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095-2017 低温空气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技术规程

DB37/T 5095-2017 Low temperature air source heat pump heating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7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5095-2017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04-26
实施日期
2017-07-01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以低温空气源热泵作为冷热源的供暖(空调)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
起草人:
江香玉
出版信息:
页数:7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低温空气源热泵供暖(空调)

系统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oflowtemperatureairsourceheatpumps

forheating(airconditioning)systems

DB37/T5095-201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3844-2017

2017济南

前言

低温空气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具有安装简单、运行成本

低、节能环保等特点,是清洁能源供暖的重要产品,近几年来在我

省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充分发挥其技术特点,加快科技成果的

转化,确保工程质量,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组织有关单位和专

家,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结合我省实际,编写了山东省工程建

设标准《低温空气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技术规程》。

本规程主要包括:总则、术语、设计、设备及材料、施工、检验、

调试及验收、运行与维护等内容。本规程系统地对我省低温空气

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做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规定,是我省各级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设计、施工、检测和质检等单位控制工程

质量的法规依据和技术标准。

本规程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山东省建设

发展研究院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

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

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修改意见或有关资料寄送至山东

省建设发展研究院(地址:济南市经六路三里庄17号,邮编:

250001,联系电话:0531-83180939,E-mail:sddfbz@126.com),

以便今后修订。

本规程主编单位: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省建筑节能协会

山东清洁能源供暖产业联盟

青岛海尔新能源电器有限公司

山东格力中央空调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桑乐太阳能有限公司

山东天宝空气能热泵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创尔沃热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阿尔普尔节能装备有限公司

山东科灵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山东中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济南明湖建筑节能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济南鼎隆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热立方热泵系统有限公司

广东华天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陆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李永安张波楚广明江香玉

孟繁晋刘斌勇田顺刘学来

范学平崔榕健刘华张玉梅

杨磊郑晓峰赵中强马兵

郭建毅朱寅泽童凤喜宋传增

李安长葛建民范斌田胜军

魏忠鑫李刚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朱传堂孔繁彬龚海兴李建林

丁海成李郁武王强邢德安

朱杰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设计!!!!!!!!!!!!!!!!!!!!!!!4

3.1一般规定!!!!!!!!!!!!!!!!!!!!4

3.2负荷计算!!!!!!!!!!!!!!!!!!!!4

3.3热泵机组的选择计算!!!!!!!!!!!!!!!5

3.4水系统设计!!!!!!!!!!!!!!!!!!!6

3.5地暖系统设计!!!!!!!!!!!!!!!!!!7

3.6制冷剂系统设计!!!!!!!!!!!!!!!!!10

3.7温控与热计量!!!!!!!!!!!!!!!!!11

4设备及材料!!!!!!!!!!!!!!!!!!!!13

4.1一般规定!!!!!!!!!!!!!!!!!!!13

4.2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13

4.3供暖地面!!!!!!!!!!!!!!!!!!!14

4.4风机盘管、毛细管网与散热器!!!!!!!!!!!!15

5施工!!!!!!!!!!!!!!!!!!!!!!!18

5.1一般规定!!!!!!!!!!!!!!!!!!!18

5.2施工与安装!!!!!!!!!!!!!!!!!!18

5.3防腐与绝热!!!!!!!!!!!!!!!!!!19

6检验、调试及验收!!!!!!!!!!!!!!!!!21

6.1一般规定!!!!!!!!!!!!!!!!!!!21

6.2质量验收!!!!!!!!!!!!!!!!!!!21

6.3水压试验!!!!!!!!!!!!!!!!!!!24

6.4调试与试运行!!!!!!!!!!!!!!!!!24

6.5竣工验收!!!!!!!!!!!!!!!!!!!25

7运行与维护!!!!!!!!!!!!!!!!!!!!27

附录A低温空气源热泵应用系统示例!!!!!!!!!28

附录B典型供暖地面图示!!!!!!!!!!!!!!31

附录C设备进场检查记录表!!!!!!!!!!!!!36

本规程用词说明!!!!!!!!!!!!!!!!!!!37

引用标准名录!!!!!!!!!!!!!!!!!!!!38

附:条文说明!!!!!!!!!!!!!!!!!!!!!39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2

