体上;连续测量时,天线移动速度应均匀,并应与仪器

的扫描率相匹配,普查时道间距不宜大于5.0cm,详查时道间距不宜

大于2.5cm。

6采用测量轮测距时,采集前应对其进行标定;采用手动标记

定位时,应等间距标记,间距不宜大于5m。

7点测时,可采用叠加采集方式提高信号的信噪比;使用分离

天线点测时,可调整天线间距以使采集的信号最强。

8现场记录宜包含地点、测试参数、文件号、测线位置、各类

干扰源及地面积水、变形等环境情况。

9当发现疑似地下病害体时,应进行标记,与周围管线分布等

已知资料对比,并及时进行复核。

10当探测区域局部不满足探测条件时,应记录其位置和范围,

待具备探测条件后补充探测或采用其他方法探测。

11数据剖面上不应出现连续的坏道,重复观测数据应一致性良

好。

4.2.5影响探地雷达探测的主要干扰源可按以下因素统计:

1地上干扰:临近建(构)筑物、过街天桥、高架桥、指示牌、

井盖、铁磁性材料临设、金属栅栏、车辆等;

11

2地下干扰:地下管线、管沟及井室、地下通道、地下防空洞、

地下加固体、旧基础、树根等;

3电磁干扰:路灯、信号灯、变电室、架空输电线缆、发射塔

等。

4.2.6探地雷达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探测数据信噪比应满足数据处理、解释的需要;

2数据处理分为数据整理及编辑、信号分析、增益调整、滤波、

背景消除、反褶积、偏移归位、数据平滑、地形校正等数字信号处理

手段、目标特性识别及提取等步骤;

3消除背景干扰可采用带通滤波、小波分析、点平均、道平均

方法;

4突出反射波边界拐点可使用反褶积、小波分析法;

5可采用反褶积压制多次反射波干扰,反射子波应为最小相位

子波;

6当反射信号弱、数据信噪比低时,不宜对数据进行反褶积、

偏移归位处理。

4.2.7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病害体宜按表4.2.7进行识别。

表4.2.7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病害体典型识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