3Design!!!!!!!!!!!!!!!!!!!!!!4

3.1GeneralRequirement!!!!!!!!!!!!!!!!4

3.2LoadCalculation!!!!!!!!!!!!!!!!!4

3.3SelectionandCalculationforAirSourceHeatPumpUnit!!!5

3.4HydronicSystemDesign!!!!!!!!!!!!!!!6

3.5FloorHeatingSystemDesign!!!!!!!!!!!!!7

3.6RefrigerantSystemDesign!!!!!!!!!!!!!10

3.7TemperatureControlandHeatMetering!!!!!!!!!11

4EquipmentandMaterials!!!!!!!!!!!!!!13

4.1GeneralRequirement!!!!!!!!!!!!!!!13

4.2AirSourceHeatPumpUnit!!!!!!!!!!!!!13

4.3HeatedFloor!!!!!!!!!!!!!!!!!!14

4.4FanCoilUnits,CapillaryMatandRadiator!!!!!!!15

5Construction!!!!!!!!!!!!!!!!!!!!18

5.1GeneralRequirement!!!!!!!!!!!!!!!18

5.2ConstructionandInstallation!!!!!!!!!!!!!18

5.3CorrosionPreventionandHeatInsulation!!!!!!!!19

6Inspection,AdjustmentandAcceptance!!!!!!!!21

6.1GeneralRequirements!!!!!!!!!!!!!!!21

6.2QualityAcceptance!!!!!!!!!!!!!!!!21

6.3WaterPressureTest!!!!!!!!!!!!!!!24

6.4CommissioningandPre-operation!!!!!!!!!!24

6.5ConstructionAcceptance!!!!!!!!!!!!!!25

7OperationMaintenance!!!!!!!!!!!!!!!27

AppendixASampleApplicationofLowAmbientTemperature

AirSourceHeatPumpSystem!!!!!!!!28

AppendixBTypicalSchematicDiargramofHeatingFloorStructure

!!!!!!!!!!!!!!!!!!!!31

AppendixCChecklistofEquipmentMobilization!!!!!!36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37

StandardReferenceList!!!!!!!!!!!!!!!!38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39

1总则

1.0.1为规范山东省低温空气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的设计、施

工及验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保证工程质量,制

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以低温空气源热泵作为冷热源的供暖(空

调)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低温空气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应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及

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确定设计和施工方案,严格执行质量检验和

验收规范。

1.0.4低温空气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

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及我省现行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lowambienttemperatureairsource

heatpumppackages

由电动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以空气为热源的热泵机

组,并能在不低于-20℃的环境温度里制取热水的机组。

2.0.2低温空气源多联式热泵机组lowambienttemperatureair

sourcemulti-connectedheatpumppackages

由电动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以不低于-20℃的空气

为热源制取热风的多联式热泵机组,简称低温多联机。

2.0.3供暖地面heatedfloor

采用地面辐射供暖方式的地面构造整体,不包括热媒供给系

统。

2.0.4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填充式地面辐射供暖floatingscreed

floorradiantheating

加热部件敷设在绝热层之上,需填充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后再

铺设地面面层的地面辐射供暖形式,简称混凝土填充式地面辐射

供暖。

2.0.5预制沟槽保温板地面辐射供暖pre-groovedinsulation

boardfloorradiantheating

将加热管敷设在预制沟槽保温板的沟槽中,加热管与保温板

沟槽尺寸吻合且上皮持平,不需要填充混凝土即可直接铺设面层

的地面辐射供暖形式。

2.0.6预制轻薄供暖板precastlightheatingboard

由保温基板、支撑木龙骨、塑料加热管、粘结胶、铝箔、配水和

集水等装置组成,并在工厂制作的一种一体化地面供暖部件,简称

供暖板。

2.0.7毛细管网capillarymat

由多根外径3mm~5mm的塑料细管以一定的间距组成的管

网,管网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厚壁的集管上,形成一个封闭的集、分

水形式的网栅。

3设计

3.1一般规定

3.1.1采用低温空气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时,冬季供暖和夏季

空调可采用下列冷热源形式之一:

1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作为冬季室内供暖水系统热源,同时

作为夏季空调水系统冷源;

2低温多联机作为室内供暖系统热源,同时作为夏季空调冷源。

3.1.2地面辐射供暖供水温度不宜超过45℃,供回水温差不宜

大于8℃,且不宜小于3℃;毛细管网辐射系统管内水温应符合下

列规定:

1毛细管网设置于顶棚及墙面时,供水温度宜25℃~35℃;

2毛细管网设置于地面时,供水温度宜30℃~40℃;

3供回水温差宜采用3℃~6℃。

3.1.3在冬季设计工况条件下,小型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其制热

性能系数(COP)不应小于2.1;大中型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其制

热性能系数(COP)不应小于2.3;低温空气源多联式热泵机组制

热综合性能系数(IPLV(H))不应小于2.2。

3.1.4供暖水系统的主要末端设备宜采用辐射供暖地面、风机盘

管、毛细管以及散热器;供冷水系统的主要末端设备宜采用风机盘

管、毛细管。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应用系统实例详见附录A。

3.1.5以低温多联机为冷热源时应采用直接蒸发式空调室内机。

3.2负荷计算

3.2.1供暖(空调)房间热负荷与冷负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进行

计算。

3.2.2全面辐射供暖室内计算温度应比对流散热器供暖的设计

温度降低2℃取值。全面辐射供冷室内设计温度可较对流供冷的

设计温度提高0.5℃~1.5℃。

3.2.3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应按全面辐射供暖的热负荷

乘以表3.2.3的计算系数的方法确定。

表3.2.3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的计算系数

供暖区面积与

K≥0.75K=0.55K=0.40K=0.25K≤0.20

房间面积的比值K

计算系数1.000.720.540.380.30

3.2.4进深大于6m的房间,宜以距外墙6m为界分区,分别计算

热负荷和冷负荷,并进行管线布置。

3.2.5辐射供暖系统敷设加热管部件的建筑地面和墙面,不应计

算其传热损失。

3.2.6建筑(除楼梯间外)的围护结构耗热量高度附加率,散热器

供暖房间高度大于4m时,每高出1m应附加2%,但总附加率不

应大于15%;地面辐射供暖的房间高度大于4m时,每高出1m宜

附加1%,但总附加率不宜大于8%。

3.2.7采用分户热计量或分户独立热源的辐射供暖系统,应考虑

间歇运行和户间传热等因素。

3.3热泵机组的选择计算

3.3.1当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或低温多联机作为供暖、空调的冷

热源时,其规格应按满足本条1、2款要求的最大规格确定。

1在实际供暖设计工况下,制热量应能够满足冬季供暖负荷;

2制冷量应能够满足用户夏季空调冷负荷。

3.3.2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有效制热量应根据室外空调计算

温度,分别采用温度修正系数和融霜修正系数进行修正。

3.3.3建筑物内系统应根据建筑的特点及使用功能确定热泵机

组的设置方式及末端系统形式。

3.3.4热泵机组应按实际运行参数选型。

3.3.5末端设备应按实际运行参数选型。

3.4水系统设计

3.4.1供暖(空调)系统的水质及其保证措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标准的要求。

3.4.2供暖(空调)水系统布置和选择管径时,应减少并联环路之

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当设计工况时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

相对差额超过15%时,应采取水力平衡措施。

3.4.3供暖(空调)水系统应按设备、管道及其附件所能承受的最

低工作压力和水力平衡要求进行竖向分区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现场敷设的加热管及其附件应满足系统工作压力要求;

2采用供暖地面辐射供暖时,应根据辐射供暖系统压力选择

相应承压能力的产品。

3.4.4供暖板、毛细管的压力损失应根据产品检测报告确定。

3.4.5加热管和供暖板输配管的局部压力损失应通过计算确定。

3.4.6应根据水系统的阻力计算结果配置或校核相应的循环水

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供暖空调冷热水系统的循环泵应满

足系统冬季供热设计工况和夏季制冷工况所需流量和扬程的较大

值;

2当水系统添加防冻液时应根据防冻液浓度和性质对系统

循环流量和阻力进行修正。

3.4.7采用集中热源或冷源的住宅建筑,楼内供暖供冷系统设计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形式;

2同一对立管宜连接负荷相近的户内系统;

3一对共用立管在每层连接的户数不宜超过3户;

4共用立管接向户内系统的供、回水管应分别设置关断阀,

其中一个关断阀应具有调节功能;

5共用立管和分户关断调节阀门,应设置在户外公共空间的

管道井或小室内;

6采用分户热计量的系统应安装相应的热计量或热量分摊

装置。

3.4.8空调冷水系统的设计补水量(小时流量)可按系统水容量

的1%计算。

3.5地暖系统设计

3.5.1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热媒的温度、流量和资用压差等参

数,应同热源系统相匹配。热源系统应设置相应的控制装置。

3.5.2现场敷设的加热管应根据房间的热工特性和保证地面温

度均匀的原则,并考虑管材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采用回折型或平

行型等布管方式。热负荷明显不均匀的房间,宜将高温管段优先

布置于房间热负荷较大的外窗或外墙侧。

3.5.3地面上的固定设备或卫生器具下方,不应布置加热管。

3.5.4低温辐射地面的构造做法应根据其设置位置和加热供冷

部件的类型确定,典型辐射供暖地面构造做法可按本规程附录B

选用。辐射地面的构造应由下列全部或部分组成:

1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面;

2防潮层(对与土壤相邻地面);

3绝热层;

4加热管;

5填充层;

6隔离层(对潮湿房间);

7面层。

3.5.5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或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

以及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地面作为供暖辐射地面时,应设置绝热层。

绝热层与土壤之间必须设置防潮层。潮湿房间的混凝土填充式供

暖地面的填充层上、预制沟槽保温板或预制轻薄供暖板供暖地面

的面层下,应设置隔离层。

3.5.6管道的压力损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P=△Pm+△Pj(3.5.6-1)

lρυ2

△P=λ(3.5.6-2)

md2

ρυ2

△P=ξ(3.5.6-3)

j2

式中:△P———加热管的压力损失(Pa);

△Pm———摩擦压力损失(Pa);

△Pj———局部压力损失(Pa);

λ———摩擦阻力系数;

d———管道内径(m);

l———管道长度(m);

ρ———水的密度(kg/m3);

υ———水的流速(m/s);

ξ———局部阻力系数。

3.5.7铝塑复合管及塑料管的摩擦阻力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d2

1.312(2-b)lg3.7n

bkd

0.5[+]

λ=2lgRes-1(3.5.7-1)

3.7d

{lgn}

kd

lgRe

b=1+s(3.5.7-2)

lgRez

dnv

Res=(3.5.7-3)

μt

500dn

Rez=(3.5.7-4)

kd

dn=0.5(2dw+△dw-4δ-2△δ)(3.5.7-5)

式中:b———水的流动相似系数;

Res———实际雷诺数;

μt———运动黏度(m/s);

Rez———阻力平方区的临界雷诺数;

kd———管子的当量粗糙度(m),对于铝塑复合管及塑料管,

-5

kd=1×10(m);

dn———管子的计算内径(m);

dw———管外径(m);

△dw———管外径允许误差(m);

δ———管壁厚(m);

△δ———管壁厚允许误差(m)。

3.5.8铜管的摩擦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12.51k/dn

=-2lg+(3.5.8-1)

槡λ(Re槡λ3.72)

dυ

Re=n(3.5.8-2)

μt

式中:Re———雷诺数;

k———管子的当量粗糙度(m),对于铜管,k=1×10-5(m);

μt———运动粘度(m/s)。

3.5.9分支环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接在同一分水器、集水器的相同管径的各环路长度宜接

近;现场敷设加热管时,各环路管长度不宜超过120m;当各环路长

度差距较大时,宜采用不同管径的加热管,或在每个分支环路上设

置平衡装置;

2每个主要房间应独立设置环路,面积小的附属房间内的加

热管、输配管可串联;

3进深和面积较大的房间,当分区域计算热负荷时,各区域

应独立设置环路;

4不同标高的房间地面,不宜共用一个环路。

3.5.10加热管的敷设间距和供暖板的铺设面积,应根据房间所

需供热量、室内计算温度、平均水温、地面传热热阻等确定。

3.5.11加热管和输配管流速不宜小于0.25m/s。

3.5.12输配管宜采用与供暖板内加热管相同的管材。

3.5.13每个环路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水器、集水器相连接。

分水器、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每个分支环路供

回水管上均应设置可关断阀门。

3.5.14分水器前应设置过滤器;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

总出水管之间宜设置清洗供暖系统时使用的旁通管,旁通管上应

设置阀门。

3.6制冷剂系统设计

3.6.1根据建筑的规模、类型、负荷特点、参数要求及其所在的气

候区等,经技术、经济、安全比较确定合理时,可采用低温多联机空

调系统。

3.6.2低温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各设备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

有关标准的规定。

3.6.3低温多联机系统的配管应采用铜管,其材质、规格应符合

《铜及铜合金拉制管》GB/T1527和《空调与制冷设备用无缝铜

管》GB/T17791的要求。

3.6.4集支管不应用于垂直方向的分流;在集支管分流之后,不

应再用分歧管或集支管进行分流。集支管有多余分支时,应将管

口夹扁焊接密封。

3.6.5应尽量减少管道的折弯数,对于有多个支路的多联机系

统,主干管的分流点与各支路最远端室内机组的距离应尽量相等。

3.6.6分歧管、集支管与直管道之间的管段长度应满足如下要求:

1铜管转弯处与相邻分歧管间的直管段长度应大于0.5m;

2相邻两分歧管间的直管段长度应大于0.5m;

3分歧管或集支管后连接室内机组的直管段长度应大于0.5m。

3.6.7制冷剂管道过梁时,应避免存在直弯液囊和气囊。制冷剂

配管穿越墙体或楼板处应预埋套管,并应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的规

定。

3.6.8低温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制冷剂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0

1应合理选用线式、集中式等制冷剂管道布置方式,并应进

行制冷剂管道布置优化;

2制冷剂管道的最大长度及设备间的最大高差等,不应超过

产品技术要求;

3制冷剂管道的管径、管材和管道配件等应按产品技术要求

选用,且其主要配件应由生产厂家配套供应。

3.7温控与热计量

3.7.1采用低温空气源热泵进行供暖(空调)时,室温应能够自动

控制。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低温多联机空调系统应设置

用能计量装置,公共建筑宜分楼层或分用户设置计量装置。

3.7.2低温辐射供暖供冷系统应能实现气候补偿,自动控制供水

温度。

3.7.3地面辐射供暖供冷水系统室温控制可采用分环路控制和

总体控制两种方式,自动控制阀宜采用电热式控制阀,也可采用自

力式温控阀和电动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分环路控制时,应在分水器或集水器处的各个分支

管上分别设置自动控制阀,控制各房间或区域的室内空气温度;

2当采用总体控制时,应在分水器或集水器总管上设置自动

控制阀,控制整个用户或区域的室内空气温度。

3.7.4温控器设置及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温型温控器应设置在附近无散热体、周围无遮挡物、不

受风直吹、不受阳光直晒、通风干燥、周围无热流体、能正确反映室

内温度的位置,且不宜设在外墙上;

2在需要同时控制室温和限制地表面温度的场合,应采用双

温型温控器;

3对开放大空间场所,室温型温控器应布置在所对应回路的

附近,当无法布置在所对应的回路附近时,可采用地温型温控器;

4地温型温控器的传感器不应被家具、地毯等覆盖或遮挡,

宜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的位置且在加热部件之间;

11

5对浴室、带沐浴设备的卫生间、游泳池等潮湿区域,室温型

温控器的防护等级和设置位置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地温型温控器。

6监控器的控制器设置高度宜距地面1.4m,或与照明开关

在同一水平线上。

3.7.5毛细管供冷系统应设置防止辐射面结露的控制装置,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住宅建筑宜采用分室多点控制,在温湿度最不利的房间及

变化最大的房间应分别设置;公共建筑宜选用分区控制方式;

2防结露控制可采用露点传感器直接探测露点的方法,也可

采用温度传感器探测并计算出露点的方法;

3采用露点探测方法时,埋设点应靠近最易结露的位置,传

感器可固定在冷水管表面,也可埋设在辐射体表面;

4采用温湿度探测方法时,安装位置不宜靠近结露风险较大

的区域。

12

4设备及材料

4.1一般规定

4.1.1低温空气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的所有设备、配套装置及

附件,以及自动监控系统,应由同一生产企业或供应商配套供应,

并配合设计单位进行深化设计。

4.1.2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环境温

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

热泵(冷水)机组》GB/T25127.1及《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

水)机组第2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冷水)机组》GB/T

25127.2的有关规定。

4.1.3低温空气源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低环境温度空气源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GB/T25857的有关

规定。

4.1.4设置新风系统时,新风处理设备等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

产品标准的规定。

4.2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

4.2.1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应具有先进可靠的融霜控制措施,除

霜效率要高,除霜时间要短。

4.2.2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单台容量及台数的选择,应能适应

供暖空调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分负荷要求。

4.2.3建筑物应满足新风需求,新风机组应结合建筑特点,优先

采用具有能量回收、过滤功能的产品。

4.2.4低温空气源热泵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确保进风与排风通畅,在排出空气与吸人空气之间不发生

明显的气流短路;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